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學者的基本修養

論語學而1
Bach - Concerto for 4 Pianos BWV 1065
李鈞震1.12.2008
孔大師說:「求學問的人,若經常能夠練習、實習、複習、養成習慣,這可真令人快樂不是嗎? 合作的夥伴,若彼此的默契、心思意念愈來愈靠近,容易溝通交流,這真是令人感到愉快不是嗎? 別人不認識你、不了解你,或者自己知道自己不太聰明,但卻都不會發脾氣,這不是一個很有修養的領導者應有的風範嗎?」
孔大師的意思是,求「學問」包含三件事:第一、實驗的精神與實證。第二、團隊合作的能力。第三、不計名利來領導團隊。這是中研院院士級的學者,對年輕學者的訓勉。
年輕的學者有子,聽了孔大師講的話,馬上就表示「一個人做人處事如果懂得『孝弟』,而會經常違背前輩智慧的人,很少;一個人不願意違背前輩智慧,卻喜好作亂,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位優秀的領導人他重視根本,根本如果穩固,那麼許多事情就會順利發展。孝悌,應該是作『人』的根本。」
孝,繼承先聖先賢的精神與知識。弟,扶助晚輩發展、開創。有子認為,求學問的基本是「承先啟後」,先學會大師們的理論,再作開創與提拔新人的工作,這是一個學者該有的的基本人生態度。
孔大師又說:「說漂亮話,作表面功夫,這樣的人,是抓不到求學問的『核心價值』」。
這是孔大師再次提醒年輕學者,追求學問的人,不應喜好作表面功夫,要務實
另外一位年輕學者曾子接著說:「我每天都反省自己三件事:『一、有沒有盡心盡力做好別人委託的研究案?二、對待朋友,有沒有講信用?三、大師的理論有沒有反覆練習應用與實驗?』」
曾子強調一個學者的重點是,一、做事情的態度。二、執行力。三、實驗精神與實證。
孔大師繼續發表他的看法:「要成為一個大約一萬人的城市領導人,做事一定要敬業,兌現承諾過的政見,做事風格簡樸卻照顧弱勢族群,很懂得邀請百姓作志工。」
孔大師這樣說的目的是,學者求學問的目的,是為要了解社會,解決社會問題,促使社會進步。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1),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2),不亦君子乎?(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5)
【解釋】
(1)  學而時「習」之:練習、實習、複習、養成習慣
(2)  「人」不知而不慍:人可指別人,也可指自己。
(3)  學而時習之:實證與實驗的精神。有朋自遠方來:剛開始嘗試團隊合作。人不知而不慍:不計名利的領導團隊。
(4)  為人謀而不忠乎:做事情的態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執行力。傳不習乎:實驗精神。
(5)  敬事而信:做事一定要敬業,兌現承諾過的政見。節用而愛人:做事風格簡樸卻照顧弱勢族群。使民以時:很懂得邀請百姓作志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