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啟蒙運動

尼斯貝啟迪77

1.      西元十七和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在基督教的立場來看,是繼承新教的反叛運動。這個時期,人們堅持宗教-真正的宗教-應以理性為基礎的情形愈來愈多,他們不再認為宗教的基礎在於上天的啟示

2.      十八世紀興起「理神論」deism的哲學,他們認為上帝在遠古創造了宇宙,然後隱去,而讓世人在祂原來創立的自然法則下生活。理神論者都相信,人性之中包含秩序與進步的需要

3.      西元十八世紀的法國,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對基督教施以無情的攻擊。基本上,法國的啟蒙運動目的,是要攻擊基督教的社會特性與集體特性。當時的伏爾泰為「言論自由」奮鬥至死。

4.      1972年,法國的基督教會的毀滅,以及財產被沒收,永久性誓言的廢除,和集體特性的消除,可能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目的。

5.      啟蒙運動時代的人深受佛洛伊德學說的影響,佛洛依德說,宗教不過是一種幼稚的依賴權力的表現。他注意到人的潛意識,而潛意識是理性的哲學與科學能夠探討的問題。

6.      理性主義的哲學家與佛洛依德都認為,宗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信仰,而不是有理性的、有知識的人所需要。

李鈞震:

1.      所謂的「理性」,必須能對客觀的真實的因果關係,有所理解與分析。其實以《聖經》本身而言,「上帝的啟示」所佔的比例並不多,耶穌等許多的大師被無知的信仰者過度的神格化;當然許多宗教權貴階級神格化「聖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地位,這當然是江湖術士的行徑。

2.      啟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除魅化」,也就是對一切被神格化的人與事,給予反駁;這必須要有很強大的勇氣與學識,不然自己的內心的衝擊太大,也容易鼓吹民粹,製造出社會的大紛亂。

3.      人類除了必須反覆思考與批判政客外,任何被神格化的事物都必須經常檢驗,例如:自己的父母、祖先,過去的老師,過去的風俗,民族英雄……是否被神格化?太多的神話,會導致人民不切實際、產生依賴心、錯誤的思想框架……,這會阻礙科學與學術的進步。

4.      法國的啟蒙運動目的,是要攻擊基督教的社會特性與集體特性,當時的伏爾泰為「言論自由」來除魅的工作奮鬥至死,促使法國學術的進步。台灣也必須對兩蔣獨裁統治的時期,進行除魅的工作,可以先從去除「中正路」開始。

5.      除魅化的工作執行中,必然有人的偶像被催毀因而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為避免過度引起社會紛亂,必須創造許多實質的英雄人物來取代人民崇拜偶像的需要,例如運動明星、學術大師、藝術家……,這可以引導百姓有正確的奮鬥與模仿的方向。

6.      宗教家如果要在現代的社會取得社會地位,必須自己具有科學領域方面的頂尖學術地位,成為社會的楷模,不然愈來愈像江湖術士。

7.      人類在面臨生活挑戰的時候會有許多的挫折感,甚至弱勢者實質上被權貴階級霸凌,這些心理創傷如何撫平?在過去是由神職人員透過宗教來安慰,一直到現代仍然有這種需要。佛洛伊德或心理學家有辦法完全取代神職人員的工作嗎?

8.      許多心理學家在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結果是失敗的,甚至弄到自己心理有問題,顯然現代的許多心理學家在精神素質上,還遠不如古代的許多神職人員;有不少心理學學者,其實安慰人心的能力遠不如江湖術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