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從文藝復興到發現新大陸

Joseph Haydn / Symphony No. 31 in D major "Hornsignal" (Mackerras)
徐弘毅2015.11.1
現代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地球是圓的,但十五世紀年代的人卻相信世界是平的,他們認為在已知領土的邊界上住著一群怪獸,有膽跨越雷池一步的人都將遭受不幸。人們嘲笑、甚或監禁那些膽敢認同地圓說的信徒。然而有一批受過教育的人堅信地圓說,哥倫布勇敢地將自己的信念付諸於行動,他四處努力籌錢去出海探索,希望能發現世界的另一個半球。葡萄牙、義大利、及英國都拒絕了在這項行動上給予金援。
在那個時候,香料商人們正好在尋找通往亞洲的捷徑,他們通常向南航行經過非洲,繞過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後再繼續向東方航行。而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女皇伊莎貝拉(Queen Isabella)相信,如果直接往西方航行其實更容易找到亞洲及印度這塊富饒之地。『我會開發一條新航道』,他說:『而且或許也能為西班牙發現新領地、拓展國土。』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Cristoforo Colombo14501506年), 出生於中世紀的義大利西北部)。在西班牙的天主教的贊助下,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 ,並且成功到達美洲  他使​​得普通歐洲人也知道了美洲。他的這些航行,拉開歐洲殖民美洲的序幕。
哥倫布第一次向伊莎貝拉女皇尋求幫助是在1486年,但在經過許多年後,伊莎貝拉女皇才終於首肯,附帶條件是哥倫布必須為西班牙征服一些島嶼或大陸。哥倫布亦獲頒了海洋艦隊司令(Admiral of All the Ocean Seas)的頭銜,而且可以得到他發現財富總值的十分之一作為獎勵。
當時背景是西方宗教力量式微,帝國主義抬頭,各歐洲王國開始經濟競賽,紛紛通過建立貿易航線和殖民地來擴充財富。 哥倫布的向西航行到達東印度群島的冒險性計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西班牙王室看到了遙遠美好前景,他們認為有可能因此在亞洲的高利潤的香料貿易競爭中取得領先。 
在哥倫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地方登陸,他稱那個地方為「聖薩爾瓦多 」,這不是計劃中的日本。 在後來的三次航行中,哥倫佈到達過大小安地列斯群島 、加勒比海岸的委內瑞拉 、以及中美洲,並宣布它們為西班牙地國的領地。
儘管哥倫布不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歐洲探險家,但哥倫布的航海帶來歐洲與美洲的第一次持續接觸,並且開闢了後來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和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 這些對現代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 
哥倫布自己認為他的成就主要在傳播基督的榮光  但是對於美洲原住民和一些人權人士而言,哥倫布的到來意味著對美洲原住民野蠻和殘酷的大掠殺的開始。 
哥倫布從沒承認他當時到達了一個以前歐洲人所不知的大陸,而不是出發前的目標— 東印度群島  他將這個大陸上的居民叫做「印第安人(indios,西班牙語的印度人)」。 印第安人被課以黃金重稅,或被驅使到金礦從事奴隸勞動,有的被捕捉運回歐洲販賣。
哥倫布:
1.        世界是屬於勇者的。
2.        創造難,模仿容易。
3.        只要我們能把希望的大陸牢牢地裝在心中,風浪就一定會被我們戰勝。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  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 ,史學界俗稱鹿特丹的伊拉斯謨 ),生於約1466-1536年,伊拉斯謨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響。儘管伊拉斯謨終生都是一個天主教徒徒,但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他認為驕奢過度的羅馬天主教會 
伊拉斯謨於149225歲時成為神父  但之後的日子裡,他不但從未認真投身神職工作,而且將僧院制度作為了他批判教會統治的主要材料。他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人道主義者之一,伊拉斯謨終其一生都在為保衛天主教的一種傳福音思想而奮鬥。但他持續批評主教們及教廷的行為及生活方式,又傳福音相違背。
當他在巴黎準備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時(1495-1499),他兼任孩童老師來賺取生活費。主張兒童教育應始於胎教,「人不是生就的,而是造就的」。
他反對體罰 - 「教育不應強迫,只應輔導。」教育應該是是配合本性的發展,教育應該及早施行,並且用有趣的方式來教學,而不可處罰。
他所主張的人文教育卻是以上層社會子弟的全體為對象,沒有性別上的軒輊。學生應該廣泛的涉獵西方古典名著,領略西方哲人的偉大思想。教育,不是僅僅是為個人的發展,教育也是為社會的進步而施行。「你們的孩子,不僅是為了你們自己也要為你們的國家;不只是為你們的國家而也是要為神盡其義務。」
他主張,師資的專業培訓必須加強,以提昇學校教育的素質,而培訓師資乃是社會大眾的責任。
兒童教育上,他認為必須顧及三個層次,尊重個別差異,重視多元智能發展1.「本性」(自然)是兒童的天賦,亦是教育上的資源。2.「訓練」授與技巧、應用所學。3.「實習」(練習)藉由活動來強化本性及訓練所形成的能力
伊拉斯姆 是一位喜愛和睦、學識淵博的聖經文學大師。 伊拉斯姆 舉出該隱的故事,神已為他預設了獎賞和懲罰,只要他選擇做好的他就會獲得獎賞,只要他選擇做壞的他就會獲得懲罰: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 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製伏它。    
他繼續舉出摩西的故事,神向摩西陳明生死及其福禍,剩下的也只是他對生命的選擇和是否要按約定過生活: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伊拉斯姆 以一連串的聖經例子證明了自由意志的角色,沒有海員拯救船隻,神會看守保護嗎? 沒有人去收割檢視豐收,神會授與穀物嗎? 簡而言之,人要負起其當盡的責任,神才會賜福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 1642,有現代天文學之父的尊稱,義大利人,伽利略出生時,首倡「日心體系」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已死去 21年。在義大利的港都比薩(Pisa)出生,那兒有一座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據說伽利略曾經在斜塔上做自由落體的實驗。
伽利略11歲就被送去耶穌修道院,四年後,伽利略告訴父親決定終生作為一名修道者,但這並不符合父親對他的期望,所以辦理退學。後來一家人移居佛羅倫斯,伽利略在17歲那年到比薩大學學醫,完成父親的心願。
天文學家伽利略只對數學有興趣,又受到哥白尼的影響,深受「地動說」的感動,其他課程經常蹺課,一直沒有拿到比薩大學的文憑。1589年獲得比薩大學數學講師3年的聘約;1592年轉任帕度亞教書,並且開始研究自由落體和斜面運動;1596年發現軍用羅盤可以準確地用於砲彈的瞄準;1597年出版土地測量學,賺了很多錢;1602年,忙著做磁鐵的實驗。這種踏實地「實驗」態度,深深地影響著後來的科學發展。
他利用「光線穿過玻璃時會折射彎曲」的透鏡聚光原理,設計在狹長的管內使用兩片透鏡所製造的望遠鏡,首先將其應用於天空而帶來令人振奮的星空新發現,掀起一陣陣的觀星和科學研究的熱潮,開拓了世人的自然景觀視野,更帶領著歐洲走出科學文明黑暗的世代。
人們從望遠鏡中所看到的景觀大大地改變了他們既往的想法,他們相信自己從望遠鏡中所看到的一切,建立起「眼見為憑」的信念、「觀測和實驗」等親身體驗的科學態度,因而開始挑戰教廷的權威說法。
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天,有了許許多多的新發現;他把這些發現彙總成《星空使者》一書,造成了當時很大的震撼。接著在1632年,他出版了劃世紀的巨擘《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書中以人物的對話方式,系統地討論托勒密體系和哥白尼體系的差異,並以伽利略自己的天文觀測新發現和力學研究的新發展成果,來論證哥白尼體系的正確和托勒密體系的錯誤,確立了哥白尼體系的學說。
1633年,伽利略被傳喚去羅馬出庭審判,被迫取消自己支持地動說的主張,並且被判終身監禁,這時他已將近70歲,他仍輕聲地說:「它還在動。」1822年教會取消了對伽利略對話的禁令,但那時,「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已是普通常識了。1960年代初期和1979年,梵諦岡公教議會低調地赦免了伽利略。
伽利略死於1642年,那一年,他的最佳繼承人英國的科學家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 誕生了,真是不可思議的巧合。牛頓可以明確地描述運動定律,在古典物理學上有卓越的貢獻,當英國的天文學家哈雷 (Edmund --- Halley, 16561742) 稱讚牛頓在天體力學上的成就時,牛頓的回答是:「我只是幸運地站在兩個巨人的肩膀上罷了。」兩個巨人就是刻卜勒和伽利略。
伽利略
1.        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2.        當科學家們被權勢嚇倒,科學就會變成一個軟骨病人。
3.        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
4.        數理科學是大自然的語言。
5.        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越加充實和證明了它。
6.        生命如鐵鉆,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
7.        當我歷數人類在藝術和文學上所發明的那許多神妙的創造,然後再回顧一下我的知識,我覺得自己簡直是淺陋之極。
8.        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聖人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是實驗中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9.        真正的哲學是寫在那本經常在我們眼前打開著、最偉大的書裡面,這本書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們必須去讀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