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徒善不足以為政


孟子啟迪84
離婁章句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izet: Symphony - PrêtreWPh(2007Live)
孟夫子說,以離婁先生眼睛的明銳,公輸子手藝的巧妙,若不用圓規與尺,也不能做出方正、正圓的東西。以師曠大師的耳朵音感,如果沒有發明出作曲的原則,也無法創作出各種曲調;以堯、舜的人生哲學,如果施政沒有確實把握「慈悲寬大」的重點與政績,也無法管理好社會問題。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如今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表面上雖然有愛民親民的口號,但是人民卻沒有實質上受到照顧,因此這些政客無法成為典範,他們沒有確實的施行聖王們的哲學。
所以說,只有虛空的善心,卻沒有實際作為,不可能有好的政績與政策;只有好的制度、法律,政客卻沒有真實的善心,好的法制也不可能自己實現。
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詩經大雅篇上說,『遵循已經有的典章制度,不要忘記,也不要犯錯。』遵守聖王的原則而犯錯的人,是不會發生的。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
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
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偉大的人雖然已經盡了最大的眼力去觀察,還需要以「尺、圓規」作為衡量的工具,才能更精準地畫出方與圓,製作出精緻細膩的物品,如果沒有用「尺、圓規」作為衡量的工具,縱使有好眼力也做不出實用的物品;
偉大的人雖然已經用上全部的耳力,還需要作曲規則的幫助,來更準確地表達喜怒哀樂的曲調;如果作曲沒有依據樂理,光憑耳力是做不出好聽的曲子。
政客施政用盡全部心思,又配合寬大慈悲的政策,這樣完善寬大的施政就可以徹底貫徹了。
註:孔子時代,所謂的「仁」,指的是做事情的『核心、重點』;經過約一百年,孟子時代的「仁」,指的是『寬大慈悲、福國利民』的施政
參考資料: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原道(二)


韓愈
Beethoven Symphony No 8
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
五帝和三王,他們受世人讚揚的政績雖然不同,但同樣都是優秀的領導人。夏天穿粗麻布衣服,冬天穿皮襖,口渴了飲水,肚子餓了吃飯,這些事情雖然不同,但做事情很明智卻是一樣的。
現在老子學派的人說:「現代社會何不改回到太古時代那樣,領導人不要管太多事,讓百姓自由發展呢?」
這好像指責冬天穿皮襖的人說:「幹嘛不穿麻布衣呢?做麻布衣比做皮襖容易啊!」責備肚子餓而吃飯的人說:「你幹嘛不喝水呢?喝水比煮飯容易啊!」
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禮記》說:「古代優秀的人物,想要在國際上發揚美好的道德必須先做好治理國家的行政工作。要做好治理國家的行政工作,必須先管理好家庭。要管理好家庭,自己必須先接受教育訓練。教育訓練要獲得成果,學習者一定要內心的思想端正。學習者內心的思想要端正,一定要先誠實地面對真實。」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因此,古代認為,內心思想端正、能夠誠實地面對真實的人,是將對人類社會有作為的人。
現在崇尚老子、佛教學說的人,也想治理人類的內心思想,他們認為端正思想的方法就是不要管天下國家的公共事務,廢除社會規範;兒子對待父親,不需要扮演好子女的角色,臣子對待君主,不需要扮演好臣子的角色,人民對待君主,不需要做好人民的本分。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之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孔子撰寫《春秋》,中原地區的諸侯如果按照野蠻民族的風俗行事,就將他們看成野蠻人;野蠻民族如果能按照周朝的憲法生活,就將他看成周朝文化的人。
《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但是卻沒有落實憲法的精神,還不如中原地區雖然偶爾沒有君主,但是社會一直保直憲法的文化根基。」
《詩篇》說:「要攻打西北方的戎狄,要懲罰南方的荊、舒。」現在卻把野蠻民族的風俗,置於周朝大師的教育文化之上,這不是叫大家都變成野蠻人嗎?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儒家大師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呢?無私地愛所有人,稱為仁愛(仁),恰當實踐仁愛的行為,稱為正義(義);依據仁愛與正義而發展的理論稱為道理(道),讓人無須外力要求即能自動遵循「道理」的文化素養稱為品德(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大師撰寫的教材有《詩》、《書》、《易》、《春秋》;大師制訂的規範有《周禮》、音樂、刑法、政治;當時社會的人民分為士、農、工、商;社會各位階的關係分為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衣服有麻布和絲綢二種,住宅分為宮殿和一般的房子;食物包括粟米、果蔬、魚肉;大師的道理清楚易懂,教育社會大眾十分容易。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
因此用大師的「道理」自我要求,個性就變得和順而吉祥;用大師的「道理」來對待人,就能做到仁愛而公正;用大師的「道理」來涵養內心,就能做到內心和氣而平靜;
用大師的「道理」來治理天下國家,就不會有什麼事情處理得不恰當。在大師「道理」的運作下,人類的情感得到滿足,生命可以安享天年;祭祀能感動天神,祭祖廟能使祖宗獲得享受。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有人會問:「你說的道理,是什麼道理呢?」我說:「我說的道理,不是老子和佛教的理論。」堯將這個道理傳授給舜,舜將這個道理傳授給湯,湯將這個道理傳授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將道理傳授給孔子,孔子將道理傳授給孟軻,孟軻死後,這個道理就沒有流傳下來了。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後來的荀況和揚雄,選擇性地吸收部分理論,沒有完全貫通,因此表達得不太清楚。在周公之前精通道理的人,堯舜禹湯文武都是國家領袖,他們以應用道理在施政上為主;在周公之後精通道理的人,都是扮演臣子的角色,因此他們以發表大量的學術理論著作為主。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既然這樣,要怎麼做才夠再次復興儒家大師的道理呢?答案就是:「佛老的道理若不加以堵塞,儒家大師的道理無法廣泛地流傳;佛老的道理若不加以禁止,大師的道理就無法施行。
國家政策必須要求僧尼道士還俗就業,燒毀傳播佛老教義的書,將他們的寺廟改為民宅,用大師的道理來教育引導他們,這些還俗的僧侶道士到社會工作與捐出來的廟產,能夠使鰥夫、寡婦、孤兒、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生活都有保障,這樣就差不多算實踐大師的道理了。」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台灣近幾年,充分彰顯佛教的寺廟「廟產」實在過度驚人,動輒數百億,甚至在全世界各地大量購置土地,興建觀光度假寺廟,來供宗教權貴階級享用。
2.        台灣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主因是各宗教權貴階級貪得無厭,愛慕虛榮,善事做一丁點,然後用特權電視台與媒體廣為宣傳,來獲得更多無知富人的捐款,導致社會弱勢組織獲得的資助相對稀少。
3.        台灣的宗教權貴階級,絕大多數對台灣的運動、文化、藝術、學術與科技無太多的貢獻,只會宣傳「不勞而獲」的教義來斂財。還有許多宗教權貴階級(海濤……)違反環保與生態,胡亂「放生」,造成台灣原生物種的浩劫。
4.        獨裁者蔣經國統治時期,台灣的河川與山林生態遭到嚴重的破壞與浩劫,主因是各宗教權貴階級知識水準太差,不懂環保「道理」,間接幫助無知愚蠢的政客毀滅生態,尤其是佛光山、中台禪寺、法鼓山……當時對環保幾乎無貢獻,只會累積廟產。
5.        在周公之前精通道理的人,堯舜禹湯文武都是國家領袖。他們的「專長」與「道理」也各個不同,因此能造福不同的時代需要,影響後世久遠。但是漢朝以後,所謂的「道理」只剩下四書五經,其他的領域的道理,都難登大雅之堂,這導致中國與亞洲的文化相當貧瘠,無法進步。
6.        唐朝的韓愈這一生,有努力宣傳醫學、天文學、煉鐵……等各種領域的「道理」嗎?沒有!這導致後世的讀書人大都是文弱書生,缺乏生活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擅長死背書,擅長說大話無實踐力,選擇性地吸收部分理論,這完全違背孔子的思想,但是他不自知。
7.        老子、佛教、基督教、醫學、科學、運動、藝術……都有「道理」存在,但是中國的讀書人絕大多數只會死背「四書五經」,缺乏國際觀與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余光中就是典範,活90歲了還無能力理解高中程度的化學。
8.        有巢氏,擅長建築,黃帝擅長紡織業,夏朝人擅長「農業」,商朝人擅長「商業」,周朝人擅長「管理、制度」,孔子擅長「教育」……每一個時代的領袖專長都不同,都有「道理」,其道理也都需要研發與傳遞,文化才能多元與豐富。獨尊儒術,是政治鬥爭下的白癡政策,跟2012年的證所稅一樣。
9.        每一個領域都有大師,跟著大師的「道理」去實踐與研發,人類一定會變得理性、思考細膩、心胸開闊、引經據典。但是,在台灣學歷高的政客往往驕傲自大,不遵照大師的道理,沒有專業技能,卻自我感覺良好
10.     學歷高的政客施政會無能,主因就是真的很「無知」,不遵照大師的「道理」去生活,不遵守專業規範,只會做表面功夫與作秀,沒有真才實學。台灣的道路大多工程延宕、偷工減料……主因就是主管沒有知識水準。
11.     桃園中正機場的管理,遠不如新加坡,主因是交通部高層與桃園機場的經營團隊,「道理」嚴重不如別人;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不如德國,主因就是經濟部與台電高層在那方面的「道理」不如別人;台灣無法像香港、倫敦、紐約……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主因就是財經官員懂的「道理」不如別人。
12.     政治大學的國際學術地位,遠不如台大、香港大學、牛津大學……,原因很簡單,校長與教授們的知識水準比較差,道理懂得比較少,實踐道理的能力比較差,其實就是「品德」比較差,不是智商差。
13.     知識,就是力量;不是比賽死背書或學歷高低。誰能靈活運用知識?誰能遵守大師的道理?他不但比較專業,也比較有品德。
14.     馬政府的「政績」如果不如扁政府,就可以證明出馬政府的官員比較無能、無知、貪腐,「道理」懂得比較少,也等於證明出品德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