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啟迪75
滕文公下
萬水千山縱橫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彭更問孟老師說「老師(周遊列國)後面跟著的車馬數十輛,隨從的學生有好幾百人,每到一個諸侯國,就接受食宿招待,不會要太多嗎?」
孟老師說:「如果『說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簡單一籃子的食物也不應該接受;如果『說的』很有道理,就像舜接受了堯一整個天下,也不算接受太多。你認為我得到的太多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彭更說:「不會!如果知識份子沒有什麼貢獻就白白的得到食物、報酬,這樣才不應該。」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
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孟子說:「你如果不和別人交換貿易東西,以彌補彼此的不足,那農夫多餘的米糧,婦女多織出來的布,都沒有用處;如果可以自由交換、貿易,那木匠和車伕就可以用勞力換取米糧、布匹。
假使有一個人,在家孝敬長輩,出外能提拔後進,維持住古聖先賢的智慧道理,等待傳授給年輕學子,卻換不到食物,難道你比較尊敬木匠、車伕,卻不重視掌握施政重點與社會正義的人?」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彭更問說:「木匠和車伕他們的人生目的,求的是吃飯;專業經理人的人生是為了追求真理、智慧,難道他們的志向也是為了吃飯?」
孟老師回答說:「你的人生志向和他們有什麼不同?只要他們付出代價給你,就應該得到應有的報酬。你給別人報酬,是因為他的志向,或是他們實質上對你有幫助呢?」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彭更說:「是因為他的志向,所以給他吃飯。」
孟老師說:「假如有一個人,毀壞你的屋瓦與車篷,他的心願志向是吃飯,那你仍然給他吃飯?」
彭更說:「當然不!」
孟老師說:「所以你並不是因為他的志向而給他飯吃,是因為他對你有幫助所以你給他酬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