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鼂錯 論貴粟疏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organ

古代優秀的領導人的執政時期,人民不會受凍挨餓,原因並不是國家領導人親自種糧食餵飽他們,也不是親自織布做衣服送給他們,而是做好國家整體規劃,讓人民有能力謀生
唐堯和夏禹執政時期,國家連續九年發生大水災,商湯執政時期,國家連續七年發生旱災,可是人民卻沒有流離失所,沒有餓得面黃肌瘦,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因為平常就有防災演練,儲存戰備糧食和救援物資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
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現在全國統一,沒有戰亂,土地廣大,人口眾多,社會繁榮不亞於商湯夏禹執政時期,連續好幾年都沒有水災旱災,可是戰備糧食與救災物資卻不夠,為什麼?
這是因為沒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沒有整體規劃整合人民的力量,荒地沒有充分開墾成能夠生產農作物的沃土,山林湖泊資源都沒有充分利用,遊民沒有土地可以務農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
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脂;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民貧窮困苦,就會為了生存而犯罪人民貧窮困苦的主因是,民生物資供應不足;民生物資供應不足的主因是,沒有好好發展農業;農業不發達,人民就不會定居耕種;人民無法靠耕種溫飽,就會離鄉背井,顧不了家庭。
人民就像自然界的鳥獸一樣,要生存;高大的城牆和深不見底的護城河,嚴厲的法律和重刑,都沒有辦法禁止人民為了溫飽奔走。
天氣冷人就需要穿衣服,窮到沒衣服穿的時候,不管衣服暖不暖和,有就好了;肚子餓了就需要食物,窮到沒食物吃的時候,不管食物是不是肥美,有得吃就好了;人貧困到飢寒交迫時,就顧不得什麼廉潔羞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任何人都一樣,一天吃不上兩餐就感到飢餓,一年沒有一件新做的衣服就會受凍。肚子飢餓沒有食物吃,身體寒冷沒有衣服穿,即使是慈愛的母親也沒有辦法讓子女滿意;如果國家領導人這樣對待百姓,怎麼能夠獲得民意支持呢?這是任何有智慧的領導人都知道的道理啊!
所以優秀的領導人會擴大農業投資,鼓勵人民投入農業生產,栽桑養蠶,減輕稅賦與各種巧立名目的徵收費用,讓人民大量儲蓄物資,這樣國家的倉庫才能夠充實,儲存足夠的物資來防備水災旱災,國家領導人做好『管理』的工作,就可以獲得民意支持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人民,就像牧者所照顧的羊群一樣。人民靠向對自己有利的事物,就像水往低處流,什麼方向都無所謂。珍珠、寶玉、黃金、白銀,既不能拿來吃,穿在身上也不能禦寒,可是因為權貴階級願意高價購買的它們,而成為市場價格最昂貴的商品。
珠寶黃金,重量輕,體積小,容易收藏,掌握它們就可以走遍天下,不怕飢餓受寒。這些特性使得政府官員為了追求黃金珠寶,任意瀆職背叛國家,人民為了追求黃金珠寶,遠離家鄉,盜賊為了獲得黃金珠寶而不惜鋌而走險,因為只要有黃金珠寶,就可以順利逃亡海外,過著舒服的生活。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粟米與布匹必須在土地上種植稻穀桑麻才能生產,生產過程還要看天候,長時間悉心照顧,收割曬穀儲藏都需要大量人力,是勞力密集產業。光幾石重的粟米與布匹,重量就重到平常人搬不動,因此壞人不會想偷取搶劫,但是人一天沒有粟米或布匹,就會挨餓受凍。因此英明的領導人比較重視五穀等民生必需品,比較不重視黃金翠玉等奢侈品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鼕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現在國家的制度要求五口的農民家庭,每戶要提供二個以上的人力到政府服役,每一戶能夠耕種的土地不到一百畝,一百畝的土地五穀收穫少於一百石。
農民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收藏;還要砍柴,修理官府房舍,服各種志願役;春天得在風塵飛砂中工作,夏天得在烈日酷暑下勞動,秋天陰雨綿綿也不能停,冬天天寒地凍照樣在外工作;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此外還要撥時間應付親朋好友,弔唁死者,慰問病人,從有限的收入中挪錢出來撫養孤老,養育幼兒。
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農民勤勞辛苦到這個地步,還要面對水旱災害,政府急就章推出的加稅政策,政府收稅沒有章法,早上下令說要什麼,人民晚上就得拿出來。家裡有庫存的農產品的人,半價賣掉農產品換現繳稅;家裡什麼都沒有的人,只好去借高利貸繳稅;到最後付不起利息,只好賣掉田產房屋,賣兒賣女來償債。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而資金多的商人趁低價買下農產品,囤積居奇,對弱勢農民放高利貸,資金少的商人就開設店鋪,經營買賣,賺取投機利潤,這些商人每天在首都經營人脈,一聽說政府急需某些物品,就把低價購入產品以數倍的高價賣出。
所以富商大賈家裡的然男人耕種土地,女人不養蠶織布,但是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精米鮮肉,他們不需要像農民那樣辛勤工作,卻能坐享田地裡的收穫。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並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憑著他們雄厚的財富資本,結交政治權貴階級,權勢超過一般公務員;富商們為了利益鬥爭對手,不遠千里疏通人脈,他們頭上戴著漂亮帽子互相鞠躬哈腰,乘坐豪華名車,趕著肥壯的馬,腳穿絲織的靴子,身上穿著綢袍。這就是商人能夠併吞農人財產,而農民變成無家可歸的遊民的原因。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現在法律表面上貶抑商人,實際上並沒有打擊到商人,商人仍舊大富大貴;法律表面上尊重農民,實際上並沒有幫助到農民,農民都生活貧困。國家領導人努力貶抑的商人,他們卻社會地位高貴;法律所保障尊重的農民,卻是公務人員剝削看不起的階級
目標跟實際執行成效相反,施政背離好壞的標準,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國家富強,法令建立威信,是不可能辦到的。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當前施政的首要之務,就是幫助人民專心從事農業生產;要讓人民專心於農業生產,政府必須重視糧食的價值;重視糧食的辦法,就是用五穀作為賞罰的標準。
現在應當募集全國的穀物儲存在國庫,繳納穀物的人可以受封官職,可以免除刑罰;這樣一來,富人可以用囤積的穀物換得官職,而農民因為市場需求量大而賺到金錢利潤,糧食穀物也充分流通。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那些能夠納糧受封官職的人,都是庫存餘糧的人。政府已經從有餘糧的人手上取得日常運作所需的糧食,就可以減免貧困人民的稅賦。這就是從資源充沛的人身上取走多餘的物資,來補償貧困者生活所欠缺的,這個命令一頒佈,各階層的人民都獲利。
這個政策符合百姓的願望,改善目前制度的缺失,它有三個優點:一、國家財政收入充足。二、人民賦稅減輕。三、獎勵農業生產。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按照現行的法令,人民繳納拉戰車的馬一匹給政府,就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戰馬是國家的武器裝備,可以提升戰力,所以可以免除兵役。
神農氏的書上說:「有高達十仞的石頭砌成的城牆,寬達百步的沸水護城河,穿戴盔甲的士兵百萬,卻沒有糧食,結果也守不住。」由此來看,糧食,才是對國家領導人最有用的物品,治理國家的根本要務就是生產與儲備糧食。,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讓百姓繳納糧食交換官職,繳納的糧食數量要達到可換取五大夫以上官職,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政府收取一匹戰馬就得免除三個人的兵役相比,實在太划算了。冊封官職是國家領導人可以掌控的,想封多少就封多少;糧食是人民耕種的產物,只要有土地就可以不斷地生產。
求得高官和免除刑罰,是人民最大的慾望。只要全國人民都繳納糧食給政府,以換取官職與免除刑罰,不到三年,邊塞軍事所需的糧食就多了。

20120519 新聞追追追 part1

50新聞面對面 20120519 1 1

20120521 新聞面對面 part1

20120521 新聞追追追 part1

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殽函之固;
Carl Maria von Weber Clarinet Concerto No. 1 in F Minor

一開始,蘇秦連橫的主張去遊說秦惠王:「大王的國家,西邊有巴蜀(四川)資源這樣有利的條件,北邊有匈奴特產的貉毛皮製作皮衣,又有代(山西、河北地區)盛產馬匹,南邊有巫山(四川巫山縣)、黔地(湖南西北部和貴州東部地區)險阻的地理防衛,東邊有殽山(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函谷關(河南省靈寶縣西南)堅固的地勢。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農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上萬輛,軍隊勇士百萬人,肥沃的土地上千里,儲存的物資極其豐富,地理形勢險要,可攻可守,這正是所說的『天府之國』,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
憑著大王的賢明,士兵百姓眾多,將士聽命效勞,好好研究兵法,一定可以併吞諸侯各國,統一天下,成為天下最高領導人。希望大王稍微留意聽我的話,讓我說明如何可以做到這樣的功績。」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秦王說:「我聽說過,鳥的羽毛還沒有長豐滿,不可以高飛。國家法令不完備,不可以對百姓施以刑罰領導人的道德修養不夠深厚,不可以隨意率領百姓政治管理與教育沒做好,不可以過度要求大臣。先生鄭重其事地從很遠的地方來這裡教我該怎麼管國家,十分辛苦,不過,請改天再說吧!」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霸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
蘇秦說:「我本來就懷疑大王不會採納我的主張。但是請大王想想歷史上建立豐功偉業的領袖,炎帝神農討伐補遂國,黃帝攻打涿鹿而擒獲蚩尤,唐堯討伐作亂的臣子驩兜,虞舜討伐三苗,夏禹討伐共工,周文王討伐崇侯虎,周武王討伐商紂,齊桓公用戰爭手段成為當時代各諸侯的霸主。從這些事情來看,要建立功績,哪能不用戰爭呢?
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
「古時候使者的車子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各國嘴巴說好結盟就守信用了,因此天下成為一體。現在各國講合縱連橫,可是武器並沒有收藏起來,文人辯士花言巧語競相遊說各國諸侯,各國諸侯聽得迷惑昏亂,因此政策矛盾、變來變去,國事亂得無法治理;這種情況下,法律條文制訂得再完備,人民也是敷衍應付而已
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
政府機關的公文不斷堆積、行政手續繁多雜亂,完全沒有解決百姓的實際生活需要;官員上上下下都發愁不知道該做什麼,而人民的日子苦到過不下去;
那些文人高學歷卻沒有真才實學,他們講的道理愈是冠冕堂皇,戰爭就愈多;他們穿著華麗漂亮的名牌服飾,講的道理頭頭是道,結果完全無法停止戰爭攻擊;他們用一大堆文言文、形容詞、引經據典,實際上行政管理都做不好
舌敝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及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
他們的漂亮話說得讓聽得人都要耳聾了,結果卻繳不出任何政績,他們無法落實社會正義、守信用,造成社會沒有辦法進步(不親)。國君只好放棄文人治理,改變策略重用武將,用優厚的待遇養敢死隊,製作盔甲,磨尖兵器,預備在戰場上決勝負。
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
什麼都不做、擺爛,卻想獲得利益;坐著不動、當宅男,卻想擁有廣大的領土;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和其他賢明君主,要想擺爛、坐著不動來管理好國家,也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只好發展國防軍隊,以戰爭來接替文治。發生衝突的國家如果距離遠,就開拔軍隊遠征攻擊敵國,如果距離近,就短兵相接、進身肉搏,這樣來建立功業。
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言,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軍隊在外頭打勝仗,文官在國內強力推動公平正義的政策,如此國家就能建立威信,百姓也服從管理。現在大王如果想要併吞天下,凌駕在擁有百萬兵車的大國之上,讓敵國屈服,控制天下,統治萬民,領導各諸侯,一定要發展國防。
可是當今繼承王位的國君(秦惠王),忽視這個至關重要的道理,沒有落實教育,行政管理紊亂沒有效率,沈迷於空泛的漂亮話,照這樣看,大王您本來就不會施行我的主張。」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贏縢縢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蘇秦向秦惠王上書十次,秦王都沒有接受。黑貂皮衣穿破了,攜帶的百斤黃金用完了,生活費用沒有了,只好離開秦國回家。
蘇秦回家的時候裹著綁腿、穿著草鞋,背著書籍,挑著行李,模樣憔悴,臉色又黑又黃,流露著慚愧的樣子。回到家裡,妻子不願意為他織衣服,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和他說話。
蘇秦長嘆一聲:「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因為我蘇秦能力不夠的關係啊!」
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於是蘇秦連夜翻出書籍,把幾十箱的書打開,找到姜太公寫的兵法書《陰符》,伏案誦讀,抓重點反覆練習,研究揣摩姜太公的思想。讀書疲倦想睡的時候,就拿個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直流到腳上。
蘇秦說:「只要遊說君主成功,還怕他不拿出重金禮聘自己當宰相嗎?」過了一年,蘇秦貫通姜太公的思想了。他說:「這回真的可以說動當今的政治領導人了。」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
於是,蘇秦啟程到燕烏集闕,在華麗的宮殿拜見趙蕭侯,兩人談得非常投機,趙王聽得拍起手來。趙王非常高興,封蘇秦為武安君,任命他為宰相,贈送他兵車百輛,錦繡布匹千捆,白璧百雙,黃金二十萬兩,跟在他的後面,去約集六國與趙國合縱結盟,拆散他們與秦的連橫關係,壓制強大的秦國。
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
蘇秦當了趙國的宰相後,秦國通過涵谷關和各國聯繫的管道被封閉了。這段期間,廣大的天下,眾多的百姓,威嚴的權貴階級,有權勢的顧問,都要配合蘇秦的計策。
蘇秦不費一斗糧食,不用一件兵器,不用一個士兵打仗,不斷一根弓弦,不折一支箭,就能使六國諸侯互相親善,比兄弟還好。這真的是賢人當政,天下信服,用一個有能力的人,就能使天下人服從領導。所以說:「靠政治智慧,不靠憨勇。靠朝廷決策,不靠在國境之外打仗。」
當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庭說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
在蘇秦最顯赫的時候,有二十萬兩黃金供他使用,他的車隊威風凜凜地在大道上奔馳,車輪飛轉,馬隊連綿。山東各諸侯國,都服從他的帶領,使趙國的地位大大提高。
原本蘇秦只不過是一個居住在窮街僻巷、寒屋陋室裡的窮書生罷了,擔任趙國宰相以後,乘坐高車大馬,遊歷天下,在各國朝廷上遊說諸侯,國君左右的人都被他辯得啞口無言,天下沒有人敢與他抗衡。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蘇秦將要去遊說楚王,路過洛陽老家,他的父母聽說這個消息後,就收拾房屋,打掃道路,敲鑼打鼓,備辦酒席,到三十里外的郊野迎接他;他的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側著眼睛看他,側著耳朵聽;他的嫂嫂,像蛇一樣地爬行,伏在地上,向蘇秦跪拜請罪。
蘇秦說:嫂嫂,你為什麼以前那樣傲慢看不起我,現在又這樣卑躬屈膝呢?」嫂嫂說:「因為你現在地位尊為,又有很多金錢。」
蘇秦感嘆地說:「唉!貧窮的時候,父母都不把我當兒子,富貴的時候家裡的親人都害怕。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權勢地位、金錢財富,怎麼可以忽視呢?
徐弘毅:
1.     蘇秦第一次跟秦惠王見面,他主張的重點有:(1).落實教育。(2).政府行政要有效率。(3).發展軍隊。他講的也都對,但問題是秦惠王做不到,為什麼?
2.     因為當時秦惠王沒有錢,根本沒辦法投資教育,也沒辦法去國外選拔優秀的人才來做行政管理,而發展軍隊更需要龐大的經濟力量作後盾。蘇秦沒有辦法解決秦惠王最根本的問題,所以他的一切建議也等於沒有意義。
3.     蘇秦回家以後研究姜太公的治國重點。姜太公的領地就是齊國,在當時是以經濟商業興盛出名,所以可以推測姜太公治國的第一重點就是發展國家經濟,國庫充實了以後,才有能力聘請一流的學術大師,才有辦法網羅世界各地一流的人才來做好行政管理,也才有辦法整頓訓練軍隊。
4.     蘇秦抓到姜太公治國的重點,然後去遊說其他國家,可以推測,他應該是在進行一項「經濟共同市場」的經濟戰,讓以趙國為主的其他國家,各個經濟發達,國家有錢,教育、國防、行政的水準都可以提升;並且權貴階級的豪宅、美女也能夠不斷地增加,這應該是權貴階級會高興地支持最主要的原因。
5.     問題是,蘇秦個人本身是相當重視教育的;但是有許多權貴階級雖然有錢、有權,卻相當地沒有知識水準,所以當他更有錢的時候,他也不會去充實自己的知識能力,因此之後財富也很容易流失,權貴二代也更容易變成社會敗類。
6.     領導人一方面要抓到施政的重點,另外一方面要非常地清楚所有的行政執行細節。施政抓不到重點,國家的發展會原地打轉;領導人如果不瞭解執行細節,下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從何做起,容易陽奉陰違,敷衍了事。

戰國策-樂毅報燕王書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城以復齊。
The Holy Warrior

昌國君樂毅,替燕昭王集合韓、趙、魏、楚、燕五國的軍隊共同去攻打齊國。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全都改為燕國的領土。還有三座城池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
燕惠王即位,聽信了齊國人的離間,懷疑樂毅,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作大將。樂毅便逃到趙國去,趙國封他做望諸君。後來齊將田單用計詐騙騎劫,結果大敗燕軍,收復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光復了齊國。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承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燕惠王戰敗後感到後悔,怕趙國趁著燕國被打敗,國力正衰的時候,派樂毅來攻打燕國。因此燕惠王派人去責備樂毅,並向他道歉:「先王把整個國家都託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齊國,報了先王的仇,天下沒有誰不震動,我哪敢一天忘記將軍的大功呢!
先王拋下群臣與世長辭,我剛剛即位,左右的幕僚誤導我。我讓騎劫代替將軍的位置,是考慮到將軍長期餐風露宿在外,所以召回將軍,暫且休息一下並共同商議國事。將軍誤會了我,以為我疏遠你,因此拋棄燕國而投奔趙國。將軍為自己考慮是可以的,可是怎樣來報答先王知遇將軍的恩情呢?」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望諸君樂毅派人送信回答燕惠王:「我的才智不足,不能夠實踐先王遺留下來的教誨,讓大臣與惠王都感到滿意,恐怕招來殺身之罪,以致損傷先王知人善任的英明,又使您落個不義的名聲,因此逃奔到趙國。
自己寧願背著不賢的罪名,不敢為自己辯解。如今燕王派使者來數落我的罪過,我怕你不瞭解先王為什麼要禮遇我的原因,不明白我確實忠心耿耿地服務先王,因此大膽寫下這封信來回答您。」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我聽說聖賢的領導人,不會讓自己的親信領高薪,功勞多的才給他高薪不隨意用官職酬庸他偏愛的人,能力能夠勝任的人才派官位。因此,分辨清楚誰有才能就授給誰官職,是事業成功的領導人的必要條件衡量誰的品行好就和誰結交,是能夠在歷史留名的知識份子的必要條件
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依據我的知識來判斷,先王的言行舉止,確實超越當今世上一般人的想法,因此我向魏王借用出使的符節,親自到燕國考察。先王非常抬舉我,從一群賓客中提拔我,擔任比眾多官員還要高的職位,他沒有和自己的父親兄弟商量,便叫我做燕國的亞卿(副參謀總長)。
我以為只要遵守先王的命令,按照他的指導方針做,就可以僥倖免除罪過,因此接受了任命,沒有推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
「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深為痛,累積了好幾代的冤仇,因此不考慮自己國小力弱,想要對齊國國動武。』我回答說:『齊國還保持稱霸的文化資產,而且有屢屢打勝仗的經驗,熟悉軍事,慣於作戰。大王如果要出兵攻擊,那就是必須聯合天下的力量對付它。
聯合天下的力量對付它,沒有比聯絡趙國更直接有效的了。況且淮北、宋地,是楚國、魏國都希望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結盟,加上楚國、魏國、宋國盟軍一起盡力攻擊,四個國家聯手打齊國,就可以大破齊國。』先王聽了說:『這個計謀好。』」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
於是,我接受先王的親口任命,拿著燕國的符節,向南出使趙國,又趕快回來覆命,跟隨先王起兵伐齊,在上天的保佑,先王的精神意志,加上善用河北地理的優勢,迅速佔領齊國的濟上。來到濟上的燕軍,奉令進攻齊軍,取得巨大勝利。敏捷的精銳部隊長驅而入,一直攻到齊國國都,齊湣王逃到莒城,僅僅保住了性命。
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曆室,齊器設於寧臺。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齊國的珠玉財寶,戰車冑甲,珍貴器物全被收繳到燕國;大呂鐘擺在元英殿前,被齊奪走的燕鼎又回到燕國,放在曆室;齊國的貴重器物陳列在寧台殿;而燕都薊丘的竹木種植在齊國汶水的竹田里。
春秋五霸有史以來,戰績沒有人比得上先王的。先王感到人生理想實現,我沒有辜負使命,所以割地封我,使我能夠和小國諸侯相比。我沒有才能,以為只要遵行先王的命令,按照他的指導方針做,就可以僥倖免除罪過,因此接受他的冊封,沒有推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我聽說賢明的領導人,功業建立起來就不會廢棄,所以才載入史冊;有遠見的知識份子,名聲成就了就不會毀壞,所以被後世稱道。
先王報仇雪恥,削平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獲得齊國八百年蓄積的珍寶;他拋棄群臣辭世之日,給子孫留下遺詔,意義深遠。因此執政管理的大臣能夠遵循法令,預防庶出的兒子爭奪王位,分配利益給全國百姓,先王的典範可以教育後代子孫!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五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我聽說善於開創事業的人不一定善於守成,好的開頭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從前,伍子胥主張被吳王閡閭採納接受,所以吳王閡閭能夠遠征到處國的都城郢。
可是夫差卻不是這樣,他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口袋裡丟到大江中。吳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遠見可以用來建立功業,因此把伍子胥的屍體沈到江中也不後悔。伍子胥沒有及早認識到閡閭和夫差兩個領導人的胸懷度量不同,因此到死也沒有改變態度。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避免自己一死,保全伐齊的功勞,以顯示先王的業績,我認為這是最聰明的選擇。遭受毀謗責難,敗壞先王知人善用的好名聲,是我的最大恐懼。面臨不可預測的大罪,卻想僥倖幫助趙國來攻擊燕國謀取私利,在道義上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我聽說古代的優秀的領導人,與人絕交後絕對不說傷人的壞話;忠臣離開執政團隊後,也不毀謗領導人來洗刷自己的名聲。我雖然沒有才智,也曾數度接受優秀知識份子的教育。
我恐怕您聽信左右親近人的閒言閒語,而不能分辨我這個被疏遠的人的行為,因此冒昧寫下這封信回答您,希望大王用心考察事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