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上善若水


老子進階版8
第八章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tSJ_woWnmk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人類最頂尖極致的「品德」,它就像水的性質一樣。
水,擅長幫助萬物發展,卻不去爭權奪利,大家都不願去做的事情,它願意犧牲小我來完成,這種品德最接近「天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偉大的領袖,經常處於卑下的位置,內心謙虛溫柔;與人合作,會知道事情的重點,說話相當守信用,為政則國泰民安,做事又好又有效率,行動的時機都恰到好處。
夫唯不爭,故無尤
又因為他都不與人爭權奪利,所以不會遭來怨恨嫉妒。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真正的謙虛的人,一定具有「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如果平常不敢學習挑戰新領域的事物,內心實際上必然相當驕傲,而往往家長、老師比學生還要驕傲,家長、老師的品德,多數不如學生。
2.     與人合作知道事情的「重點」,一定是因為他具備那方面的專業素養;說話沒重點的人,一定專業素養不足。
3.     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品德是:守信用。不守信用或政見跳票的政客,必然品德不佳。
4.  現代社會國泰民安一定是:1.失業率低於4%。2.教育資源公平充足。3.行政有效率。4.社會弱勢得到充分的技職訓練與安養。5.學術單位的水準不斷提升。
5.     優秀的領導人最應該重視的是,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博學多聞是不是不斷進步提升,社會制度是否公平正義,身體是否保持健康,藝術欣賞能力是不是不斷進步。至於權力、財富,絕對不是生活重點。
6.     有能力解決他人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犧牲小我來完成大我,讓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發展的人,是偉人。
7.     目前台灣的政客,絕大多數沒有專業能力,過去沒有參與世界性的人權或環保組織,沒有真正的社會正義感,沒有藝術涵養,沒有參與公平的運動比賽,所以身心都不健全,還禍及下一代。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Franz Schubert - Piano Sonata in F sharp minor, D 570/571 - III.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內民怨四起,人民批評指責他昏庸無能召公告訴厲王:「百姓受不了你了!」
厲王聽了十分震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叫他派人監控批評他的人,任何人只要被衛國巫師打小報告涉嫌毀謗國家領導人,厲王就會殺掉他。從此以後,人民都不敢說話了,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厲王聽說白色恐怖政策實行得非常成功,很高興,告訴召公說:「我擺平了反對聲浪,現在沒有人敢公開說我的是非了。」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召公說:「你這是堵塞民意表達的管道。堵塞人民的嘴,比堵塞江河的後果還要嚴重;河水被堵塞,不斷累積水量,一旦決口奔流,傷害的人數一定很多,禁止人民講話也是一樣(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河水暢行無阻;治理人民的領導人,要開放言論自由,讓百姓暢所欲言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
因此,國家領袖治理國事,要讓所有官員從部會首長到基層公務員、里長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諷刺勸諫的詩篇,讓音樂家自由創作反應民意的歌曲,讓歷史學家自由發表可作為施政借鑒的史學著作,讓新聞工作者發表針砭時政的文章,將這些作品交給盲人樂師朗誦、吟詠,以提醒國家領導人,
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各行各業的意見領袖都可以就他們的專業領域提出建言,百姓的意見可以透過各種管道陳情上達,左右近臣按照民意修訂法案,家族領袖們審查新修訂的法案,補上疏漏的地方,音樂家和歷史學家一起編寫教材,教育公務員如何落實政策,再請學術地位崇高的學者作最後修正,然後交給國家領袖斟酌裁決,這樣施政才不會違背民意與學術專業。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人民有言論自由、社會充滿多元意見,如同大地有形形色色的山與水,才能生產財富與各種生活所需的商品(比喻多元意見的社會,才能生產財富與各種生活所需的商品);
如同大地有高原、窪地、平原上的河川和肥沃的田野等各種地理風貌,才能生產各種衣服食物等民生物資(比喻多元意見的社會,才能生產各種衣服食物等民生物資)。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開放人民言論自由,才能真實反映出施政成績的好壞成敗,推行好的政策,避免錯誤的政策,這是增加經濟發展(財富、商品、衣服、食物)的好辦法。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人民心裡有什麼想法,就表達出來,社會問題自然就容易解決、實行。政府怎麼可以堵塞人民的嘴、箝制言論自由呢?你想箝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得想想自己還能在這個位置上坐多久?」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繼續施行白色恐怖,從此以後,國內沒有一個人敢說話。三年後,人民將厲王趕下台,流放到彘那裡去。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當獨裁者蔣經國透過警備總部、調查局……各個特務系統,在台灣實行「白色恐怖」時,馬英九、李登輝、吳敦義、曾勇夫、郝柏村都是共犯,而江宜樺、毛治國、連戰、劉兆玄、陳冲……當時也相當崇拜蔣經國的作為,所以不敢公開要求蔣經國實行《憲法》、遵守《世界人權宣言》。
2.        歷史證明出蔣經國的雞犬們,缺乏社會正義感。蔣經國的雞犬們(人間敗類),現在都是高官權貴,都領18,關中一定不敢否認!
3.        至於蔣經國,晚年百病纏身,毫無人生樂趣可言,小孩皆早夭,不得好死,驗證歷史是有同時性的,以前發生過的事情,還會繼續發生。
4.        因果報應,是無法顛破的真理。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超然臺記


蘇軾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 40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欣賞之處。因為我覺得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欣賞之處,所以我總是能夠從各種事物中得到樂趣,對我來說,並不是雄偉壯麗的宮殿才令人驚嘆。用這樣的想法去生活,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於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
通常人們追求幸福而躲避禍患的原因是,人們覺得幸福帶來喜悅,而禍患帶來悲傷。
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而能夠滿足人類欲望的物質卻是有限的,所以人總是為了美醜的問題爭戰不已,為了怎麼決定取捨而煩惱掙扎。
可是現實生活是,選擇快樂事物的機會不太多,反倒是常常遭遇到悲傷的事情。結果人生就變成老是在追求禍患而遠離幸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注:蓋,原因)。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追求禍患而遠離幸福,難道是人類內心所希望的嗎?問題出在「我們對物質生活的態度」,求禍辭福的人,他們的心思總是在物質名利上打轉,沒有辦法超越物質欲望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一切人、事、物並沒有大小尊卑的差別,但是被物質名利控制住的人,觀察觀察這個世界,就會覺得權力、地位、名聲、財富都是崇高巨大的需求。
所以,當別人用權力、地位、名聲、財富來誘惑自己時,就會覺得頭暈煩亂、猶豫反覆,好像從牆壁的縫隙看人打鬥,因為視野狹隘而看不清楚勝負的關鍵在哪裡;因此內心開始注意地位高低、名聲好壞……等表面的問題,憂愁快樂的紛亂情緒交替出現,這難道不是很悲哀嗎?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水之觀,而行桑麻之野。
我從錢塘江(浙江地區)調任到膠西(山東膠河以西)這個地方擔任知州,捨去錢塘江任職時以船隻為交通工具的安逸生活,過著坐車騎馬奔波巡察的勞碌生活;放棄在錢塘江裝飾得美輪美奐的住宅,居住在粗木建造的辦公房舍裡;離開錢塘江湖光山色的美景,而行走在種植桑麻的野地裡。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
剛上任的時候,膠西地區連年欠收,到處是盜賊,社會案件多不勝數;廚房只有味道普通的素菜,每天的飲食搭配枸杞菊花,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過了一年,我的身體反而豐腴、臉頰圓潤,頭髮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
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囿,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我喜歡這裡的風俗淳厚,這裡的官吏百姓也十分適用我平庸的能力。因此,我開始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縣的樹木,修補建築物破損的地方,讓屋舍變得勉強堪用。
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而造的樓臺十分破舊,稍微整修之後便煥然一新,我常常與眾人一起登台觀賞景致,舒展身心,盡展情志。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站在這座樓臺往南望去,是馬耳山、常山,隨著天氣晴朗陰暗的變化,這些山巒忽出忽沒,時隱時現,若近若遠,頗有優秀人才不時出現於社會又不時隱居起來的寓意!東面是廬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裡隱遁的。
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威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
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高高地如同城郭一般,姜太公、齊桓公一生奮鬥的文化資產,存留至今。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感慨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卻被呂后設計斬於長樂宮,哀嘆一代名將不得善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這座樓臺高大又平穩,進深卻十分明亮,夏涼冬暖。雨雪紛飛的的早晨,微風明月的夜晚,我都在那裡,而來訪的賓客也跟著我登台瞭望。採摘園子裡的蔬菜,釣取池塘裡的游魚,釀米酒,煮糙米,大家一起吃喝,開心地說:「遊玩得真痛快啊!」
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當時,我的弟弟子由剛好在濟南,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並且將這作樓臺命名為「超然」,以說明我無論到哪裡都會活得快樂的原因是,我的內心是可以超越物質名利的欲望
參考資料: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史記‧屈原列傳


司馬遷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º 23 - Op. 57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經在楚懷王執政時期擔任左徒(行政院副院長)。他見聞廣博,精神意志極強熟悉治理國家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在內政方面,他與楚王謀劃商議國家大事,擬定政府應當發佈的政令;在外交方面,他負責接待賓客,應付各國諸侯。懷王十分倚重他。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屈原官階相同,他想爭得楚王的寵幸,心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委託屈原制訂國家憲法與相關法令,屈原寫好了草稿,但還沒有審定。上官大夫看到草擬的憲法,想要搶奪屈原草擬的憲法當成自己的著作交出去,屈原不肯給他。
於是,上官大夫對楚懷王進饞言說:「大王讓屈原制訂憲法與相關法令,大家都知道;每發布一項法令,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夠制訂這部憲法!』」楚懷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屈原。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原痛心懷王無法分辨是非,聽信上官大夫的話,被讒言媚語蒙蔽了眼睛,讓偏頗扭曲的意見危害公眾利益,使品行端正的人無法在政府機關服務,所以他憂愁苦悶,沈鬱深思,寫出了《離騷》。
《離騷》的意思就是陷入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類靈魂生命的來源,父母,是人類肉體生命的根源。人類處境困頓時,會追念上天和父母賜與生命的意義。因此人在勞苦疲憊到極點時,沒有不呼喊上天的;在病痛悲傷的時候,沒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閒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屈原遵守正確的道理,耿直做事,竭盡自己的忠心和智慧輔佐他的君主,但是幼稚的小人卻離間他跟君主的關係,他的人生可說是陷入極大的困難之中。誠信被懷疑,忠誠反而被誹謗,誰能夠沒有怨恨呢?屈原的離騷就是滿懷悲憤而寫出的作品。
《詩經‧國風》恰當地描寫男女愛情,沒有太過煽情,《詩經‧小雅》怨憤諷刺時事,沒有破壞社會公平正義;屈原寫的《離騷》可以說兼有《國風》與《小雅》的優點。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離騷》朔及上古時代的帝王高辛氏,一路沿著歷史脈絡寫到春秋時代的齊桓公,中間歷經商湯、周武王執政時期,他用歷史事件來諷刺那個時代的政治。闡明學術理論與專業素養能夠解決各種問題的權威性,將治理國家的重點綱要,鉅細靡遺地解釋清楚。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他的文筆簡練,文辭用意深遠,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方正。他擷取的社會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小事,卻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大議題,他舉生活常見的人事物為例,闡述其中蘊含的深遠的意義。
他的志趣高潔,因此文學作品多引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一生堅守道理至死,毫不鬆懈
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他在官場的爛泥巴裡打滾卻潔身自愛,他像蟬脫去外殼那樣超脫於污濁骯髒的權貴階級,他像浮游遠離灰塵污染生活在潔淨的世界之中,他沒有被流俗的污垢玷污,保持皎潔的品德,出淤泥而不染。由此可以推測,他的志向光明正大,足以與日月爭光。
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地。
屈原被免官之後,秦國打算攻打齊國,但是當時齊國與楚國合縱結盟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憂慮,於是叫張儀假裝自己被排擠離開秦國,帶著豐厚的政治獻金賄賂楚王,表示願意侍奉楚王。
張儀說:「秦國很憎恨齊國,而齊國卻與楚國合縱結盟。如果楚國能夠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送給楚國。」楚懷王起了貪念,相信張儀的話,與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臣到秦國接受土地。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之,大破楚師於丹、浙,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有聽說有六百里。」楚國使臣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被詐騙了。懷王聽了非常生氣,發動大批軍隊攻擊秦國。
秦國出兵還擊,在丹水、浙水流域將楚軍打得大敗,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將領屈匄,奪取楚國漢中一帶的土地。楚懷王於是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國攻擊,在藍田一帶與秦軍作戰。
魏國聽到這個消息,派兵偷襲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聽到被偷襲的消息,心裡害怕,從秦國撤退。齊國由於怨恨楚國,不派兵援救,楚國的處境十分困窘。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袖,復釋去張良。
隔年,秦國割漢中的土地給楚國來講和,懷王說:「我不想要土地,我要得到張儀才甘心。」張儀聽了,說「用一個張儀來交換漢中的土地非常值得,我請求到楚國去。」
到了楚國,張儀又用豐厚的政治獻金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叫他去慫恿懷王的寵妾鄭袖做蠢事。懷王竟然聽信鄭袖的話,又把張儀放走了。
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昩。
這時屈原已經被疏遠了,不在中央政府機關擔任要職,出使到齊國去了,屈原聽說國內的事,從齊國趕回來,勸懷王:「為什麼不殺張儀呢?」懷王感到後悔,派人去追趕張儀,卻趕不上了。
後來諸侯聯合起來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了楚國的將軍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 !」懷王卒行。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與懷王會面。懷王打算去,屈原說:「秦國是像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相信,不要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他說:「怎麼能斷絕與秦國的友好關係呢?」於是懷王決定去秦國。
懷王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從後頭竄出,斷絕他的後路,秦國扣留懷王,要求割讓土地。懷王惱羞成怒,不肯答應,逃跑到趙國,趙國不肯收留他,將他遣送回秦國,最後懷王死在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埋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足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行政院長)。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到秦國去,害懷王死在秦國無法回來。屈原也痛恨子蘭,他雖然被流放到外地,但仍眷念楚國的安危,惦記著懷王,盼望能再回到中央政府任職,他希望國君能夠覺悟,改革習俗。
屈原關心國君,一心使國家復興,他想讓國家轉弱為強的意願,在每篇作品中,多次出現。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所以不能夠回到朝廷任職,由此可見懷王始終沒有醒悟。
人君無愚智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國家領袖,不論他是愚笨還是聰明,賢能還是昏庸,沒有不希望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舉拔賢能的人來輔佐自己,但是結果卻是國破家亡的壞事一件接著一件發生,而幾代也遇不到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治理國家,這是因為國家領袖認為的「忠臣」實際上並非「忠臣」,他認為的「賢人」實際上並非「賢人」。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井洩不食,為我心惻,可汲。王明,受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懷王因為無法分辨誰是忠臣,所以在家裡被寵妾鄭袖迷惑,在外交上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軍隊遭到挫敗,土地被分割,丟失了六個郡,自己也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不瞭解人而帶來的災禍啊!
《易經》說:「井淘乾淨了,還沒有人來喝井裡的水,我心裡很難過,因為這口井的水是可以汲取飲用的(暗示自己是可以擔大任的人才)。君主明智,天下人都能得到幸福。」如果君主不明智,那百姓還有幸福可言嗎?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寫文章批評他,氣得半死,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聽了勃然大怒,因而放逐屈原。
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到汨羅江邊,披頭散髮沿著水岸邊走邊吟詩,面色憔悴,身體消瘦。漁夫看見了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呢?」
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是混濁的,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醉生夢死,只有我獨自清醒,因此被流放。」
漁夫說:「優秀的大人物,不會僵化於固定的想法或作法,能夠因應現實而變化。世人都是渾濁的,為什麼不隨這種潮流而推波助瀾呢?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吃他們的酒糟、喝他們的淡酒呢?為人麼要堅持寶玉般的情操而惹上自我放逐的災難呢?」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去衣服上的灰塵;身為人類,怎麼能夠讓潔淨的行為被黑暗的社會污染呢?我寧可跳入江中,葬身魚腹,也不願意讓內心光明潔白的意志被世俗的污垢弄髒啊!」
屈原寫下《懷沙》這篇詩後,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而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弔屈原。
屈原去世之後,楚國陸續出現宋玉、唐勒、景差這些人,都愛好文學,以善於作賦被人稱道;他們的文筆都效法屈原優雅的風格,但是不敢像屈原一樣秉筆直諫,從此以後,楚國愈來愈衰弱,領土一天天縮小,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亡。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 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屈原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我到長沙,經過屈原投水自沈的地方,一想到他的為人,不能不傷心落淚。
後來我看見賈誼憑弔他的文章,他責怪屈原,以他那樣的才能去周遊各諸侯國,那個國家不想聘請他呢?而他卻偏要選擇自殺的道路!我閱讀賈誼的《服鳥賦》後發現,賈誼將人活著的價值與死亡的意義看得同等重要,將失去官職與獲得官職看得很輕,體會到這一點後,悲傷的心情又釋懷了。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屈原的優點是見聞廣博,精神意志極強,熟悉治理國家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他的缺點是,缺乏運動的習慣,沒有精通武術。
2.      人類只要沒有「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很容易就身心失去平衡,特別是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時候,非常容易就沮喪、懷憂喪志、自暴自棄。
3.      陳水扁坐牢之後,為什麼無法專心研究國際學術論文?為什麼身心都出狀況?吳淑珍為什麼年老生病了還貪財、收政治獻金?主因都是:沒有五育均衡並重,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
4.      陳冲、劉兆玄、施顏祥、周美青……有沒有五育均衡並重?有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絕對沒有!
5.      德,就是頂尖的專業素養;智,就是博學多聞、歷練豐富、開荒拓土的能力;體,就是專業的運動專長能力;群,就是親自組織領導社會公益社團的能力;美,就是各種精緻藝術的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