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奧地利學派與德國歷史學派的方法學論戰 Methodenstreit

海耶克啟迪29

1.      孟格爾對經濟理論科學的努力後來完全失敗。因為經過二代傳遞以後,奧地利學派逐漸遺忘他最重視的理論經濟學的內容。更糟的是,方法學論戰的中心地位也結束了。最後奧地利學派變成功利的邊際主義者(個體經濟),而不是探討社會經濟起源的理論主義者。這可能就是為什麼1903年孟格爾提早退休的原因,他退休後專注研究人類學與心理學

2.      施穆勒針對奧地利學派的問題評論,「在收割豐碩的理論果實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大規模的預備工作,必須先把各種資料組合成數據、縝密與周全的觀察,這有助於更瞭解與更清楚說明從經驗中蒐集而來各種資料,對各種現象分類、再細分,最後才會出現典型的系列現象,分析出現象之間的關連,也才能清楚看到他們所研究的現象的原因。」

3.      施穆勒說孟格爾的學派犯了古典經濟學派同樣的錯誤,「未來將會出現國民經濟的新時代,但這是透過充分發揮歷史描述與彙整過的統計資料,而不是透過再去引用,已經被用爛的老掉牙理論。」顯然歷史學派與奧地利學派都沒有太多馬歇爾理論的成分。

4.      孟格爾和施穆勒的跟隨者,各自撰寫關於「捍衛推論與歸納方法」或是「攻擊抽象理論或無用而龐雜的觀察」方面的文章互相較勁,以示對所屬的學派的忠誠,辯論長達十年。

5.      施穆勒並不反對理論,他只是認為當時代的理論適用的範圍有限,需要多收集一點資訊,才能建立一般性通則。孟格爾也不反對經驗主義,他強烈認為他的理論作品根基於現實經驗。

6.      奧地利學派跟歷史學派有許多共同的觀點。舉例來說,他們都把各種的「行為人」當作經濟體的基本因素,這個學術傳統後來傳遞到美國制度主義者。

7.      奧地利學派保留「自利」因素的架構,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他們所說的「自利」因素逐漸偏離古典經濟學派的定義。奧地利學派的「自利」融合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與效用最大化因素,這些觀點後來成為經濟學主流。

8.      奧地利學派的「行為人」是1.德國歷史學派定義的「擁有複雜動機的人」與新古典經濟學者「被動中自動參與市場活動的人」的折衷版本。注:新古典經濟學派中的「人」,他們的經濟選擇完全取決於偏好、價格、技術與天賦。

9.      奧地利學派和歷史學派都討厭實證主義,他們認為實證主義是最糟糕的一種科學主義,不過其他的學者認為,他們當中有些人其實心裡面是認同實證主義。這二個學派都反對馬克思主義,某些歷史學派的學者後來跟奧地利學派的學者一起批判社會主義。

10.  這二個學派都把探討社會機制的起源,當成研究經濟的最主要課題,這一點跟後來的邊際主義者不同,邊際主義者把靜態資源分配當成最重要的問題。奧地利學派跟歷史學派的差距是,奧地學派比較喜歡研究理論,而不是歷史

11.  這二個學派都反對把為某個特定社會量身訂做的制度,強加到另一個社會中。他們都認為社會制度/機構應該是有機自然生長出來,能夠反映特定國家與人民的特質,或者反映出某種特定文化或社會規範與價值觀

12.  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者,利用學說來拒絕自由貿易主義。奧地利學派與計畫經濟者辯論的時候,用觀察到的現象來反駁「計畫經濟論者」想要改變既存社會制度的願望。

13.  這二個學派發展早期都不太歡迎民主。法國大革命讓德國人覺得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會危害社會結構,而他們的財政學學術遺產使他們把國家看成一個道德機構,能夠帶領社會進步。即使是德國的自由派也認為,強盛的國家是賦予個人自由的最佳保證。

14.  奧匈帝國因為民族對抗而分裂,使得特權橫行。在帝國瓦解之後,又出現危險的共產主義與法西斯集權主義,這使得海耶克這樣的奧地利人開始把民主當成值得追求的社會制度。民主制度被認為是好的原因是,這是確保壞領導人的行為會受到約束的最好辦法,並且可以和平地換掉壞領導人

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經濟理論科學一定要先做好大規模的預備工作,必須先把各種資料組合成數據、縝密與周全的觀察;但是基於「自利」的經濟學,也不可能不先理解人類社會的心理學與人類學,要對亞洲國家貿易更不能不知儒家與佛教思想。

2.      歷史學派主張:研究經濟的方法應該是分析歷史和經驗的驗證,重視實際現象而非數學模型。奧地利學派主張:強調個人主義,即從對個人經濟活動的推理就能說明複雜的經濟現象,使用「邊際效用價值論」為主要分析方法,主張私人財產的重要性,反對政府的干涉。

3.      邊際效用學派:強調個人主觀價值的邊際效用價值論。洛桑學派:是邊際效用論的一個分支流派,主要理論是一般均衡論。數理經濟學派:利用數學方法來進行經濟問題的研究。

4.      當時代的理論適用的範圍有限,需要多收集一點資訊,才能建立一般性通則。各種資料,對各種現象分類、再細分,最後才會出現典型的系列現象,分析出現象之間的關連,也才能清楚看到所研究的現象的原因。

5.      馬歇爾的新古典學派,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用完整的供需理論與邊際效用作為分析方法。新古典經濟學派中的「人」,他們的經濟選擇完全取決於偏好、價格、技術與天賦。

15.  奧地利學派和歷史學派,都討厭實證主義,都反對馬克思主義,都把探討社會機制的起源,當成研究經濟的最主要課題,都反對把為某個特定社會量身訂做的制度,強加到另一個社會中。他們都認為社會制度/機構應該是有機自然生長出來,能夠反映特定國家與人民的特質

16.  因此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者,拒絕自由貿易主義。因為太強調自由貿易,一定會形成以大欺小的不公平競爭,強勢國家一定會霸凌弱勢國家。這個事實在美國墨西哥自由貿易區,以及中國台灣的ECFA得到驗證。

17.  奧地利學派認為社會制度/機構應該反映出某種特定文化或社會規範與價值觀,因此必須發展自己的商業特色,所以用觀察到的現象,來反駁「計畫經濟論者」(凱因斯主義)想要改變既存社會制度的願望。

18.  奧地利學派跟歷史學派的差距是,奧地學派比較喜歡研究理論,而不是歷史

19.  海耶克把「民主」當成值得追求的社會制度。民主制度是確保壞領導人的行為會受到約束的最好辦法,並且可以和平地換掉壞領導人國家必須是一個道德機構,能夠帶領社會進步。民主國家的政客,最重要的道德指標是守信用、不說謊

20.  無論什麼學派,都沒有永恆性的價值,都必須對當時代的經濟困境提出解決之道,並且預言未來的社會模型,提早未雨綢繆。只有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社會,能夠提供學術的自由發展與潛能,並且確保國家機構的清廉與效率。

21.  台灣與中國的ECFA如果不能對衛生、食品與商品安全性的檢驗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檢驗糾察機制,那自由貿易的結果就會帶來黑心商品橫行,破壞市場行情,打亂公平的市場機制,造成市場失靈,並擴大貧富差距。

22.  如果兩個國家的稅制、法治、薪資公平性標準不同,自由貿易的結果一定會造成某一方產業空洞化,薪資均等化,法治與人權倒退,稅制圖利財團剝削百姓,最後犯罪率與貧富差距必定升高

23.  台灣學術發展的困境是,過去六十年的前五十年是威權統治,沒有太多的言論自由,大部分的學者都是國民黨的奴才或樁腳,也沒有國際學術地位,簡單地說,知識水準太差,所有的論述都不完整,都只是像九官鳥在覆頌別人說過的話,自己根本不知道意思,也缺乏實務經驗。

24.  最近十年雖然言論比較自由,但是學者之間的辯論基本上都是幫政黨的利益在做事,沒有人敢去挑戰國際上的理論大師,所以台灣的學術界是台灣社會中最鎖國的一群人,他們還習慣拍中國學術界與權貴階級馬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