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耶克啟迪16
1. 過去數十年德國的歷史學家,再次注意德國歷史學派的價值。1988年,2個學術研討會紀念經濟學家Gustav Schmoller的150週年誕辰,其中的內容後來頻頻被書本、評論文章引用,並且編錄成冊。因為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清楚說明某些因素對經濟的影響,能夠彌補主流經濟學的盲點。
2. 舉例來說,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堅持,「道德問題」勢必在經濟活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他們認為道德信仰強烈決定人的行為。他們也相信社會道德將決定社會的文化、社會風氣、規範和制度,因此瞭解道德是理解文化差異的關鍵。
3. 這個學派的經濟學家最重視社會制度的演化,與這些制度在不同文化中呈現的不同樣貌。
4. 制度與演化的二個重點,如同弓弦拉緊許多截然不同的團體,各種團體仍舊習於舊制度主義,但也逐漸延伸到新的經濟制度,例如歐盟的政經演化與國際社會的新經濟制度。
5. 某些社會政策改革者感覺到,近幾十年政策擺向「市場取向」是大錯特錯,歷史學派經濟學者為他們的政策背書。他們批評自由「放任主義laissez-faire」學說製造社會問題,擴大貧富差距。
6. 歷史學派經濟學家也傾向「保護主義」,他們注重公平正義,認為讓新進者能夠在國際貿易遊戲中生存是十分必要的事(而不是保護國家或帝國的利益),對恐懼全球化效應與外國企業競爭影響國內市場與生活方式的人而言,他們講的十分有道理。
7. 所以有許多人認為Schmoller是現代福利國之父。Schmoller以經濟學家暨國策顧問的身份,利用官僚體制達到改革的目的並達到具體成果。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深深影響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與海耶克。
8. 我們先瞭解德國歷史學派的起源,然後介紹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征服德國。學術界的運動與政治事件在許多德國人心中孕育出新的國家主義,最終造成學者們反對世界主義,並堅持先尊重人們自身獨特的歷史。在十九世紀初德國歷史學派把他們這種共識率先表現在法律上,然後是經濟。
9. 有一段短暫的時間看起來,德國經濟學家快要被自由主義給打敗了,其他歐洲國家也是如此。但是最後,自由主義在它誕生的搖籃德國死亡了,自由主義學者的地位被更有力量的經濟學官員取代掉,那就是德意志帝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
10. 在陰鬱的時代中,學術與政治二個德國傳統強化了彼此。最後學術與政治匯流到一位中心人物Gustav Schmoller,一位年輕的德國歷史學派領袖、德意志帝國的學者,也是孟格爾方法學的對手。
翻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過去的經濟學者大多著重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忽略預防問題發生的重要性。每一個經濟的大風暴來臨,一定有它深層的原因,除了天災以外,大多數經濟問題都是累積了好多的問題之後,最後爆發出來。
2. 所以經濟學當中的歷史學派,特別注重經濟史的研究,研究每一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問題的演化過程,思考如何提早預備避免經濟風暴產生。
3. 在公元1600年左右開始「重商主義」發展,他們認為國家的財富來自於黃金的累積,因此整個國家所有的經濟政策就是以累積更多的黃金為目的,簡單地講就是「拜金主義」,為了經濟利益而不擇手段。
4. 沒有文化素養的人會特別習慣「重商主義」,縱使在2010年的現在,也是有許多的黑心商品出現,當然就是「重商主義」的結果;目前中國的經濟政策就是以「重商主義」為主,因此山寨產品、忽視智慧財產、漠視自然生態的保護、放任工業污染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手段與特色。
5. 1800年亞當史密斯倡導「自由貿易」,主張政府不應該介入經濟,讓市場價格機能充分運作,經濟體系會自動調節至最佳的狀態。但是,亞當史密斯也堅定地認為,「自由市場」必須是建立在公平正義的社會基礎上。
6. 由於政客與商人的貪婪,他們藉著「自由市場」的理念來拓展「重商主義」,刻意忽視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所以國際貿易就變成強國剝削弱國,多數的商人流行聯合壟斷來霸佔市場,導致廣大的農民與工人被政客與權貴階級剝削與霸凌,貧富差距拉大到令人無法忍受,所以「馬克思主義」興起。
7. 「馬克思主義」最主要對付的對象是貪婪的權貴階級,他們主張政府機關應該由沒有財產的平民百姓執政,沒收靠黑心商品賺錢的商人的財產,並且實行計畫經濟,讓經濟的發展配合多數百姓的需要。其實「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核心價值是: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有計畫地讓弱勢百姓脫貧。
8. 「馬克思主義」興起之後,許多權貴階級偽裝成平民,奪取國家資源,繼續剝削百姓,幾乎所有的共產黨國家,國家領袖就是最擅長剝削百姓的權貴階級。所以實際上共產國家並不實行共產主義,而是實行「重商主義」,而且是政商合一的「恐怖重商主義」。
9. 在馬克思學派之後,歷史學派出現,他們強調要透過長遠的經濟發展史,來分析過去所有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他們發現「道德問題」勢必在經濟活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他們認為道德信仰強烈決定人的行為。他們也相信社會道德將決定社會的文化、社會風氣、規範和制度。
10. 「守信用」的人通常被視為有道德者,他們在商業活動當中比較容易成為產業界的領袖。因為所有的人都喜歡跟守信用的人合作,可以減少商業行為過程中的許多不必要的風險;同時生產的商品也比較有品質,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
11. 歷史的現實是,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水準不同,守信用的程度也不同。信用度愈高的國家,工業發展的水準一定比較高,他們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也一定比較強。一個工廠的員工如果大多不守信用,就不可能按照標準規範來生產商品,商品的良莠參差不齊,自然遭到消費者的排斥。
12. 國家的法律與制度都是根據百姓平常生活的現實狀況而制訂的,不同文化水準的國民,必然發展適合他們的法律與制度,自然經濟活動也會因文化水準而不同。
13. 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最重視社會制度的演化的研究,制度在不同文化中呈現的不同樣貌。在法律與社會正義不完備的國家,「自由經濟」必然造成競爭不公平,結果又是弱勢者倒楣。
14. 制度的演化一定跟文化力量的改變有關,而文化水準又是基於政府的教育投資的多寡而改變。政府如果注重教育,國民的文化素質必然比較高,生產力與創造力一定比較強。長期而言,教育的品質一定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強弱。
15. 但是這裡有個盲點,比較無知的政府官員當然比較不注重教育的投資與品質,也容易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國家的資源不會有太高的比例花在教育上。
16. 在獨裁者蔣中正、蔣經國統治時期,台灣社會不允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自由派的學者殷海光、胡適、雷震、柏楊、李敖……,被迫閉嘴,形成特殊的社會風氣,阻礙了人權與公平正義觀念的發展,當然也就造成台灣百姓創造力受到限制,國際競爭力自然就下降。
17. 獨裁者蔣經國死掉之後,台灣逐步進入民主時代,開放言論自由,百姓的創造能量愈來愈強,因此各類型的台灣之光不斷出現,台灣的工業發展與各產業都有自由競爭的環境與空間,所以台灣才能夠成為貿易強國。
18. 但是由於台灣的教育投資不如南韓、香港與新加坡,所以台灣的人才沒有得到應該有的訓練與教育,台灣各方面的表現就不如新加坡,特別是公務人員的素質是亞洲四小龍之末。
19. 基本上奧地利學派是綜合以上各種經濟學派的優點,主張自由貿易,反對政府的干涉,注重教育與創新,反對過度投資,反對政客圖利財團來奴役百姓,政府必須創造公平正義的商業活動環境。
20. 台灣國民黨的執政者所實行的經濟政策,一定首先圖利財團,不注重教育的國際化,鼓勵學校的教材統一化,希望百姓的想法都一致,卻妄想百姓有創新的能力,經濟政策的發展不是以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為目的,而是幫助財團賺大錢為最主要的經濟政策。
21. 財團賺了大錢,才會政治獻金給政客,政客才有足夠的資源操控媒體,並且中飽私囊,也讓自己的子女都獲得美國綠卡。國民黨的經濟政策模式,如今中國的權貴階級也競相模仿。
22. 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就是以滿足政客與權貴階級的貪婪為主;經濟發展,一定要以踐踏百姓的基本人權為主要手段。
23. 愛爾蘭、冰島、希臘、葡萄牙等國家財政都發生重大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作假帳、不守信用,政府管理的資訊不透明,而這些國家的財政的破產,也拖累了法國、德國等經貿大國。在國際社會當中,不守信用的國家會拖累其他的國家,文化水準不同,確實很難相處。
24. 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公平正義,那麼國內的商業活動才會蓬勃發展,並且注重人權的保護。擴大來看,國際社會一定要有公平正義的環境,國際間的貿易活動才會蓬勃發展,因此遵守《世界人權宣言》,就成為國際社會間必然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才能夠促進貿易的自由與公平。
25. 基於以上原則,國際特赦組織才希望每個國家都能夠有一致的人權標準,來保障文化的水準,「廢死刑」就成為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基本共識,沒有這種文化水準的國家很難理直氣壯參與國際社會的經濟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