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4
Johann Sebastian Bach. Geist und Seele wird verwirret, BWV 35
李鈞震1.30.2008
同學們問孔大師:「為什麼小時候大家都差不多,長大以後人生際遇卻差很多,這有沒有什麼『核心道理』呢?」
孔大師說:「一個成熟的人整天想的是,自己所有的言行合不合『正義』,社會正義比較重要;不成熟的人想所有的事情,都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賺錢比較重要。
這樣不同的人生觀,就導致了人生際遇不同。
同學又問:「那為什麼有些人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到達頂尖呢?有沒有什麼『核心道理』呢?」
孔大師說:「人如果看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就想要不斷地跟他學習、追上他,甚至超越他;看到能力比自己差的人,會深刻地反省自己是否有些想法言行,也跟他們一樣?人要避免落伍、退步。」這樣的人可以變成頂尖的人。
同學們問:「那我們家庭生活中,有什麼生活的核心重點呢?」
孔大師說:「如果你有知識,能分辨父母做錯一些事情,你要及時提醒他們;如果父母的志向,不符合聖人大師,那你自己絕對要尊重聖人大師所說的『道理』,絕對不會違背,這樣子生活當然很辛苦,但是,不要抱怨。」只要你能從惡劣的生活環境中,鍛鍊出自己更堅強的向上意志,就有前途。不過,還有個基本的道理要注意:
「要照顧好自己的父母,所以,不去遠方;如果一定要到很遠的地方,一定有絕對必要的原因。」
孔大師用家庭組織,解釋「里仁」上半堂課的內容意思,人要在社團組織中,看到自己的過錯,想清楚自己的基本人生價值,自己要努力追尋道理。家庭,是一個社會組織,父母不遵守聖人大師的道理,自己應該更努力遵守聖人大師的道理,這樣才能改正過去長年跟著父母所學習來的犯罪行為、錯誤思想、錯誤人生觀
同學問:「那麼,以前的聖人是怎麼過家庭生活呢?孔大師以周武王舉例:「當周文王過世三年之後,周武王都沒有改變父親所研究出來的『道理』,繼承大師的學術,叫作『孝』。周公了解父母的年齡,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有心理預備,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可以在最後的時間,還能跟隨大師學習;懼的是當大師走了以後,如何來承先啟後、智慧承傳等問題。
參考資料:
【原文】
子曰:「君子喻(1)於義(2),小人喻於利(3)。」子曰:「見賢思齊(4)焉,見不賢而內自省(5)也。」子曰:「事父母幾諫(6),見志(7)不從(8),又敬不違(9),勞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11),可謂孝(12)矣。」子曰:「父母之年(13),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14),一則以懼(15)。」

【解釋】
(1) :思考、通曉明白
(2) 義:天理、正義
(3) 利:人情之所欲,滿足利益的欲望
(4) 見賢思齊:看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就想要不斷地跟他學習、追上他,甚至超越他
(5)見不賢而內自省:看到能力比自己差的人,會深刻地反省自己有無想法言行也跟他們一樣?
(6) 幾諫:柔聲勸諫
(7) :志向
(8) 見志不從:看見父母不願意遵守先聖大師的道理做事。
(9) 又敬不違自己還是努力遵守先聖大師的道理做事,不違背聖人大師的道理
(10)遊必有「方」方向,引申為遠大的志向
(11)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三年都沒有違背先聖大師的道理,一直不斷鑽研他們的學術思想
(12):繼承先聖先賢的道理。
(13)年:年齡
(14)喜:能夠在大師去世之前,學習道理,所以感到高興,有這個想法就會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15)憂:大師去世之後,自己能力是否足以承先啟後,對這一點感到擔憂,就會更加努力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