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君子無終食之間 違仁

論語里仁1

李鈞震1.27.2008
里,就是日常生活環境;仁,就是明白人生的各種「核仁」、重點、價值、意義。
孔大師在第四堂課表示:我們生活的目的,在讓人明白人生的基本意義,知道什麼才是美好的事日常生活中,如果抓不到人生的價值、做人的核心,怎麼算是有智慧呢?」
孔大師又說:「不知道自己人生重點的人,一定沒有辦法長時間受社會規範的約束,也沒有辦法長時間享受生活的樂趣;知道自己人生奮鬥目標的人,會做好自己的本分,做事會抓到重點來執行;有智慧、有學問的人,會發展人的潛力與價值。」
孔大師說:「只有做到做人『重點」的人,才能真正地熱愛他人,才能夠真正分辨清楚哪些人應該小心相處。人如果立志追求做人的價值與核仁,絕不會去做壞事,也沒有時間去想如何陷害別人。」
孔大師說:「財富跟權貴是一般人所喜歡的,但是,如果沒有用正大光明的方法去得到,就不會去接受富貴,這樣的人是懂得做人的核心與價值。貧困與沒地位,是一般人所不喜歡的,如果不是用正大光明的方法去脫離這樣的處境,就不應該去做,這是做人道理的基本。一個領導人如果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則,他做事只是為了成名嗎?真正有能力的領導人,不會在日常生活中違背做人的『核心價值』。功成名就、人生得意的時候,也不會偏離作人的基本核心;人生一時坎坷,也不會偏離了做人的核心價值。」
政治人物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為了自己的政黨利益,昧著良心「違背仁」去「違憲」,死守不正義黨產,毫無「仁性」。
參考資料:
【原文】
子曰:「里(1)(2)為美(3)。擇(4)不處仁,焉得知(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6),不可以長處樂(7)。仁者(8)安仁(9),知者(10)利仁(11) (12)。」子曰:「惟仁者,能好人(13),能惡人(14)。」子曰:「苟(15)志於仁矣,無惡(16)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17)也,不以其道(18)得之,不處(19)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20)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21)。君子無終食之間(22)違仁,造次(23)必於是,顛沛(24)必於是。」

【解釋】
(1) 里:日常生活環境
(2) 仁:人生的各種「核仁」、重點、價值、意義
(3) 里仁為美:日常生活中,追求實現人生的價值,是美好的
(4) 擇:撿選
(5) 知:智慧
(6) 約:受社會規範的約束
(7) 樂:享受生活的樂趣
(8) 仁者:知道自己人生奮鬥目標的人、守住做人做事基本原則的人。
(9)「安」仁:安排、布置、適應。
(10)知者:有智慧、有學問的人。
(11)「利」仁:從本錢上賺出更多錢來,引申為,更加發展、助長的意思。
(12)知者利仁:有智慧的人,從他抓到的人生重點與事情的重點,激發出更多的潛能
(13)好人:熱愛他人。
(14)惡人:分辨清楚哪些人應該小心相處。惡,懷有戒心。
(15):如果。
(16)無惡:不會去陰謀陷害別人
(17)欲:喜歡、盼望。
(18)道:正大光明的方法。
(19)處:安居,引申,安心接受
(20)去:捨棄。
(21)成名:求名聲。
(22)終食之間:從睡覺到吃飯當中的所有時間,指日常生活。
(23)造次:功成名就、人生得意的時候。
(24)顛沛:人生坎坷、困難潦倒的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