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宗教社群的再發現:涂爾幹的思想

尼斯貝啟迪83

1.      涂爾幹指出,宗教中最不重要的一面,即是它對事物的解說。「宗教」的最重要的性質,是它如何使行動成為可能,使生命能持久

2.      信仰宗教的人,能看到那些不信宗教的人所忽略的新的真理;而且他比較堅強。他覺得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力量,而能承受得住生存的考驗,或是克服這些考驗。

3.      涂爾幹分析有儀式和信仰的社群:第一、經由這些特殊的儀式,一個人可以變成一個宗教社群的一份子。第二、讓信仰者與教派所敬重的上帝或圖騰保持關係。第三、抵抗四周的罪惡的力量。第四、平靜地死去而離開這個世界,而「儀式」遠比任何信仰和教義重要得多

4.      要使思想成為可能,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經由一種由基本觀念所組成的架構來思想,我們是從我們四周的文化獲得這些基本思想的。

5.      我們判斷一切的基礎,是一些控制我們理智生活的重要觀念。時間的觀念、空間的觀念、等級的觀念、數目的觀念、因果的觀念、物質的觀念及個性的觀念……,它們像是才智的架構。當我們對原始的宗教信仰作系統化分析之後,自然而然會發現這些主要的觀念,是在宗教中產生的,它們是宗教思想的產物。

6.      一種文化的性質,確實會強烈地影響個人對於最抽象的、無形的或超自然事物的思想方式。宗教社群從一開始到現在,在人類的思想和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宗教並不是陳舊的東西,宗教在人類的經驗中是永恆的。

7.      任何一個社會,每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感覺到支持及重申群體情感和群體觀念的需要,因為這種觀念能使社會統一和具有特點。

李鈞震:

1.      宗教,最基本的價值是使「道德」成為「信仰」,讓人類為道德的實現而犧牲物質享受,甚至犧牲生命。然而個人所定義的「道德」並不一定一樣,心目中的上帝或真理,也不太一樣;個人所定義的「道德」對人類與生態永續的發展不一定有真正的價值。

2.      「信仰」,讓人類為「道德」的實現而犧牲物質享受,甚至犧牲生命。所以信仰宗教的人,能看到那些不信宗教的人所忽略的真理。現代人的的「信仰」,並不一定是傳統的宗教,也許是人權、環保,或某些學術上的堅持。

3.      宗教上的「儀式」,是為了實現其理想或信仰的一種「提醒」行為,是為了讓信仰者不要忘記其理想或信仰教義;儀式,最後會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刷牙的程序,就是一種儀式,一種對口腔衛生的信仰,而人人的儀式都不太相同。

4.      一個人進入某一種宗教以後,不一定會產生信仰;有信仰的人,也不一定會去相信某一傳統的宗教。「信仰」,讓人類為其個人堅持的「道德」實現而犧牲物質享受,甚至犧牲生命,所以容易與世隔絕,容易與其個人相信的真理或上帝,形成生命共同體。

5.      其實每一個內心當中,對上帝或真理的定義都不太一樣。「信仰」,讓人類會為了堅持其個人的「道德」實現而犧牲物質享受,甚至犧牲生命,所以很容易就會去抵抗四周他所主觀認為的罪惡的力量。

6.      每一個人每天、每一個時候都在做「價值」上的取捨,例如晚上八點的時候,應該看書?看電視?打坐?聽演講?看電影?約會?工作?……做什麼事情比較有價值?價值上的取捨,就是信仰的取捨,人類實際生活內容,反應出真正的信仰之目標。而多數的人類,實際生活的信仰並不高尚。

7.      所謂的「宗教社群」的特性,就是中國人所謂的「物以類聚」、「臭味相投」、「道不同,不相為謀」。目前台灣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各有其基本信徒,他們都在為他們自己的理想奮鬥,然而他們的教義是否為真理?這將影響他們組織的壽命,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現代的國民黨黨員,沒有人對三民主義存有信仰。

8.      人權的堅持、非核家園、廢死刑、全民拼經濟、新興宗教……都可以成為一種宗教活動,但是「傳道」能不能成功,要看其領導人的個人魅力來決定。

9.      任何組織或宗教,其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如果像孔子或耶穌,他的信仰影響力,就會跟孔子或耶穌一樣。如果一個人希望他的個人魅力像耶穌一樣,那他對耶穌所信仰的真理就必須100%實踐,並且成為生活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