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1
J.S. Bach / Ich hatte viel Bekümmernis, BWV 21 (Herreweghe)
李鈞震1.21.2008
第三堂課,孔大師分析當代《周禮》的執行狀況。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禮,《禮》是當代的社會制度跟基本道德規範,很接近現在的《憲法制度》與憲法中的人權精神。「失禮」很接近違憲的概念。
孔大師對學生們表示:「魯國的重要官員季氏家族,在自己家中的庭院中跳《八佾舞》,如果連這件事都可以忍下去,那這世上還有什麼事情無法忍下去呢?
在周朝時代的憲法()規定,八佾舞只能在天子前面表演,魯國官員當眾在庭院裡看八佾舞表演,這件事情就是違憲,失禮,藐視憲法。
魯國的政治圈總共有三大派系,他們不僅僅跳八佾舞,還在家裡請樂團演奏天子宴席才能演奏的音樂,也是違反當時代的周禮,孔大師以古代的詩表示「演奏雍這支國樂的時候,高級官員站在兩旁,擁護這天子,天子從中間走過,率領文武百官」
《雍》這首交響曲,象徵國家整個體制,必須要遵守法治,嚴肅莊嚴,以這樣的態度來管理社會。但是現在魯國的官員公然破壞社會制度,違背憲法、沒有好好輔佐天子,他們怎麼聽得下去呢? 真不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
孔大師就表示,做人如果抓不到做人的本分,那麼,社會規範、法律能有什麼用處呢?人的核心價值抓不到,音樂文化能有什麼教化作用呢?
文化的力量,是在促使每一個人能夠「覺悟」自己的狀態與社會的狀態,去思考怎麼樣來調和求取進步。
有一個官員林放曾經問孔子,「周禮的根本是什麼呢?」。孔子回答說:「這個問題很大!簡單告訴你,周禮的核心價值:凡事與其奢華,不如儉樸;辦喪事的時候,與其草率,不如內心悲憫、感恩。」
法律規範的重點,是「核心精神」必須要符合做人的基本價值。我們現代的憲法基本精神是人權與公平正義,這樣的基本精神應該要深入每一個人的心裡,但是卻常常有人故意「違憲」。
孔大師又表示,「野蠻人的領袖,他們的文化素養,不如夏朝時代各個族群所留下的文化風俗。」
文化的建設遠遠勝於經濟、武力;國家可能會亡,文化力量則源遠流長。憲法的制度與精神,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根基;憲法中,保障人權、權力分工制衡、公民投票的精神如果沒有辦法被尊重,那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就腐爛了
魯國的權貴季氏家族,準備到泰山去旅遊觀光,孔大師對冉有說,你能不能挽回這件事情?冉有說:沒有辦法。
孔大師說:這個國家真是可憐,不但社會制度敗壞文化也快要完蛋了,難道說,泰山的神,不如林放那個官員重視禮法制度?
在周禮的規定中,只有天子可以登泰山,一般的權貴是不允許的,可是,魯國的季氏公然挑戰周禮;孔大師的學生冉有在季氏家族當總管,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對抗權貴的蠻橫。天子到泰山祭天,象徵泰山的山神可以保佑國家社會的正常運作,泰山的山神,真的沒有辦法保護周朝的法制嗎?
為什麼魯國的權臣敢一直公然違抗周禮?違抗憲法?
因為他們的政治野心、權力慾望高漲到看不起憲法,看不起國家最高領導人,急著想取而代之,所以,對「法治」也就不屑一顧。
參考資料: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釋】
(1)八佾舞:在周朝時代的憲法規定,八佾舞只能在天子前面表演。
(2)季氏八佾舞於庭:權貴季氏請只能在天子面前表演的八佾舞,到自家的庭院表演。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若這樣僭妄無禮的事也能容忍,那這世上還有什麼事不能容忍? 全句的意思是,實在忍無可忍了。
(4)雍:樂曲的名稱。演奏雍這支國樂的時候,高級官員站在兩旁,擁護著天子,天子從中間走過,率領文武百官,象徵國家整個體制,必須要遵守法治,嚴肅莊嚴。依據周朝的禮,這支曲子是天子在時才演奏的,可是,季氏權力慾望很大,教別人演奏給他聽,意思是,自己是天子。
(5)徹:演奏。
(6)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相,幫助、輔佐;辟公,諸侯;穆穆,容貌莊嚴。高級官員站在兩旁,意思是會好好輔佐天子治國,天子從中間走過,率領文武百官,象徵國家整個體制必須要遵守法治,這是嚴肅、莊嚴的事。
(7)奚取於三家之堂:三家:魯國季氏等三大政治派系。雍的歌詞是,要求官員好好輔佐天子,季氏三大政治派系演奏這首歌就違背憲法、沒有好好輔佐天子,他們怎麼聽得下去呢?
(5)人而不「仁」:做人的基本道理。
(6)如禮何:社會規範、法律能有什麼用處呢?
(7)如樂何:樂,指周朝的文化。音樂文化能有什麼教化作用呢?。
(8)禮,與其奢也,寧儉:周禮的核心價值,與其奢華,不如儉樸。
(9)喪,與其易也,寧戚:易,簡化,引申為草率。辦喪事的時候,與其草率,不如內心悲憫感恩。
(10)泰山:在周禮的規定中,只有天子可以登泰山,一般的權貴是不允許的。

易子而教之

孟子啟迪97
離婁章句上   
Beethoven symphony No.7, Op.92 : mov.1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公孫丑說:「領導人不應該親自教育自己的小孩,那是為什麼?」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
孟夫子說:「因為情勢上行不通啊!要當領導者的人,必須自己對『道理』以身作則、行為端正。如果自己無法以身作則、無法實踐道理,接著一定會經常產生憤怒的情緒,然後小孩子一定受不了(會產生叛逆)。
小孩子一定會說『爸爸教導我道理,但是卻說到做不到、無法以身作則』最後一定變成父子反目,一旦情況變成這樣子,就糟糕了。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所以以前的人都『彼此交換教小孩』。父子之間不會互相責備彼此的缺點;
用高標準的道理責備別人,容易感情破裂,如果親人之間因此疏離,這是很不好的情況。」
李鈞震:
1.     小孩子到學校,學了道理一樣會回頭審視自己的家人有沒有做到;如果小孩子都不會這種質疑,可能是小孩子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太笨),或太聰明(不想得罪父母,以免受罰)。
2.     「彼此交換教小孩」最重要的價值是,改變小孩子的部分生活習慣,如此可以開拓視野,增加不同的生活歷練。因為交換小孩子教導,另一家人也很可能說到做不到。
3.     現代的學校教育,取代了父母的教育功能與負擔,對小孩子是好事。但是許多父母自己因而怠惰、不好學、不肯多元學習,把教育小孩的「責任」全都推卸給學校,所以親子關係普遍上也都不好,因為父子間無法以「知識」為核心來溝通。
4.     權貴階級為了避免「富不過三代」,避免因為過份寵溺愛小孩,避免小孩子養成依賴性,最好還是交給別人撫養,從小培養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生活習慣
5.     每一個人,不分年齡或性別,都應該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如此可以不斷擴大生活視野與能力,才智因此可以不斷的更新變化,不止跟上時代,甚至可以引導時代的潮流,這樣的人身心比較健康。
6.     小孩子要易子而教之。大人則是要學第二、第三樣頂尖的專業技能,讓自己具備強大的社會競爭力,才不會越老越令人厭惡。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見義不為 無勇也

論語為政5
BBC Proms 2010 - Bach -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李鈞震1.20.2008
孔大師講了許多例子,說明了不同的人各有各自應有的修養、知識與責任
同學們就一起問孔大師說:「大師,你這麼厲害,怎麼不去從政?」孔大師說:「書經上有說:『人要懂得孝,要孝敬長輩、聖人,照顧提拔弟兄姊妹』。所以,能把自己的生活環境管理得很好,這就是政治、這就是管理,並不一定要去當政治人物啊!
孔大師接著又說:「無論任何人,都應該有信用,人如果沒有信用,就沒有前途,不管做什麼工作,都不會有政績,就好像不管是大車子或是小車子,沒有引擎絕對不可能走得動。」
子張就問孔大師:「人有沒有信用,哪有辦法知道,過了十代,還會有人知道嗎?
孔大師說:「殷商的文化,可以檢驗出夏朝的法律制度、社會規範,從中可以知道夏朝的領導者有多少政績?有多少缺失?周朝的文化,可以檢驗出殷商的法律制度、社會規範的好壞,也可以知道殷商領導者的政績和失敗的地方,周朝以後的時代,就可以檢驗周朝的各種制度,以及領導人政績的失敗之處,甚至百代以後也有人會清楚地分辨」。所以,領導人有沒有政績,很容易分辨。
孔大師又接著說,「最好笑的是有人,變不出政績,跑去人家家裡祭拜人家的祖先,這樣子來諂媚別人、討好別人;實際上,他見到很多社會不正義的事情都不做,沒有一點道德勇氣。」
不知道孔大師在影射哪一位政治人物?但是顯然,孔大師這樣一講,所有年輕學者都知道那是指誰。
【原文】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解釋】
(1)惟」孝:思念。思考前輩、聖人的言行。
(2)施「於」有政:代名詞,指弟兄姊妹,泛指生活周遭的人。施於有政,好好地管理生活周遭的人。
(3)人而無信:人如果沒有信用。
(4)不知其「可」也:能夠。不知道他能夠做什麼?意思是他什麼政績也做不出來。
(5)大車無「輗」,小車無「軏」:指馬車上用來駕馭的橫木,類似於現在的駕駛盤。古代如果沒有「輗」、「軏」馬車連動也不會動,所以,譬喻成引擎更符合它的功能性。
(6)十世可知:人有沒有信用,過了十代,還會有人知道嗎?
(7)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殷商的文化來自於夏朝,所以,可以從殷商的法律制度、社會規範,推測出夏朝領導人有沒有政績。
(8)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朝的文化來自於殷商,所以,可以從周朝的法律制度、社會規範,推測出殷商領導人有沒有政績。
(9)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繼,繼承。周朝以後的領導人,也是繼承周朝文化來制定法律制度、社會規範,所以,同樣可以從制度與社會面去推測前一個領導人有沒有政績;用這個邏輯去想,就算過了一百年,也是可以檢驗清楚政治領導人到底有沒有守信用?有沒有政績?
(10)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死去的祖先。跑去人家家裡祭拜人家的祖先,這樣子來諂媚別人、討好別人
(11)見義不為,無勇也:見到很多社會不正義的事情都不做,沒有一點道德勇氣。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4
李鈞震1.19.2008
一位優秀的領導人,他應該是凡事看大局,重視長久的歷史成敗,而非個人的名利,這樣的胸襟氣度是透過專業知識跟修養的嚴格鍛鍊,這才是真正的學問。求「學問」要注意什麼,才會有成效呢?
孔大師說:「人學習事物,如果沒有反覆思考、檢討、辯論,到頭來是一場空,或不切實際。但是,如果人只是光在思考,而不好好腳踏實地弄清楚知識邏輯,訓練意志修養,那將來也是很有危險,可能會危害社會」
所以,孔大師又說:「只是思考,或者,只是學習,這樣很危險;只注重知識,或者,只注重修養,這樣也有害處」
除此之外,我們作學問不可以模糊不清。
所以,孔大師說:「子路啊!我剛剛對你們的勸誡,你是不是真的完全懂了呢? 懂就要說懂,不懂就要說不懂,這樣才是真的有智慧的人」
學生子張問孔大師,他正在學習做基層公務人員,應該注意什麼,才是好學?孔大師說:「平常呢!要多聽專家講話、多請教高明的人、有經驗的人,有懷疑不懂的地方一定要保留,不要貿然地做;不懂的事情,說話一定要謹慎,不要隨便說大話,這樣招惹埋怨的機會就會小。多看別人怎麼做;不大明白的地方也要保留,不要什麼都照做;對於不太清楚的事情要加倍小心,仔細地把工作做好,這樣後悔的事情就會減少很多;講話很少招惹埋怨,做的事情很少有後悔,這樣就可以把公務給做好」
這也是解釋孔大師前面才說過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大師又舉例,之前魯哀公也曾經問過他,「怎麼做,才能讓百姓心服口服呢?
孔大師回答說:「要讓言行正直的人負責任,不要給只會說漂亮話的人、狂妄的人掌權力,這樣人民就會心服口服;如果你重用的是說話狂妄的人,沒有讓行為正直的人掌權,這樣百姓就沒有辦法服氣」。
這是最高領導人,應有的專業知識與修養。
孔大師另外再舉一個例子,魯國很有份量的政要季康子問:「政令宣導、勸導百姓,讓百姓懂得尊重權貴,忠心耿耿為國家做事,這樣的措施好不好?
孔大師說:「上流社會的人面對百姓時,內心若是認真又誠懇,百姓自然尊敬你們;上流社會的人如果懂得發揚聖賢的精神與道理,慈愛百姓,這樣百姓就願意為國家盡心盡力;政府獎勵事情做得好的人,做不好的人則慢慢地教到會為止,這就是最好的政令宣導。
孔大師認為,社會每個階層有不同的專業知識、有不同層次的修養,所有的學生都要懂得分辨,在什麼樣的位置要做到什麼樣的表現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3)。」子曰:「攻乎異端(4),斯害也己。」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5),慎言其餘(6),則寡尤(7)。多見闕殆(8),慎行其餘(9),則寡悔(10)。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11)。」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12),則民服(13);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14),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15),孝慈則忠(16),舉善而教不能則勸(17)。」

【解釋】
(1)學而不思則「罔」:白費功夫、不切實際
(2)思而不學則「殆」:危險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學習如果沒有反覆思考、檢討、辯論,到頭來是一場空,或不切實際。但是,如果人只是在思考,而不好好腳踏實地弄清楚知識,訓練意志修養,那將來也是很有危險,可能會危害社會。
(4)攻乎「異端」:極端。指人只專注知識,其他什麼都不管;或者只專注修養,其他什麼都不管。經濟學家只管經濟成長率、只求擴大公共投資,不管是否會產生通貨膨脹,也是攻乎「異端」。
(5)多聞「闕」疑:缺失,指不大明白的地方。多向專家請教,有懷疑不懂的地方一定要保留、存疑,不要貿然地做。
(6)慎言其餘:不懂、沒把握的事情,說話一定要謹慎,不要隨便說大話。
(7)則寡尤:寡,少;尤,犯錯、埋怨
(8)多見闕殆:多看別人怎麼做,不大明白的地方也要保留、存疑;什麼都照做,會出事
(9)慎行其餘:對於不太清楚的事情要加倍小心,仔細地把工作做好。
(10)則寡悔:這樣後悔的事情就會減少很多。
(11)祿」在其中矣:公務。這樣就可以把公務給做好。
(12)舉「直」錯諸「枉」:直,言行正直的人;枉,只會說漂亮話、不會做事的人。要讓言行正直的人負責任,不要給只會說漂亮話的人、狂妄的人權力,這樣人民就心服口服。
(13)民服:人民心服口服
(14)敬忠以勸:政令宣導,勸導百姓懂得尊重貴族、權貴,忠心耿耿為國家做事,聽上級的話。
(15)臨之以「莊」則敬:莊,認真誠懇。上流社會的人面對百姓時,內心認真誠懇,百姓自然尊敬你們。
(16)孝慈則忠:上流社會的人如果懂得發揚聖人的道理,研究各學術大師的理論如何實踐,又提拔腳踏實地的新人,並且愛護百姓,努力維護社會公平,這樣百姓就願意為國家盡心盡力。
(17)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獎勵事情做得好的人,做不好的人則慢慢地教到會為止,這就是最好的政令宣導。

君子 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3
Bach - Violin Concerto in E major - I - Allegro
李鈞震1.18.2008
孔大師針對每個人的意識形態,每個人人性的弱點,解釋「孝」對他們而言有不同的意義。
孔大師又說:「我跟顏回那小孩,可以聊一整天,他都不會忤逆我的意思,好像有點過份憨直,但是顏回他回去的時候,會自動反省自己一整天的收穫與缺失,他總是不停地進步、發展,顏回那小孩並不憨直。
顏回會認真聽大師講的話,他完全吸收,又會回去思考如何實踐、實現,這就是承先啟後,這也是孝。所以,我們對每一個人,每個領導人的觀察,要很客觀。
孔大師表示:「我們對人的觀察,要看他行為的『目的跟結果』;也要觀察他言行的『動機』是什麼;還要看他平常生活最依賴什麼?最在乎什麼?什麼事情讓他產生最大的安全感?是金錢嗎? 這樣來觀察,沒有人不被看穿!沒有人不被看穿!
除了修養以外,領導者的學問如何充實呢?從事管理工作的人經常很忙,沒有時間去學校上課,怎麼再精進自己的學問呢?
孔大師說:「可以溫習過去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就可以有新的體會跟啟發,過去的知識以及經驗,就是蠻好的老師。」
最重要的是,所讀的書必須是經典,各領域都有國際級的經典教科書,這些書多溫習,就會有新的體會。
孔大師又說:「優秀的領導人,他必須要隨時接受新的挑戰,所以,形象也不可以僵化,知識、管理也都不能僵化。」
年輕學者子貢就問孔大師,以我個人而言如何成為君子、成為優秀的領導人?
孔大師說:「先把事情做好,再解釋清楚做這件事情的道理,這樣大家就會跟著你學習。」
大概是因為子貢的口才太好,所以,大師這樣建議他。
孔大師又對大家說:「領導人的氣度,是照顧所有的人,而不為私利;不成熟的人,則都以自己利益為中心,不會考慮其他人的利益。」
【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1),不違如愚(2)。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發(4),回也不愚。」子曰:「視其所以(5),觀其所由(6),察其所安(7)。人焉廋哉?(8)人焉廋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君子不器(9)。」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1),小人比而不周(12)。」

【解釋】
(1)言終日:整天談話
(2)不違:不忤逆。如愚:好像很愚昧的樣子
(3)退而省其私:私,私底下。省,反省。回去的時候,會自動反省自己一整天的收穫與缺失
(4)足以「發」:啟發、發展
(5)視其所「以」:觀察要看他「行為的目的跟結果」。
(6)觀其所由:觀察他言行的動機是什麼。
(7)察其所安:什麼事情讓他產生最大的安全感。
(8)人焉「廋」哉:同「搜」、隱匿。人的真實狀況哪能隱瞞的呢?意思是可以看穿。
(9)君子不「器」:器具只有一個用途,沒有其他用途,意思是人的能力與形象僵化、有限。君子不器,意思是,管理者形象也不可以僵化,知識、管理也都不能僵化。
(10)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把事情做好,再解釋清楚做這件事情的道理,這樣大家就會跟著學習。
(11)周而不比:周,大眾,比,私利。照顧所有的人,而不為私利。

(12)比而不周:只想道自己的私利,不會考慮大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