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貝啟迪84
1. 革命基本上是政治性的;目的在有計畫地推翻既存的政治秩序,有時用激烈的手段以改變人們的道德、經濟、社會及知識生活。
2. 十八世紀以後,哲學家和其他人才認為,經由革命的方式,對政治國家-政治權力-從事社會或道德的重建。以現代的心理狀態來看,政治權力應追求經過選擇的道德和社會的目標;革命的目的和手段,都是政治的。
3. 如果只從政治的觀點來瞭解十八世紀以來的革命社群的特性,那也不完整,另外有兩種心理狀態也具有強烈的革命特性,那就是宗教的心理狀態和軍事的心理狀態。現代的革命社群,一直是具有政治、宗教和軍事意義的混合物。
4. 革命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但是革命所必須的熱誠和使命感,顯然有宗教的特質。托克威爾首先指出法國革命的思想對人類的看法與社會關係的看法,都具有宗教的性質。假如缺少宗教上的獻身的精神,將不可能產生革命的心理狀態。
5. 假如說政治革命的熱誠使人聯想到宗教,那麼革命的組織和技術使人聯想到軍隊。現代的一些革命人物,都曾在軍事上居於領導的地位。
李鈞震:
1. 大部分的人類生活,都習慣依循苟且、屈就於習慣與傳統,因此有利於傳統威權的統治,不習慣政治的大規模改變,甚至縱容既得利益者與權貴階級合作,一起霸佔國家所有資源。所有的國家都一樣,軍公教都習慣屈服於傳統的執政階級。
2. 有些社會明顯的落伍文明思想,如果不經由大規模的改變、衝擊,可能會延續數百年而不改變。例如廢除死刑、尊重人權、政治犯。
3. 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和其他人才認為,經由「革命」的方式,對政治國家-政治權力-從事社會或道德的重建,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在現代,除非執政者明顯違反憲法,否則武裝衝突的革命行為就不具正當性,通常應該藉由集會遊行或投票來改朝換代。
4. 革命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但是革命所必須的熱誠和使命感,顯然有宗教的特質。但是革命基本上是政治性的;目的在有「計畫地」推翻既存的政治秩序。所以「計畫」的好壞,會影響革命之後後續的問題,換言之,革命者除必須具宗教情操與品德,軍事領導能力,還必須具有高度學術水準的行政管理能力。
5. 孫文所推動的革命是失敗的,首先受制於軍事領導人袁世凱,後又無足夠的學術理論與道德高度足以說服各地軍閥,造成中國內亂,死傷近千萬人。再加上孫文也缺乏高度學術水準的行政管理能力。所以歷史事實證明,孫文的行為是一種匹夫之勇。
6. 孫文、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品德不如慈濟證嚴法師;學識能力不如胡適、魯迅、李大釗…;這些革命者,沒有具體建立尊重人權的社會制度,箝制言論自由,造成經濟破產,也沒有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學術組織,因此都屬於中國的傳統土匪執政。
7.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革命行動,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姜子牙一起合作的「推翻殷商」事件,時間長達50年,由周文王建立道德典範,周武王具備軍事才華,周公建立法治社會,姜子牙則促進自由貿易與經濟發展政策,並且使周朝的學術自由發展,讓中國近兩千年的的學術水準都不如周朝。
8. 最近60年來,台灣的執政者對「言論自由」第一是扁政府;「行政效率」與「法治公平」第一也是扁政府;「貿易自由化」第一是馬政府;「學術水準」則是一年比一年好,但還是只在國際三流的水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