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Orfeo ed Euridice - Bejun Mehta, Eva Liebau
徐弘毅2015.11.24.
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里特·馮·格魯克 ( 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 ,1714-1787年), 德國作曲家。在布拉格學習音樂,後去義大利學習歌劇創作,畢業後去英國旅行。1750年結婚後定居維也納,四年後任宮廷歌劇院的樂隊指揮,並創作了大量的義大利田園劇和法國喜歌劇。其一生創作了一百餘部歌劇,但當中很多已經遺失。
格魯克在融合了抒情悲劇因素的《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中,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他主張音樂應該克盡其以表情服務詩歌之職,也就是音樂為戲劇服務,簡化音樂及情節,摒棄傳統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純樸的表現。他強調歌劇要有深刻的內容,追求戲劇的真實性,並把原由古鋼琴伴奏改為用管弦樂伴奏。
格魯克的改革奠基了現代歌劇的基礎。 他的這種風格並沒有直接被後來的作曲家沿用,但影響了無數人。
克勞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 (1715
- 1771年)是一位法國哲學家。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出身於巴黎一個御醫家庭,少年時代入耶穌會的一個專科學校讀書,熱衷於閱讀蒙田和洛克等人的作品,從而受到科學和民主思想的熏陶。專科學校畢業後,父親為他安排了金融家的前途,但他不感興趣。
1738年,當愛爾維修剛滿23歲時,法國王室任命他為總稅官,一躍成為有權有勢的富翁,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反封建的立場,他利用稅官職務上的便利,進一步了解到法國社會的真實情況,更深切感受到人民對封建專制統治的不滿和反抗情緒。1751年,辭去總包稅官的職務,與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一起參加了《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對封建制度和教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愛爾維修是「教育萬能論」的倡導者。他的教育思想,特別是關於人是環境和教育產物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的民主、平等和世俗教育的主張,對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所制訂的一些教育法案有較大的影響。他接受洛克的主張,否認先天觀念,認為人的一切精神活動、人的認識,都來源於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覺。
因此,他認為每一個具有良好感覺器官的人,都擁有同樣的認識能力,都可以認識真理。他堅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進行學習。愛爾維修以建立在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上的智力平等說,否定了天賦不平等的傳統觀點,並從理論上確認了人人都應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在反對封建主義方面是有重大進步意義的。
愛爾維修完全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斷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僅僅是教育造成的。這違反客觀真實與遺傳學。
愛爾維修所理解的教育是十分廣泛的,包括一個人的多方面的生活條件,如政治制度及法律,父母的社會地位、財產狀況等等。因而,在他看來,人是環境與教育的產物,這一思想對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有直接的影響。
愛爾維修堅信,通過教育掃除封建迷信和偏見,發展人的理性,形成「健全的道德」,就可以改變社會現狀,建立起「合理的」社會制度。這種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的進步要求的。
愛爾維修尖銳批判了天主教會的罪惡,從而堅決反對由教會控制與管理學校的做法。他認為,教會和僧侶依靠人們的愚昧、迷信、無知與恐懼維持自己的權力,他們一味追求的只是盲目服從,因此,教會既與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幸福完全背道而馳,又是科學事業的敵人。
他還揭露教會推行的禁欲主義的虛偽性,指出僧侶們野心勃勃、貪慾無邊,卻反對俗人有任何慾望,極力壓制與撲滅人們現世生活中的一切慾望,其目的正是為了利用他們對於權力、財富的厭棄,而把這二者據為已有。教會所壟斷的學校教育則充滿經院中的行話,灌輸的完全是詭辯,形成的只是惡行,以致使人不明真理。因此,他要求必須改變教會控制學校的狀況,由國家舉辦世俗性的教育,培養愛國的資產階級公民。
在啟蒙思想家中,愛爾維修是系統論述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合理性,並努力建立資產階級倫理學的一個代表人物。他在批判禁欲主義的同時,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從人性論出發,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愛、趨樂避苦,追求個人的利益與幸福。然而封建制度壓制了「人性」的需要,所以必須推翻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這一點奠定了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基本原則。
愛爾維修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問題,公開宣揚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性;他提倡資產階級的道德教育,和封建性的宗教道德教育相比,也是一個進步的要求。愛爾維修的教育思想與其它百科全書派啟蒙思想家的教育學說,一道構成18世紀最進步的教育理論體系,在反對封建和宗教教育的鬥爭中,有力地論證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和教育方面要求的合理性,對後來的教育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愛爾維修 :
1.
一個完善的法律,對一個民族道德和幸福非常重要;而一個良好的法律計劃,應該包括一個出色的教育計劃。
2.
施與不同的教育,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教育的力量是萬能的。
3.
人的一切觀念和精神,都是通過感官獲得的。
4.
感覺,可以通過記憶保存起來,從而形成兩種感覺。一種是實際經歷到的感覺,另一種是保存在記憶中的感覺;人的精神活動就是比較和整理各種感覺,最後形成判斷。
5.
每個具有良好感覺器官的人,都可以去探求真理。而且即使感官的完善程度不等的人,也能得到同樣的發展。
6.
兒童的真正教師,是他們周圍的對象,他們的全部觀念幾乎都是從這些教導者得來的。
7.
人的一生其實只是一場長期教育,要從胎兒開始,一直持續到死。
8.
社會生活環境,對於形成個人的性格和民族的性格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也就不可能受到完全相同的教育。因此,人在性格、道德和才能上是各不相同的。
9.
教育,是使國家強大和人民幸福的工具,要使國家強大和人民幸福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改善教育的科學。
10. 造成各民族不幸的並不是人們的卑劣、邪惡和不正,而是他們的法律不完善。因此法律造成一切。要使國家強大幸福就必須由少數天才的立法者為新興的社會建立一種新的、符合人類幸福的法律。這種法律以公共的幸福為最高利益,其中必須包括一種出色的道德教育計劃。
11. 使公民懂得維護公共利益應是道德規則的唯一原則,公民要勇於為國民福利而犧牲個人的暫時福利。通過這種道德教育,培養完善的公民,從而擺脫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建立起合理的社會制度。
12. 宗教勢力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無關,只與一個宗派的利益相聯繫。他們的權力要靠人民的迷信、愚昧無知和盲目服從來維持。人民越無知,越迷信,對他們就越馴服。
13. 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是,人們追求個人或集體的利益。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裡,利益起著支配一切的作用,是我們的唯一推動力。利益不僅決定著個人的全部活動,而且構成社會的法律基礎和道德準則。
14. 每個人受自愛法則驅使,必然首先追求個人利益。在不違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是合理的、正直的。但道德的更高境界是維護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才是「人類一切美德的原則,也是一切法律的基礎」,那些為了公共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人則是最高尚和最正直的人。
15. 小集團利益造成統治者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任人唯親等弊端,嚴重侵犯公共利益,是最不道德的。
16. 儘管自愛是人人共有的自然本性,是道德的基礎,但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時,必須在理性指導下,使每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時不妨礙他人的利益,乃至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結合起來。
17. 美德,就是追求公共利益與幸福,因此,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們追求共同福利,只有具備了這種美德,才能勇敢、人道、公正和愛國。
18. 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
19. 教育對人、對社會所起巨大的作用。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年)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編《百科全書》)(1751年—1772年)。此書概括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精神。恩格斯稱讚他是「為了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而獻出了整個生命」的人。他也被視為是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人。
狄德羅父親是一個刀匠。從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沒有接受舅父的神父職務,1729年進入巴黎大學學習,並於1732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半工半讀學習,給牧師寫講道稿件賺錢維生。
1745年,法國出版商布雷頓準備邀請34
歲的狄德羅和哲學家達朗貝將英國百科全書譯成法文。他們接受下來後,卻在翻譯過程中,發現英國的這套百科全書內容支離破碎,觀點陳舊,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思想,於是狄德羅提出由他組織人,編寫一套更好的百科全書。出版商接受了這個建議。
狄德羅的計畫得到了伏爾泰、盧梭、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20
多位著名學者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狄德羅把法國最優秀的100
餘位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以及工程師、航海家、軍事專家和醫生組織起來,共同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
1746年寫的《哲學思想錄》中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感覺是外部世界作用於感官的結果,觀念和思維能力都是由感覺發展而來的,這是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並把認識歸結為: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狄德羅一生提倡科學,曾被教會關押三個月,但他毫不畏懼,臨終時說「我死後,隨便人們把我葬在哪裡都行,但我不相信聖族的其他任何人!」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 Orphee et Eurydice - No. 1.
德尼·狄德羅:
1.
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時,這些弊病是很快就會消滅的。
2.
忍受孤寂,往往比忍受貧窮需要更大的毅力;貧困不過是降低人的身價,但是孤寂就會敗壞人的性格。
3.
有人說慾望是意志的產物,然而意志也是慾望的產物。
4.
真理喜歡批評,因為經過批評,真理就會取勝;謬誤害怕批評,因為經過批評,謬誤就要失敗。
5.
傲慢的性格只會偶爾傷害你,而傲慢的表情卻會使你不斷受到傷害。
6.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7.
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8.
想像力,沒有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
9.
精神的浩瀚,想像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
10. 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11. 天才只可體會,但絕不能模仿。
12. 任何東西都敵不過真實。不管愚蠢的人對它如何讚頌,壞的東西總要消逝;儘管無知對它懷疑,嫉妒對它狂吠,好的東西總會存留下去。
13.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
14. 真理的本性並不在於使多數人喜愛。
15. 在五官感覺之中,視覺最膚淺,聽覺最傲慢,嗅覺最易給人快感,味覺迷人而多變,觸覺最深刻、最具哲學意味。
16. 年輕人暢談自己正在做的事,老年人細訴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愚者高論自己想做的事。
17. 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18. 如果謊話可以用於一時,從長遠看來它必然是有害的;反之,真話從長遠看來必然是有用的,儘管暫時也會發生害處。
19. 一切道德的行為都伴隨著內心的滿足,一切罪惡的行為則伴隨著懊悔。
20. 隱藏的仇恨,比公開流露出來的仇恨,更危險。
顯微鏡的發明
在伽利略之前,人類就了解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現象,並應用於設計眼鏡或放大鏡,不過當時的玻璃製作及鏡片表面的處理都仍粗糙,所以並未用到更複雜的設計上。
到了1609年,伽利略從荷蘭的眼鏡製造商獲得靈感,伽利略的望遠鏡僅能放大約7倍,經過不斷改良,最後製作出可放大20倍的望遠鏡,觀測星體的面積可放大至400倍,讓他看見了許多意外的天文景象。
第一台顯微鏡是由荷蘭密得爾堡一個眼鏡店的老闆詹森和他的父親罕斯發明的。1683年,列文虎克在顯微鏡中加了一塊透鏡,能把標本放大266倍。列文虎克是第一個看到許多單細胞的人。虎克的顯微鏡開啟人類微觀世界的重大進展。
1933年,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盧斯卡創造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TEM)。這種顯微鏡是通過發射電子穿過極薄的標本切片來成像的。對於觀察細胞的內部結構非常有用,TEM能把標本放大50萬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