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活著 目的是什麼?

中庸啟迪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每一個人一出生,他就有基本的任務與使命,就是瞭解自己的本質、本性與優缺點;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潛力,全部發揮的話,可以產生很驚人的力量,不單單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命運,也可以改變社會,甚至改變歷史。

一隻在野外出生的小鹿,他一定要趕快地瞭解自己,瞭解自己不是獅子,也不是鱷魚,更不是大象,如果不瞭解自己,就會發生致命的危機;小花豹出生,如果學不會瞭解自己是一隻花豹,他就抓不到獵物,會活活地餓死。

每一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會有致命的缺點,缺點如果不改善,它也很可能會讓自己快要成功的時候,功虧一簣,甚至危害親朋好友或社會。

一個人如果活到三十歲,還不瞭解自己有多少的優點、天賦、潛能,那不是很可惜嗎?那不就像家裡頭埋了很多的鑽石、黃金、石油、資源,卻不知道要開發出來?

一個人如果活到四十歲,還不瞭解自己品德與能力上有什麼樣的缺點、弱點、盲點,那不是很危險嗎?過去幾十年辛苦努力奮鬥的成果,都很可能瞬間化為烏有;跟敵人作戰的時候,也很可能被敵人識破,而遭到致命的一擊。

既然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都一定有優點、有缺點,我們就應該找到正確的方法,去發掘自己的優缺點,瞭解自己思想與行為的慣性;我們應該找到精準的原則,可以讓自己的優點繼續被磨練,發揮它最大的影響力。

不管一個人的本質如何,遺傳基因如何,都可以透過後天的教育來改善。當然透過學有專精的教育者,可以幫助我們快一點改善我們的缺點,讓我們發揮長處,讓我們天生的本質、本性,可以得到很好的鍛鍊與帶領。

一個真正懂教育的老師,他一定知道因材施教,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與真理,可以讓什麼樣本質的學生進步得最快。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本質不同,因此教育的方法與手段也不同,但總之真正能夠引導我們本質持續向上進步的,就是所謂的真理

又因為每個人的個性、天賦都不同,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機必須要用不同的真理來教育。學習有順序,要依據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的內容,也要依據現實情況來決定學習些什麼。

教育,就是為了讓我們在恰當的時機當中掌握到絕對應該遵循的道理。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個人的優點被開發出來,而缺點被磨練、被彌補,然後讓我們養成跟道理、真理合一的生活習慣,這就叫修道

缺點被糾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絕對不輕鬆;優點被開發、被訓練,那個過程也不輕鬆。所有的人想要成功,絕對不可能一蹴可及、一步登天、不勞而獲,所以修道一定相當地辛苦。每一個奧運選手要獲得金牌,一定是優點被發揮,缺點被糾正,而訓練的過程一定相當地艱辛。

沒有積極準備為瞭解自己、開發自己而辛苦奮鬥的人,這一生不太可能有什麼大成就。如果幸運的話,他有可能因為繼承父母的遺產而舒服地過一輩子,但是人生必定相當地乏味,也不會有自信。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應該要有許多「經歷辛苦奮鬥而獲得成果」的經驗

一個人如果不瞭解自己,盲目地辛苦,既不瞭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也不曉得正確的方法,當然不太可能有成果。所以人一定要終身多元學習,學習的種類或項目愈多,就愈瞭解自己,學得愈專業,就愈瞭解自己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當我們知道自己有一個優點或天賦的時候,要讓這樣的天賦不會白白被浪費,一定要遵守一些道理,日積月累、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那就道成肉身了。

人都有一些「想法」,如果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對我們的優點發揮或缺點彌補實際上沒有任何的幫助,那對自己而言,那就不是必須要的道理。例如,國小的小朋友被老師要求要學習史懷哲到「非洲行醫」,有意義嗎?不太有意義;但是如果要求每一位大學教授都必須當史懷哲,就非常有意義,因為史懷哲的人生觀確實是每一位大學教授都應該身體力行、100%實踐的。

如果大學教授要求大學生要當史懷哲,自己卻沒有辦法「以身作則」,那麼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大學教授一定習慣性說謊,一定相當理盲。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所以優秀的人要非常謹慎小心地去處理「別人還沒有發覺的缺點」,也就是說,自己應該要先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點在別人還沒有發動攻擊之前,自己先彌補起來

優秀的人也必須非常地害怕、戒慎恐懼自己對這個世界萬物不太瞭解的事情,要趕緊去彌補。例如,學理工科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對於法律、會計、經濟、人文思想不太理解,一定要害怕得要命,趕快去彌補;學文學的人如果知道自己不懂物理化學,一定要害怕得要命,趕快去彌補,不要放任自己的愚蠢無知,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累積愈來愈多的無知

彌補自己的無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也許進步的速度比蝸牛還慢,但是只要有恆心、有毅力,縱使速度只有蝸牛的一半,每天還是可以進步五十公尺,200天就可以超越喜馬拉雅山。

我們在社會上競爭,被對手攻擊到弱點而失敗,心中的痛苦容易讓我們失去理智而怨恨對手、怨恨社會、怨恨父母,這是浪費時間。我們應該趕快把過去沒發現的弱點修改回來,重新接受教育都來不及了,實在沒有時間去「輸不起、情緒失控」。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別人沒有發現的部分,不代表就不是自己的缺點自己沒發覺到的問題,不代表不重要。父母老師可能因為愛我們的關係,而忽略我們的缺點,但他們沒有講,不代表我們沒有這個缺點。如果一個人整天被粉絲吹捧,他就沒有缺點嗎?

許多人活到八十歲,也不太瞭解自己的人生為什麼會這樣?這就代表他自己有太多的盲點與缺點,而他自己沒有發覺。所以優秀的人,一定非常地謹慎、小心自己的「主觀意見」,因為那很可能是致命的「偏見」

一個人的主觀看法,可能隱藏了非常多的偏見、盲點、無知、愚蠢,表面上有主見,可能是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況,但是卻很可能是自己與社會的致命危機。

所以,成功的時候不能太過得意,因為成功雖然是優點發揮在對的時間點,但是自己的身上一定還有很多缺點,要趕快去彌補;失敗的時候也不需要氣餒、發脾氣,因為這是一個思考自己盲點、打破自己主觀看法的機會,找到自己過去從未發現的缺點。有機會改進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收穫

有許多方法可以讓人預先發掘到自己主觀看法中的偏差,例如盡量與不同族群文化交流,在幫助服務陌生人的過程中,自然會比較彼此的價值觀,理解到自己與他人看法的侷限。

另一種方法是仔細閱讀經典著作,一句一句思考怎麼做,在評論與實踐的過程中,也會看出自己看法與行為的缺陷。

不斷變化各種角色,有時盡職地當學生、有時盡職地當老師教學,有時以領袖的身份管理組織,有時像屬下那樣去配合別人,有時扮演父母的角色,有時扮演子女,體會不同立場的困境與責任,也能使思考解放

學習雙專長,是檢查自己的主觀看法是否有偏差的最好方法。因為要把一個專業學到頂尖,必定要放棄許多自己個人的習慣與偏見,學第二專長又必須再次修正自己個人的習慣與偏見,以符合專業理性的要求,這樣不斷地修正,就會逐漸地把隱藏在主觀意識中的偏見、無知去除。

五育均衡並重的道理也是一樣,練樂器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與打籃球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不同,所以多元學習一定能使我們的主觀看法變得客觀理性。

把「中庸」解釋為「中間路線」,或是不偏左偏右,是愚蠢的。「中庸」的意思是「掌握生命的真正的重點」。

由於許多人生活習慣不好、家教不好、學校老師糟糕,所以他的主觀充滿偏見與無知,面對專業訓練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產生排斥感與恐懼感,甚至把大師的教導當作是一種偏見、苛求、神話;因此順從自己內心的慾望,去追逐捷徑與享樂,以致於人生養成投機取巧、不切實際、踐踏人權的生活。

例如,「經濟學」的學術重點並不是賺錢或經濟成長率,而是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因此教育、環保、公平正義的社會、尊重人權,就遠遠GDP重要的多,但是在台灣絕大多數的經濟學者抓不到這個重點。

「教育學」的基本重點就是「五育均衡並重、終身學習、老師要以身作則」。所以整天在為聯考制度吵鬧的人,大都是理盲。

台灣最大的教育問題,是大學校長與教授沒有辦法以身作則,各級學校的校長沒有辦法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各級學校的教師都不是五育均衡並重的模範,這就是造成台灣的教育品質非常地差,台灣大學再經過500年也不可能超越哈佛大學的原因。

二次大戰以後德國進行「轉型正義」,把獨裁者希特勒的所有共犯全部抓出來審判,雖然違背許多人的利益與生活習慣,但卻促成德國百姓養成實事求是、守信用的文化,而台灣的權貴階級最缺乏這種文化,也因此絕大部分的大學教授都沒有養成守信用的生活習慣,最不守信用的人最有機會當總統,然後「上下交征利」,各個成為詐騙集團成員。

「中」就是命中要害、命中靶心,「庸」就是平常的生活。在生命過程中要不斷地把握住重點,讓自己一直跟真理、道理走在一起,這就是「中庸之道」

李鈞2011.4.6.

註釋:

1.      天命每一個人天生的使命。

2.      本質、本性與優缺點。

3.      慎其「獨」:獨立思考力、個人主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