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施穆勒與新一代的德國歷史學派(三)

海耶克啟迪22

1.      施穆勒評論羅塞爾是:「二個科學時代的支撐點,拴緊舊時代的螺絲,引導新時代。」在羅塞爾去世那年,施穆勒顯現出他熱切地渴望更上層樓,他說:「早期歷史學派經常用研究出來的歷史綱要當成理論來使用,這太過草率倉促。

2.      現在我們瞭解辛苦做出來的無數經濟史論文只是建構了一個基礎,透過經濟史的基礎我們才能瞭解瞭解政治經濟與社會政策的觀點,讓經濟理論變成可行的經濟法則來使用。這就是為什麼羅塞爾和希勒德布朗Hildebrand對歷史方向的精心之作無法解決經濟問題,後來誕生開創經濟科學演化史的新紀元的論文。

3.      施穆勒清晰地指出古典與新一代歷史學派的分野,歷史學派的光榮是古典歷史學派發現古典經濟學者不成熟的法則中的瑕疵。英、法經濟學者的唯理論、抽象、冷血的經濟模型,是建立於啟蒙時代自然法教條之上,這些教條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它們只適用於某個特定社會的某個人類發展階段

4.      但是施穆勒的老前輩本身也有錯誤,他們無法觀察到一個事實,施穆勒說:「歷史是非常複雜的。」太執著於建立理論,結果也導致不成熟的法則,使他們也被烙上理論不完整的烙印,造成這個不幸的結局的原因是他們所提出的是階段性理論。

5.      古典歷史學派試著把社會當成一個「整體的有機體」來研究也是錯的。施穆勒雖然充滿雄心大志,但目標訂得比較謹慎,他從各式各樣數量龐大的社會機制中,鎖定特定的社會機制檢驗,觀察它、描述它並且分類,判斷它在時間中的演化,揭露各種社會機制彼此複雜的交互作用。

6.      這些嚴謹的論文用來預備終極挑戰:瞭解龐大而複雜的社會現象。這當然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挑戰,這需要無數歷史學家花費心思做出像山一樣高的研究成果。施穆勒發現自己正在這個工作崗位上。

7.      顯然新一代歷史學派是要預防不成熟的理論法則出現。下一步是用史學方法循序漸進並且有次序的演化到經濟學。

8.      新一代德國歷史學派也是阻擋錯誤的優惠政策與錯誤的社會政策的堡壘。施穆勒反對的政策,從保護政策到自由主義,再到社會主義都有。在施穆勒的心中,錯誤的理論直接帶來錯誤的政策

9.      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對新一代德國歷史學派的評語:「看起來理論不過是歷史學派觀點的一個插曲,是嘗試成為某個短期經濟政策的基礎。」

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熊彼得根據新一代歷史學派提出一個「景氣循環」理論的觀點,影響現代經濟發展。他也首先談到「創新」是創造利潤的一種方式,但是創新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對過去傳統模式的破壞;而要有創新的發展能力,最基本是要具備企業家拓荒精神

2.      熊彼得認為大部分的新鮮事都是由舊東西組合而成;以創新精神來組合舊的東西,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景氣低迷時,總是有些異軍突起的企業或產品,不受蕭條影響,而他們成功的要件通常都是有創新的形式,像是創新的產品、創新的經營模式……。

3.      熊彼得認為能夠成功創新的人,就能夠擺脫利潤遞減的困境而生存下來,創新的形式包括:1.生產新產品。2.採用新的生產方法。3.開發新市場。4.採用新的生產方式或生產原料。5.形成新的組織型態。6.從生產、廣告行銷、財務管理、售後服務、研發新產品……等等流程不斷改善精進的動作,都可以稱之為創新。

4.      所以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的行政效率都通過最新的國際ISO認證,這就是一種組織效能的創新,就可以直接刺激景氣的復甦與發展。

5.      依據古典經濟學理論,只要推動自由競爭的市場,就會有看不見的手觸動經濟體系的運作。人類天生有自利的心,會去追逐自我的利益,因而帶動企業興起,進行專業分工以擴大產量,因此增加貿易的利潤,最終增進公共利益。

6.      但是自由市場沒辦法預防天災、戰爭、污染、黑心商品以及聯合壟斷……等負面的干擾因素,最後導致市場失靈,而造成經濟的崩潰。

7.      馬克思的方法是強迫資本家屈服,把所有的利益拿出來跟勞動者分享,以創造公平的社會。

8.      紀錄每個國家不同的產業情況,以及面對不同經濟理論的執行成效,最後研究出一套符合自己國家最恰當的經濟生存方法,這是歷史學派給後代人類的啟示,不要盲目地相信某一個學派一定有用。

9.      古典經濟理論容易造成「大者恆大、以大欺小」的財閥,雖然創造了強大的企業體,卻失去了社會正義;凱因斯呢?則完全站在國家執政者的立場,容易忽視自由競爭的強大力量;馬克思則過度同情勞工階級,忽視了企業家拓荒精神。

10.  施穆勒從各式各樣數量龐大的社會機制中,鎖定特定的社會機制檢驗,觀察它、描述它並且分類,判斷它在時間中的演化,揭露各種社會機制彼此複雜的交互作用

11.  看到台灣馬政府的「打房政策」就覺得相當地可笑,表面上阻止了房地產的投機,卻忽視了整個房屋市場的連動性與複雜性,不但造成有房子階級的資產縮水,同時使得營造業、家具業、家電業……都不景氣,這反而導致通貨緊縮,製造更大的貧富差距

12.  如果馬政府不特別給軍公教加薪,也取消退休人員的十八趴,把這些國家預算拿來擴大教育投資,增加運動、音樂、藝術的課程與師資,就可以創造龐大的就業市場,同時也可以活絡運動、樂器、藝術等產業的發展,整體的失業率就可以降低,許多人就可以脫貧。

13.  而受到完整教育的百姓,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與創造能力比較強,最後會創造出更多經濟類型的產業與經濟活動。

14.  新增聘老師的薪資通常不會用來購買奢侈品,通常用來買房子、家具、家電等各種民生消費,這可以刺激龐大的內需產業。政府用來擴大教育投資的預算,都會很順暢地流到台灣各個產業,形成非常良性的經濟交互作用,絕對可以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

15.  市場流通的各種商品,如果朝向精緻化,同時加入各種藝術成分,附加價值就會大幅提昇,也可以使文化產業落實,而這背後最基本的研發動力來源,來自於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的教育,不但提升百姓的人文素質,解決治安問題,同時也是對抗天災與人禍的本錢。

16.  台灣的能源幾乎都需要進口,不管是石油還是核能,原料都需要花大筆預算去購買;如果我們把核四二千億的經費轉而投資研發綠能產業,五年以後台灣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能源輸出國

17.  台灣從能源輸入國,變成能源輸出國家,可以徹底改變台灣的產業結構與國際地位。而綠能產業最需要的不是原料,是頭腦,頭腦不會有過度開發或污染的問題。

18.  台灣的高鐵沿線都在地層下陷,要挽救高鐵,又需要花一大筆錢,如果彰化、雲林沿線的農田都改為種電,不但對台灣的環境保護有重大的貢獻,農民也由農業轉型為能源產業,不只有利於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分散風險,同時也使台灣的產業轉型更加多元化、更加快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