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生態社群的要素-自然的觀念與生活之網

尼斯貝啟迪92
1.        「生態社群」具有一種強烈的意識,認為這種社群是順乎自然的,是人類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係,而因此與四周社會的「人為關係」完全相反。
2.        科學是探究事物的本性,這需要理論、觀察、比較,甚至實驗。科學家對於自然的興趣,會使人希望發現或創造人類之間更能符合於原來樣子的關係,那種關係在質方面比較純潔,而且比較接近人類真正的天性
3.        從六世紀聖班尼克特的修道院制度開始,經過許多烏托邦思想的著作,一直到無政府主義的哲學出現為止,一些人相信人類應該組織一些不會像大社會那樣腐化與墮落的社群,以恢復人類的本性。
4.        從亞里斯多德開始,研究事物的「本性」一直是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最重要目的。社會哲學家在評斷一種發展程序或一種思想是否正當時,幾乎也都用到自然的觀念-包括自然的狀態、自然的秩序等。「自然」的觀念是西方思想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
5.        從公元六世紀開始,始終有一些思想家在研究世界上各種事物的連續性,也就是所謂的「存在的大連鎖」;這含有一個非常明晰的意識,「人類與自然秩序的其他層面有密切的關係」
6.        從班尼迪克特教團的僧侶開始,有些人自覺到人類必須藉著與土地的接觸,和與土地上生長的一切東西的接觸,來維持和加強這種關係。修道院制度的精神在於它一方面堅持思想與文化之間的和諧平衡,另一方面堅持思想與在農田及森林中工作之間的和諧平衡
7.        社群的生態傳統,自始至終是以生命之網的觀念為基礎。生命之網的觀念深切地認為,自然是不可違反的,而且褻瀆及無益的利用自然是罪惡的
李鈞震:
1.     「生態社群」信仰,自然是不可違反的,而且褻瀆及無益的利用自然是罪惡的。而獨裁政權則信仰所有的人民、物質、土地、自然……都必須有秩序的獨裁者所管理與約束。所以兩者是衝突的,所以蔣中正與蔣經國統治台灣時期,有許多無辜的宗教組織被視為叛亂份子、是邪惡的。
2.     蔣中正與蔣經國統治台灣時期,有許多無辜的宗教組織被視為叛亂份子、是邪惡的,那時李登輝、馬英九、周美青、吳敦義、陳武雄……都是獨裁者踐踏人權的鷹犬。
3.     修道院制度精神,它一方面堅持思想與文化之間的和諧平衡,另一方面堅持思想與在農田及森林中工作之間的和諧平衡。所以台灣在獨裁者統治時期,多數的人民無法在思想與文化之間取得平衡,也無法與大自然生態取得平衡,因此水資源、土壤、山林河川生態被大量的人為破壞與污染,當時的財經官員叫李國鼎、孫運璿。
4.     「生態社群」在一個工商業發達的社會,要取得思想與文化之間的和諧平衡、思想與在農田及森林中工作之間的和諧平衡,必須具備更高度的科學智能,必須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它才有可能取得永續發展的精神力量
5.     全世界所有的社團組織,包括政黨,如果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社員無法養成終身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那麼他們必然漸漸地失去民意的支持,而成為一個不切實際的烏托邦。沒有高度的知識為根基,任何的「理想」都會泡沫化。
6.     蔣經國提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個理想,由於蔣經國本人與其行政團隊相當沒有知識水準,因此這個理想就變成了一個世紀笑話。
7.     為什麼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沒有辦法流行於全世界?沒有辦法被國際一流政治學者所崇拜與模仿?主因是三民主義的信徒知識水準太差,並且國民黨與共產黨不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因此其組織內所有的權貴階級只會講漂亮話、喊口號,而沒有實踐的能力。
8.     現代社會有許多人獲得博士文憑,由於他們大多數人的內心是在追求名利,而不是追求超越自己知識與能力的界限,因此,一拿到文憑之後,就開始搞人際關係、經營人脈、形象包裝、譁眾取寵、巧言令色……。因此知識水準隨時間不斷地降低,經過了二十年,他們的知識實力還不如高中生。李鈞震敢保證,馬英九、吳清基、關中如果參加高中的學測,一定會很丟臉。
9.     絕大部分的權貴階級二代,都沒有辦法為追求自己的各種能力界限而吃苦,他們總是找自己喜歡、自己覺得容易的工作來試試看,根本無法產生人生的志氣與毅力,無法自我要求,也因此缺乏自信,容易變成宅男宅女。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論節制之德

亞里斯多德啟迪34
1.        我們必須對快樂性質給予明確的定義,因為快樂是「節制之德」以及其他與節制相反的德性活動的材料。
2.        喜歡在公共生活上或是在學問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便是「靈魂快樂」的一種實例熱衷於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與學問的人,他會對他所喜愛的事情感到愉快,但並沒有物質方面愉快的感覺。他所感覺的是一種精神或理智的愉快。
3.        我們不討論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或學問快樂的人,是有節制或無節制。我們也不能把節制與不節制,用在那些不是追求肉體快樂,而是追求他種性質快樂的人身上。譬如有一種人喜歡編造故事,並荒廢自己的時間討論八卦是非,我們稱這種人喜歡空談或饒舌者,但我們不能稱他為無節制的人。
4.        「節制之德」所節制的,雖然不完全是,但是主要的還是在節制感官的快樂。有些人喜歡看彩色的東西或圖畫,在這方面無所節制或不節制;但同時我們可能設想,在這些事情上人感覺到快樂,有時過多,也時太少,有時可能適中。
5.        這在聽覺方面的快樂也是相同的。人很可能對於音樂或喜劇有出乎尋常的喜好,可是沒有人會稱這類的人是在聽覺方面不節制;如果這樣的人在音樂、聲樂方面聽得過多或過少,我們也不會描寫他是有節制或沒有節制。同樣的原則適用於嗅覺方面的快樂;除非在嗅覺方面的快樂附帶著別的聯繫。
6.        某人喜歡聞一聞蘋果或玫瑰花一般的香味,也不能稱他為無節制的人。但如果他呼吸廚房裡酒菜的氣味的話,他很可能被稱為不節制的,因為這些味道是可以激起他的食慾的。不但是貪食的人如此,凡是人在飢餓的時候都喜歡聞食物的味道;再說對於飲食味道的喜好,這是貪食者的一個特性,因為這種人心思所在的只是「飲食」。
7.        與節制或不節制有關的各種快樂,這一類的快樂,下等動物也有份的。對感官的快樂產生不節制的行為,不符合做人的道理,比較屬於動物的行為所以人重視感覺上的快樂勝於一切,便是一種粗野的行為,與禽獸差不多了
李鈞震:
1.     喜歡在公共生活上或是在學問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的人,便是追求「靈魂快樂」,他們可以享受一種生命成長的快樂。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一定會有「靈魂快樂」,除非他也追求社會正義的實現專業素養的提升
2.     所以最近六十年以來,不斷在為民主、自由、人權奮鬥的人,他們的靈魂比較快樂;相對的,獨裁者蔣經國踐踏人權的共犯,他們的心靈比較苦悶,甚至有憂鬱症(也許有物質財富),例如:曾經在「警備總部、波士頓通訊……」工作過的所有特工。
3.     台灣的紅衫軍,就是一種體悟到過去自己錯失「為民主奮鬥」的經驗,為了重拾失去的心靈快樂,他們必須「反貪腐」,那時期他們確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但是隨著阿扁坐牢以及馬英九必須為國民黨「黨產」、「夢想家」…負責,但是紅衫軍族群卻又缺乏繼續「反貪腐」的道德勇氣,因此陷入更大的憂鬱症當中。
4.     在台灣有國際學術地位的學者,不見得有權力或社會地位,但是心靈比較快樂;許多寫不出國際學術論文的大學教授,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努力與國民黨權貴階級掛勾,充當政治打手,甚至擔任官員、立委、黨工……,雖然獲得社會光環,但是沒有真才實學,權力與實力嚴重不相稱,其實內心更苦悶,這些人都必須學吳育昇到旅館發洩、狂歡一番,否則精神壓力太大。但是之後會陷入更大的苦悶,因為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
5.     人類並不是心裡想要「有節制」,就可以做到。「節制之德」所節制的,主要的還是在節制感官的快樂。人類必須具有相當的「理性能力」,才有可能產生「節制」的能力;吝嗇、小氣、補泳褲、保黨產,也是一種不節制的表現。
6.     大學教授應該是社會當中知識水準比較高的人,如果他們缺乏憲政常識,不知道要公開譴責國民黨的黨產,因此失去社會正義感,不論黨政關係多好,他們必定心靈枯竭,經常情緒失控。
7.     人類只有博學多聞,同時具備專業素養,才會具有相當高的理性程度;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習慣的人,他的理性程度才可能不斷提升,也因此才能產生「節制」之德。
8.     失去理性的人,很容易失去節制的能力,因此容易危害社會與自己。政客握有公權力,一旦失去節制能力,必定發生慷「公家經費」之慨,浪費公家資源、公器私用、圖利特定對象,例如「夢想家」事件、馬政府新聞置入性行銷、行政不中立……。
9.     台灣的多數新聞記者,追求美食、嫁入豪門、股市內線交易、拜金主義,他們大多數享受不到「心靈的快樂」。台灣多數的政黨黨工也是如此。許多社會知名人士,是否以博學多聞,具備某種專業素養,並且終生多元學習而聞名於世?例如余光中,如果看不懂光電效應、量子力學,沒養成多元學習的習慣,心靈必定不會很快樂。
10. 並不是音樂家、藝術家、宗教家就可以擁有「靈魂快樂」,所有人類都一樣,博學多聞,同時具備某種專業素養,並且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習慣的人,才可能獲得「靈魂快樂」。所以愛因斯坦心靈的快樂,一定遠勝過當時的教宗。
11. 音樂家如果只懂音樂,股票分析師如果只懂股票,政客如果只懂包裝形象,牧師只懂新約聖經,翁啟惠如果只懂生化科技,和尚如果不具備專業證照……,他們就得不到心靈的快樂。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論勇敢品德的要素

亞里斯多德啟迪33
1.     一個人處於危險之中而能用正當的精神來應付,這樣比一個在安寧的情形之下心神不亂的人,勇敢多了。
2.     有人對忍受痛苦有強大忍耐力,擁有這種大耐力的人也可稱勇敢。這個事實使我們想到勇敢經常帶著多多少少痛苦的成分。
3.     人類忍受痛苦比戒除快樂更難。因此我們說,忍受痛苦的人具有勇敢的品德這句話是正確的。
4.     無疑的,人會有勇敢傾向的目的是獲得快樂,但是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這個事實,因為在勇敢的操練上附帶著痛苦的緣故。在運動場上各種田徑比賽或拳擊比賽等,都是帶著痛苦的。無疑的,拳擊者,在自己面前所有的目標,就是得到勝利的王冠,這是很甘貽的;然而他們的血肉在受到打擊時,免不了感覺痛苦,更不用提他們在訓練期間所受的痛苦了。他們要忍受的事太多了
5.     對於勇敢的人也是一樣的,傷痕與死亡對他來說,都是痛苦的,他自然不是甘心情願的忍受它們,可是他要忍受它們,因為這是一件好事情,而躲避的話便是一件羞恥的事。
6.     一個人越有德性他越是幸福,死亡對他更是痛苦的。因為生命對這樣的人最珍貴的,貢獻最多的,他自己深深的明白,他自己因為死亡而失去人生最偉大的福樂。
7.     修練各種品德的過程,說有快樂,那是不正確的,除非一種目的達到了,也就是具備某一種品德了,人才覺得快樂。
李鈞震:
1.     中國的人權鬥士劉曉波、胡佳、陳光誠……,比較具備勇敢的品德,還是胡錦濤、連戰的子女?
2.     權貴階級的「子女」願意選擇一條訓練自己品德完善、具備勇氣的人生路,相當地稀少,他們甚至連成為專業運動員的勇氣都沒有,更不要說要去挑戰超越學術界的大師,那是更困難的道路。
3.     在獨裁者蔣中正、蔣經國時期的台灣,當時的郭雨新、雷震、李萬居、黃信介、楊逵、柏楊……,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在爭取百姓的人權與自由,他們當然是具備勇氣品德的人格者;但是當時的宗教權貴階級星雲……,以及馬英九、吳敦義……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他們知不知道蔣經國的言行都違反「世界人權宣言」?如果他們知道,那麼這些人就是該死的踐踏人權的共犯;如果他們不知道,那實在是太無知了、太沒有知識水準了。
4.     有人對忍受痛苦有強大忍耐力,擁有這種大耐力的人也可稱勇敢。所以曾雅妮、盧彥勳、吳文嘉、陳葦綾……,這些運動國手都必須忍耐非常多的訓練痛苦,絕大多數的政客品德都遠遠不如他們。因此可知,崇拜政客勝於崇拜運動員的人,應該是比較喜歡品德比較差的人;也許這會帶給自己一點點比較舒服的感覺。
5.     物以類聚,習慣性說謊的人,比較能夠包容經常說謊的人;沒有勇氣的人,比較容易包容懦弱的人;做事情善惡界線模糊的人,比較容易包容是非不分的人;做事情沒有效率、沒有原則的軍公教,比較欣賞辦事不力的政客;喜歡講人情、不問客觀真實的人,比較容易包容情緒失控、不理性的人。
6.     台灣的新聞媒體絕大多數的主管知識程度不足、不理性,不注重客觀真實。話又說回來了,沒有知識程度的人,要很努力地去注重客觀真實,也注重不起來。
7.     沒有習慣追求真理、追求客觀真實的人,絕大多數都比較懦弱,他們不敢瞭解自己智能、體能、專業的弱點,也不去欣賞別人的優點,他喜歡跟自己有一樣弱點的人互相抱在一起取暖,但是必要的時候一定會見利忘義、互相陷害、互相出賣,這證明了他們確實是懦弱族群
8.     平常沒有在思考國民黨的「黨產」是台灣政治亂源的這個客觀真實,這樣的人一定相當懦弱、缺乏社會競爭力與正義感、缺乏好學不倦的精神
9.     也許有人相當理解國民黨「黨產」的邪惡,但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與權位,他們一定會選擇跟敗類生活在一起,以便從中獲取利益,這也是絕大多數中國權貴階級與商人的特徵。
10. 一個人越有德性,他越是幸福。然而熟讀「資治通鑑」、「史記」的人都知道,歷史上中國的權貴階級絕大部分缺乏品德,他們熟背聖賢書,卻死也不會去執行,他們的嗜好是虐待有道德的知識份子,這也是中國權貴階級的主流文化,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11. 台灣的宗教權貴階級,絕大部分都崇拜有權位的人,厭惡追求客觀真實;台灣的佛教山頭非常嗜好結交權貴階級,他們互相拉抬聲望、聯合作秀,以此來增加廟產,至於「社會正義、人權保障、司法改革」就完全不是他們的考量範圍。在民主社會當中,這也需要具備相當大的勇氣才活得下去。
12. 知道自己無恥,還活得下去,確實是一種勇氣。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論 五種 假勇敢

亞里斯多德啟迪32
1.     與真正的的勇敢最接近的是公民的忠勇。公民組織的軍隊,他們受了鼓勵,在戰場上冒險犯難,一方面由於害怕法律規定的懲罰,另一方面受懦弱之名的恥辱,同時也是為了得到戰場上傑出的榮譽。這一類的勇敢就是荷馬詩中所頌揚的英勇;但是戰場上冒險犯難的勇敢,也包括幾種不勇敢的型態
2.     真正的勇敢,是由於「道德的優越性」而來。道德的優越,使人覺得做壞事是恥辱,並有一種做高尚事情的心願,以獲得榮譽、避免斥責。
3.     斥責,帶來的就是恥辱;在這種意念之下,我們也可以從士兵追隨自己的長官們奮鬥中表現的勇敢看出來。我們要把士兵追隨長官的勇敢價值降低一下,因為他們的動機不高尚,他們的動機並不是知恥,而是恐懼,他們所逃避的是痛苦而不是恥辱。他們是由於領導者的鼓勵,才勉強做出勇敢的事來。
4.     英勇,本來不應當是強迫的結果,而應當是由於英勇高尚的性質策動起來的才對。蘇格拉底以「知識」為勇敢的信仰基礎
5.     公民軍人覺得戰場上逃跑是恥辱,因此寧願陣亡也不願逃命。可是職業軍人在戰場交鋒時沒逃跑,是因為他們覺得他們處於主動求勝,當他們明白現實並不是如此,他們就逃脫了,他們怕的是死亡而不是恥辱,然而,真正勇敢的人並不是那樣。
6.     一般人認為勇敢以及「鬥爭的精神」之間有關連。有這種鬥爭精神的人,好像野獸受了傷時攻擊打傷他們的獵人的情形一樣,一般認為他們是勇敢的,因為勇敢的人有奮鬥的精神,由於這種精神,他們在危險時,總是準備鬥爭。
7.     勇敢人的動機,是由於他們所做的事情是高尚的:他們高尚的精神是他們努力的一種幫助。
8.     可是野獸勇敢的時候,這種勇敢是牠們所受的痛苦的結果,當牠們反擊獵人,是因為牠們受了傷或是受了驚恐。他們所表現的並不是勇敢。因為牠們需要痛苦與憤怒的驅策,使牠們盲目的向危險闖去
9.     若是要講沒有別的需要而產生的勇敢,驢子飢餓的時候可以算是勇敢了,因為牠們飢餓時,雖然鞭撻落在牠們身上,牠們也不管。
10. 由強烈的精神驅動力而產生的勇敢是最自然的,如果人還做出選擇與實際行動的話,很難說這樣的人不是真正的勇敢。
11. 發怒的時候覺得痛苦,報復之後就覺得高興了。但是一個人至多能說那些人鬥爭是因為發怒,再沒有別的高尚的理由,他們只能稱為是能鬥者,而不能稱他為勇敢的人。因為這樣鬥爭的人,並不是因為榮譽或原則的緣故而鬥爭的,他們鬥爭不過是由於受了情緒驅策而已。他們這種行為表現與真正的勇敢只有一點點相似而已,不是真正的勇敢。
12. 我們也不能把有血性的人當成勇敢的人;有血性的人由於以前鬥爭成功而產生信心,使他們對於危險表示膽大。有血性的人與勇敢的人有一點點相似,因為勇敢的人也是很有膽量。
13. 可是這二種人的膽量所表現的不同,勇敢人因為「適當的理由」表現膽量。但是血性的人是因為覺得自己一定能把對方打倒、不會失敗而產生膽量,當現實不順利、有可能失敗的時候,有血性的人便害怕起來
14. 勇敢的人卻在「現實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表現出他的真面目,冒著危險,只要人的能力所能夠忍受的危險,他都敢去,因為這樣做是好事,如果他不這樣做,便損害了他的名譽。
15. 一個人偶然間遇到危險時的應對方式,可以測試出他的勇敢。如果他事前知道了危險,他會考慮所遭遇的危險,並考慮與事情相關的原則。若是要應付一種未知的危險,這需要人天生擁有勇敢的特質才行。
16. 還有一種與勇敢相似的情形,是那些人經過了危險,自己並不知道那是一種危險。這種人的情形與血性的人不一樣,他們的勇敢是低一等的。因為有血性的人對自己不太有信心時還能站穩一段時間;可是那些從來沒有想到他們可能遇到的潛藏的危險的人,一看到情形可疑,不如想像的那麼好,他們便逃脫了。
李鈞震:
1.     一個人害怕被法律懲罰,這是一種勇敢;一個人不害怕受到不正義的法律所懲罰,這是更大的勇敢。面對不公平不正義的法律,而害怕去抗爭的人,相當地懦弱、無能,當然沒有社會正義感,當然不算社會公民。
2.     獨裁者蔣經國統治時期,台灣有非常多的法律違背「世界人權宣言」,當時沒有站出來抗議的司法官與法學教授,可算是相當沒有道德感,其實就是一種社會敗類。目前台灣仍然有很多法律違背「世界人權宣言」,而阻撓這些法律改革的絕大多數都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他們當然也是社會敗類,而且是更大的敗類。
3.     一個人怕受懦弱之名的恥辱,為什麼?是怕失去面子、尊嚴嗎?站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當中「面子、尊嚴」一點都不重要。一個人如果不敢不斷地接觸多元的文化,去學習各種不同領域的智慧,那才是真正的懦弱,也是真正的恥辱。台灣的司法改革相當地緩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法官相當地懦弱
4.     為了得到戰場上傑出的榮譽而產生的勇敢,並不是真的勇敢。勇敢跟榮譽無關,獲得榮譽是一種虛榮心;當選總統就可以獲得虛榮心,但也非常可能害怕競選失敗而失去性魅力?真正的勇敢是超越自己體能、智能上的界線,不斷地突破
5.     真正的勇敢,是由於「道德的優越性」而來。所以能夠徹底實踐「論語」或「聖經」內容的人才是勇敢的人;雖然權貴階級公開表示他會背「論語」,但實質上他沒有辦法實踐,因為他害怕實踐的過程當中會損害他很多的私利,馬英九曾經自鳴得意是「溫良恭儉」,但是講到獲得權力這件事情,他從來都「不讓」宋楚瑜,所以客觀真實是馬英九虛有其表、言過其實
6.     真正有勇氣的人並不需要別人鼓勵,他們在挑戰個人生命界線所做的種種冒險犯難,必須承擔很大的挫折與痛苦,他們雖然害怕也不逃避。有許多偉大的運動選手,他們面對體能、技巧等許多人生的困境,掙扎而不放棄,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困境與界線,這是偉大的人格。
7.     絕大部分權貴二代都吃不了苦,不管在體能或智能上都無法接受嚴苛的考驗,這樣的人縱使外表斯文,但實際上卻無法獲得勇氣這種品德;一旦面對危機或意外,他們一定逃避現實,一定規避責任或不沾鍋。
8.     「知識」是勇敢的信仰基礎。當我們瞭解敵人愈多,作戰的時候就比較不會害怕;當我們瞭解自己愈多,挑戰個人界線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害怕;當我們的知識愈深廣,就愈知道如何來克服思考與現實上的困境。
9.     一個很瞭解自己、很瞭解客觀環境,並具有專業知識的人,一定很清楚什麼事情自己一定可以完成,什麼事情自己一定不可能完成,什麼事情有「可能」完成。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愈豐富的人,又能夠付諸於實踐,他的勇氣一定超乎常人。郭雨新、彭明敏、黃信介、柏楊的勇氣一定超過獨裁者蔣經國。
10. 公民軍人是為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而戰鬥,戰場上逃跑是恥辱,因此寧願陣亡也不願逃命。可是職業軍人(傭兵)是為了利益、金錢而戰鬥,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私利,所以他們一遇到困難就會害怕逃跑。
11. 現代的政客與電視名嘴幾乎都是為了「私利」在奮鬥;如果他們真的具有道德感,一定會公開地去挑戰獨裁者胡錦濤的人權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前國務卿萊斯一點品德都沒有。
12. 鬥爭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也具有勇氣,但問題是為什麼而鬥爭?他的動機是為了私利、還是公益?是為了個人的生存,還是為了整體人類文明的發展?蔣經國曾經派特務(黑道)去追殺新聞記者劉宜良,當時他身邊的鷹犬都是踐踏人權的共犯,當時絕大多數的法官與檢察官也都是獨裁者的共犯
13. 野獸受了傷、受了驚恐或飢餓,都會產生極大的反擊力量,這是一種生物求生本能,跟道德沒有太大的關係。「道德」關乎的是生態的永續發展與人權的保障台北市政府官員配合國民黨議員,去欺壓遊民,在耶誕節用冷水驅趕遊民,就是一件相當卑鄙的行為。
14. 為什麼在李國鼎的領導下,台灣的工業發展造成西半部河川生態的全面浩劫?原因只有二個:一、當時的經濟部官員與宗教權貴完全沒有環保生態知識,這是一種匹夫之勇。二、他們雖然知道傷害生態是不對的,但是為了私利、為了升官發財,必須要泯滅良心,這還是一種匹夫之勇。
15. 人類在「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會產生驚人的力量,不過絕大多數都是破壞文明發展的力量。情緒失控的最主要因素是失去理性,會失去理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知識水準太差沒有頂尖專業素養與博學多聞的人,一定經常情緒失控;現代的政客都非常地痛苦,因為他們經常情緒失控,可是卻要表現一副優雅的樣子,當然免不了私底下需要縱欲狂歡一番。
16. 還有一種與勇敢相似的情形,是那些人經過了危險,自己並不知道那是一種危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無知」。「無知」是萬惡之源。為什麼台灣政府公務人員的「行政效率」沒有辦法超越新加坡?原因很簡單,行政院的高官相當無知,還自我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