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德國歷史學派誕生的背景(一)

海耶克啟迪17

1.      德國歷史學派興起之前,德國有二個學術傳統:財政學cameralism與國民經濟Nationalokonomie研究。

2.      十九世紀之前,財政學是德國經濟學科的主流,這是一種行政經濟學,目的在1.幫助國家的統治者用更聰明的方法管理官僚體制,維持內外的安全;2.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地流入國庫;3.獎勵恰當種類與數量的貿易與製造業;4.追求人民的福利與經濟福祉。

3.      十八世紀早期只有少數北普魯士的大學教財政學。十八世紀中正式的教科書「管理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governing」問世,然後財政學的教學就迅速展開。

4.      十八世紀晚期爆發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因此改變德國大學教經濟學的語言。Keith Tribe說:「原本財政學是各大學必修學科,但是後來被取代掉了。大學的經濟學改教『國民經濟nationalokonomie』,強調個體的經濟活動與需求,並從個體經濟需求與活動中發覺經濟運作的法則,而不是研究掌權國的政府如何管理群眾。」

5.      「國民經濟」設定人們的需求與滿足是經濟分析的起點。鼓勵經濟學家採用新議題的力量是多方面的,這些力量與學術變化之間的交互作用相當複雜。

6.      影響的力量包括外國觀念對德國經濟學課程的影響力增加,更廣泛的知識教育,與更深入瞭解亞當史密斯的理論(德國原本完全忽略亞當史密斯,少數注意到亞當史密斯的學者認為他是蘇格蘭重農主義者),並且開始重視康德的批判哲學

7.      當學術充滿「國民經濟」的語言,會掩蓋了一個事實,「財政學」從未完全被取代。檢視各大教科書發現,「財政學原理」與「國民經濟」的個體經濟議題經常併陳於課文中。

8.      國民經濟與財政學二個學術傳統結合的最佳範例是 拉烏H.K. Rau’s著名的「政治經濟學 Lehrbuch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9.      財政學者艾道夫‧華格納Adolf  Wagner和威廉‧羅塞爾Wilhelm Roscher都在海德堡上過拉烏Rau的課,孟格爾在撰寫經濟學原理之前也研究過拉烏的教科書。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者和孟格爾都會引述德國經濟學傳統,並且認為自己是德國經濟學前輩的繼承者。

10.  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也深深影響德國史學方法。在啟蒙運動時代與自然法,恐怖革命與拿破崙征服歐洲的背景下,產生德國史學方法。德國史學方法從德國歷史發展基礎涵蓋的一系列的常識性假設中創造出來,這些信念提供歷史學誕生的基本前提。

11.  德國史學方法許多信仰中有一個重點是反對自然法學說(例如盧梭的天賦人權學說)。法國哲學家相信自然法的出現是有理由的,而且是公開的理由,曾在適用於所有人類社會。

12.  但是德國歷史學者Echoing HegelHerder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每個社會都是獨特的,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發展史,有它自己的天性Giest,或稱為自然nature,自然天性由每個族群的獨特性格來決定。

13.  挑戰自然法教條有許多深遠的意義,因為最後這些挑戰將擴大為辯論什麼樣的研究方法,能夠更如實地反應人們的自然天性,提升社會科學,使我們更清楚全球性與普遍性現象,因此能更恰當地運用科學理論解決現實問題

14.  全球性自然法的教條,其實只反應了某一個特定人(盧梭)的經驗。把這種概括性的原則放到所有其他文化族群中,是十分傲慢的想法。所以,在做社會研究的時候,必須壓制想要找出通則的慾望。

15.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社會科學不可能存在呢?並不是。歷史調查就是非常科學的,而且歷史調查也是研究社會演化的唯一合理途徑。

16.  如果過去的德國歷史學家受過現代哲學方法訓練,並且用它來塑造歷史,歷史就會變得客觀,變成研究社會最有價值的管道,在研究各種自然現象時,我們就可以把歷史當成理論來思考。

翻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十六、十七世紀德國是屬於奧匈帝國的一份子,整個國家是充滿基督教的文化;基督教文化、希臘哲學與日耳曼民族融合出一種務實、實事求是、強烈分別善惡的民族性,有別於其他的基督教國家。德國所發展出來的學術,都只有一個目的,解決現實的困境

2.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歷史」的記載只有一個目的,滿足權貴階級的慾望,醜化政敵,抹黑前朝的政績,因此中國的歷史都不太精確,也不務實,經常講漂亮話而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

3.      所以中國五千年來,沒有發展屬於自己的一套財政管理學學術,也沒有任何的社會科學。多數的中國的知識份子生存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權貴階級的慾望,好好地當奴才

4.      任何優秀的理論或管理人才,只要沒有人監督,都會逐漸地腐化,這是鐵律。監督執政者、官僚或權貴階級,是一門專業技術,需要社會科學的幫忙,如果由沒有知識水準的人來監督權貴,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聯手一起貪腐,這是個法則,全世界都如此。但是德國因為有康德的批判理論,講求絕對的理性,追求客觀的真實,因此德國的人民做事情不得不嚴謹、踏實、守信用

5.      法國大革命之後,多數的權貴階級被打倒,新上台的人不久也變成權貴階級,雖然有民主的制度,結果卻是執政者與議會一起貪腐,為什麼?因為衡量事情對錯沒有客觀理性的標準,批判都是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而不是依據客觀的真實,因此造成民粹與理盲。

6.      德國的歷史經濟學派認為,每個民族、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獨特性,他們經濟發展的條件不同,經濟需求、供給與運作規則也不同,同時因為文化的不同造成百姓守信用的程度也不同,這使得經濟行為雖有共通性,但是也有獨特性,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執政者一方面要照顧多數的弱勢者,另外一方面也要尊重少數人的需求

7.      現代東方國家的政府,絕大多數的經濟行為與政策,都是在照顧經濟方面的強勢者或財團,但是為了選票不得不敷衍一下多數的弱勢百姓,因此造成了貧富差距極為嚴重的客觀真實,但由於執政者多數是世襲的權貴階級,非常容易自我感覺良好,與百姓脫節而不自知,踐踏弱勢者的人權與尊嚴而不自知。

8.      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在提升國民的生活素質,並不在於國家賺了多少錢,而是1.資源分配是否公平正義、有效利用?2.教育、藝術、治安、食物安全是否能夠滿足人民身心的需要?3.自然生態與人類是否能永續發展?4.基本人權是否受到保護?5.法律制度是否公平正義?……。

9.      現代「經濟發展史」的研究,有助於人們與執政政者對於經濟行為與政策的省思,但是也同時要注意「工業污染史」,因為「污染」絕對是社會的成本,不計算清楚,就會評估錯誤,造成後續重大的損失而債留子孫。不懂工業污染史「災難風險」的經濟學者,絕對會造成國家的悲劇。

10.  每個國家的天災的種類或性質都不同,發生天災的頻率與規模也不同,至今人類最頂尖的科技仍然無法精準的預測天災來臨,而「天災」是歷史上造成國家經濟破產的主因。「災難風險與危機處理」將是22世紀經濟學的顯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