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把女兒嫁給 坐過牢的人

論語公冶1
Vivaldi / David and Igor Oistrakh, "L'Estro Armonico"
李鈞震2.01.2008
學而篇,談求學的態度;為政篇,談企業管理;八佾篇,談憲政精神與社會規範;里仁篇,談做人的核心道理。第五堂課,孔大師要給各個學生評價。
孔大師對公冶長說:「你應該可以結婚了,雖然坐過牢,但其實你沒有犯罪」。所以,後來,孔大師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了。
為什麼公冶長坐牢,可是又沒有犯罪呢?
以孔大師看人的標準來看,公冶長很可能是理想性格超強的革命型人物。台灣有幾個「權貴」敢把女兒嫁給曾經坐過牢的人呢? 為什麼不敢?
孔大師說南宮适這個人:「社會有秩序的時候,一定有被重用的機會;社會沒秩序混亂的時候,也能夠善於自處,不會遭到殺身之禍。」。後來,孔大師就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他。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秩序穩定的時候,不得不被重用呢? 應該是專業能力超強,才能夠在社會穩定的時候脫穎而出。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秩序混亂的時候,可以安全地生活呢?應該是平常的時候就不會得罪人,不愛名利,能夠過清貧的生活而感到怡然自得的人。
這二個人,顯然孔大師都非常欣賞,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為什麼孔大師的女兒不是嫁給南宮适,而是嫁給公冶長那個恐怖份子呢?南宮适顯然比較穩重,孔大師的姪女如果嫁給他,生活比較有保障;公冶長如果是一個理想性格超強的人,想必愛好冒險,生活充滿挑戰,人生大起大落不穩定。孔大師可能覺得,自己的女兒應該多坐雲霄飛車吧!
孔大師又說:「子賤這個人,真是相當優秀的領導人,假使現在有人認為魯國沒有像樣的領導人,那麼,子賤不就是嗎?」
子賤應該是平民出身,可是,孔大師卻認為他是最好的專業經理人,任何企業組織,經過他管理都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與前途。子賤應該是《為政篇》的所有原則,他都做得到,孔子才敢這樣推薦他。
這個時候,同學子貢就問孔大師:「那我怎麼樣呢?」
孔大師說:「你呢!是個不錯的人才」。
子貢又問:「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呢?」
孔大師說:「擺在中央政府大廳的瑚璉玉。」
瑚璉玉是盛黍稷的器具,象徵財政與經濟,孔子認為子貢是很好的財經部長人才。
參考資料:
【原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解釋】
(1) 妻:結婚
(2) 縲絏:拘囚人之具,作過牢的意思
(3) 以其「子」妻之:女兒,指孔子的女兒
(4) 南容:住南宮,名縚,又名适
(5) 邦有道:治世,社會有秩序
(6) 不廢:一定會被重用
(7) 刑戮:刑罰
(8) 子賤:姓宓,名不齊,從被稱「子賤」來看,應該是下層社會的人。
(9) 君子:專業領導人。
(10)斯焉取斯:第一個「斯」,指子賤人,第二個「斯」,指領導人。子賤不就是個領導人才嗎?
(11):子貢
(12)器:器皿,意思是很有用處,是個人才
(13)瑚璉:宗廟中盛黍稷的玉器

德不孤 必有鄰

論語里仁5
李鈞震1.31.2008
同學問孔大師:「從前的聖人是怎麼成為聖人?聖人大師們的『人生重點』是什麼?」
孔大師說:「古代的聖人,他不會亂講話,不說空話,因為覺得『說到做不到』是非常丟臉的事情。所以,跟人家的約定而失信的,非常少。」
孔大師說:「一個優秀的領導人,不多說話,但是,做事情非常地敏捷、行政有效率
一個人只要有專業素養,不必擔心沒有同伴,一定有跟他一起奮鬥的人。」
孔大師講完,問「同學有沒有什麼意見?」
子游說:「如果領導人有不對,勸他太多次,他就會因為丟臉而羞辱我;朋友不對,勸他太多次,他也會因為丟臉而疏遠我。
孔大師聽了,會怎麼回答子游呢?
他應該會再說一次「德不孤,必有鄰。」
人際關係最基本的核心道理就是,任何人只要具備無可取代的「專業素養」,不要怕孤獨寂寞。子游那樣子講,顯示子游會害怕勸戒別人,這是因為他自己不夠專業。夠專業的人,就不怕得罪人。
參考資料:
【原文】
子曰:「古者(1)言之不出(2),恥躬之不逮(3)也。」子曰:「以約(4)(5)之者,鮮(6)矣。」子曰:「君子欲訥於言(7),而敏於行(8)。」子曰:「德不孤(9),必有鄰(10)。」子游曰:「事君數(11),斯辱(12)矣;朋友數,斯疏(13)矣。」
【解釋】
(1) 古者古時候的人,指周武王、周公這幾位聖人
(2) 言之不出:不隨便說話
(3) 躬之不逮做不到
(4) :約定
(5) :失信
(6) :很少
(7) 訥於言:說話慎重
(8) 敏於行:行政有效率。
(9) 德不孤:很有能力的人,不會孤單。
(10)必有鄰:一定有一起奮鬥的人。
(11)事君「數」:頻繁不休
(12):羞辱
(13):疏遠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論審判

培根啟迪13
Boccherini - Cello concert Bb-dur, Xavier Phillips
李鈞震5.21.2008
1.     法官審判的一個基本就是耐心而鎮重地聽訓。如果時機沒有到,就迫不及待地詢問本該由律師自己主動陳述的事,或者過早地打斷證人或辯護律師的說話,或者用問題引導案情等,這些都不是得體的舉動,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聰明。
2.     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的職分:1.監督舉證;2.控制發言過長、重複以及與案情無關的陳述;3.總結並核對已經作了陳述的要點,重新檢查證據,作適當合理的邏輯推理4.作出裁決或判決。超出這些職責分際的任何行為都是過分的,其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是炫耀自己、情緒失控、學問不夠、心存偏見。
3.     法官坐在上帝的審判席上,本來就應該效法上帝,因為上帝是「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維護社會公義,憐憫弱勢者」、「懲罰犯罪者,寬容無心犯罪的人」。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許多法官居然寵倖那些比較出名的律師,這會引起人家對法院也有後門之說的疑心。
4.     當律師油嘴滑舌、舉證勉強、咄咄逼人或強詞奪理時,法官有責任為了公眾對律師予以一種合理的斥責;而律師則不應該與法官針鋒相對。另一方面,法官不可倉促地折衷結案,要對歷史負責。
5.     法庭所在地是一處神聖的地方,所以,不僅法官,連所有在法院的工作人員,都應該杜絕貪贓舞弊、接受賄賂的醜事所侵犯。
6.     如《聖經》上所說的:「荊棘裡豈能栽葡萄呢?」只要在法院工作的任何一個人貪汙受賄,法庭就不可能公正。
7.     羅馬十銅表法的結論:「民眾的福祉,是至高無上的王法。」所以,法官們要明白,如果法律不是以民眾福祉為目的,則不過是一種卡人脖子的東西。
8.     法官最糟糕的品德就是有屬於個人的偶像崇拜,不論是崇拜獨裁者明星自己,都是極為不恰當的,當一個法官內心有極為排斥或痛恨的人,這也屬於一種偶像崇拜。《聖經》在四千年前已經明文禁止人類偶像崇拜。
9.     法官為了個人的權位與前途,而受政治人物的好處,因而影響判決,這就是司法最大的醜聞。最優秀的法官一定會因為自己年輕時,由於衝動或學養不足,而輕率下的判決,給予公開的反省與告白。
10. 在兩蔣統治的時代,人權被迫害主因,也是當時的法官與檢察官,成為獨裁者實行恐怖統治的共犯,當時作出錯誤判決的法官,現在沒有經過司法調查與審判,是社會無法正義、司法無法獨立的主因,如今的年輕法官沒有仔細地檢討他們長官的錯誤判決,這也是沒有道德感的明顯證據。
11. 由於法官是迫害人權的共犯,法官是犯罪者,這使得許多被判有罪的人,擁有了特別的光環,這也使得林義雄、柏楊等許多人,成為民主鬥士。
參考資料: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論法官

培根啟迪12
Haydn : String Quartet op. 76 (no.3 & no.4)
李鈞震5.17.2008
1.     法官們應該記住,你們的職責是司法,而不是立法;是解釋法律,而不是制定法律或者修訂法律。例如羅馬教會在注釋《聖經》的藉口下,不惜擅自添改,又去宣判他們裁決不了的事情,假藉傳統的名義,而行標新立異之實。
2.     對法官來說,博學應該比機智還要重要;可敬比可親重要,謹慎比自信重要;但最為重要的是正直,『正直』才是法官們的本分和應該具有的品德。《聖經》說:挪動界碑者,是要受詛咒的。把界碑亂搬的人是應該受到責罰的,但恰恰是那些不公正的法官,在對田產和地產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下,才是挪動地界的主犯。
3.     一次錯誤的判決,比多次「錯誤行為」的危害更大,因為錯誤的行為不過是將水流弄髒了;而錯誤的判決,則是將水源敗壞了。
4.     《聖經》上說:有的人把審判變為苦艾。事實上,還有人把審判變為酸醋;因為,缺少公正,使審判變苦,而遲延不決的審判,則使審判變酸。法官的主要職責是懲治惡行與詐騙,惡行愈是明目張膽就愈狠毒,而詐騙則愈是陰暗詭祕就愈是險惡。
5.     如果訴訟的任何一方有蠻橫專斷、無理指控、玩弄手段、聯手串通、利用職權、過分辯護等情形出現,此時,法官能夠擺平不公平的控辯雙方,使他自己在公平的基礎上做出判決,那才得以顯出法官的品德才能。
6.     法官一定要小心謹慎,切忌強詞奪理,因為對法律的曲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曲解。尤其在刑事案件中,法官更應該小心,不應該讓本來是警戒的法律,變成施虐的酷刑。
7.     在人命的案件當中,法官應當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量刑時胸懷慈悲;也就是說,應當以嚴厲的眼光對事,看人的眼光則應該慈悲。
參考資料: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4
Johann Sebastian Bach. Geist und Seele wird verwirret, BWV 35
李鈞震1.30.2008
同學們問孔大師:「為什麼小時候大家都差不多,長大以後人生際遇卻差很多,這有沒有什麼『核心道理』呢?」
孔大師說:「一個成熟的人整天想的是,自己所有的言行合不合『正義』,社會正義比較重要;不成熟的人想所有的事情,都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賺錢比較重要。
這樣不同的人生觀,就導致了人生際遇不同。
同學又問:「那為什麼有些人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到達頂尖呢?有沒有什麼『核心道理』呢?」
孔大師說:「人如果看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就想要不斷地跟他學習、追上他,甚至超越他;看到能力比自己差的人,會深刻地反省自己是否有些想法言行,也跟他們一樣?人要避免落伍、退步。」這樣的人可以變成頂尖的人。
同學們問:「那我們家庭生活中,有什麼生活的核心重點呢?」
孔大師說:「如果你有知識,能分辨父母做錯一些事情,你要及時提醒他們;如果父母的志向,不符合聖人大師,那你自己絕對要尊重聖人大師所說的『道理』,絕對不會違背,這樣子生活當然很辛苦,但是,不要抱怨。」只要你能從惡劣的生活環境中,鍛鍊出自己更堅強的向上意志,就有前途。不過,還有個基本的道理要注意:
「要照顧好自己的父母,所以,不去遠方;如果一定要到很遠的地方,一定有絕對必要的原因。」
孔大師用家庭組織,解釋「里仁」上半堂課的內容意思,人要在社團組織中,看到自己的過錯,想清楚自己的基本人生價值,自己要努力追尋道理。家庭,是一個社會組織,父母不遵守聖人大師的道理,自己應該更努力遵守聖人大師的道理,這樣才能改正過去長年跟著父母所學習來的犯罪行為、錯誤思想、錯誤人生觀
同學問:「那麼,以前的聖人是怎麼過家庭生活呢?孔大師以周武王舉例:「當周文王過世三年之後,周武王都沒有改變父親所研究出來的『道理』,繼承大師的學術,叫作『孝』。周公了解父母的年齡,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有心理預備,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可以在最後的時間,還能跟隨大師學習;懼的是當大師走了以後,如何來承先啟後、智慧承傳等問題。
參考資料:
【原文】
子曰:「君子喻(1)於義(2),小人喻於利(3)。」子曰:「見賢思齊(4)焉,見不賢而內自省(5)也。」子曰:「事父母幾諫(6),見志(7)不從(8),又敬不違(9),勞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11),可謂孝(12)矣。」子曰:「父母之年(13),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14),一則以懼(15)。」

【解釋】
(1) :思考、通曉明白
(2) 義:天理、正義
(3) 利:人情之所欲,滿足利益的欲望
(4) 見賢思齊:看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就想要不斷地跟他學習、追上他,甚至超越他
(5)見不賢而內自省:看到能力比自己差的人,會深刻地反省自己有無想法言行也跟他們一樣?
(6) 幾諫:柔聲勸諫
(7) :志向
(8) 見志不從:看見父母不願意遵守先聖大師的道理做事。
(9) 又敬不違自己還是努力遵守先聖大師的道理做事,不違背聖人大師的道理
(10)遊必有「方」方向,引申為遠大的志向
(11)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三年都沒有違背先聖大師的道理,一直不斷鑽研他們的學術思想
(12):繼承先聖先賢的道理。
(13)年:年齡
(14)喜:能夠在大師去世之前,學習道理,所以感到高興,有這個想法就會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15)憂:大師去世之後,自己能力是否足以承先啟後,對這一點感到擔憂,就會更加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