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耶克啟迪18
1. 德國經濟歷史學派反對國家單純地把「人為設計的合理制度/機構」強加到各種社會團體上。
2. 知名的德國法學家「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Friedrich Karl von Savigny」強調,社會的制度/機構必須從社會中自然(有機地)生長出來,而且能夠反應特定族群歷史的特質。
3. 他們(不同族群的人民)無法用意志(國家總意志)來改變,縱使把他們放進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也無法改變他們,除非一個人對他在發展中的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有相當的知識,他才會真正的改變。所以,只有國家中自然誕生成長的制度/機構,能夠成功地移植到其他地方。
4. 舉例來說,德語系民族大多懷疑民主制度。法國的經驗清楚說明大規模的民主運動會撕裂社會組織。即使是德國民主運動人士(最支持自然法學說的族群)也主張,強盛的國家是保障個人自由的最佳保障。
5. 國家是道德機構,假如歷史研究有可能預測歷史的變化,那就應該由國家進行歷史研究,因為只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心力量(中央政府),可以協調社會各種族群各自的要求。
6. 1840年代德國引進英國傳統的經濟學,德國經濟學者的反應,也成為影響德國歷史學派的因素。弗雷德里克‧李斯特Friedrich List最先開始對亞當史密斯學說發動攻擊,他觀察1820年代美國關稅稅率論戰,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7. 李斯特覺得大力追求自由貿易的觀點是錯的,自由貿易只對英國有利,對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大多是不利的。他感覺到自由貿易只有在世界貿易伙伴彼此是實力相當的時候,才是正確的。所以,為了讓後進者或經濟力較弱的國家得到一樣的立足點,有必要執行一段時間的保護。
8. 雖然後世學術界認為李斯特比較像一個新聞工作者或觀念宣傳者,不那麼像經濟分析學者,但是李斯特的政策分析得到古典歷史學派The older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的認同與瞭解;這個學派的領袖是威廉‧羅塞爾 Wilhelm Roscher、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Bruno Hildebrand、卡爾‧克尼斯Karl Knies。
9. 1843年威廉‧羅塞爾 發表150頁的小論文,題目為 《講授依據史學方法研究的政治經濟學 Grundriss zu Vorlesungen über die Staatswirthschaft nach geschichtlicher Methode 》。這份小論文包含學生筆記,可幫助學生學習,也提供運作政治經濟的新方案,是歷史學派的基礎論文。
10. 羅塞爾認為政治經濟學的正確目標,凌駕於尋求增強國家財富的方法的傳統慾望之上。企業必須有更遠大的目標:展現出人們的感受、想法、論述,並且企圖在政治經濟領域實現它。
11. 為了提出更廣泛的議題與辯論,人類必須把經濟制度運作涵蓋政治、法律社會和文化脈絡等層面都列入思考。更進一步地說,人類不僅必須專注於現有的制度/機構,也必須考慮這些制度/機構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演化成什麼樣子。如果這些還不夠判斷,那就要比較不同國家的制度的演化情形。
12. 羅塞爾把他的經濟學與德國歷史學派在法律方面的學術傳統相連接:「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方法達成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的目標,這也是薩維尼-艾克宏方法學Savigny-Eichorn method曾在法律方面所做的努力。這跟李嘉圖Ricardo學派完全不同,雖然這二個學派並沒有反對彼此,甚至欣賞對方的結論。」
翻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李嘉圖認為,人類的繁榮來自於發現互助合作及專業分工的重要性,所以應該鼓勵自由貿易。每個國家都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本國出口商品的各種優惠和特權,同時對進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國內外商品都能夠自由進出口。
2. 每個國家依照其有利的條件來生產,然後進行貿易,就能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及資本獲得最有效的利用。一個國家能比其他國家在某項產出上投入更低的成本,就能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
3. 李嘉圖的論點完全是站在財團的立場上講話,完全不考慮社會上的弱勢者如何生存,似乎只要有錢人更有錢,這個國家就會更富有,至於中低收入戶如何生活?完全不考慮。李嘉圖的理論簡單地講,就是必要時要犧牲弱勢者的生存權利。
4. 德國經濟學的歷史學派比較重視社會發展的均衡與穩定,因此各種經濟制度都必須盡量照顧所有的族群,不應該特別圖利財團。特別是英國與美國的政府,非常習慣圖利財團,這是基督教國家所不齒的。然而,所有的東方國家也幾乎都是習慣性把經濟政策制訂為對財團最有利,敷衍社會弱勢。
5. 問題是過度地保護傳統的產業與弱勢產業,很可能造成社會的不進步,阻礙了產業升級,也容易讓年輕人失去發揮的舞台,那怎麼辦?
6. 傳統產業不應該保護太久,應該讓它升級,但是不是透過時間與制度,強迫人民接受新的經濟生態環境,而是要透過有效的教育與就業輔導,讓許多人可以轉業,或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品質與產銷管道。恰當的「教育」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合理進行的基礎。
7. 「自由競爭」可以刺激社會的精神意志,可以給比較保守的人刺激,對工業生產的創新大有幫助;但是卻會引起許多人內心的不安與壓力,畢竟多數的人都尋求生活的穩定與安逸。
8. 社會變動得太快,競爭太過於激烈,將使得生活壓力變得很大,這又會引發許多不適應新環境的人產生精神上的疾病,引發更多的社會與治安問題。
9. 經濟發展不是只有賺錢,還必須考慮多數人的心理的健康狀態。因此,經濟發展的目標是整體社會的進步,提升國民生活的品質,GDP只是眾多經濟問題當中的一環。
10. 一個健康的社會,產業應該是多元發展的,因為人類的天賦也是多元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務業,許多人適合農業、工業、金融業、公務員……,強迫一個國家大部分的人都變成服務業,不但服務品質會無法廣泛地提升,同時也一定會產生各種精神疾病,限制了人類天賦的發展。
11. 「李斯特覺得大力追求自由貿易的觀點是錯的,自由貿易只對英國有利,對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大多是不利的。他感覺到自由貿易只有在世界貿易伙伴彼此是實力相當的時候,才是正確的。為了讓後進者或經濟力較弱的國家得到一樣的立足點,有必要執行一段時間的保護。」這是完全正確的觀點。
12. 企業必須有更遠大的目標:展現出人們的感受、想法、論述。這是說一個企業的行為一定會讓社會大眾產生想法,一個偉大的企業應該讓許多人對企業的行為有很多的感觸,誘導人們為它寫詩歌、寫小說、寫舞台劇及種種的故事,同時企業發展的奮鬥過程應該成為整體人類模仿與景仰的典範。
13. 社會是一個有機體,也就是它會成長、會變化也可能會死亡,因此領導人就必須瞭解,一個企業體必須經常注入新的活力,管理機制也要隨環境的變化而更新,各個階層的人員也必須要有恰當的在職訓練,如何讓企業能夠永續地經營,是每一個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