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韓愈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ach-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Ophélie Gaillard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會找老師學習
老師的工作,是傳授道理、原理,訓練學生專業技能,解開學生的人生疑惑
人類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懂知識道理,怎麼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疑惑呢?人類如果有疑惑而不找老師解答,那麼他的疑惑就可能永遠都得不到解決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年紀比我大的人,他比我早學習「道理」,我就跟他學習;年紀比我小的人,他可能比我還要早學到「道理」,我也要跟他學習
我認為的「老師的道理」是,何必管老師的年紀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因此,不論地位高低,不論年齡大小,「道理」在哪裡,「老師」就在那裡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唉!「道理在哪裡,老師就在那裡」這樣的學習態度已經失傳很久了,因此人們要去貫通道理沒有疑惑,十分困難!
古時候的聖人,他的能力遠超過一般人,還是到處去問懂「道理」的人(孔子不恥下問)。現在的一般人,知識水準遠低於聖人,卻覺得不計對方地位高低、年齡大小去學道理,是十分丟臉的事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結果,能力強的偉人,因為好學而能力更強;愚昧的庸才,因為不好學而變得更加的愚蠢。偉人(聖人)之所以十分有智慧,愚人之所以十分愚蠢,關鍵都在「好學」程度的問題上!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父母如果愛護子女,就會選擇老師來教育他;可是自己卻不願意(謙卑地)跟老師學習,(覺得年紀一大把還跟老師學習很丟臉),這真是太糊塗了!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孩子們的老師,只是拿著書本教孩子怎麼打標點符號、死背書,並不是我所謂的「傳授道理」,「解決學生的疑惑」。
文章怎麼打標點符號不懂,去找老師學習;書本內容的意義不懂,不知道怎麼實踐,卻不找老師學習?學了枝枝節節的小地方,卻遺漏的大重點,這種(鑽牛角尖的)學法,我看不出哪裡高明。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巫師(心理治療師)、醫師、樂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他們都不以互相學習為恥辱
可是權貴階級(士大夫)這群擁有高學歷光環的族群,如果找懂道理的人學習,稱呼對方老師、自稱學生,其他人就群起嘲笑。問他們為什麼要笑?他們說:「他跟他的年紀差不多,懂得道理也差不多。稱呼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為老師,十分丟臉羞恥,稱呼官職比自己高的人為老師,那大概就是諂媚!」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唉!唉!由此可以知道,現代社會已經沒有「道理在哪裡,老師就在那裡」的學習風氣了。巫師(心理治療師)、醫師、樂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是權貴階級瞧不起的下層社會的人,可是現在權貴階級的智能反而不如下層社會的人,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聖人偉人都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大師曾經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道理」。郯子這些人,整體的學識道德比不上孔大師,但是孔大師認為:「三個人一起的生活行為,其中一定有人(或言行)值得作我的老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因此,學生的能力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的能力也不一定會比學生強每個人學習「道理」的先後順序不同,各自的專業領域不同,只是這樣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家有個孩子叫蟠,今年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內容,他都學習過了。他不受世俗眼光的束縛,到我這裡求學。我讚賞他能實踐古代聖人「道理在哪裡,老師就在那裡」的道理,就寫了這篇《師說》贈送給他。
參考資料:死背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