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aso
Albinoni - Adagio (best live version)
托馬索·喬瓦尼·阿爾比諾尼 ( Tomaso
Giovanni Albinoni ,1671-1751年), 義大利巴洛克作曲家。1671年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是一個富裕的造紙商的長子。 少年時當過歌手,而作為小提琴手他當時更出名,後來從事歌劇和樂器作曲。 因為父子關係不和,1709年其父親去世前在遺囑中免除了他的財產繼承權(按義大利人的慣例,家庭財產應由長子繼承)。
他從此他專心致志地為自己的愛好而作曲,並辦了一所相當成功的專門培養歌唱家的藝校。 他妻子就是一位歌劇演員。 阿爾比諾尼一生在威尼斯度過,但去過許多地方,並得到當地名流的款待。
他創作過81部歌劇,但大多數手稿遺失。 其樂器作曲較為幸運,出版過10集,當時深受歡迎,並多次印刷,可惜他所有的音樂手稿和印刷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中幾乎毀於一旦。
安東尼奧·盧奇奧·韋瓦第( 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年),暱稱紅髮神父,是一位出生於威尼斯的神父和巴洛克作曲家,同時還是一名大師級小提琴演奏家。韋瓦第在他那個時代聞名於整個歐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樂器協奏曲(特別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還有聖歌和歌劇。其最著名的作品為四季。
他的音樂以協奏曲最著稱,總共寫有約500首,其中以小提琴和巴松管最多。宗教音樂有彌撒,經文歌,詩篇(Psalms)和晚禱歌(vespers)、和神劇等。
1718年他決定到曼圖亞,受聘於王子腓利浦·黑斯·達姆斯塔德(Prince
Philip Hesse-Darmstadt , 1671-1736),主持音樂會和歌劇創作。1726年他以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返回威尼斯,擔任聖安格洛劇院的音樂總監,他在那裡贏得了全歐洲人的敬仰,甚至成為音樂家朝聖的對象。在此期間他認識了16歲的女歌手Anna
Giró,後伴隨他四處遊歷。1721年他多次在羅馬逗留,兩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贏得了大量委託寫作歌劇和宗教音樂。
1730年左右他的樂風轉變,從早期巴洛克華麗色彩的風格轉到明快優雅,節奏活潑的形式,可惜新風格不受歡迎,後漸失去聲望。維瓦第乃於63歲(1740年)遷往維也納,想尋求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卻於該年10月去世。失意的韋瓦第於1741年7月28日逝世,簡陋地葬於卡林迪亞維也納技術大學裏。巴哈的音樂深受韋瓦第的影響。
Antonio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約翰·密爾頓( John
Milton ,1608-1674年),英國詩人,思想家。 因其史詩《失樂園 》和反對書報審查制的《論出版自由 》而聞名於後世。
《失樂園 》此書內容主要是描述墮落天使路西華(撒但)從對神的反叛失敗後再重新振作,他對人間的嫉妒,以及他運用他的謀略化身為蛇,引誘亞當和夏娃違反神的禁令偷嘗智慧樹(分別善惡樹)的果實,導致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此書是為了「辯證神對人類的態度」,及闡明神的預見與人類的自由意志之間的衝突。
密爾頓融合了古希臘文獻以及基督教信仰,在此詩中探討了多樣的主題,從婚姻、政治(密爾頓本人在英國內戰期間是活躍的政治份子)到君主政體;同時也辯證許多困難的神學議題,包括命運、宿命、三位一體、以及原罪和死亡在世界中的出現。另外還包含了天使、魔鬼等議題、以及天堂中的戰爭。這是一部由基督徒詩人用古希臘風格所作,用宗教反派撒旦為要角的希伯來歷史相關史詩。他的觀點卻影響後世350年,至今仍成為大多數藝術家的價值判斷。
密爾頓同時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論出版自由 》成為言論出版史上自由主義的里程碑,和後來密爾的《論自由》一道,被視為報刊出版自由理論的經典文獻。 但需要說明的是,《論出版自由》1644年獲許出版,流傳不廣,影響不大,直到1778年才第一次再版。不過,由於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密爾頓的思想逐漸被世人認識並受到推崇。
《論出版自由 》流傳開來。確立的言論自由基石:「觀點的自由市場 」和「 真理的自我修正」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密爾頓本人也是一名書報檢查官,他主張儘可能多的自由,主張使用限制的最低原則,即此自由不能侵犯彼自由。」
約翰·密爾頓:
1.
心靈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在那裡可以把天堂變地獄,把地獄變天堂。
2.
學會以最簡單的方式生活,不要讓復雜的思想破壞生活的甜美。
3.
指責人民有眼無珠的,往往就是那些蒙住人民眼睛的人。
4.
一本好書是一個藝術大師寶貴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可以銘記和珍藏的血液。
5.
書籍並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藏着一種生命的潛力,與作者同樣地活躍。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淨的精華保存起來。
6.
通往真實之路,既嚴酷又艱險。
7.
與其在天堂為僕,不如在地獄為主。
8.
有多少罪孽,就會有多少法律。
9.
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
10. 輕率的快樂,總是瞬息即逝。
11.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12. 失明本身並非是悲慘的,不能忍受失明才是悲慘的。
13. 智者,就好比是優秀的加工廠,能從最粗劣的作品中汲取精華。
14. 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跡: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見了什麼,則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
15. 有錢能使鬼推磨。
16. 秩序,從混亂中產生了出來。
17. 法律可以揭露罪惡,卻不能消除罪惡。
18. 殺人不過是殺死一個理性的動物,而禁止一本好書卻是在毀滅理性本身。
19. 讀書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領神會,得到的淺薄印象往往稍縱即逝。
20. 音樂中蘊藏著如此悅耳的催人奮進的力量。
約翰·班揚(John Bunyan,1628-1688年),布道家,著作《天路歷程》可說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寓言文學出版物。他出身卑微,所受的教育僅使他具備基本的讀說能力。他早年跟著做為補鍋匠的繼父到處經商,並且在英王查理一世的國會軍隊中服役三年
(1644 - 1647)以鎮壓清教徒革命。
1653年,於受浸加入該郡的浸信會的會友,1655年,班揚便即成為教會的執事並開始講道。但他不太遵奉教會體制。班揚強烈地反對貴格會的教義,並且在1656至1657年間與該派許多領袖進行書面上的辯論。
西元1658年班揚被指控無照講道,然而他仍然繼續講道直至1660年11月被捕的前夕;被捕班揚被關入貝德福德郡監獄,如答應今後不再講道,禁錮三個月後可釋放,但他始終不肯,遂被囚禁6年。經短期釋放後再度被捕,直至1672年王下達「信教寬容令」(Declaration
of Religious Indulgence),始獲釋,前後繫獄12年。
班揚在獄內,從事製作飾帶(Laces)的工作,勉強養活家族。所勤讀的就是《聖經》。他背誦聖經、深諳其安慰,他也分享福音給獄友,並撰文著書。他的《天路歷程》首部,也在出獄前就開始撰寫,直至1677年始刊行(其第二部出版於1684年,見天路歷程第二卷)。
《天路歷程》首部是靈程經驗的寓意文學。有一「墮落者」,逃出「毀滅之城」,遇十字架,而成了「基督徒」。一路訪尋「天城」,途中遇各種各色的人物(如,智仁勇、心慈、敬虔、無知、善殺、弱質……)、狀況(如失望泥沼、浮華世界、疑惑城等)、危險與各種考驗,戰勝魔王……到達快樂山與天城。《天路歷程》第二部是姊妹作,也可以說是續篇,是「基督徒」的妻子尋訪天城的歷程。
約翰·班揚:
1.
我哪晦澀難懂的言語裡,隱含著真理,猶如櫥櫃裡珍藏著金幣。
2.
表面上厚實的東西,內心不一定堅實;用隱喻闡述的道理,我們不能輕視;以免我們草率地接受最有害的事物,而失去那些對我們靈魂有益的要素。
3.
至上佳品,也難免有瑕疵摻雜。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 ,1631-1700年),英國著名詩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文藝復興之後,他成為當時文壇和批評界的領軍人物,並表達了對新政府的擁護。 他的非戲劇性詩歌多是為了貴族政府而不是為自己寫的。1662年德萊頓被提名成為皇家學會成員並當選。 但他對於學會事物不熱心,1666年因拖欠會員費被開除。
清教徒禁令結束後劇院重開,德萊頓熱衷於戲劇寫作。1660至70年代戲劇成為他主要收入來源。 這時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時尚婚姻》(1672),在恐怖劇和常規劇領域也取得成就,尤其是《一切為了愛》(1678)取得巨大成功。 1667年,他為牛頓的成就寫了長詩《奇蹟年》。德萊頓創立了英雄偶句詩,它成為後來英國詩歌的標準形式之一。
約翰·德萊頓:
1.
我們像旅人那樣走向目的地;世界是客棧,死亡是旅行的終點。
2.
當感情支配一切的時候,理智就顯得無能為力。
3.
愛情使是非概念混淆不清;強烈的愛情和驕傲的野心,都是沒有疆界的。
4.
當我們從富翁淪為窮光蛋時,困境會告訴我們誰是知己,誰是勢利的小人。
5.
天才在社會生活中往往顯得遲鈍。
6.
征服者一旦獲得武裝,那麼就會尋找一切藉口侵犯別人。
7.
生活要樸素,情操要高尚。
8.
在戰爭中,任何拖延都是危險的。
9.
打鐵必須趁熱,但是要磨光它則不妨從容。
10. 寧可一人受苦,不使民族悲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