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道德 之類別與定義(一)

亞里斯多德啟迪18

1.      「德性」是能使一個好人妥善完成他的功用的一種性質。所謂妥善的完成自己的功用,即使人在自己的情緒上,能夠避免過與不及,而採取中道,抓到重點

2.      任何優越的東西的優越性表現在二方面:(一)那個優越性,使他自己處於一種好的狀態。(二)優越性使那樣事物妥善完成了他的功用。

3.      舉例來說,馬的好處或是牠的優越性,使牠成為一匹健康的馬;不但如此,還使馬跑得好、能讓人騎,並能臨陣不懼。

4.      任何實用的「知識」都夠妥善的達成他的作用,為什麼可以做到?因為實用的知識抓到重點、注重中庸之道,並且人類按照這個「中庸之道」的標準工作,就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讓大家覺得這樣才對。

5.      在欣賞一件藝術傑作時,我們會不禁讚嘆:「啊!這樣剛剛好,不能加一點,也不能減一點。」這是指如果太多或太少,都會把那件藝術品的美善性破壞,「中庸之道」就是恰到好處地抓到學術重點,使事物的美好得以保存

6.      如果精良的藝術品必需按照專業的標準做成,那麼人的「善性」也是必需準確地按照學術的重點才能產生,而人的性質應當比任何藝術還要高深。

7.      「善」的性質,是就是指人事物都貫徹道理的核心。這裡所謂的「善」,是指倫理性格的善。倫理道德的善與人的情緒與行為有關,情緒與行為到底是過、不及或抓到重點(中庸)是判斷善的標準。

8.      譬如人經驗到恐懼、勇敢、願慾、憤怒、憐憫、快樂、痛苦等情緒,是太過或太少,或者恰當?如果我們覺得情緒與行為太過或不及,那就是做錯了。可是要是這些情緒發生得適當,就是說他們合乎正當的份量,是極端之間的一個合理範圍,這就是展現了善的特質。依此類推,行為也該在適當時進行。

9.      既然善的行為與情緒的範圍內進行,那麼,我們在這二件事上太過或不及都是錯誤的,只有中庸(抓到道理的核心)是適當優良的。所以「善」是一種恰當的狀態,意思是指這個人傾向,並且達到「道理」的核心

李鈞震:

1.      「中庸之道」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同。亞理斯多德所謂的「中庸之道」,是指最有效率、最正確、最有價值、抓到重點的方法或技巧。跟孔子的「仁」意思很接近。

2.      亞理斯多德所謂的「中庸之道」,不是特殊的個人才華,而是指人人都可以透過學習而實踐的普遍性真理。人類按照這個「中庸之道」的標準工作,就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

3.      亞理斯多德所定義「善」的性質,是指事物盡量做到極致完美,無可挑剔,人、事、物都貫徹「道理」的核心。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善良。例如政府的「行政效率」通過最新的國際ISO認證標準,就是一種「善」。

4.      亞理斯多德所定義「倫理」,是指所有人事物的因果關係、秩序、體系、架構。例如法律的制訂,有一個整體的架構、秩序、符合公平正義原則……。所以公務員「行政效率」不佳,就是失去倫理。

5.      「品德」也是有倫理的,品德的實踐要達到「善」,跟跳高、跑步要達到「善」都一樣,有技巧、技術,還有心理因素倫理道德的善,與人的情緒與行為有關。例如一時的激憤下,情緒失控,忍耐力、慈悲心、信用、風度、正義感……等品德都很可能被拋棄。

6.      因此,一個人的品德好壞?有沒有足夠的情緒管理能力?都必需等到人類處於危急之下,才能顯現出來。如果一生都沒有經過大風大浪,品德好壞無從測驗出來;也很可能因此自我感覺良好。

7.      「危機處理」時,才能驗出一個人的智慧、能力、學識、品德的高低。馬政府的官員面對「八八風災」處理的好嗎?「善」是一種恰當的狀態,意思是指這個人的言行與身心都達到「道理」的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