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文藝復興之科學革命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Eroica - Philippe Herreweghe
徐弘毅2015.10.28.
大約在二千多年前,正當科學萌芽之際,許多哲學家對宇宙、星象的觀察作出各種不同的說明和解釋,這些學說大都是採用「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觀念。希臘最受尊敬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更是進一步用此「地心說」(就是:地球為宇宙中心的意思,也有人稱為天動說)的觀念來解釋當時的天文現象。
後來西元二世紀時,亞歷山卓城的學者托勒密,將這套理論彙整成一本《天文學》,裡面融合了古代天文學理論的精粹、並且完備記載各項觀測的結果,成為科學史上最早一本有系統的天文學書。由於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都是當時的科學權威,所以托勒密的書也成為天文學的聖書。
托勒密的著作到了中世紀被教會所採用,並把「地心說」發展成基督教的宇宙觀,當時基督教會控制了整個中古歐洲,頑固守舊的教義瀰漫整個歐洲,根本沒有學術自由和創新思考。於是,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論就這樣支配整個天文學界長達一千多年。
在這一千多年的漫長時空中,越來越多學者投入天文學的研究,發現有許多天文現象是托勒密的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天動說的理論逐漸暴露出許多盲點。但是,一方面是沒有人匯整足夠的資料來印證新的理論;另一方面是害怕觸犯基督教會的教義而被迫害,因此錯誤的天文學理論一直被當作「金科玉律」來遵守,直到哥白尼出現,才翻轉歷史。

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年)是波蘭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他發現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 》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震撼當時代的哲學家與宗教人員,因為他們的世界觀、宇宙觀被徹底推翻了。
哥白尼在1473年出生於波蘭多倫城。哥白尼十歲時,不幸父母親相繼因病去世,哥白尼家中四個孩子由當牧師的舅舅魯卡斯收養。魯卡斯是一位學者,後來受任為主教。在那個時代,年青人通常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從軍,一條是當教士。哥白尼受到舅舅的影響,選擇傳教做他的終身職業,所以十八歲的時候,哥白尼就被送到教會辦的科瑞克大學念書,這所大學在波蘭是一流的大學。
當時哥白尼認識了2個傑出人物,一個是著名詩人卡里馬赫;另一個是數學和天文學的教授沃伊切赫。他們都是具有新思想的人文主義者,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哥白尼在這些老師的薰陶下,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地理學;更學會了用懷疑主義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學問,進而用實證的精神挑戰傳統權威。
1489年哥白尼的舅舅當上了主教,他運用影響力幫哥白尼在義大利當上神父,並為他申請到一筆助學金讓他繼續深造,於是,1496年,24歲的哥白尼轉入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就讀,因為當時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中心,是全歐最著名的學術研究中心。為了閱讀古代天文學家的著作,他去學習了希臘文,為了翻譯阿拉伯數學,他還學習了阿拉伯文。
哥白尼獲得了教會法規博士學位,同時也是一名醫生,通曉多國語言,了解經典文學,能夠勝任翻譯,做過執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經濟學家。 1517年,哥白尼提出了貨幣量化理論,成為當今經濟學的重要基礎之一; 1519年,哥白尼又完成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學理論。
在哥白尼進入波隆那大學不到半年的時間,哥白尼一位指導老師,天文學家多明尼各.戴諾瓦拉發表了一篇批評「地心說」的文章,對地球不動且為宇宙中心的論點感到懷疑。這篇發表在當地學報上的文章,引起學術界、校園內一場軒然大波。
雖然大家沒有接受這個教授的批評,但是對哥白尼後來提出「日心說」有相當大的影響。1502年,哥白尼修讀完碩士學位之後,又到巴多瓦大學攻讀教會法律和研究醫學。哥白尼在義大利 一共住了10年,到1506年才返回波蘭故鄉,擔任舅舅瓦克金路德主教的祕書兼教會的醫生。
哥白尼也具有高尚的醫德,對於教區的窮人找他看病,他也從不推辭,不收錢還送藥給他們,窮人們都稱他為「阿卡拉司再世」,阿卡拉司是古希臘的醫神。不過哥白尼最鍾愛的還是他的天文學研究,常常白天他是一位神職人士、一位醫生、一位行政官;到了晚上搖身一變成為科學家、天文學家。
1512年哥白尼的舅舅去世,新的主教接任之後,哥白尼被任命管理一個在波蘭福龍堡山丘上的一座小教堂。以後數年哥白尼就住在這個教堂的一個碉樓上,這個碉樓現在仍然存在,大家都把這座碉樓叫做「哥白尼塔」。這個碉樓是哥白尼的臥室,也是他的天文臺。
由於當時天文觀測的儀器非常缺乏,哥白尼以自己製作的日晷、三角儀等,來觀測星象。從15121529年,哥白尼在這裡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察,並累積關於行星運行、日月蝕等大批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他可以完全確信「托勒密的地心說」是錯誤的
哥白尼「日心體系」概略的要點:
一、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月球軌道的中心。
二、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都環繞著太陽轉動
三、日地距離和眾星所在的天穹層高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四、每天看到的天穹周期性地轉動,是由於地球繞其自轉軸每天旋轉一周所造成的。(地球自轉效應)
五、每年看到的太陽在天球的周期性運動,並不是太陽本身在動,而是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所造成的。(地球公轉效應)
六、目視到的行星順行和逆行的現象,是地球和行星共同繞著太陽運動的結果。
天體運行論的初稿大約在1530年就已經完成,但是哥白尼鑑於教會勢力龐大,貿然出版,只會徒然犧牲自己的生命,於是他將初稿藏於書齋裡,一直沒有公諸於世,只是將自己的見解,透過天文同好和其他的科學家傳播出去,所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知道哥白尼的理論。
一直到1539年,有位任教於威汀堡大學的數學教授雷替克斯,他閱讀哥白尼的短文後深受感動,親自到哥白尼住處拜訪,並以2年的時間整理出埋沒多年的稿子,改正其中的計算錯誤;並在1540年發行一本摘要來介紹哥白尼的學說,這本摘要並沒有引起教會太大的反彈,於是哥白尼才決定將天體運行論出版。
但是在出版前二個月,哥白尼身染重病,1543524日,當這本書送到病榻前時,哥白尼的眼睛已經瞎了,只能用手撫摸這本改變後世天文學家觀念的偉大著作,當天哥白尼就與世長辭了,享年七十歲。
哥白尼過世後,他的論點引起極大的騷動,除了少數科學家之外,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反對,包括羅馬天主教、馬丁路德、約翰喀爾文等宗教家都予以大力的抨擊,並將之列為邪說異端。但是,天文學的真理之火已被哥白尼燃起,擁護「日心說」的學者前仆後繼,第谷、克卜勒、布魯諾、伽利略、牛頓…….,其中甚至有人犧牲自己的性命來維護真理。
從哥白尼的一生來看,他雖然也是一位神職人員,但是他不盲從、不迷信權威,並且耐心的用長時間的科學觀察來發覺真理,這正是文藝復興的精神,帶動了科學的發展。直到現今,科學家如果缺乏哥白尼的精神,絕對不可能成為傑出的科學家或學者。

湯瑪斯·摩爾Sir Thomas More14781535年),是英格蘭的政治家、社會哲學家。出生於倫敦,父親為高等法院的法官。摩爾於倫敦的聖安東尼學校(St Anthony’s School)受教育,13歲時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約翰.莫頓家當僕人。摩爾畢業於牛津大學,在牛津大學學習邏輯學與拉丁文,之後又到林肯學院讀法律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摩爾於1501年取得律師資格並開始執業;1504年當選議員進入英國議會。摩爾因為富有法律涵養而受到亨利八世的重用,擔任過數個重要官職。1514年任請願法庭法官,以大法官身份行使司法管轄權;1515年,摩爾被派往法蘭德斯(Flanders談判貿易事務1521年擔任財政大臣1525年任蘭開斯特王室領地大臣;1529年成為內閣大臣。
摩爾深受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柏拉圖(約427~437B.C.)與他的著作《理想國》(Republic)。摩爾將其改革理想寫成《烏托邦》(Utopia, 1515),以遊記方式敘述名為希斯洛蒂的旅行者,曾隨航海家維斯普契到美洲後繼續獨自旅行,發現不同於當時歐洲社會的烏托邦島,島上居民享有政治、經濟與教育各方面之平等,以優美的文筆批評英國政治之腐敗及當時社會制度之不公,其所呈之現實精神亦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特點。
雖然摩爾試圖建立一個理想社會,但由於其提出的目標與現實相差甚遠,使「烏托邦」成為理想主義的代名詞,摩爾亦被稱為「烏托邦主義之父」,其為社會主義思想的泉源,作品中有關英國圈地運動的描寫,成為之後馬克斯( 1818~1883)《資本論》抨擊資本制度的題材,對後世深遠影響,使摩爾成為社會主義先驅;而把烏托邦居民為異教徒,亦顯示摩爾對宗教信仰之寬容態度,影響了日後的歐洲宗教改革。
摩爾因反對亨利八世與亞拉岡的加德琳離婚,又反對國王和皇后的女侍安妮的婚姻,認為違反教會法而辭職。1534年摩爾因拒絕對繼承法宣誓而被囚禁於倫敦塔;1535年國會通過「最高治權法案」和「叛國與異端法案」,根據該法案摩爾被處以判國的罪名,同年7月被送上斷頭臺,結束他的一生。
在烏托邦同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所有東西盡歸公有,因為凡存在私有財產的地方,公益就不能振興,離了共產制度決不會有平等。在對話中,摩爾提出反論說,共產制會使人懶散,會破壞對官長的尊敬。
烏托邦中有54個城市,除一個是首都外,全部仿同樣格局。街道都是20英尺寬,所有私人住宅一模一式。門不裝鎖,人人可以進入任何人家。鄉間有農場;各農場由年老賢達的場主夫妻管轄。所有人穿著一律,只是男子和女子、已婚者與未婚者的服裝有所不同。衣服式樣一成不變,冬裝和夏裝也不加區別。
一切人無分男女每日工作六小時,午飯前三小時,午飯後三小時。所有的人都在八點鐘上床﹐睡眠八小時。清晨起有講演,雖然這種講演並不帶強制性質,大批人還是去聽講。
晚飯後娛樂佔一小時。因為既無閒漢,也沒有無用的工作,六小時工作已足夠;大量勞力耗費在生產非必需的奢侈品上面,這一切在烏托邦裏都避免了。有的時候,發覺物資有餘,官長便宣佈暫時縮減每日工時。
有些人被選舉出來當學者,只要他們不負眾望,就豁免其它工作。與政務有關的人,全部由學者中遴選。政體是代議民主政體,採用間接選舉制。居最高地位的是一個終身選任的主公,但是他如果專制暴虐,也可以把他廢黜。
烏托邦有對外貿易,貿易也用來滿足有關戰爭的種種需要。烏托邦人輕視戰功榮耀,不過所有人都學習如何作戰,男人學,女人也學。他們為三種目的使用戰爭手段:本國受到侵犯時保衛國土;把盟邦疆域從侵略者手中拯救出來;或者使某個被壓迫的民族從暴政下得到解放。
關於道德方面,烏托邦人認為在死後,善者有報,惡者有罰。他們不是禁欲主義者,把齋戒看成是傻事。烏托邦人中間流行著多種宗教,一切宗教受到寬容對待。幾乎人人信仰神和永生;少數沒這信仰的人不算公民,不能參加政治生活。
莫爾的《烏托邦》一書在很多點上帶著驚人的開明進步精神。關於宗教和信教自由,反對濫殺動物,以及贊成刑法寬大等的意見。多樣性,對幸福來講是命脈,在烏托邦中幾乎絲毫見不到,這點是一切計劃性社會制度的缺陷。
莫爾的烏托邦與柏拉圖的理想國,都是針對當時不公不義的社會狀況所提出的抗議,重點不是政府實施什麼樣的制度,重點是為什麼執政者讓社會產生那麼多的不公平與不正義的事情?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社會弱勢者難以生存?做為一個政治人物,最基本的品德就是要讓社會弱勢者可以生存得下去。
但是要實現一個人民可以自由又安居樂業的生活,不只是批評執政者的不是,而是每一個國民與政客都必須有高度的知識與理性;人類如果失去知識與理性,就沒有辦法好好地溝通、取得共識、互相幫助來生活。換言之,只要每個國民都有高度的知識與理性,就有足夠的力量對抗權貴階級,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並且讓言論自由可以充分地監督權貴階級。
不管制度再好,一個國家的國民如果缺乏知識,他就沒有能力對抗權貴階級的貪婪,也沒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更沒有能力幫助自己的家庭與朋友;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如果不良,風俗野蠻,但是因為國民具有高度的知識與理性,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決,理想的國度就有希望實現。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人類社會永恆不變的真理。台灣的國民平均知識水準如果高於日本、德國的國民知識水準,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就會超越日本與德國;台灣的國民平均知識水準如果低於南韓、新加坡的國民知識水準,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一定不如南韓與新加坡。
每一個政客都會死亡,人治的社會制度會因為執政者的死亡而出現改革的契機,但是,如果人民缺乏知識,不管多少個政客死亡,人民還是無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正義的社會還是持續發生。目前中國的人權水準低級,主因就是因為大多數百姓的知識水準太差所造成;人類歷史上所有不公不義的政治制度或社會現象,無法獲得解決的主因都是國民的知識水準太低所造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