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荷蘭統治台灣

台灣民謠組曲
徐弘毅2015.12.11.
鄭和下西洋  1405年到1433 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240多海船,拜訪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一共有7次航行,史稱鄭和下西洋。比西方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了七、八十年,是當時人類史上最龐大的遠航船隊,《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圖集。 
七次深遠的遠洋航行,前三次遠航最遠時達到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遠航達到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 隨後,船隊遠航遠至阿拉伯半島東非。鄭和是伊斯蘭教信徒,七次下西洋,除了冒險外,跟他想到麥加、耶路撒冷朝聖也有關係。
鄭和的船隊中,最大的船稱為「寶船」,共63隻,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  ,寬61.6米。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鄭和利用牽星板確認北極星位置,再對應到地圖上每個港口的緯度(根據北極星在海平線的高度),做為航海的根據。
事實上,在鄭和下西洋之前,福建的泉州已經有數千的阿拉伯人居住,已是國際海運大港,鄭和的航海與造船技術與知識,不可能憑空出現,大多數是受益於這些阿拉伯人(或海盜)
鄭和之後,明朝繼續禁止海路貿易,因為中國一向是農業國,滿朝文武百官都不懂海,因此禁止。但是,懂海的人持續以走私方式進行國際貿易;後來的鄭芝龍,就是鄭和部將的後代。
鄭和下西洋的時期,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正式爆發的時期,此時,十五世紀古騰堡(13961468年)發明活字版印刷,促進希臘、拉丁文流傳和通俗語文文學的普及,喬叟(1340~1400年)佩脫拉克(13041374) 但丁(1265年-1321)的作品也因此印刷術的發達而流傳開來
鄭和去世後60年,西方也出現航海探險,哥倫布在西班牙的天主教的贊助下,於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 ,並且成功到達美洲  

鄭芝龍,天主教徒16041661年),福建南安人,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且在台灣海峽抗擊及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的第一人。
鄭芝龍靠嚴密的「五商」商業組織暢行東南沿海,此組織掌控中國境內進出口的商品銷售管道;分「山五商」及「海五商」兩路,山路設於杭州及其附近地區,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負責收購中國絲綢、瓷器、珍玩等各地特產至廈門;則接著從廈門分表,以仁、義、禮、智、信五行經海路的龐大的商船隊,將貨品運銷至東北亞及東南亞各地。
1628年,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於1646年投降清朝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其母為日人)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被殺。
雖然明朝政府從未管轄過臺灣的土地,但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後來於攻臺之役時,即以收回鄭芝龍暫借給荷蘭人為理由,成功驅逐荷蘭人使台灣成為以漢人為主流的社會。
鄭芝龍海上霸權歷經明朝招降、清朝消滅的時期,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1588年即位以後,竭力推展英國的航海、貿易等國富政策,她治事的45年間在文化學術方面人才輩出,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巔峰時期。著名的人物有:
法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提出了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認識理論,發展出歸納法,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威廉·莎士比亞1564 1616)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留下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戲劇有《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馬克白》。
勒內·笛卡兒15961650年),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
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國政治家、哲學家,他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反對君權神授,他的思想撰寫於《利維坦》(Leviathan)一書。

1516世紀,西歐基督教國家困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陸路封鎖,積極向外擴張勢力,因此開闢往東亞的新貿易航路,因而發現美洲新大陸、好望角新航路,進而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海權時代。西歐各國競相到世界各地從事探險、殖民、貿易、傳教活動。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新的歷史時期。
在當時,台灣除了少數漢人系移民之外,早已有馬來玻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南島民族)的存在,這些使用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族分布於台灣全島。原住民族各有不同的語言與風俗習慣,構成獨立而不相隸屬的部落社會。
由於不同的語言、風俗習慣、居住區,這些原住民族是在不同時間,從不同地方搬遷而來。因為分成許多族群,原住民族在台灣始終未能建立統一政權或王權,僅有台中附近的大肚山曾有王國。
由於適當的地理位置,台灣成為倭寇或海盜的整補地及避風港。倭寇或海盜在明帝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群島,然後再到台灣。官兵雖會追至澎湖,但甚少窮追到台灣。
16世紀中期,葡萄牙船隻在經過台灣海峽時,有個船員偶然遙望,發現一個青蔥翠綠的海島,禁不住喊出「Ilha Formosa(葡語:美麗島)」,就這樣,這個「福爾摩莎」(Formosa)。然而,葡萄牙人雖是最早抵達東亞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台灣之間僅止於用鴉片與銀圓交換台灣原住民的物品,並不打算進一步殖民,當然也無文化交流。
1624年至1662期間,臺灣受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殖民統治,也是第一個有系統統治臺灣的政權。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
一般上皆稱當時的殖民者為荷蘭人,不過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職員時,其實包含許多歐洲民族,外國人以受僱士兵的德意志人為最多。1623年在荷蘭人還未統治台灣時,大約有1500名漢人於台灣嘉南平原生活或僑居,大部分都是來捕烏魚,或向原住民收購鹿製品,因此這些人都是短期居留,並未建立適合開墾的殖民地。
17世紀早期,台灣西部平原充滿了大量的台灣梅花鹿,此時已有原住民從事獵鹿,鹿隻除了作食用以外,也會製成各種鹿製品以供交易。鹿皮主要銷往日本,以製成甲冑及各種服飾;而銷往中國的有鹿肉,以及藥用的鹿茸、鹿鞭。由於出口鹿製品的獲利頗多,引來不少華人前來走私。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不受明朝政府管轄的福爾摩沙(今臺灣)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明帝國對於荷蘭人佔領臺灣並無異議,因為臺灣並非其所認為的領土。
在荷蘭人據台以前,台灣本島未有嚴格定義的漢人移民,大多數皆為短期僑居的漢人。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勞動力,又缺乏本國移民發展殖民地,便招引大量漢人(多數是文盲)移民台灣。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則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共構殖民
居於臺灣西南平原的西拉雅族已有從事原始耕作,只是型態仍不脫離自給自足,產量有限。荷蘭人為了提升農產量,開始鼓勵漢人前來台灣開墾,並制定了許多獎勵措施。甘蔗和米是最主要種植的作物,也有棉花、靛青、麻、小麥、薑、菸草、土茯苓等。當時土地開墾集中於赤崁一帶,以及西拉雅四大社交界之處。
台江內海附近的平原上,有四個主要的西拉雅村莊,分別為新港社、蕭壠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荷蘭人與新港社結盟,但是新港社係其中最弱小的村莊,經常會被最強大的村莊——麻豆社所攻擊。到1636年底,只有57座原住民村莊服從荷蘭人。
在原住民的治理方面,起先荷蘭人以發展貿易為重,無力擴張。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才發起征服與屠殺行動,與原住民部落訂定麻豆協約,確立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但是僅止於台南縣附近事實上,大部分的原住民部落都未被征服,因此大多數原住民部落仍保有自身的自治權。
1640年代以後,台灣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斷地暴漲,收入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移到本地稅收。荷蘭人開始新增各種稅收,加上1650年後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甘蔗業開始衰退,漢人對於荷蘭人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引爆了郭懷一抗暴事件。事件平息之後,荷蘭人並沒有更改整個殖民地的結構,依然以剝削漢人勞力為經濟發展基礎
荷蘭佔領南台灣後,西班牙人亦佔領北台灣。然而1637年起,西班牙人開始削減在台軍力,並從淡水撤出,讓給荷蘭。1644年,荷軍征服北台灣其餘不肯服從的部落,並南下打通陸路,大量屠殺台灣人16451月,荷軍進攻大肚王國內的反荷部落,大肚王國只得於4月正式降服,至此全西部平原皆服從荷蘭人的統治。台灣人受西方文化的震撼:荷蘭人嗜血殘暴只有殖民、剝削與屠殺
在荷蘭人還未統治臺灣時,已有日本商人與漁民常住於大員等地。1626年,西班牙人繪製的「臺灣的荷蘭人港口圖」上標示,日本人有106居住在熱蘭遮城旁邊的街市上。
荷軍士兵如同歐洲各國的軍隊,普遍以鳥銃作戰,在戰術上率先歐洲,採用排放戰術來彌補裝填彈藥的空檔時間,讓火銃隊可發揮強大的火力。在大炮的使用上,荷軍炮彈已採用發射後可爆炸的榴彈,並透過瞄準工具,提高炮擊精準度。
荷軍船艦也有強大的逆風行駛能力,荷軍船艦展現出強大的戰力,當時荷軍15艘軍艦,便足以匹敵鄭軍100艘軍艦。
將原住民改宗成基督徒,也是荷蘭統治時代的施政重點,而西拉雅族的部落最接近熱蘭遮城,因此宣教士便從西拉雅部落,開始推動基督教信仰。當時西拉雅人的某些社會風俗,並不相容基督教義,例如不到3637歲的婦女懷孕必須墮胎、夫妻分居。
西拉雅人為多神信仰,並由稱為尪姨的祭司負責祭祀,尪姨也會藉由占卜、預言等方式影響西拉雅社會風俗,尪姨也負責對婦女墮胎,宣教士因此將尪姨視為最大的傳教阻力。為了減少尪姨的影響力,1641年荷蘭人便把250名尪姨,流放到西拉雅部落北方的諸羅山,並進行基督思想改造。直到1652年,才准許她們返回原部落,並要求不得從事原有的宗教活動,然而存活下來的尪姨只剩48人。
雖然宣教士試圖讓原住民接受基督教,然而原住民仍然透過原有的文化風俗,加以理解基督教。例如有不少改信基督教的原住民,為了避免狩獵、耕作失利,才虔誠地對上帝祈禱對於基督教的價值觀,也是選擇性接受,原住民可以接受夫妻共居、共育子女的精神,然而夫妻須白頭偕老,則未必能接受。
1636526日,臺灣史上第一所學校於新港社成立,課程除基督教教義外,並傳授以拉丁字母讀寫原住民語言。新港辦學成功後,很快也推行至西拉雅語區(約今新市區到嘉義市)及虎尾壠語區(約今虎尾鎮至二林鎮)等地的部落。
荷蘭人為提升男性社會地位,只讓男性接受識字教育。學校的教材有教義問答、祈禱文、講道文等等,為求原住民容易理解,教師多以本地語言教學。然而1648年後,大員當局改推行荷蘭化教育,學校開始教授荷蘭語,也依荷蘭本土的作息來上課,並要求原住民改成荷式姓名、改穿荷式服飾。
在師資方面,除了派來的牧師、探訪傳道以外,教師亦有士兵轉任或由原住民擔任。然而士兵素質參差不齊,時有違法亂紀,原住民教師的地位則日益加重。1659年,大員當局遂於蕭壟社創辦神學院蕭壠神學院,以培育原住民師資。學院採寄宿制,招生名額為30人,入學年齡為1014歲,須通過考試才能入學。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對台灣歷史三意涵:
第一,在荷蘭人據台以前,漢人移民很少,一直要到荷蘭時代以後,才大量引入漢人。亦即荷蘭統治期間,才是台灣中國化的開始。
第二,由於荷蘭人的重商主義,台灣原本自給自足的農耕漁獵一下子變成商業性的產銷,台灣島內的生產和外洋貿易連結在一起,農業生產者須兼具商人的性格,於是有了台灣商販的興起,出現了初期資本主義經濟的雛型。「台灣形成了獨立的經濟圈和政治體,不再依賴中國,而台灣社會較之古老的中國封建社會,已是脫胎換骨。
第三,引進基督教,對西方文化有粗淺的認識,但是範圍不大。
新港文書(蕃語文書),也有人稱之為「新港文」,是今天台灣台南一帶平埔族社群西拉雅族所留傳下來的土地租借、買賣與借貸等方面的契約文書,民間俗稱「番仔契」。從文書所使用的語言來看,既有僅使用羅馬字拼音書寫的單語(西拉雅族新港語)文書,也有漢語與羅馬拼音字對照的雙語文書。不過,由於歷史緣故,使得新港語文失傳
新港語,是今天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西拉雅語。荷蘭駐台宣教師為了傳教以及協助推行政務,不僅一方面自己努力學習當地語言,另一方面也利用羅馬字編纂原住民語的字典,並且以羅馬字教導當地平埔族人書寫自己的語言。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間只有短短38年,沒有為台灣帶來文藝復興運動。
臺灣受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時期,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在科學、政治學出現重大突破,音樂也進入到巴洛克時代。
約翰尼斯·克卜勒 15711630年),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 ,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他最為人知的成就為克卜勒定律,牛頓影響極大,啟發牛頓後來想出萬有引力
勞勃·波以耳   16271691年),愛爾蘭哲學家,在化學與物理學研究上都有傑出貢獻,建立氣體定律。
威廉·哈維1578~公元1657),英國17世紀著名的生理學家和醫生。 他發現了血液循環的規律
布萊茲帕斯卡16231662),法國哲學家、博學家。帕斯卡在1653年的《論算術三角》中描述了一個二項式係數的表格表示,表中的每個數都等於其肩上的兩個數的和,現在被稱作帕斯卡三角。
約翰·洛克(16321704年)是英國的哲學家。他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知名著作《政府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
1650年起,鄭成功於福建沿海崛起,為了籌措和清朝抗衡的軍費,他派遣大量商船前往日本及東南亞貿易,與荷蘭人競爭。1659年台灣陷入恐慌,因為到處都謠傳鄭成功即將進攻,許多漢人開始收拾財產、攜帶家眷返回中國大陸。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荷蘭的大員當局自知已無力再戰,只得退出臺灣。
鄭成功下令屯墾台灣,後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與瑯嶠「番人」的反抗而減緩擴張;鄭成功實際的統治區域大約是從彰化縣二林鎮屏東縣佳冬鄉的範圍之間。
西元1662年,鄭成功佔領南台灣,開國立家,制度初建,未致力於推行漢文化教育。鄭經繼承王位後,初期亦因忙於對抗清荷聯軍而無暇文教;直至1664年敗退東寧才開始建設並推行台灣文教。
鄭經鮮少親理國政,多委由宰輔陳永華掌理。16659月,陳永華認為開闢屯墾略顯成果,啟奏鄭經請求興建聖廟、普設學校。陳永華採行「廟學制」於旁設立明倫堂作為國子監。明倫堂為平時之教學場域,此外亦作為飲射、讀法、賓賢學習禮儀之處,已深具儒家風氣。
聖廟落成後,鄭經又再度下令設立社學,由中土儒士前往民間教導,當時東寧之社學可分為「漢庄社學」以及「土著社學」,學童年滿八歲即進入社學學習經史和寫作,定期實施考課。1666年,陳永華訂定「兩州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不到20年的時間,明鄭就滅亡了,教育也很快就中斷。但是他們為台灣帶來漢字、傳統經典與武藝。
由於明王朝極重視代表眾星拱辰的真武玄天大帝,奉玄天上帝(上帝公)為護國之神。故東寧亦將明朝「護國家神」真武大帝奉為王朝守護神。當時中國渡來漢民、兵士、商船航行海上需依靠北極星以進行船舶導航,因此來台漢人亦多數信奉上帝公,但女神媽祖早已名震閩南,水師官兵有相對少數的媽祖信徒,故明鄭官方亦偶祭祀之。
臺灣北部本為西班牙殖民,有許多天主教信徒。在荷蘭統治時期與基督教密不可分,研判當時已有不少漢人新教徒及新港社原住民新教徒。
滿清的儒學與齋教 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台灣的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轉讓主權予日本為止,212,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台灣在康熙之前未被視為「中國」領土,而在康熙帝時期納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在其遺訓中將台灣與其他藩屬國一樣,列為不征之國,維繫朝貢關係,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1684年康熙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也禁止漢番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皇民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皇民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
鐵路事業方面,當初雖然計劃從基隆至台南敷設縱貫鐵路,但因為資金不足及劉銘傳離職,故僅敷設基隆到台北約32公里,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又完成到新竹約67公里。
清廷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短暫的臺灣民主國時代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清朝政府在統治之初,先是將十幾萬在荷、鄭時期就已居住在台灣的居民強制遣返閩、粵等原籍,又厲行渡臺禁令,對大陸人民移民台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
因為粵東人在中國大陸屢次幫助鄭軍對抗清軍,更是禁止渡臺,於是臺灣客家人人口數因此大幅落後同時移民台灣的泉州人及漳州人,而在日後分類械鬥中失利並退出平原。渡台者多半為單身男子,或是已有家眷,但受限制無法攜帶妻子來台的已婚男子。這些移民者多半是文盲
後來在台灣設立孔廟與學堂的發展,台灣開始有考上秀才、舉人,甚至在滿清政府裡當官。
1683年後,1859年以前,台灣宗教除了道教、佛教與融合前二者的台灣民間信仰為多數,幾無其他宗教。荷蘭統治時代,雖然在南台灣有基督新教、北部也有西班牙引進來的天主教傳教活動,但在明鄭時期交替時幾乎斷絕。
鴉片戰爭後,1865英國長老會以南部為中心,又1872加拿大長老會以北台灣為中心,開始傳布新教。十九世紀後半重新開始的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傳教活動,經過一個世紀到今天仍然繼續著,信徒人數雖不能與來自唐山的佛教或道教相比,但為台灣社會帶來多元性的文化,並給予很大影響。
齋教為台灣民間信仰的流派之一,多數在鄭成功統治時期傳入台灣;雜揉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源於白蓮教在家弟子修行的方式,由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在日治時期被視為佛教一支派,齋教舉行法會、儀式的固定建築稱為齋堂,也別於一般佛教的巖、寺。
台灣彰化著名的八卦山大佛,就是同時供奉儒釋道三教。齋教的起源時代是在明,於清代時陸續傳入台灣各地,在台灣主要有龍華教、先天教、金幢教三個系統。日治時期統稱其為「齋教」,視為「在家佛教」,又稱「白衣佛教」,1915年余清芳在臺南西來庵以齋教為號召,鳩眾兩千人,發動武力抗日,是為西來庵事件,遭日軍擊敗。事後,臺灣總督府立即查禁齋教。
二次大戰結束後,齋教又受到國民政府的打壓和中國佛教會的批判而逐漸式微,轉為一般佛教寺廟,或轉成一貫道信仰。中國祕密宗教,多揉雜佛教與儒家、道教信仰,半僧半俗,深具庶民色彩。明代成化年間,出現了羅教,羅教是北直隸軍人羅思孚所創,結合了佛教白蓮宗與臨濟禪學、道家老莊思想正一派、全真派教義,也吸納了儒家孝親愛人的說法,成立「無為教」,認為人都應該要虛靜無為,以便回歸「真空家鄉」的「無生父母」身邊。
無生父母在民間的演化中,逐漸變成女性化的唯一大神「無生老母」,羅教影響了中國所有的民間宗教。清代,已分化出龍華三會、無為教、聞香教、先天教、八卦教、紅蓮教、青蓮教、白陽教、紅陽教、青陽教等數十教派,多數都由白蓮教系統轉化衍生而來,或沿襲刪改白蓮教信奉經典、教儀等。
一貫道末後一著教、齋教、羅教及白蓮教之間關係錯綜複雜,有著思想血統交雜密切關係。先從白蓮教談起,產生於南宋;「無生老母」係一貫道最高神祗,也是造物主與主宰者,又稱「明明上帝(老母)」,一般多認為「無生老母」源自白蓮教信仰。
在羅教祖師羅思孚(羅祖)「悟道」之前,當時民間早已受白蓮教影響,流行崇拜「無生父母」的信仰,白蓮教相信「無生老母」將於末世派遣彌勒佛下凡拯救世人,此與一貫道三期末劫教義中,於末世時,彌勒佛將下凡救度世人的末世思想不謀而合。白蓮教結合摩尼教、彌勒教,產生彌勒末世救世思想,此亦皆與一貫道認為白陽期彌勒收圓救贖思想不謀而合。
羅教的羅思孚在思想上比較接近禪宗,事實上從白蓮教、羅教到一貫道,幾乎都吃素齋,其思想則隨時代與環境演進。在台灣,受基督教影響,一貫道開始提倡五教共合(還加入回教),認為所有經典與創教大師,都是上帝派來的,人類都應該學習、實踐,並融會貫通
一貫道在台灣,主要則是跟著蔣介石的部隊由中國來台,一開始有18個支派,也受蔣經國的白色恐怖所迫害,直到李登輝執政時,才被政府與社會所認同,長榮集團的張榮發即是一貫道道親(寶光組)。各派系間,平常往來不多,每一個講師、點傳師、傳道師、前人,專長與所學都不同,有人專研四書,有人專研佛經,有人專研道家經典,但是研究基督教聖經與回教可蘭經的人,幾乎沒有。
一貫道與台灣許多神壇廟宇鑾堂一樣,有乩童,但是不同的是,一貫道的扶鸞必須受嚴格訓練,法會上會請仙佛的靈體降世、臨身,鼓吹追求真理、行善助人,並寫藏頭詩,與台灣一般神壇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是台灣傳播中國儒、佛、道三教思想的主要力量。一貫道也廣傳至日本、南韓、東南亞與巴西。
清朝時期的台灣,在整體文化上仍落後於中國很多,更不可能與西方文藝復興相提並論。直到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台灣的文化才一舉超越中國,同時吸收西方與日本文化。
清廷統治時期(16831895)期間,台灣還處在迷信的黑暗時代,西方已經從從文藝復興運動晚期,進入到啟蒙時代。啟蒙時代人類走出迷信的歷史性時代,往科學及理性的智識文化運動。
這段時期誕生二位偉大的巴洛克作曲家:西方現代音樂之父巴哈   16851750年)和韓德爾(1685-1759)以及數名文學家,包括《魯賓遜漂流記 》的作者丹尼爾·笛福 16601731年)《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強納森·史威夫特 16671745年)。
當台灣人剛從部落文化進入到滿清帝國主義,歐洲已經開始準備發展民主政體,孟德斯鳩16891755) 出版《論法的精神》,全面分析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
伏爾泰​​16941778年)​​反對君主制度 ,提倡自然神論 ,批判天主教會 ,主張言論自由,以捍衛公民自由 ,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
德尼·狄德羅(17131784年)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編《百科全書》。
-雅克·盧梭   17121778年)提出民約論,主張國家是因訂立契約而產生人民是制訂契約的主體,由此他提出「人民主權」的思想,國家主權不能分割,也不能轉讓,一切人權的表現和運用必須表現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公意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高於法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