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貝啟迪91
1. 自從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在西方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發現一群一群的人背離已確立的社會秩序,並且逃避到比較偏遠的地方,以尋求恢復他們所認為的人類走向真正的社群和道德的自然趨勢。
2. 以這種方式來尋求的社群不是革命。革命行動的最重要目的,是推翻及掌握現存的社會秩序,並且立即及強迫性地使人類的行為適應於革命的權力和制度。那些逃離原本社會秩序的人,其行為及思想的目的,都是和平的、非高壓性的。
3. 人類之間那些自治和自由的互相依賴,是西方社會思想中一種社群的基本目的,稱為生態社群(ecological community)。
4. 「生態」是指包括人類在內的有機體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係,以及有機體與他們四周的環境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係。在這個時代,「生態」的意義更加擴大為道德,是指以某一種方式來保持和恢復環境,以便人類和其他有機體之間受到威脅的互相依賴關係,受到保護與恢復。
5. 我們將討論三種生態主題:一、小家庭經濟,象徵出的密切和內聚性的互相依賴的關係;第二、有機體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係,及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係,這些關係是自然的,非人為的;第三、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生活之網的意識,人類正危害到這個生活之網,造成人類自己的危險。
6. 六世紀諾西亞聖班尼迪克教團把僧侶分為好幾個等級。班尼迪克在《教規》這本書中,論述修道院社群內部的關係、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它與人類社會中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修道院毫無疑問的是西方世界經由逃避與復甦過程,而獲得大多數社群觀念的主要來源。
7. 第二個生態社群的觀念,是西方文學中的烏托邦的傳統。莫爾十六世紀寫了《烏托邦》一書以後,每一個時期都有人寫這一類非常具啟發性的著作,而且閱讀的人也很多。人們看了這些幻想性的著作,就有了某一種觀念,因此創造許多真實的「烏托邦」社群,顯示藝術能夠影響生活。
8. 第三種生態社群:根據某一種理想而形成的無數社群,它們於十九世紀開始出現於西歐和美國。其中最著名的是奧那大社群Oneida community、布魯克農場Brook Farm和新大同New Harmony;這種社群非常多,包括一些根據類似於宗教教條而形成的社群。
9. 西方第四個生態社群是無政府主義的哲學。在歐洲,最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是英國的哥德文 William Godwin、法國的普魯東及俄國的克魯包特金Peter Krooptkin。美國也有不少無政府主義者,最著名的是華倫Hosiah Warren及塔克Benjamin Tucker。
10. 無政府主義者希望整個社會改革,以及人類永遠放棄政治國家和私有財產。無政府主義哲學強調,藉著發現,而非藉著革命,來恢復人類最主要的本性,並非要求強迫地為人類創造新的本性,並且主張人類之間依靠單純的、無束縛的合作與關愛,沒有任何強制的現象。
李鈞震:
1. 那些逃離原本社會秩序的人,其行為及思想的目的,都是和平的、非高壓性的,很像中國的「桃花源記」。但是在現代科技之下,無處可逃,政府不是用是竊佔國土或是逃漏稅來懲處,不然就鬧成新聞來取笑。
2. 在現代社會應該只有擁有大筆財富的人,才能擁有廣大的空間,並且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來逃離社會秩序的束縛。
3. 台灣的宗教社群,是一種「烏托邦」社群,他們必需先放棄財富,然後學習宗教的儀式與教義,再藉著教義來欺騙社會大眾,獲取財富。台灣的宗教大社群,都擁有數百億的資產,在全世界蓋豪宅、度假中心、靈修中心。
4. 現代年輕人藉由「網路遊戲」,來背離已確立的社會秩序,並且逃避到比較偏遠的網路世界,以尋求恢復他們所認為的人類走向真正的社群和道德。也有人透過網路、部落格來建立一種「烏托邦」社群,實現自己的理想社會,其運作模式也接近無政府主義。
5. 不管是宗教、網路的社群或無政府組織,要能長久經營必然是具備一種「道德理想」,有必需學習與遵循的教義或經典,同時組織成員的個人必需具備能社會化的專業能力,其生活經驗是可以承傳的,領導人具有強大的個人魅力,並提供一個偉大的願景作為生活的重心與奮鬥目標,在其奮鬥過程中衍生出創新的文化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