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勇敢與怯懦 在「恐怖」中的表現

亞里斯多德啟迪31

1.      勇敢的人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他有不受動搖的勇氣,即是按照人力的可能,其勇氣從不動搖。但縱使這樣,也不能說他也毫無恐懼的時候;但勇敢的人他的恐懼卻是按照適當的方式來表現的,且按照他生平品格指導之原則,他必會抵抗危險的,他的目標要在他所做的事上達到道德的尊嚴與完滿

2.      人很可能過於害怕危險,或太過不畏懼危險,甚至很可能畏懼那些不必害怕的事情。人很可能害怕自己不應當害怕的事情,這是錯誤之一;

3.      人害怕一件事情,害怕的方式不對,這是另一種錯誤。人害怕一件事情,而害怕的時間點錯了,這是第三種錯誤;依此類推還有各種其他的錯誤。

4.      勇敢的人,面對著或是畏懼著應該害怕的事,為了正當的理由,以正當的方式,於正當的時候,表現出勇敢的精神來。

5.      一個人過於大膽,稱為魯莽。這一種人的舉動有點過份,他的勇敢免不了令人有點懷疑。魯莽的人多半屬於外強中乾的典型。這些人當著事情順利時,便高視闊步,不可一世,但是一遇見真正的危險,便膽小如鼠了。

6.      過於畏懼的人是一個懦弱者,一個懦弱的人畏懼不應畏懼的事,而且他畏懼的方式也不對。他缺少堅強的德性。可是特別令人注意的,是他面對痛苦的時候,極端的畏懼。所以我們可以說,懦弱的人乃是一個精神遲鈍的人,並害怕一切的人

7.      懦弱的人,是一個勇敢的人的對照組,勇敢的人有一種堅強的心,有自信的性格

8.      懦弱者的恐懼太多,勇氣太少,魯莽的人勇氣太多,而畏懼太少。只有勇敢的人,他有正常的態度,因為他有正常的性質,使他能合乎中庸之道。

9.      我們還可以加一句話:魯莽的人是有勇無謀,在危險未到之前,他什麼都敢可是危險一到,他就逃避開了。勇敢的人在行動上豪爽,可是在事前並不顯露出來。

10.  勇敢是一種能使人有信心,或處於恐懼的情況之中還能尋求中庸之道的一種性格。勇敢的人自己覺得有信心,並抗拒一切危險,因為這樣做,是一件完美的事,而遇到危險便退縮迴避,不敢抵抗危險,則是極為卑下的事。

11.  一個人為了逃避貧窮,或失戀,或因為身體及精神上的痛苦而自殺,便是一個懦弱者,而非勇者的行為。

12.  在困難中逃避,是一種懦弱的形式。而自殺固然是冒犯死亡,可是這樣做,並不是為了一種高尚的目標,只是為躲避一種不幸而已。

徐弘毅:

1.      「人很可能過於害怕危險,畏懼那些不必害怕的事情,害怕自己不應當害怕的事情,害怕的方式不對,害怕的時間點錯了。」造成這些情況的主因有三:1.體能不佳2.缺乏廣博的知識。3.欠缺頂尖的專業能力

2.      魯莽的人太過不畏懼危險,有勇無謀,在危險未到之前,他什麼都敢可是危險一到,他就逃避開了。造成這些情況的主因有三:1.體能不佳2.缺乏廣博的知識3.欠缺頂尖的專業能力

3.      馬政府在處理「塑化劑污染食品」、「奢侈稅」、「有錢人遺產免稅」的過程中,充分顯現過於魯莽與匹夫之勇、沒有章法、沒有長期解決之道、不符合公平正義

4.      馬政府在處理「八八風災」、「國道山崩」、「WHO侵權」上,卻又顯得害怕不應當害怕的事情,害怕的方式不對,害怕的時間點錯了遇到危險便退縮迴避,不敢抵抗危險,這是極為卑下的事

5.      總之,台灣絕大多數軍公教的共同特徵是:欠缺體能訓練、欠缺廣博常識、欠缺專業技能。因此造成沒有行政效率、官商勾結、貪腐無能,特別是台灣的警察、司法官絕大部分都貪腐。

6.      一個人為了逃避貧窮,或失戀,或因為身體及精神上的痛苦而自殺,便是一個懦弱者。絕大多數自殺者的共同特徵是:欠缺體能訓練、欠缺廣博常識、欠缺專業技能

7.      為什麼台灣政府不願意進行「轉型正義」,追究獨裁者蔣經國統治時期踐踏人權、刑求逼供的共犯在困難中逃避,是一種懦弱的形式,害怕面對「客觀真實」的痛苦而逃避,這是懦弱者的行為。郝柏村、關中、王建煊、吳敦義死也不願意推動「轉型正義」,除了懦弱、膽小外,沒有其他原因。

8.      蔣經國為什麼到死也不願意實行憲法、執行公民投票?他不是因為膽小,而是匹夫之勇,他人生的最大特質是:欠缺體能訓練、欠缺廣博常識、欠缺專業技能。對《世界人權宣言》的內容,沒有能力解讀,接近文盲的程度。

9.      獨裁者蔣經國統治時期,不敢公開要求蔣經國實行憲法的大學教授、中研院院士、大法官,都是膽小如鼠之徒,欠缺勇氣與正義感,不敢營救柏楊、楊逵、李敖、黃信介……,在獨裁者下面當快樂奴才、邪惡寵物。這些人虛有其表、沒有真才實學,工作都是靠巴結國民黨權貴而獲得酬庸

10.  台灣絕大部分的退休將官,知識程度與一般社會大眾比較起來,差不多等於是文盲,看不懂好萊塢電影,對世界文學名著也看不懂,也不會上網,更沒有寫國際學術論文的能力,一到國家音樂廳就睡覺,郝柏村一定不敢否認!所以被社會淘汰的心理壓力太大,因此顯得匹夫之勇。

11.  何謂不沾鍋?魯莽的人是有勇無謀,在危險未到之前,他什麼都敢可是危險一到,他就逃避開了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論勇敢

亞里斯多德啟迪30

1.      勇敢,是在危險的環境中能夠合乎中道、有信心應付困難的一種性格。

2.      凡是邪惡的事,我們都畏懼,譬如壞名聲、貧困、疾病、孤獨、死亡等,都是可怕的事。

3.      有些邪惡,人必須畏懼,才算是合乎正理,若不畏懼,便是恥辱,譬如羞恥便是。一個人畏懼羞恥,因他感覺到自己的人格與別人的存在皆須同受尊重。不畏懼恥辱的人乃是自我感覺良好、無恥之輩,這種寡廉鮮恥的人,有時候竟使別人誤把他當成一位勇敢者。

4.      自我感覺良好、憨勇的人與真正勇敢的人之間似乎有一點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有一種「不畏懼」的自由。人自然不必畏懼貧窮或疾病,或其他非因個人品性不良的結果所釀成的不幸事件。

5.      我們常常可以看見有人在戰場上非常的膽怯,而在花錢方面卻竟揮霍無度,對於一擲千金卻毫不在意;也有人看到別人受鞭打時毫不動容,對於這種人我們不能說他是勇敢。

6.      那麼,遇見什麼可怕的事情,才是能彰顯出一個勇敢者的真面目呢?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過於死亡,因為死亡乃是一個終結。對於死人來說,好壞的事情都從此了結了。可是面臨死亡的人並不能稱為勇敢者,譬如,人在海裡淹死了,或在床上安靜死去了,並不是什麼勇敢。

7.      在什麼樣的危險場合之中,最能表現勇敢的氣質?會讓我們都覺得那是最高貴的性格?是啊!若是論最高貴的死亡,應算士兵們在最危險的戰場上做出最偉大光榮的犧牲。這一類的死亡,國家及帝王們都會頒贈極高的榮譽而予以頌揚。

8.      所以,狹義的勇敢,是指人們能英勇地、光榮地捨生就義,或者英勇地冒生命危險;這一類的勇敢所表現的機會多屬於戰爭之中。

9.      一個海上的水手遇見沈船的危險是從來不絕望的。人在危險中能鼓起勇氣來奮鬥,或接受光榮的死亡,這也是勇敢的表現

徐弘毅:

1.      智慧,是一種瞭解自己優缺點,瞭解生活環境優缺點的眼光。勇敢,是在危險的環境中能夠合乎中道、有信心應付困難的一種性格。人類能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並想盡辦法去彌補、克服,然後反敗為勝,這是最大的勇敢

2.      陳水扁明明知道自己的學識水準不是世界第一流,不是歷史性的大師級人物,卻不願意挑戰這種困難,顯然內心相當的怯懦。

3.      一個敢於挑戰獨裁者、威權者,當然算是具有勇氣,但是如果那只是他的生物本能,是他的天生優點,所以他所作所為也不過是順勢發揮優點而已,並不完全算是挑戰極大的困難,因此不算是非常大的勇氣。

4.      有些人為了滿足慾望而不畏懼恥辱的人,乃是自我感覺良好,表面上是勇敢,但是在背後他正在發飆。政客權貴,沒有政績、不守信用、侵害人權、栽贓抹黑政敵,就是恥辱,實際上他必須吃安眠藥才能睡著。

5.      自我感覺良好、憨勇的人,共同的特徵是沒有太多的專業知識,生活歷練不足,眼光狹隘

6.      多數人都害怕死亡,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真正去面對死亡,去探討死後的世界,去思考死後人們的評價。他們生活的主要目的是,逃避面對死亡的問題,為此縱欲狂歡、飲酒麻痺自己,或是追逐各種慾望的滿足,來達到狂喜而忘記要面對死亡的事實。

7.      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是一種勇氣;「不畏社會壓力,追求真理」是一種勇氣;「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是浩然正氣;堅持「溝通理性、追求客觀真實而不惜犧牲一切」也是一種大勇氣。

8.      為了私人的政治利益而圖利爛法官,來制訂不健全的《法官法》,這些國民黨立法委員與政客是一種匹夫之勇;為了滿足少部分族群的利益,而犧牲多數人的政治權利,因而制定一套全世界最爛的公投法》,這些國民黨立委與權貴階級,也是一種匹夫之勇。

9.      在蔣經國統治時期,許多軍公教與司法官都是踐踏人權的共犯,沒有讓這些人接受「轉型正義」、接受公正的司法審判,這當然也是一種匹夫之勇,要來對抗人類民主發展史的審判。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不可能存在「沒有前提」的科學(二) The Impossibility of “Presuppositionless” Science

海耶克啟迪32

1.      韋伯提出「理想典型」的目的是要釐清,他的觀念與孟格爾的「精確典型」的觀念之間的差異。孟格爾曾說「理論」是研究一個特定現象的某一個面向。「精確理論」則檢驗現象中最典型或最普遍的特徵

2.      韋伯用新康德主義者李凱爾特的看法認為,人在面對無限又無理的現實下形成觀念;韋伯提出,所有的論述都是傳承舊有的理論 All description is theory laden

3.      韋伯的理想典型,不同於精確典型挑選現象中的普遍generic特質,理想典型選擇研究者最有興趣的特徵

4.      韋伯進一步釐清他的觀念與孟格爾最有名的邊際理論之間的關係。韋伯堅持心理學的發展與經濟學無關,心理學研究外在刺激與感覺之間的關係;經濟學的價值理論的基礎是不同的,它來自於追蹤人面對缺乏所做各種理性選擇的結果

5.      經濟學關注終點與通路(過程)之間的關係 the relation between ends and means,心理的經驗(慾望)與為了滿足慾望而做的實際行動。

6.      「理想典型」的有效性,倚賴社會的自然特質。韋伯進一步說明,近代社會的變遷使得以經濟方法來衡量事情變得愈來愈有用:「在目前既存的條件下,經濟學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逼近值,持續增加中。」

7.      韋伯認為社會的變遷使「理想典型」取代「精確典型」愈來愈可行,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近代社會。韋伯調整孟格爾的觀點,並且提供一個更完整的理論。孟格爾曾經辯證,他的理論研究法能幫助我們瞭解過去某種社會結構的形成。韋伯提供一個以當前為中心的理論,去補充孟格爾的原始辯證

8.      韋伯堅信,經濟學研究通路(過程)與終點之間的關係,並且不倚靠任何心理學理論,這樣的觀點最後變成奧地利學派的標準教條。

9.      同樣重要的是,他認為所有的觀察都是以過去的理論為前提,「理論傳承 theory-ladenness」假設,與孔恩革命 The Kuhnian revolution,在20世紀後半葉成為科學哲學家的共識。 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所有的社會現象與經濟活動「觀察」都是以過去的理論或經驗為對象,都是在做考古的工作,藉由分析過去的經驗與理論來發現新的規則與理論。而新建立的規則會有價值,一定是對幫助「理想新世界」的建立有貢獻。

2.      經濟學研究領域會與心理學有關,源自於經濟行為是一種人性的顯現,必須先瞭解人性的需求與特質,才能精準的預測經濟活動的趨勢;但是以「個體經濟」或小範圍的商業行為才比較有大的分析價值。對於國際經濟的趨勢與長期的影響,心理學的應用就較少。

3.      孟格爾的「精確典型」檢驗經濟現象中最典型或最普遍的特徵研究一個特定現象的某一個面向幫助我們瞭解過去某種社會結構的形成,是一種社會學面向為主的總體經濟研究。

4.      韋伯的「理想典型」選擇研究者最有興趣的特徵「理想典型」的有效性,倚賴社會的自然特質與特殊社會現象幫助我們瞭解近代社會的特殊性,研究通路(過程)與終點之間的關係,並且不倚靠任何心理學理論,變成奧地利學派的標準教條。

5.      孟格爾的「精確典型」可以檢驗歐元經濟體的得失,檢驗WTO的歷史價值,檢驗美墨自由貿易區,檢討歐洲四豬(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希臘),檢驗亞洲四小龍的共同特性與現象。

6.      韋伯的「理想典型」則可以分析台灣的國際競爭與策略,分析馬來西亞的國際特殊性,中國的國際代工影響性……。其實韋伯的「理想典型」可作為孟格爾的「精確典型」的個案分析。

7.      未來的經濟學研究趨勢,必定以「教育學」、「行政效率」與「新聞學」作為主要工具,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

參考資料:

從杜拜危機反省環境倫理

高處 不勝寒

善 惡由人自己選擇(二)

亞里斯多德啟迪29

1.      一個人行為不公正,他本人不願意不公正,或者一個人放蕩不羈,而他自己並不願意放蕩。若是要使他改變立刻停止他的不公正,或放蕩的行為,單是靠自己願意那樣,可以說是不真實的。猶如你想使一個害重病的人痊癒,只憑「願意」那是不行的。

2.      再說,那個病根很可能是故意發生的,這是說由於生活不檢點,或者因為疏忽醫生的命令而來。本來有個時期他可不致害病的;但竟因他一己的疏忽或隨便而致罹病了,那就來不及救了。

3.      行為不公正或放蕩的人,他原來有機會躲避成不公正或放蕩的性格,所以他起初的動作便算是故意的了。可是他惡習養成之後,改正的可能性便消失了。不但品行方面的惡習是故意的,有時候也能看到身體方面的缺點也是故意形成的。

4.      固然沒有人能責備一個人生來是醜陋的,可是我們能責備那些人由於缺少運動或因著疏忽衛生的緣故,而使自己的容顏憔悴。對於一個人身體的衰弱,或損傷,我們也有同樣責備的感想。

5.      總而言之,身體方面的缺陷,只要人能躲避而竟沒有躲避,則應是該受斥責的,如屬人們所無法阻止的事,自當沒有責任。承認了這一點,對於一般應責備的道德的缺陷,人們自須負起責任的

6.      做壞事的人,由於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而致做錯了,他本想因著這樣的壞行為,而能夠達到最高的善。至於他要這樣達到目的,並不是他一己自由選擇的事。

7.      極少數的人類生來帶著一種分辨道德的慧眼,它能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判斷,並選擇真正的善,有這種天賦才能的人,算是得天獨厚的人,而這種天賦的才能,便算是在世界上最大最高尚的才能,這種才能並不是可以學習得來的;如果一個人有這種天賦的才能,他必然也會有這種生來的才幹與恩寵的,而且這些恩惠都有極完備的形式。

8.      有道德的人,不論做什麼事,都是自主自動的,使自己能以達到目的。惡習必然同德性一樣,也是故意的。壞人自由行動對於他的品性很重要,猶如好人的自由行動為他本人的品性一樣的重要。

9.      德性是自主自動的,那麼惡習也是自主自動的了,因為在這兩方面的情形是相同的。。

徐弘毅:

1.      人類古代的典籍,多半都能透視人類的劣根性,舉出問題、扎中人心。人類確實有著能力與品德天生的優點與弱點,但是教育得好,人人都可以有很大的進步或彌補。

2.      家中數代都是腳踏實地、克勤克儉的農人,他們的子孫自然有著腳踏實地、克勤克儉的基因本性;不論子孫從事哪一行業,都容易發揮腳踏實地、克勤克儉的本能反應。如果他們的子孫有人學會精緻的音樂演奏,那麼腳踏實地、克勤克儉的基因又會加上精緻細膩元素的基因。

3.      家中如果數代的人都從事某一種專精的技藝,他們的子孫往往對那種技藝特別有天分,天才容易在此誕生。好品德、壞品德與好技藝,都是習慣養成;教育,基本上就是養成好習慣。運動能力,有先天的基因遺傳,也有後天的訓練養成習慣,麥可喬丹的動作,都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4.      每一個人都承襲著祖先的基因,受教育之後,人類有可能變得更完善,但也可能投機取巧、貪婪好色……變糟。成年以後,人人都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無論如何「終生學習」是每一個人類必須要有的本分

5.      所謂人類的劣根性或是壞品德,大都是尋常哺乳動物的本性,只是那種生物本能不太容於人類的社會結構當中,發揮本性時會被多數的人排擠,因此必須修正。例如,小孩子的「好動與叛逆」,往往被同學與老師所排斥,但是經過教育之後,可以成為社會改革的原動力。

6.      極少數的人類生來帶著一種道德的慧眼,大致有三大種類。1.藝術才華,能孜孜不倦於從事極為精緻細膩的工作,好學不倦,博學多聞,善於表演、表達與同理心。2.理性才華,善於推理、行政執行,富有社會正義感。3.教育才華,善於博學貫通、因材施教、自編教材,有極高的管理與教育能力。而這三大種才華通常都是40歲以後才會出現,配合自己的專業能力而展現。

7.      世界上有極強「記憶能力」的人,屬於基因遺傳的能力,很容易在小時候就出現此能力,展現在各式各樣的考試上,但是並不是融會貫通,而是一種類似電腦「檔案輸入」的能力,他們會背問題與答案,但是無法自己發掘問題與尋找答案,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考券測驗上極有成就,但是無法融會貫通與推理,無法有創見,台灣政治大學的多數學生與教授都是如此。

8.      從小記憶力就好的學生,學習很輕鬆就可以拿高分,所以不需要刻苦向學就有好成績,但是學習的「過程」無法培養出「沈著、忍耐、勇敢、毅力、腳踏實地、……」等品德,因此長大後比較沒有自信而虛榮,自知沒有真才實學,所以喜歡用譁眾取寵、虛張聲勢、廣告包裝、依賴派系…等不切實際的動作在社會競爭。

9.      有一些人小時候雖然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但是進入社會工作以後,由於客觀環境條件好,工作非常地順利,不斷地接受有力人士的安排與酬庸,一路升官順遂,這是最典型的中國文化讀書人升官發財模式。這些人在工作過程當中有培養第二樣頂尖的專長嗎?這樣的生活模式培養出來的人生觀會如何影響小孩子?有辦法承擔突如其來的人生打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