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of Mendelssohn
徐弘毅2015.12.16.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1812-1870年),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有空前的名聲,在二十世紀時他的文學作品受到評論家和學者廣泛的認可。
狄更斯以高超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包羅萬有的社會圖景,作品一貫表現出揭露和批判的鋒芒,貫徹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他的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了卓越的貢獻,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10歲時,狄更斯父親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店作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這段經歷,備嚐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態。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是靠自學成才。
狄更斯後來成為《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出版他的第一部散文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 匹克威克外傳 》,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之後狄更斯連續出版了多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了《孤雛淚》、《小氣財神》。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 塊肉餘生錄 》,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 狄更斯以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 荒涼山莊 》、《 艱難時世 》、《 雙城記 》等。
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周刊《 家常話 》,收錄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 1859年另一份刊物《 一年四季 》也開始發行。 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勞動和對改革現實的失望,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
《孤雛淚》裡,奧立佛的親生母親是因一段無法公開的戀情而意外懷了他,因為這段不倫之戀,她離家出走,在倫敦附近的救濟院中產下奧立佛,奧立佛一出生就成了孤兒,奧立佛爾坎坷的童年就這樣開始了。
他在監獄般的孤兒院中成長,孤兒院中只有不停的工作和挨餓。他逃出沒有人情味的孤兒院後,被送到棺材店去當學徒,卻仍脫不了被虐待的命運,於是奧立佛再次逃亡,流浪在倫敦的街上;但是不幸受騙加入竊盜集團,被迫在街頭做小扒手,惡劣的環境、重重的誤會包圍了奧立佛;奧立佛的善良讓他得到幫助,終於得以洗脫罪名,脫離竊盜集團,並獲知自己真正的身分,和親人團聚。
狄更斯以寫實的手法描寫英國工業革命後的社會問題,也點出人性的黑暗面;而奧立佛象徵了人的善良面,他總是保持著純真的心,對生命抱著希望,這種執著讓他終於贏得幫助、脫離困境。
《小氣財神》,故事發生在一個寒冷的聖誕夜,書中的主角史古基是個愛財如命、貪婪吝嗇的守財奴,他從不關心別人,也不在乎什麼節日,甚至十分痛恨聖誕節。一晚,已故友人馬利的鬼魂拖著沉重的鐵練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自己因為生前自私自利、不肯幫助窮人,死後才會變成拖著鐵鍊到處漂泊的孤魂,如果史古基不想重蹈他的覆轍,今晚便是他最後的機會。
因此,馬利為史古基引來三個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聖誕節幽靈,帶他去看看自己以前如何歡度聖誕節、現在如何虛度,死後又將如何懊悔的種種景象。最後,史古基終於被家庭的溫暖和人與人之間的愛所感動而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了,他決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再為金錢汲汲營營、浪費生命。
一開始史古基不願意去了解別人,是一個非常自私很自我為中心的一個人,所以從來不曉得他的助理家中有多困苦,總是待他嚴苛,也不太願意去相信別人、疑神疑鬼的;但是後來經歷過聖誕驚奇後,發現原來自己有多可惡,也發現到自己唯一的親人也就是他的姪子,不因他惡劣的行徑而鄙棄他。
我們的周遭有許多的人,是我們從不曾去真正了解的,也許就連跟自己最親密的、關係最密切的親人也是如此;如果希望別人對你敞開心胸,自己就必須先跨出第一步,誠心地接受別人。人不能總是那麼自私,總是認為自己好就好了。很多事情要做之前先考慮身旁的人,體諒並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思考。
錢,積蓄再怎麼多,死了也帶不走,應該要適當的取捨;樂於幫助需要被關懷的人,如此我們未來的生活便會更和諧、更美好。史古基並非從小就如此地貪圖勢利、我行我素,是從小到大慢慢累積出來的。但是他「回憶過去,珍惜現在,把握未來。」徹底改變了自己。一切的事物變與不變,全操之在己!
《塊肉餘生錄》文中主角科波菲爾,是一個出生就注定沒人疼的小孩,沒有父親,卻有可怕的繼父,就連母親也生活得很痛苦;不幸的不僅僅是如此而已,當她的新爸爸和姑姑摩德史通住進她家的那一刻起,無比的災難也同時降臨了,科波菲爾變得陰沉、遲鈍了,她每天生活在充滿恐懼與暴力的生活之中,直到母親與弟弟去世,他才能無後顧之憂的逃離這恐怖的家。
他的一生該是不幸地,歷經千辛萬苦卻得不到平凡、簡單的幸福,而這層層的關卡又似乎是上帝給他得歷練。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個貴人,「逆境中求生存」的科波菲爾,因為重來沒有擁有過,所以他更懂得去珍惜所經歷地每一件事,把每一件考驗當成借鏡。
『如果沒有習慣和毅力,沒有立志於集中精力一次完成一件事的決心,我將永遠不能取得今天和今後的成就。我相信,我生平不管做什麼,總是全身心的做;在大事和小事上,我總是一貫的認真。凡可以獻上我全身的事,絕不獻上一隻手;不論做什麼工作,絕不妄自菲薄。』這是科波菲爾對於自己的期許。
我們更應該把握當下,盡十二萬分的努力把每一件事盡全力做到最好,永遠不要放棄,我們要勇敢地應對挫折,不要被困難打敗,當戰勝不幸的同時,成功將在不遠處。終於,他成了家喻戶曉得大作家,顛覆了大家對他不幸的看法。
這一本自傳體小說,像是一本類似《魯賓遜漂流記》之類冒險犯難的小說。它在對於揭露社會的深度和批判的同時,又以諷刺的手法,熱情、生動的筆觸表現了下層人民艱苦的生活處境,也譴責了上流社會的陰險、奸詐、狠毒,給與人民深切的同情與關懷。
《 雙城記 》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曼奈特醫生一家和以德法奇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 小說裡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
巴黎醫生曼奈特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強迫出診,看到一對姐弟氣絕的慘狀。 弟弟在臨死前將侯爵兄弟二人對自己家族的迫害告訴了醫生,自己的姐夫和父親如何因這二人的關係死去,和自己的姐姐受到了怎樣的迫害。
曼奈特寫信向國王告發,不幸這封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 最後曼奈特以政治犯身份被關進巴士底監獄,2年後妻子憂鬱以終,女兒露西·曼奈特(Lucie
Manette)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撫養。曼奈特在監獄中渡過18年後釋放,得他以前的僕人德法奇(Ernest
Defarge)收留。
德法奇開了一家酒店,是革命活動的聯絡站,他的妻子將法國貴族的暴行記錄在圍巾上。曼奈特的女兒露西,接他去英國倫敦居住,路上遇到侯爵的兒子查爾斯·丹尼。
查爾斯·丹尼和雪尼·卡頓外貌相似,但性格卻完全不同。丹尼是法國貴族後裔,但是他對其家族壓迫勞動者的行為感到不滿,他放棄財產的繼承權,一人在倫敦謀生,是一名法語教師。卡頓是一個有才華但憤世嫉俗的英國律師。兩人愛上了同一個女人,露西·曼奈特愛上了丹尼,兩人在曼奈特醫生同意後結婚。 丹尼的雙親相繼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因為壓死農夫的小孩,被孩子的父親一刀殺死。
法國大革命爆發,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監獄,已經繼承家業的丹尼為保護舊日的管家蓋白勒,冒險趕回時局紛亂的巴黎 ,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得知消息後露西與曼奈特醫生也一起趕到巴黎,曼奈特醫生利用其老政治犯的威望拯救被囚禁的丹尼。雖然丹尼最後重獲自由,但是很快又因被人檢舉而重新入獄,檢舉人竟然是曾經幫助過曼奈特醫生的德法奇夫人,一位堅定的女革命者。
法庭上,德法奇夫人遞交了關鍵性的證據:曼奈特醫生獄中所寫的一份有關入獄經過的血書。原來曼奈特醫生因檢舉厄弗里蒙地家族(丹尼的世家)的醜聞事件,這份血書最後卻判處丹尼死刑。這時一直愛慕露西的雪尼‧卡頓也來到巴黎,為了幫助心上人的愛人,他買通獄卒,潛入監獄,將丹尼迷暈,並頂替他,並且最後被處死,而丹尼一家則得以逃出法國,抵達倫敦。
《雙城記》通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殘暴,但同時又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普通勞動者的殘酷行徑。 書的開卷語,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成為經典名句。
最後,雪尼‧卡頓走上斷頭台之前回憶說: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同樣是經典。
書中深刻描繪出農民在抗戰前後的反應,有如天壤之別。他們渴望自由、和平、愛,於是他們互相幫助,展現出堅忍不拔的高貴情超;然而隨著巴士底監獄被攻陷後,那股情操染上了鮮血,他們秉持著狂熱的愛國心濫殺無辜,原本的理性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隨著心情起伏的群眾心態。他們會揮舞著斧頭大聲叫囂,但下一秒卻能為你落下滾燙的淚水。
狄更斯不僅傳達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恐怖氛圍,也對於『不理性的集體意志』對自由的戕害,落下重筆。號稱推翻專制王權的法國大革命,活脫脫就是專制政權的翻版,一樣的掠奪與壓迫平民,是對人性的二度傷害。在這樣的風暴中,雪尼·卡頓願意為愛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成全露西一家的幸福,被認為是最值得也最理性的。他向世界呼籲:暴力會帶來血腥,流血會造成更多的衝突;唯有深懷慈悲之心,才能挽救瀕臨破碎的社會。
書中也描寫了貴族的蠻橫,貴族認為世界是以他們為中心在運轉,他們所說的就是真理,沒有人能夠打破這些幾百年來的根基,一切的美好是屬於統治階層的。但是很顯然這些成天泡在香檳與奢華宴會的貴族是大錯特錯,最後使他們美夢破滅的,就是被看作螻蟻不值的農民。
專制不能決定一切,但是不理性的抗爭只會在傷口上灑鹽,唯有我們從中得到寶貴的教訓,學習人與人的公平正義,法國大革命在歷史洪流中的傷痕才不會在被揭起。
狄更斯:
1.
思想和身體一樣,稍有過度的安逸,便會染病。
2.
寶貴的光陰,總是像箭一樣地飛逝著。
3.
天才是難以駕馭的。
4.
沒有東西可以替代徹底、熱情、誠懇的真功夫。
5.
利器完不成的工作,鈍器常能派上用場。
6.
當我們誤用生命的時候,生命並無價值。
7.
愛情能持之以恆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在別的方面沒有恆心,那麼愛情方面的恆心也就一文不值,毫無意義了。
8.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9.
要想上梯子,必須從底下爬起。
10.
沒有壞人,也就沒有好律師。
11.
偉人也有窮親戚,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事實。
12.
一隻眼睛裡閃爍著愛的光芒,而另一隻眼睛卻燃燒著自私的俗火。
13.
永遠得不到安寧,永遠得不到滿足,老是追求著永遠得不到的東西,情節、計劃、憂慮和煩惱永遠縈繞在腦際——不管這是多麼離奇,有一點是明白無誤的:那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個人就是在這種力量的驅使下去製訂人生計劃的!
14.
我想一切胸襟寬廣的人都有雄心大志;心懷大志的人,是那些堅定而有信心地走這條道路的人,而不是那些企圖一蹴而就、淺嚐輒止的人。
15.
大家在穿著漂亮高貴的衣服時,就有善良的精神和情緒。但是,這卻是不值得信任的事。
16.
這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
徐弘毅:
1.
《白宮風雲》的編劇家艾倫索金,他認為美國政府是由一群貪婪的政客所組成的。
2.
《白宮風雲》有一集的內容是說,有一名老國會議員,希望為美國政府撥款照顧自閉症兒童,但是,美國副幕僚長喬西拒絕,因為很多國會議員像禿鷹一樣瓜分了美國的預算,他已經將有限的預算花在議員們爭取的研究木材費上了,這棵聖誕樹(預算)已經掛滿太多裝飾品,照顧不了自閉症兒童了。
3.
艾倫索金在諷刺,美國的預算都用在研究如何打造棺材(木材費),圖利私人機構,而不是照顧弱勢者。
4.
於是,這名老國會議員在議事審查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聖誕夜那一天,用生命對抗貪婪的美國國會議員,他站在議事台上,朗讀狄更斯的《塊肉餘生錄》,不上廁所、不喝水、不休息到深夜,他打算死在發言台上。
5.
《塊肉餘生錄》的主角科波菲爾,是一個出生就注定沒人疼的小孩,那些自閉兒童的處境就像科波菲爾,被貪婪的美國政界拋棄了。
6.
台灣的政治權貴階級水準也差不多,利用權力包工程、收回扣,弱勢者的死活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國民黨權貴階級沒有一個人看得懂狄更斯的小說,民進黨也非常多人都看不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