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菁英與社會大眾都感到最滿意

海耶克啟迪25

1.      由經濟學會背書,帝國官僚體制執行的「社會改革運動」,起初的動機也許是社會正義,不過驅使政府急迫去做的原因是社會主義者的煽動,造成社會不穩定。

2.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尾聲,浮現其他更迫切的問題:改革把國內動亂降到最低,所以帝國能專心建立一個不敗的軍隊機器,這樣可更有效地與其他經濟強權競爭。制訂政策的政治人物和他的智庫很快地想到這一點。

3.      有一位評論家描述艾道夫‧華格納的現實政治realpolitik:「華格納對他所提議的外交政策,很少表現出他對道德有所顧忌或良心苛責。他的社會改革方案只有稍微考慮到一點人道主義,他擁護社會主義的主要原因是他認為,社會主義是建立強大國家社群的基本。華格納的內政政策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為了增強德意志帝國。」

4.      也有評論家發表對施穆勒的看法:「他用歷史學派經濟學家的權威性證明英國的新重商主義會立刻威脅到德意志。1906年自由派在英國大選獲勝時,他仍然堅持這個預測。他對危險的德國海軍迅速成立有一點責任。」。

5.      俾斯麥對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功不可沒,他帶領德國走向史無前例的方向。新德意志帝國凝聚數百個半獨立的城邦,每個城邦,不論是獨立的或聯邦,過去都長期活在被鄰居驅趕的恐懼裡。

6.      斯莫耳Albion Small描述這種情形:「他們每一個城邦都有生存危機。沒有一個城邦的諸侯知道他現在的盟友多久之後會變成敵人。這種生死交關的情況下,每個城邦想到的問題是,是否能有一個夠強的政府抵抗其他城邦或者維持它國民的秩序?這個問題產生官方主義cameralism的社會理論。官方主義隨後使得德國的社會科學與政府公務含有無數的病菌。」

7.      德意志眾多城邦位於歐洲大陸的中央,是造成這種危機的主因。德意志的西邊是法國的波旁王朝,南邊是哈布斯王朝,東邊是羅曼諾夫王朝,長達二個世紀德國的土地屢屢被歐洲軍隊入侵。所以日耳曼人認為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8.      日耳曼人衝動地發展集體主義並不是新鮮事。新鮮的部分是1820年到1870年間,德國的霸權概念與國家利益結合,凌駕於法國哲學家與英國古典經濟學者自由主義所說的個人利益之上。這種嘗試是「把亞當史密斯個人主義的水與德國集體主義的油進行混合」,不可能成功。

9.      艾道夫‧華格納的演說,不僅是懇求社會革新,也是要求回到早期德意志人民希望建立強而有力的政府的傳統。俾斯麥的改革顯然是偏離1870年代晚期自由主義者的方向,回到德國財經官僚傳統。

10.  俾斯麥的社會改革確實有新的突破,但也同時在二方面保守。一、他們的改革方案是為了解決國內外威脅,維持社會秩序。二、他們扮演傳統上認為的政府的角色,也就是政府必須要讓德意志的菁英與社會大眾都感到最滿意

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不管是政府或是企業,組織的規模必須配合領導人的智慧與能力。每一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如果組織的規模超過領導人智慧所能承擔的,那麼結局就非常容易造成組織瞬間的崩潰、分崩離析。

2.      政治管理是一門及高深的藝術,如果管理者沒有超高的智慧卻要統治相當大的人民與土地,那他就必須要用暴力來鎮壓反對勢力,他就必須犧牲弱勢者的生存權利,他就必須不斷地酬庸財團以尋求支持。

3.      不幸的是,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政客都不知道自己的斤兩,只有權力慾望而沒有管理能力,他們爭權奪利不過就是一種生物本能的展現;既然是生物本能那就免不了「以大欺小,仗勢欺人」。

4.      企業的經營管理,也需要非常大的智慧與修養。企業快速的成長變大,長時間不一定有利,要考慮智慧資產的累積程度,來衡量企業發展的規模。然而,絕大多數的財經學者,都是經營管理上的蠢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