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俾斯麥1862

The Best of Wagner
徐弘毅2015.12.17.
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1898年)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仲介人」。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德意志,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又譯「帝國總理」)。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186410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和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8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什勒斯維希劃歸普魯士統治,霍爾斯坦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霍爾斯坦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
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4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霍爾斯坦,因此俾斯麥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國,而是將奧地利逐出日耳曼聯邦,並且讓奧匈帝國作為抵擋俄國西進的屏障。因此他在該年8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侖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因此他採行內、外兩種態度理政。在德意志帝國內,他依然保持高壓強橫的作風,打壓天主教與左派勞工;國外方面,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樹立外敵,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表現出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態和風格。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已執政了長達26年。在1890318日向威廉二世遞呈辭,正式下野,結束30年執政。
俾斯麥:
1.        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
2.        如果人生途程上沒有障礙,人還有甚麼可做的呢?
3.        我們必須咬緊牙關,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則,我們將一事無成。
4.        對於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
5.        如果日爾曼民族不在強大到可以浴血保衛它自己的存在的話,它就應當滅亡。
6.        對青年的勸告只用三句話就可概括,那就是,認真工作,更認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7.        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裡下手。
8.        鬥爭只可能有兩種結果:要麼敵人踏著我們的屍體過去,要麼我們踏著敵人的屍體過去。
9.        人類的整個生命離不開三個論點:鬥爭,美德,領袖
10.     社會事業的不易完成,它的癥結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復民眾的權利。
11.     國家的安全不能寄託於別人的恩賜上,歷史總是在軍刀上前進,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 要生存、要尊嚴,就需要有強大的軍備
12.     我們需要的是和平,我們需要的是獻身於我們的事業。
13.     我們已經設定了一個目標,並將為之努力奮鬥,直到死亡!
14.     世界上變革的最強推動力,不是統治群眾的科學認識,而是賦予群眾以力量的狂熱,有時甚至是驅趕民眾向前的歇斯底里。
15.     如果文明沒有對野蠻進行排斥、打壓,那麼這種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
16.     如果一種文明沒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來保護,那麼這種文明是脆弱的,遲早會被野蠻所征服。
17.     我們也許會毀滅,但當我們毀滅時將會把整個世界捆在一起,一同跳入火坑。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德國作曲家,承接莫札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開創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亦受其影嚮。同時,因為他的政治宗教取向,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華格納1813年出生於萊比錫,出世6個月,在警察局當職員的父親就去世了。 他母親不久改嫁給一個演員兼劇作家。 不久全家就搬到繼父工作的德勒斯登。華格納在繼父關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藝術薰陶,他對戲劇和音樂十分感興趣。1827年,全家又遷回萊比錫。在萊比錫布商大廈劇院,他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深受感動。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 ,一年後,他創作了貝多芬風格的《C大調交響曲》。
1840年至1841年在巴黎度過。 1842年返回德國德勒斯登,任宮廷樂隊指揮。1849年在德勒斯登參加五月起義,失敗後被通緝,此後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 在巴黎期間,認識了李斯特 ,後來娶了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為妻。 1861年通緝令解除後,回到德國,住在威斯巴登的Biebrich鎮。
華格納之後的戲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是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劇中的許多元素來自日耳曼神話 ——多數來自後來的北歐神話 。《指環》系列的前兩部《 萊茵的黃金 》與《 女武神 》分別在1854年與1856年完成。 

巴黎公社 la Commune de Paris )是一個在1871年,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死了兩名法國將軍,加上公社拒絕接受法國當局的管理,終於導致了被稱為「血腥一周」的嚴厲鎮壓。
導致巴黎公社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慘敗,另一方面,是由於法國工人階級持續增長的不滿情緒。由於評價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傾向於資本主義或中立者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它既沒有依賴於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實際上是無政府主義。
普法戰爭,是於18707月由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挑起的,結局卻是法軍慘敗。187092日,被圍困的拿破崙三世下令投降,第二帝國也就隨著皇帝的投降而崩潰。 94日,巴黎爆發革命,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由資產階級共和派組成的新政府,稱為「 國防政府 」。 普魯士並不滿足於皇帝的投降,繼續大舉進攻法國。919日,普軍包圍巴黎。 
多年來不斷加劇的貧富分化,再加上當前的食物短缺,軍隊失敗,還有普魯士軍隊的不斷炮轟終於大大激化了社會各界的不滿情緒。巴黎市民,特別是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一個比較明確的要求是巴黎應該自治,擁有自己的經選舉產生的議會,享有與其它法國小城鎮同樣的權利,這些要求匯總起來變成了一句口號:建立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
18711月,圍城四個月後,執政的國防政府謀求與新宣告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停火協定。 德國人要求在和平協定裡加入一條要讓德國軍隊以凱旋儀式進入巴黎。儘管被圍困多日,但許多巴黎市民還是非常憤慨並堅決反對普魯士(現在已經是新帝國)人以任何儀式宣布對他們的城市的佔領。
當時有30萬巴黎市民是一個被稱作「法國國民自衛軍」的市民部隊的武裝成員,選舉了他們自己的官員,都是來自於工人階級,包括激進分子和主張社會主義的領導者。他們進一步組建了一個自衛軍的「中央委員會」,包括愛國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共同保衛巴黎,擊敗德國人的進攻,並且保衛共和政體,防止帝制復辟。
德軍很短時間便馬上撤離了。但巴黎的高度政治狂熱還在繼續。帝國政府和臨時政府都已離開巴黎去了凡爾賽 ,一個在德軍保護之下的避風港。 結果在他們回去之前的那段時間,法國首都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由於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採取了一種更加激進的姿態,權威也穩定地增長,政府感到不能無限期地允許它自由支配那400多門大砲。 
於是,正規軍去奪取存放在蒙馬特爾高地及全城其它地方的大砲,士氣低落的士兵們不但沒有執行命令,反而與國民自衛軍和當地居民親如兄弟。其他很多部隊也參加了叛亂,於是叛亂迅速擴大,政府首腦向所有還服從命令的正規軍,警察以及各級行政人員和專家們下達了立即撤退令。 
公社的92名成員(確切地說是「公社議會」)包括了很高比例的技術工人和一些專家(比如醫生和記者) 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是政治活躍分子,派別從共和派改良主義者,到各種類型的社會主義者,甚至還有希望恢復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專政的雅各賓黨人。
公社儘管內部有許多不同,議會還是在管理一個兩百萬人的城市的基本公共事務方面做的不錯;它也能夠在一些政策上達成一致,這些政策的內容傾向於建立一個進步的,長期的以及高度民主的社會民主主義 ,而並不僅僅是一場社會革命。 由於時間短暫(公社只存在了不到60天),只有一部分法令真正得到了實行。 
公社部隊,也就是國民自衛隊,首先於42日與常規軍的凡爾賽軍展開了一場小規模衝突。 雙方都沒有真正地想要開始一場大規模內戰,但雙方也都不想談判。
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政府軍的兵力在數量上持續增長,巴黎城牆西部的一道城門被攻陷,凡爾賽軍開始奪回巴黎,他們首先佔領了繁榮的西部地區,在那裡他們受到了那些在停戰後沒有離開巴黎的市民們的歡迎。
公社沒有一個統一的有計劃的防禦,每個街區為了自己的生存各自為戰,最後被一個接一個地攻破。在進攻中,政府軍應當為對國民自衛軍和平民的大屠殺負責:曾經拿過槍的戰俘,或者被懷疑為曾經戰鬥過的人士,都被立即槍決,集體屠殺成了家常便飯。
最頑強的抵抗發生在東部的工人階級區,戰鬥一直持續,直到流血週最後的巷戰。 527日,只有極少數的抵抗仍在持續,特別是最貧困的東部地區,最後一個路障在美麗城的rue Ramponeau被攻陷。 在流血週期間的死亡人數一直無法得到準確的數字,大約「7,500人被監禁或者流放」,「大約20,000人被處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