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生態社群-莫爾的烏托邦

尼斯貝啟迪96

1.     除了柏拉圖的「共和國」以外,莫爾的「烏托邦」一書,毫無疑問的是西方歷史上對烏托邦社群最著名的描述。莫爾是在16世紀初寫「烏托邦」一書,也可以被視為對當時英國的經濟、社會及政治狀況的反應,他利用書中一名叫「席司羅代」的人,對當時的英國冷嘲熱諷。
2.     莫爾生於1478年,當時英國被亨利八世所統治,亨利八世不經教皇同意就與皇后離婚,以「國王至高權法案」取得對英國教會的控制權,沒收英國所有的修道院,他的政治權力提高到羅馬帝國以後西歐從未見過的程度,是個超級獨裁者。
3.     亨利八世時代,英國皇室的財富愈來愈多,暴發戶愈來愈多,結成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赤貧的人也日益增多,政府對人民的生活與習俗干預愈來愈多,社會團體的自治權逐漸消失。
4.     「烏托邦」書中的社會,符合生態社群的特徵,生態社群的特徵是,它的結構與人類的本性是一致的,是根據人類固有的本性,而非根據人為的法律和習慣而組成。
5.     「烏托邦」:道德的定義是依據本性的生活,尊奉上帝的旨意,依照自然的法則行事,凡事判斷根據理性。人道的意義,是一個人應使另一個人得到健康、安慰,減輕其他人的憂愁,並且消除他們的悲傷和生活重擔;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快樂。
6.     「烏托邦」:「席司羅代」說,英國無人道的制度,經由有計畫的行動,將使許多人陷於貧窮,而假使這些群人偷竊,他們將被處死;然而事先應該多做一些準備,讓他們獲得謀生的方法。當一個人餓得快要死去,無論是多麼嚴厲的懲罰,都不能阻止他偷竊
7.     使莫爾最痛苦的是「圈地法案」,迫使無數的農民離鄉背井,使原本肥沃的可耕之地變成飼養羊群的牧場。那些權貴階級不滿足於他們每年所賺得的利潤,他們不留下一片可耕之地,他們將所有的土地都圈走,拆毀房屋,破壞村鎮,將一切摧毀殆盡;使那些窮苦、純樸及可憐的人離鄉背井,甚至妻離子散,於是到處流浪,淪為竊盜,然後被吊死。
8.     由於強固的家庭所依據的經濟結構被破壞,英國的家庭制度受到極大的影響,流浪者愈來愈多,他們沒有根、沒有希望,而這是社會治安變糟的主因;然而富有的權貴階級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9.     莫爾批評的16世紀英國的重商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政治上的集權主義,但是他所描繪的「烏托邦」不是未來的社會,而是一個記憶中過去美好的回憶的社會,只是加以浪漫化;他深受班尼迪克特所建立的修道院傳統所影響。
10. 「烏托邦」:農耕是他們都知道的一門學問,無論男女,他們在這一方面都是專家,都有熟練的技術,他們一方面在學校學習,一方面在鄉村中獲得實際的體驗。無了農業技術外,那個社群的所有成員要學習一種以上的手藝,如織布、泥瓦工作、鐵匠、木匠……等。每一家戶都盡可能自給自足,並且鼓勵學會二種以上的專長,人人勤勞過生活
11. 「烏托邦」:他們利用空閒時間研究一點別的學問;每天清早有人教學,有各種課程,完全依個人的興趣和性情,不強迫勉強。
12. 在「烏托邦」中,有強烈的多元主義和分權主義。莫爾心中的社會,是一種民主的,或共和的組織,並且實施地方自治對一個社會最有害的莫過於權力集中,及因權力集中而導致的科層組織。此外,毫無限制的私有財產制及使用貨幣的制度,同樣令人厭惡;而絕對的共產制度,必定導致專制暴政。
13. 莫爾心中的社會,社群必須嚴格的對付懶惰和貪婪的人;在烏托邦中,有完全的宗教自由。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