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施穆勒與新一代的德國歷史學派

海耶克啟迪20

1.      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因為德國語言學歷史科學奠定基礎,才能發展出真正的科學與學術運動,而科學學術運動又為「經濟學」軀體注入血液與生命。

2.      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生於1838年,在符騰堡州Württemberg南部的天主教地區長大。他的父親是皇室資產的管理者,並且希望他的兒子能夠進入當地的官僚體系。年輕的施穆勒因此到蒂賓根Tübingen學習財政科學Kameralwissenschaft,於1861年獲得學位。

3.      他希望到郵局謀事的願望,在幾年後破滅。普魯士曾與法國簽訂貿易協定,這項協議內容不利於符騰堡的統治者,使得符騰堡經常必須與奧地利結盟。

4.      施穆勒寫小論文捍衛普魯士的立場。原本這篇論文是匿名發表,但他的身份還是洩漏了,這使他失去在符騰堡謀職的希望。接下來的幾年,施穆勒研究哲學,1864年在東德的霍爾大學謀得職位。

5.      在霍爾大學,施穆勒醉心於研究普魯士王特烈一世Frederick Willam的生涯,(他是特烈大帝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的父親)。他仔細研究這位國王的行政管理、財政政策、立法法案,從研究中整理出重要課題。

6.      一位哲學家說:「根據他的研究,施穆勒相信,特烈王在戮力工作與清廉的公務員協助下,使許多死氣沈沈的城市的經濟與文化復甦,引進有助於發展農業的法案,灌輸社會大眾正義、榮譽的價值觀,並且組織有效率的軍隊與公務體系;因此使普魯士發展為最現代化與健康的歐洲國家。」

7.      關於普魯士崛起的研究,很快地為施穆勒帶來「知識份子的困擾」。1870年,他發表第一本書,超過700頁的專刊談德國工藝的演化。他記錄普魯士王在慘澹的三十年戰爭中,如何鼓勵技術精良的工匠移民到德國。普魯士一世與他的繼任者執行這些十分有遠見的政策,獲得相當的成功。

8.      舉例來說,1874年,普魯士每417人有1個木匠師傅(1:471);63年後,比例提升為1185施穆勒認為意義十分清楚:「如果你認為普魯士的工匠是因為自由貿易而快速發展,那是沒有全盤瞭解歷史和政治經濟,沒有堅固的理論根據。」

9.      1870年代早期,施穆勒協助組織一個「社會經濟政策協會 Verein Für Socialpolitik」。1872年他到剛合併的領土阿爾薩斯洛林的德皇威廉大學Kaiser Wilhelm University任教。在那裡他組織有名的研討會,持續為協會工作,並且檢閱一位不認識的奧地利人孟格爾-所寫的書。

10.  他在社會經濟政策協會的突出表現,使他獲聘為柏林主席。然後他又在1884受委派進入普魯士國會與1899進入上議院。

11.  施穆勒是一份頂尖的經濟學期刊的主編,並且能影響學院教授的委任,在德國皇帝統治下的三十年,他掌控經濟研究的方向。1908年施穆勒封爵,1912年從教學工作退休。1917627日去世,享年79歲。

12.  施穆勒是「新一代德國歷史學派 the younger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的領導人,這個形容說明他繼承了前輩,也與前輩的理論有些不同。

13.  施穆勒在紀念羅塞爾獲得博士學位五十週年時,出版一本集結史上重要政治社會科學文獻的書,獻給古典歷史學派的前輩政治家。這本書的政治經濟學家論文都是施穆勒過去二十五年評論過的,裡面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羅塞爾。

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語言學,探討什麼是有意義的言論?每一個文字的精確定義?文章裡含有價值的論述?通常台灣的新聞報導都廢話太多,或是文字不夠精確表達真實狀態,甚至製造假新聞;此外,台灣從小學開始,老師就鼓勵學生的作文造假,專說漂亮話,來獲得高分。

2.      歷史科學,還原歷史真相,廣泛的從多個面向與角度來發覺歷史的全貌,並且用數據來佐證

3.      經濟學,不是只討論如何賺錢,如何增加國民所得。而是如何充分的運用現有的資源與人力,提高生產力,讓國家與生態可以永續發展,讓人民的人權可以受到保障,人人自由而公平的相互競爭。

4.      「施穆勒相信,特烈王在戮力工作與清廉的公務員協助下,使許多死氣沈沈的城市的經濟與文化復甦。」公務員的努力與清廉,確實對經濟發展有正面的意義;而人民的生活習慣中,正義、榮譽、效率的觀念,也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大有助益。

5.      施穆勒發表第一本書,超過700頁的專刊談德國「工藝的演化」。注重事物執行的細節與「眉角」,可以訓練人的思考細膩度與執行力,也可以當作提昇技術的基礎把技術化為藝術,這也是德國汽車等工藝技術可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原因,更是一個國家人民是否拋棄虛浮,崇尚實事求是精神的關鍵。

6.      目前台灣經濟發展的幾個瓶頸:1.政府行政效率不夠,沒有辦法超越新加坡,顯示出文官系統的無能與庸俗。2.教育投資太少,多數的學童沒有接受嚴格的音樂、運動與藝術的訓練,導致學生的品德與見識不足。3.大學裡缺乏國際級的大師駐校教學,大學被學閥所掌控,學閥又淪為國民黨的樁腳。

7.      台灣要國際化,不是由世界進中國,也不是由中國進世界,經濟活動適度地自由化就對了,讓商人自由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與鑽營的能力。台灣要國際化,第一步就是台灣的大學教授應該至少三分之一是來自全世界各地各領域的大師

8.      台灣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灣還OK,但是那絕對不是重點,遠遠不如聘請中國第一流的學者到台灣教書,淘汰台灣當中知識水準比中國學者還差的教授,這才對於兩岸的文化交流大有助益,對台灣的發展有幫助。

9.      只要台灣大學的教授有三分之一都是來自於哈佛、史丹佛、牛津等名校,台大瞬間就進入世界前五十名,但很可惜,許多人當教授其實只是為了當政客前的暖身運動,根本沒有教學能力,但是卻很懂得政黨派系的運作。

10.  只要台灣的各個大學教授的素質高,大學生的素質就會不斷地提高,台灣的人才就可以超越香港與新加坡,那麼將來他們進入各行各業,都可以促進該行業產業的升級與發展。人才,是台灣最大的資源,但是最近十年政府的投資都太少,財經政策只會圖利財團

11.  台灣最大的危機是目前的教育部長沒有國際學術地位,教育政策完全背叛專業教育學的基本原則,教育部的官員沒有人得過師鐸獎,也沒有國際學術地位,也不是五育均衡並重的社會典範,更沒有當過台灣之光沒有辦法當社會典範的教育部官員,就是台灣最大的危機

12.  施穆勒是新一代德國歷史學派的領袖,台灣各個大學的學院院長,是什麼學派的領袖?沒有一個學院的院長是世界學術界的某一個學派的領袖,連李遠哲、陳水扁也不是,真是丟臉!這就是台灣走向世界的障礙,毫無正義、榮譽、效率的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