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研究倫理學之方法與準備

亞里斯多德啟迪3

1.      「政治學」對討論所得的結論及結論精確性的要求標準,跟實驗室或工廠要求的結果不同。因為每個人對道德的標準不同,甚至有許多人認為道德就是按照某一個人的慾望想法定規範,而不是自然風俗的法則,但是政治學的道德標準如何達到最大的公平正義

2.      有教養的人的特質就是,對每一項討論的主題,在自然許可的範圍內盡量求其精確

3.      我們明確地認識清楚事情與道理,才能作出良好的判斷,所以各個專門學科由專家處理,通盤的知識只有受過通才教育的人才能明確瞭解。瞭解這個道理,就知道未成年的人為什麼不適合研究政治學。

4.      政治的基礎來自於實際的生活,未成年的人經驗閱歷不夠,而且容易受到感情、情緒的影響行事,所以他沒有辦法從政治學的研究中收穫進步。政治學的目的不是知識上「知道」,而是在「行動」

5.      未成年的人的定義,不光是指年齡小,也指性格幼稚不成熟的人。這種人的缺點不在於年齡太小,而是他按照情緒感覺來生活。這種人跟道德基礎不穩固的人一樣,沒有辦法從學習政治中獲得好處。相反地,凡是在思想與行為上具有道德理性基礎的人,一定可以從學習政治學的道德原理中得到收穫與進步。

李鈞震:

1.      沒有品德的人一旦研究政治學,甚至掌控了權力,一定以搞派系為能事,一定自私自利、官商勾結。我們如何確定自己或他人是已經成熟的人?

2.      1)那個人是不是具有頂尖的專業知識?(2)過去他是不是很守信用?不說謊?(3)過去的工作是不是表現都很傑出、有長遠的成果?(4)他是不是有保持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這可以從他對各領域的評論看出來。

3.      一個人要學會一樣「技能」到達頂尖,一定必須經過嚴苛的訓練,並且反覆操控其技巧一直到熟能生巧為止,同時還要接受自由的競爭,確實超出同一領域的人非常多。那個過程自然而然培養出沈著、忍耐、機警、勇敢、迅速、確實、信用……等品德。

4.      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都不同,一個人如何瞭解自己是否相當注重社會的公平正義?(1)他對任何議題都應該經常勇於公開辯論,(2)並且熟練各領域的學術論文。(3)他願意接受自由的言論來挑戰。

5.      不願意辯論的人,一定對該領域的知識不求甚解,也害怕當眾出醜,這樣自私的人當然不可能對社會的弱勢有同理心而產生正義感的行為;如果我們對各領域的知識不清楚,根本連溝通也有困難,怎麼可能產生同理心?如果我們的言行不敢接受自由的言論來批判,如何確定自己是有知,還是無知?

6.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努力地去探求所有社會弱勢者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困難是什麼?應該如何來解決?為了幫助社會弱勢,如何來跟權貴階級對抗?沒有這種「對抗經驗」,也不可能有社會公平正義感

7.      通常執政者都是以踐踏人民的人權為專門,反對威權者都是以謀求社會弱勢者的福利為職志;但是一旦反對者變成執政者,又會變成以踐踏人民的人權為專門。人類的歷史經常在這一種循環中演化。

8.      執政者如果政見跳票、沒有政績,就會心慌意亂、決策搖擺,因此施政就開始以討好多數的選票為目的,經常不顧學術專業;不顧學術專業的結果,就更不可能產生政績,為了延續政權,就會更努力地討好選民,屈服於民粹,這樣最後會有什麼結果?當然沒有政績的主因就是執行者沒有專業能力

9.      執政者如果對核化學理論不太清楚,他如何分辨原子能委員會主委講的是真話還是謊話?那如何做決策?多數的民意一定就是對的嗎?如果執政者只屈服於民意,那是一種鄉愿,而不是社會正義感。正義感也來自於對於專業學術領域的徹底研究,並且經常辯論才會出現。

10.  教育部長吳清基支持台灣北北基教科書採「一綱一本」,是基於國際上哪一本教育學教科書的理論?還是基於國際上哪一個教育學大師的理論?還是為了討好選民而屈服於民粹?為了選票而不顧學術專業,怎麼可能有社會正義感!

11.  台灣的稅制公不公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