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眼光決定自己的命運

金剛經2
李鈞震 2013.9.15.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 Freiburg Baroque Orchestra
【原文】
大乘正宗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一個學者或研究生,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思考上的框架、意識型態、慣性,就難成大器,無法成為出色的學者
釋迦牟尼大師分析:人基本上有十種不同的天性與學習特質,如果每個人都習慣於某種特性不能改變,「特性」就會造成人的學習障礙或限制,「特性」將使人產生固定的思考模式跟眼光,這稱之為「框架」,或者「界限」。
一般來說,人的一生都用自己的框架去跟別人互動。結果常常會發生與別人「無法溝通」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眼光看事情、看世界,每一個人都在「以管窺天」,只是每個人的管子粗細不同,世界因此不一樣大。
可是當人跟人在溝通的時候,也可能產生對這個世界產生「新的看法」,這是一種受教育的過程;那麼,人就帶著這新的看法回去面對他過去的舊世界,那就改變了他跟原本世界的互動模式;社會因為被這些有新眼光的人改造了,社會也就產生進步或退步。
有的人他的眼光經常擴大、更新,他的思想框架或人生觀經常修正;有的人則千年不變。
所以,媒體整天在唱衰台灣的時候,這些新聞報導可能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原本經濟狀況愈來愈好的人,因為這個新觀點,讓他對社會開始抱持悲觀的態度,他就用悲觀的態度做生意、談生意,那他的事業就會愈做愈困難,最後,就好像被媒體預言中了一樣,一直衰下去。
相反地,如果媒體一直報導社會各階層都在「立志向學」,這個新聞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大家就感覺到,這個社會充滿學習風氣,人人都應該不斷地學習進步,他就想一邊工作,一邊到大學修課,那麼,他個人的競爭力就會愈來愈強,社會也因為這樣的人愈來愈多,國家競爭力愈來愈強,解除社會問題的能力就愈來愈容易。
媒體人因為唱衰社會的習慣已經養成,腦袋形成「唱衰框架」,所以,他的家庭一有小困難,唱衰的習慣改不過來,就會一直唱衰下去,家道就會中落;媒體公司若有一點小困難,因為唱衰的習慣改不過來,就難以翻身,主管就會忍不住腦袋一直唱衰下去,導致公司愈來愈不幸的結局。
1.我們正在做甚麼?
2.我們一起做出甚麼事情了?
3.我們如何創造比較好的世界呢?
三種眼光,代表三種認識世界的角度,也就是三種框架。但依此架構進行溝通,人比較容易理性,達成有效的溝通。
釋迦牟尼大師帶著他的一群學生,觀察當時的社會,發現人類因為「階級制度」而生活非常地不平等,釋迦牟尼表示,除了階級制度以外,所有的人類都各有十種以上不同的特質,將產生十種不同的學習障礙(界限)
釋迦牟尼大師用新的眼光新的世界觀,教育學生打破對舊世界的看法,讓學生用新的角度與思維模式去跟社會互動,使社會產生變化;釋迦牟尼大師用這個方法打破階級制度,建設一個人人平等(眾生平等)的世界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框架()的存在,將嚴重的限制一個人的創意與思考模式,使人失去獨立自主的精神,以致被「傳統習慣」或「黨化教育」所束縛;並且把個人的框架,自然而然的架在的子女或學生身上。這將形成代代相傳的民族性,這將是一種族群發展的框架、限制(相)。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BWV 1048
政府的「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彌補學校教育系統所無法打破的思想框架問題,重新再教育,使百姓有獨立思考的創造力。例如,上課讀書無法使每一個人都破框而出,但是透過社團活動、戲劇表演、極限運動……,可能可以促使有些人打破各種思想框架、擴大生活視野、讓人的腦袋靈活。又例如台灣欠缺像「洛基」那樣的電影藝術,可以激勵人心、突破思考界限。
唉!佛經,以前的翻譯實在太文言文,讓無數的人腦袋打結、著相。
【解釋】
(1)  摩訶薩菩薩:大悟學習者,如同今日博士班學生或博士後研究生。
(2)  心:欲望。
(3)  卵生:像鳥類生態的人類個性,比較沒有定性,做事情容易衝動又半途而廢。
(4)  胎生:像狗或豬之類的胎生動物的個性,一生下來就有特定的習慣,從小到大都一樣,這種人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有自己的個人偏好,固守生活的慣性不改。
(5)  濕生:個性像魚類的人,他們學習事情,會沉溺到廢寢忘食、狂熱忘我的狀態,他們常常不清楚理論與實際的差距。
(6)  化生:個性像會蛻變的昆蟲的人,他們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很大不同的喜好,好像蝴蝶跟毛毛蟲差別那樣大,有些人小時候的興趣跟長大之後的興趣會截然不同。
(7)  有色:有一種人,他們的個性,是依據「感官的刺激」來決定學習的動力。人的感官,主要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
(8)  無色:有一種人,任何的刺激,都無法激起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個性無色,理解力比較慢,做事不積極。
(9)  有想:好像在思考卻不是真的在思考的人,他們對事情總是「顧慮太多」,重點總是沒有掌握住,以至於經常綁手綁腳,錯失良機,把事情搞砸。
(10)  無想:這種人做事情都不想細節,粗枝大葉,他們從來不肯動腦筋仔細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永遠也不知道事情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這是凡事都不干己的人生觀。
(11)  非有想:這種人不管看到甚麼事情都不順眼,總是抱持負面、否定的態度,這種人會動腦筋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卻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12)  非無想:這種人,對任何資訊都沒興趣,也不會引起他任何思考,或刺激他任何的想法。
(13)  無餘涅槃:大師級的思想境界。
(14)  滅度:全部教育成功。
(15)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我沒有辦法讓所有的人都教育成功。因為每人的學習欲望強度都不同,學習毅力也都不同。
(16)  我相:自私自利的心,只顧自己的感受、想法。學習任何事物,總是先考慮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欲望。對某一些知識領域,有強烈的喜歡,或強烈的排斥,都是一種我相。
(17)  人相:偶像崇拜的人,他容易受權威者、名人或生活中意見領袖的影響,而改變學習態度,從不考慮給意見的人是否理性。對某一領域的權威,有強烈的排斥,也是一種人相。
(18)  眾生相:追逐流行、主流意見的人,他很容易受到社會主流價值或族群意識的影響,來改變他的學習意志跟情緒。也容易受大眾傳播媒體影響,或是職業族群的影響。想進明星學校,就是一種眾生相。

(19)  壽者相:因為年齡、社會地位、財富……而產生的階級意識,例如老年人覺得年輕人什麼都不懂,或年輕人覺得老人說的話都過時,這是一種年齡造成的階級意識。也有因為知識程度不同,而產生溝通的鴻溝,由知識多寡而產生的壽者相。省籍情結,也是一種壽者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