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貝啟迪78
1. 十九世紀,科學、實證主義、現世的民主、以及技術,在知識份子的心中取代了宗教。知識份子認為,只要使所有的人都受教育,在與宗教的鬥爭終究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2. 邊沁繼承理性時代的思想,他憎惡各種形式的宗教,人們藉著理性和科學,生活在一起並且管理自己。
3. 1803年4月14日,拿破崙與羅馬教皇簽立協約以後四天,夏布多利昂出版「基督教的特質」,這項協約使法國的教會恢復到與大革命以前差不多的地位,拿破崙使基督教再度獲得合法的地位。
4. 夏布多利昂把宗教當作是某種形式的社群-美學的、心理的、社會的及道德的社群-是不願意忍受單調生活的人們的避難所。
5. 夏布多利昂認為宗教是社會所必需的,因為它是一種穩定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及忠於社會關係的象徵。他認為完全以熱情和直覺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是不能長久存在的;基督教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神聖的社群。人類的命運是悲慘的,而宗教認知了這一點。
6. 「新教徒」的唯一目的,是要使信仰達到絕對純淨的境地。因此他們把一些感覺、象徵、集體的制度及優美的藝術排除於宗教以外。
7. 「基督教的特質」想恢復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開始喪失的,和啟蒙運動中瀕臨滅絕的中世紀思想。他的著作揭露中世紀的教堂建築之美,因中世紀思想而創造出的藝術作品之美,以及在中世紀達到極盛境地的禮拜儀式之美,是引起十九世紀對宗教、其根源、意義及影響發生濃厚興趣的重要起點。
李鈞震:
1. 宗教也是一門學問。如果物理學沒有辦法取代心理學,那有機化學如何取代神學在社會大眾內心中的位置?神學,可以說是在古代集合教育學、心理學、藝術、社團活動……的綜合型學術。目前最先進的大學都沒有能力發展一門學問,可以取代其他學術的發展。
2. 也許在22世紀人類發展出的理性與科學,可以取代神學的位置,但是在19、20、21世紀,顯然還是沒辦法,特別是科學家、政客很難成為社會上道德的表率。
3. 基督教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現代科學與理性的發展,還包括東方哲學與東方佛教、瑜珈……不同文化與宗教的挑戰,大家都在自由競爭信徒,誰才會是22世紀最大的宗教團體?
4. 現代社會強調個人主義,結果也造成了許多人生活覺得孤獨、寂寞,因為家庭與工作環境沒有辦法提供心理上的舒壓,以及道德理想的支持。21世紀的教會,提供了一個道德領域的學習場所,他們訓練志工,從事各種慈善、環保的工作,讓基督教的教義有一個新的解釋與奮鬥的目標。
5. 不管是政治、宗教或慈善組織都一樣,如果領導人沒有經常替換,沒有競爭對手的出現,一定會出現貪腐。任何組織領導人的知識水準,如果沒有高人一等,一定會讓組織崩潰瓦解。
6. 「新教徒」的唯一目的,是要使信仰達到絕對純淨的境地。因此他們把一些感覺、象徵、集體的制度及優美的藝術排除於宗教以外。這讓新教徒的文化內涵變得貧乏、沒有深度、也沒有發展性,結果會導致具有藝術天分的人被打壓。
7. 只要是熟練《聖經》當中保羅書信的人就可以發覺,在保羅建立的教會世界中歡迎各種不同領域的人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每一個人都應該用一生的力量努力地學習「愛的真諦」,讓自己的言行與思想可以盡量像耶穌一般。
8. 現代的「職場」有辦法提供道德的約束力量嗎?能夠遏止人類犯罪嗎?能夠促進人類在一個和善的環境自由交往、敞開心靈對話的空間嗎?現代的職場絕對沒有辦法,至少目前是如此。有許多人個人生活的時候,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的慾望與犯罪衝動,但是如果在宗教的環境中就可以有效地被約束。
9. 人類跟其他的生物不同,人類的個性與智慧的發展是多元的,需要多元化的社會來滿足;單一宗教的社會絕對沒有辦法滿足人類的需要,純粹的科學理性也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人類需要多采多姿、自由競爭的社會,讓彼此有發揮的空間,並且互相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