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保羅·塞尚1839

The Best of Debussy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年),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畢沙羅是一位較不被大眾所知的法國印象派畫家,然而卻是塞尚所大為尊敬的一位畫家。畢沙羅的畫乍看之下非常平凡,沒有梵谷的熱情與憂鬱,也沒有高更的陽光和原始,但看久了能夠漸漸看出來畢沙羅在沉默之中的特色。
畢沙羅是一位個性堅強,重視友情的印象派畫家,他也喜好寫生,畫了相當多的風景畫,他的後期作品是印象派中點彩畫派的佳作,此外,畢沙羅的人像畫也有他特殊的風格。
1830年-畢沙羅出生在聖湯馬斯,是法國殖民時期英屬維京群島上的一個小鎮。
1850年代-搬回法國巴黎,並開始學畫。畫風受柯洛Corot, Jean Baptiste Camille的影響很深。1859年他的畫第一次參加沙龍展。
1870年代-結婚生子之後,因戰爭的關係,曾避往倫敦,有許多畫作損毀。
1880年代-開始有點描派畫風的作品出現。但最後並沒有完全的採用點描派風格。
1890年代-在美國舉辦了第一次個展。
1903年-死於法國巴黎。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指於1860年代法國開展的一種藝術運動或一種畫風。 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內1874年的畫作《 印象·日出 》,遭到學院派的攻擊,並被評論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著名的藝術家有莫內 (Claude Monet) 馬內 (Édouard Manet) 竇加 (Edgar Degas) 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等,其中塞尚 (Paul Cézanne)後開創了後印象派 (Post- Impressionism)
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印象派後,很快的便出現了印象樂派 、印象文學派等其他領域的類似派別。印象主義畫派是19世紀重要的藝術流派之一,它興起於19世紀60~70年代,名於1874年此畫派畫家的第一次聯展。 19世紀最後三十年裡,它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並影響到整個歐美畫壇。
如果說文藝復興運動是近代繪畫的開端,確立了科學的素描造型體系,把明暗、透視、解剖等知識科學地運用到造型藝術之中;那麼印象派則是現代繪畫的起點,它完成了繪畫中色彩造型的變革,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革新了傳統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學。它還認識到藝術形式的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形式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為現代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相對於歐洲傳統的古典主義藝術來說,以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可以說是第一次革命浪潮,以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可以成為第二次革命浪潮,以馬內、莫內、竇加等人為代表的印象主義運動則可稱為第三次革命浪潮。 
印象派畫家雖然仍選擇了寫實主義的描繪方式,但是發現了在人工條件下描繪對象的方法,當他們仔細研究了傳統的寫實法則後發現,傳統藝術的再現自然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之上的,因為傳統繪畫,畫家寫生大都在室內,主要依靠室內光在物體上產生柔和的明暗變化來畫對象。
這些畫雖然也有不少微妙的色彩變化,但是這種方法始終是基於固有色的觀點來描寫對象的,因此總的色彩傾向是棕色調。人們也養成了欣賞這種油畫的習慣,以至很少有人細心去研究在外光下會產生怎樣的色彩效果。
印象派畫家肩負起了重新研究光與色彩之關係的歷史任務。他們不再依據傳統的法則和教條,在受到巴比松畫派和英國風景畫家戶外寫生的啟迪後,他們大膽地走出畫室,面對自然進行寫生創作。他們在室外寫生後很少回畫室再整理,讓作品保持室外寫生的生動性。而巴比松畫派在外寫生後,大多是繪畫室進行創作整理的。
印象派畫家根據當代科學的發展,了解光的構成,光和色的關係,依靠自己眼睛的觀察去再現對象的光和色在視覺中造成的印象。這樣,人們在把握色彩方面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現在美術學院教授的色彩理論以及條件色、對比色、色彩三要素等廣為人知的色彩知識,均源於印象派對色彩的研究成果。
19世紀照相術的產生,對繪畫藝術是一個嚴重的挑戰,促使藝術家去尋找新的出路。 第一張照片產生於1820年代。至1860六十年代,照相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在此前,繪畫承擔著記錄形象的重要任務,隨著照相術的普及,繪畫藝術已失去了它從前的優勢,當時有些畫家甚至認為無發展前途。這種危機感促使藝術家放棄了照片式的古典畫法,轉而尋找繪畫色彩方面的新途徑。
當時資本主義各國正向東方擴張,東方的藝術和文化開始顯露於西方人眼前。日本版畫、中國絲織品等東方藝術,其獨特的展示性、平面性、透視方法和單純艷麗的色彩,構成了一個煥發異彩的新的藝術世界,對西方藝術家擺脫傳統開始新的追求,也是一個促進和啟迪。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十九世紀人們已懂得物體之所以呈現不同的色彩,是由於它們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所造成的。 物體全部吸收日光便呈黑色,全部反射日光則為白色,反射藍光波而吸收其他光波呈現藍色等等。自然界的任何物體,都必須受到光源色和周圍環境色的其他物體的色彩的影響,因此不可能有絕對純的固有顏色存在。那種認為樹是綠色的,花是紅色的觀念,只是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認識,在科學發展的十九世紀,它顯然已經過時了。 
人們認識到哪怕是同一個光源,在清晨和傍晚不同​​的時間,也會在物體上產生不同的色彩影響。而且物體與光源的距離,受光的角度,物體表面的光潔度等條件,均會影響其色彩的變化,光和色之間的關係是極為複雜微妙。這樣,傳統固有色的觀念被徹底打破了。
傳統藝術都十分重視作品的內容情節,古典派喜歡宗教和歷史題材,浪漫派常常取材於文學故事和異國風情,現實主義力圖描繪與時代和社會緊密相關的事件,描繪普通的勞動者;印象派則主要追求光色變化的色彩效果,即追求色彩這一藝術形式,對作品描繪的主題、情節並無多大興趣。 
印象派畫家認識到,各門類藝術以各種不同的感覺器官為基礎交流人的感情,人類豐富的精神活動必須憑藉各種特殊的感官途徑,才得以充分展示。文學主要通過語言、文字訴諸於思想,音樂通過旋律、節奏訴諸於聽覺,美術則通過色彩、線條訴諸於視覺。 繪畫的情節性、故事性歸屬文學功能更合適。 
因此,他們關心的是怎樣畫,關心藝術形式,關心色彩線條給視覺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內容,不再關心畫什麼。印象派對繪畫形式的探索和對繪畫型的追求,使繪畫變得更豐富,更自由,更具繪畫特點,應當說這是繪畫的一次解放。這使印象派作品往往缺少社會的和歷史的深度感。印象派強調人對外界物體的光和影的感覺和印象,在創作技法上反對因循守舊,主張藝術的革新。
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間成為永恆,並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印象派觀察、直接感受表現色彩變化的微妙的畫風,影響後來的現代藝術非常深遠。 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印象派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藝術家們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和公式。藝術家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變得不再重要,和表現主義表現內心情感、忽視描繪對象的外在形像不同。

愛德華·馬內 Édouard Manet 18321883年),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印象派之父。馬內的畫風乍看之下應該屬於古典的寫實派畫風,其人物細節都相當有真實感。
馬內之所以也被歸為印象派畫家的原因,在於他所畫的主題,顛覆了寫實派的保守思考。要畫戰爭,就畫衝突性高的,被處決的畫面。要畫野餐,就畫爭議性高的對比,裸女自然的坐在穿西服的紳士當中。馬內很明顯的表示出,印象派並不僅僅靠繪畫技巧來與眾不同,主題也可以重新思考的一個概念
1832123日馬奈出生於巴黎的一個富裕家庭。他母親的教父為瑞典王儲查爾斯伯爵。父親為巴黎法官。他的舅舅鼓勵他從事繪畫,常帶年輕馬奈到羅浮宮  1845年,在舅舅的建議下,馬奈參加一個特殊的繪畫課程,他在那裡遇見了安東寧·普魯斯特,後來的法國美術部長,成為終身朋友。
1848年,在其父親的建議下,他乘上一個訓練船去里約熱內盧。參加兩次加入海軍的考試,均未通過。 他的父親勉強同意馬奈的意願,追求藝術教育。
1850年至1856年,馬奈隨學術派畫家接受正規的繪畫教育。在空閒的時候,他在羅浮宮模仿古代藝術大師的古典畫派作品。從1853年至1856年開始建立他的旅行經驗,曾經拜訪了德國,義大利,荷蘭等國。
1856年,他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的風格在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鬆散的筆觸,簡化的細節,並抑制過渡色調。採用當時現實主義畫派的風格,他畫了《飲酒者》( 1858年至1859年)以及當代主題如乞丐,演唱者,吉普賽人,咖啡館裡的人們,及鬥牛。除了最初幾年,他很少畫宗教,神話傳說,及歷史主題。
相對與學院派的完美而細膩的畫風,馬奈的粗曠的畫風格與攝影式的燈光利用,當時被視為很現代的,對馬奈複製或用作源材料的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是一個挑戰。他的作品被認為是早期現代,部份原因是利用黑色鉤畫出人物的輪廓,由以引起對畫面表面的注意及油墨的質量。
馬奈與印象派畫家成了朋友。另一方面,馬奈又不像印象派的核心成員,他認為現代藝術家應設法在巴黎沙龍展覽他們的作品,而不主張獨立的展覽。馬奈受印象派的影響,尤其是莫內和摩里索,如馬奈使用較輕亮的色彩。但他保留著與他們的不同而使用黑色。儘管他畫了大量的室外畫,但他更注重他認為重要的室內畫。
雖然藝術評論家拒絕馬奈,馬奈的朋友們總是公開在媒體支持他,馬奈也為他們每人繪製肖像。馬奈的繪畫中充滿了描繪女性作品。馬奈毫無掩飾地描繪交際花或動物的生活。 
馬奈的咖啡館的場景是對十九世紀巴黎社會生活的觀察,他描繪了人們喝啤酒,聽音樂,調情,閱讀,或等待,這些繪畫許多是基於現場寫生。他經常前往羅什舒阿爾特大街的雷什奧芬啤酒屋,他的1878年所作《在咖啡館》(Au Café)即其於此咖啡館。幾個人在酒吧,一女子面對著觀眾,其他人則等待被招待,這些畫捕捉了巴黎人夜生活的情緒和感覺。
馬奈的作品也畫上層社會享受正式的社交活動。在繪畫《歌劇院的化妝舞會》中,馬奈生動地描繪了一群人正在享受著聚會。
馬奈描繪其他受歡迎的活動。《隆尚賽馬》,以不尋常的角度顯了賽馬疾步飛駛朝向觀眾的情景。在《滑冰》中馬奈顯示了一穿戴整齊的女子在前面,而另外一些滑冰者在她的背後。他的畫總是一種顯示主題後面活躍的城市生活延續的感覺。
在《國際展覽之觀》中,戰士們鬆了口氣,有坐有站,富有的夫婦在交談。 有園丁,有男孩與狗,一婦女騎在馬上。 總之,是巴黎人的階級和年齡的縮影。
馬奈對現代生活的反應包括專門描繪戰爭的作品。這些主題可視為歷史畫流派。1864年的油畫《奇爾沙治和阿拉巴馬的戰鬥》,描繪了美國內戰時發生過法國海岸的海戰,馬奈可能目睹了當時的戰爭。
普法戰爭後,馬奈參加了巴黎公社起義,並當選為公社藝術家聯盟委員,他在起義失敗後曾經創作了一幅反映當時的法國凡爾賽政府,大規模屠殺公社起義者的作品以示譴責。

愛德加·竇加  Edgar Degas 18341917年),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竇加生於法國巴黎,他曾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受到安格爾的很大影響。竇加富於創新的構圖、細緻的描繪和對動作的透徹表達,使他成為19世紀晚期現代藝術的大師之一。他最著名的繪畫題材包括芭蕾舞演員和其他女性、以及賽馬。他通常被認為是屬於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畫派風格。
竇加於1872年-1873年間,居住在美國 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1880年代起,竇加的視力開始衰退。 此後,他的創作轉向雕塑和彩色蠟筆畫,這些對視力要求不高。竇加死於巴黎,葬在巴黎蒙馬特墓地。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是一位著名法國畫家,風格介於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對於19世紀的藝術觀念轉換到20世紀的藝術風格奠定基礎。他的作品對於亨利·馬蒂斯畢卡索產生重要的影響。他使用富有凝聚力的繪畫方式,其作品深刻影響並革新了20世紀美術,特別是1895年首次個人展和1907年作品的官方回顧展。
保羅·塞尚於1839年出生在普羅旺斯地區,他的父親路易·奧古斯特·塞尚是一間蓬勃發展的銀行創辦人,所以保羅·塞尚的生活不虞匱乏,與同時代的大多數畫家大相徑庭,他最終也獲得一大筆遺產。他的母親個性「活潑浪漫,但是積極進取。」保羅從她那裏得到學習到對於生活的憧憬。他有兩個妹妹。
保羅10歲時進入普羅旺斯地區聖若瑟學校,他在那裡學習繪畫,師從西班牙僧侶約瑟夫·吉伯特。1852年,塞尚進入波旁大學,他在那裡認識左拉以及Baptistin Baille,並保持良好的友誼。1858年至1861年間,塞尚遵從父親的意願,就讀艾克斯大學的法律院,同時也接收繪畫訓練。
塞尚在巴黎認識了印象派畫家畢沙羅19世紀60年代中期,畢沙羅和塞尚成為師傅和徒弟的關係,畢沙羅對於年輕藝術家產生許多影響力。在接下來的十年內,他們在蓬圖瓦茲、路維希安等地一起創作山水畫。
塞尚的早期作品往往關注景觀中的人物,包括許多大型、富有想像力的風景畫。後來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對於直接觀察更感興趣,並逐步形成充滿光與空氣的繪畫風格。在1882年,他的作品終於獲得展出,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巴黎沙龍中展出。
塞尚的作品集中在幾個主題上,同樣精通這些類型,包含靜物、人像、風景和游泳客。雖然宗教形象較少出現在塞尚之後的作品中,他仍然是一個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我拿我的畫來判斷藝術,把一棵樹或一朵花視為神所創造的物體。如果它們互相衝突,它就不是藝術。」
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係。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獨立和真實性。
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並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形成現代繪畫的潮流。塞尚這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為後來出現的現代油畫流派提供了引導,所以,其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圖片來源 book530.comeclecticlight.coindependentheadtuttartpitturasculturapoesiamusicareproduction-gallerymostfamousartworkpaul-cezanne

塞尚:
1.        你可能藉機會獲得一份好差,但你卻不能憑機會去確保它。
2.        文學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觀念來表現自己。但是畫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覺和知覺到的具體化。
3.        我們生活在由一個混亂而形成的彩虹中。
4.        我欠你的繪畫真理,我將在畫中告訴你。
5.        啊,生命!生命!在它真實的面目中感受它吧,捕獲它吧,熱愛生命的本身,欣賞它內在的唯一而真實的美吧;這份美麗,既永恆,且多變……

徐弘毅:
1.     印象派的貢獻是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這使得所有賞畫的人都能接觸到科學知識。把科學知識與觀念,引進繪畫世界,產生繪畫上的技法與觀念的革新。
2.     當守舊派譏笑印象派畫家時,印象派畫家為了捍衛自己的作品,必然拿出科學理論反擊,這場辯論使得科學知識愈來愈普及,換句話說,印象派畫家引起一股新科學風潮。
3.     雖然牛頓早已提出,光是由一顆一顆的光子的組成,但是,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並不知道,印象派畫家用色斑製造出各種想像不到的色彩後,人們才恍然大悟,眼睛所看到的顏色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反射混雜出來的。印象派畫家讓社會大眾對科學知識產生跳躍式的成長
4.     印象派畫家的作畫動機是捕捉光影變化,把繪畫對象由人物轉為觀察客觀的世界與環境,這個新的作畫動機產生新的繪畫主題,帶給社會大眾全新的視野,這也突破許多人的思考框架。
5.     印象派畫家有別於傳統畫家,他們不再躲在畫室裡畫畫,他們走到戶外、走到群眾裡面畫畫,畫家開始深入人群、進入社會各階層與各角落,這是更貼近真實的畫法。為什麼?
6.     畫室裡畫的主題:一、是想像的東西、不是真實的。二、是人造的東西,不是自然存在於社會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印象派開創一條新的寫實路線,畢沙羅的夜景與戶外景色,就是畫家親自到社會各個角落,在現場畫出來的,好像記者在現場連線一樣。
7.     過去,畫家受聘於貴族,為貴族作畫,因此肖像畫的主角永遠是貴婦與公爵,這使得社會非常不平等;但是,印象派畫家馬奈卻將酒館女侍」變成主角,「酒館女侍」社會地位低,沒有人注意她們,因此,在過去的繪畫裡,她們不會成為主角。
8.     可是,印象派畫家馬奈卻認為酒館女侍」的表情、思想、穿著、工作吧檯……發人深省,這使得社會大眾將眼光從崇拜權貴階級,轉而關心下階層的勞工,這是階級革命馬奈的酒館女侍」,使社會更平等,更關注弱勢者。
9.     現代人認為芭蕾舞是高尚的藝術,但是在過去的時代,芭蕾舞屬於一種雜技,那是貴族娛樂觀賞的玩意;在電影《阿瑪迪斯》裡面,莫札特想將芭蕾舞引進歌劇,還要貴族批准,因為當時很多貴族認為那是傷風敗俗的舞蹈。
10. 但是,竇加認為芭蕾舞是高尚的藝術,因此,他畫了很多芭蕾舞者練舞的情景,以及芭蕾舞的標準動作;中產階級、貴族購買竇加的芭蕾舞繪畫後,喜愛芭蕾舞,鼓勵子女學習芭蕾舞,經常去看芭蕾舞表演,這樣芭蕾舞的地位就提升了,同時,也因為芭蕾舞的普及,社會大眾的藝術鑑賞能力也提高了。
11. 塞尚會觀察玩牌的人,用光影表現他們的內心與鬥智的氣氛。塞尚畫的水果,是平民百姓屋子裡擺設的水果,沒有華麗的桌巾和貼壁紙、掛名畫的牆壁,只有平民的灰牆與布匹;塞尚畫的水果顏色厚實、色塊粗曠,有一種樸實的美感。塞尚的繪畫帶來下階層的美學,打破過去貴族喜愛的精緻、華麗的美學傳統。
12. 宗教、政治的戰爭衝擊科學與文學,科學與文學的變革接著影響音樂家、畫家等藝術家,藝術家受到震撼後,創作新的作品,再去影響社會大眾,社會大眾的思考框架被打破、眼光提升以後,又回頭影響宗教與政治,迫使權貴階級改變,在這樣來回激盪的過程中,文化不斷地進步,將人類推向更高文明的殿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