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禮之用 和為貴

論語學而3
李鈞震1.14.2008
孔大師對「學問」的討論結束後,同學們課後分享上課的內容,子禽問子貢:「大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先去了解打聽當地的政治制度、政績,還有民意,是在求官位嗎?或是為了下指導棋提供政策參考呢?」
BBC Proms 2010 - Bach Day 10 - Sleepers Wake
子貢說:「大師為人處事的態度是溫和、善良、尊重人、簡樸、謙讓,如此的態度來達成人生目的。大師所追求的境界,跟一般人所追求的境界不同。」
子貢接著說:「以前大師有說過,指導教授在的時候,要觀察學生的『志向』,教授不在的時候,觀察他的『言行活動』,三年當中都沒有改變原本大師們教育的方向,這樣的學生才具備了『繼承大師』的本領。」
子貢的意思是,孔子關心政治,是為了社會文化的「承先啟後」,不是為了「名利」我們觀察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看他長期的志向、政績以及遵行什麼樣的學術標準。
另外一個學者有子,對孔大師的處世態度有進一步的說明,有子說:「憲法的施行最好要考慮周全,考慮各門專業知識如何『恰當應用』在現實狀況,改革才會順利,行憲是先知先聖的思想理念,雖然理念非常地美好,但是,社會有不同學問、知識的人,他們適應憲法的結果會非常不同,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不過,為了社會民心的安定,而保守不求進步,不守社會規範的規定,這樣也不應該啊!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1),求之與(2)?抑與之(3)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4)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5)矣。」 有子曰:「禮(6)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7),有所不行,知和而和(8),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解釋】
(1)政:政治制度、政績還有民意。
(2)「求」之:追求官位、金錢、權力。
(3)「與」之:給予對國家政策的參考建議。
(4)父:西周社會貴族才有家學,父親往往就是兒子的老師,現代社會來看,父指的是「指導教授」。
(5)孝:繼承先聖先賢的知識與修養。
(6)禮:最基本社會制度、法律精神、社會規範,以及做人的基本原則。接近憲法。
(7)小,知識、修養比較差的人;大,知識、修養程度比較好的人。由,遵守。
小大由之,指每個人的知識修養程度不同,所以遵守社會秩序與憲政體制的能力不同,有知識、修養的人可以遵守社會規範與憲法,沒知識、修養的人沒辦法遵守任何法治規範。

(8)知和而和:和稀泥,為了不得罪既得利益者,不改革問題,不推動憲政法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