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 Maria Giulini conducts Rossini Overtures
徐弘毅2015.12.10.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年),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1803年5月25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康考德村。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
此時的美國缺乏統一政體,更沒有相對一致的意識形態。在他去世的時候美國不但因為南北戰爭而統一,而且它的個性逐漸鮮明起來,除了物質力量引人注目,美國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歐洲的陰影。
1837年愛默生以《美國學者》為題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辭,宣告美國文學已脫離英國文學而獨立,告誡美國學者不要讓學究習氣蔓延,不要盲目追隨傳統,不要進行純粹的摹仿;還抨擊了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被譽為美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獨立宣言」。
一年之後,愛默生批評了基督教死氣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無尚,提倡靠直覺認識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內心深處,你認為合適的東西對一切人都適用。」
愛默生出身牧師家庭,自幼喪父,由母親和姑母撫養他成人。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豐富思想,開闊視野。畢業後曾執教兩年,之後進入哈佛神學院,擔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師,並開始佈道。
1832年以後,愛默生到歐洲各國遊歷,結識了浪漫主義先驅華滋華斯。愛默生回到波土頓後,在康考德一帶從事佈道。這時他的演說更接近於亞里士多德學派風格。愛默生經常和朋友梭羅等人舉行小型聚會,探討神學、哲學和社會學問題。這種聚會當時被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愛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袖。
1840年愛默生任超驗主義刊物《日晷》的主編,進一步宣揚超驗主義思想。後來他把自己的演講彙編成書,這就是著名的《論文集》,三年後,《論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這部著作為愛默贏得了巨大聲譽,他的思想被稱為超驗主義的核心,他本人則被冠以「美國的文藝復興領袖」。
愛默生的《論文集》讚美了人要信賴自我的主張,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為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滲透了新柏拉圖主義,和類似加爾文教派的一種嚴肅道德觀,和那種能在一切自然中發現上帝之愛的浪漫派樂觀主義。
愛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於一身,他的詩歌、散文獨具特色,注重思想內容而不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出,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
愛默生:
1.
人不是在自然裡,而是在自身中看到一切都是美好而有價值的。
2.
世界非常空虛,人卻從這種虛飾的外觀中得到好處,使靈魂驕傲地得意揚揚。
3.
每個真正的人,都是—個事業、一個國家和—個時代;他們需要無限的空間、無數的人和無限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孫後代似乎像一排門徒,跟隨在他的身後。
4.
偉人凱撒,他是為後來時代而生的,我們從他那裡得到了羅馬帝國。基督出生了,成千上萬的人緊緊依附著他的才華成長起來,人們認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
5.
制度,是一個人的身影的延長。
6.
最內心的東西在適合的的候,會成為最表面的東西。
7.
摩西、柏拉圖和彌爾頓,他們蔑視任何書籍和傳統,講的不是人們的想法,而是他們自己的想法。
8.
一個人應該學會發現和觀察自己,內心深處閃爍的微弱的光亮,而不僅僅是注意詩人和聖賢者輝耀天空的光彩;他們也不忽視自己的思想,因為是他自己的。
9.
在天才的每個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我們自己拋棄了的想法;但當它們回到我們這裡時卻帶上了某種陌生的崇高感。
10.
藝術的偉大作品,並不會對我們有更多的教益。它們教導我們,要心平氣和地、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自己的看法。
11.
我只是試驗者,我是個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後永遠不存在『過去』。
12.
當人人權利都平等的時候,從道德、理智上講,人們在財產方面則是非常不平等的,一個人擁有衣服,另一個擁有一片土地。
13.
法律,只不過是—種備忘錄。
14.
最偉大的真理,最簡單。
15.
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
16.
智慧的可靠標誌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蹟。
17.
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現。
18.
我們對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腳踏實地地去履行它。
19.
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
20.
真理的核心無處不在,真理的範圍漫無邊際,真理的存在我們無法否認。
21.
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
22.
兩個人如果讀過同一本書,他們之間就有了一條紐帶。
23.
一項發明創造,會帶來更多的發明創造。
24.
在天空裡明亮的彩雲上,總懸著一顆黑色的災星
25.
生活是一輛永無終點的公共車,當你買票上車後,很難說你會遇見什麼樣的旅伴。
26.
真理是存在的頂峰,正義就是在實踐中運用真理。
27.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28.
耐性是天才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
29.
我們的地球給我們一個可愛的錯覺,這就是每個人都站在世界之巔。
30.
如果你遇到一個具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
31.
勝利就在真理之中。
32.
人類所抱有的疑念,就是科學的萌芽。人們喜歡獵奇,這就是科學的種子。
33.
人,是喪失地位的神。
34.
人,全都是為「發現」而航行的探尋者。
35.
為什麼一個人要富有?為什麼他一定要有馬匹,精緻的衣服,漂亮的住宅,到公共場所與娛樂場所去的權利?因為缺少思想。
36.
但是我們最終是因為沒有思想,所以才發現我們沒有錢。
37.
我們最初是因為耽溺於肉慾,所以才覺得一定要有錢。
38.
自信,是英雄的本質。
39.
英雄並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別僅在於,他的勇氣維持了五分鐘而已。
40.
無論真理在何受到傷害,都應去捍衛它。
41.
發現一顆新的行星和在地球上找到一種新的物質,是同樣了不起的收穫。
42.
庸才之所以平庸,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愚昧而固執。
43.
智力取消了命運,只要一個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44.
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
45.
健康是智慧的條件,是愉快的標誌。
46.
沒有行動,思想永遠不能成熟而化為真理。
47.
知識,是治療恐懼的藥。
48.
聰明人,並不是無論何時都聰明。
49.
對真理的最大尊敬就是,遵循真理。
50.
一個人的品格不應由他的特殊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的日常行為來衡量。
51.
一個文明的真正考驗不在於人口的多寡,也不在於城市的大小,更不是糧食的產量——這一切都不是,而是這個國家所培育出來的人才。
52.
野蠻成性的人,隨時都能想出卑劣殘忍的伎倆。
53.
保守主義者,學不會新東西。
54.
要想得到別人的友誼,自己就得先向別人表示友好。
55.
人類一切賺錢的職業與生意中,都有罪惡的踪跡。
56.
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
57.
一切聰明人,都是自私的。
58.
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
59.
平凡的人,希望;天才的人,創造。
60.
書本理論是高尚的。第一代學者吸收了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用自己的心靈重新進行安排,再把它表現出來。進去時是生活,出來時是真理;進去時是瞬息的行為,出來時是永恆的思想。
61.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
62.
不害怕痛苦的人是堅強的。
63.
即使斷了一條弦,其餘的三條弦還是要繼續演奏,這就是人生。
64.
你信任人,人才對你忠實。以偉人的風度待人,人才表現出偉人的風度。
65.
使時間充實就是幸福。
66.
好思想,如果不去實行,就和好夢一樣。
67.
藝術家一開始總是,業餘愛好者。
68.
只要生命還可珍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倍受崇拜。
69.
怎樣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
70.
我卻在創造著自己的命運。
71.
人一旦有追求,世界亦會讓路。
72.
愛情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在別人身上的反映。
73.
所有的偉人都是從艱苦中脫穎而出的。
74.
真正持久的勝利是和平,而不是戰爭。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 1804-1872年),德國哲學家。是德國法學家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的第四個兒子。費爾巴哈先在的海德堡大學學習神學,不顧父親的反對,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兩年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1828年,他到紐倫堡附近的埃爾蘭根學習了兩年自然科學,並任大學講師,1830年匿名發表了第一部著作《論死與不朽》,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他的激進思想加上不善演講,他一直在學術界無法取得成功,並被永遠驅逐出大學講壇。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生活。
1839年發表了《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1841年發表《基督教的實質》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
費爾巴哈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象,論及到其他學科時,尤其是哲學,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他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不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他稱之為人道主義的神學,以人為上帝,力圖應用主觀的感覺恢復所謂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間,由於他對宗教的抨擊,使許多革命黨人將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從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 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長時間的精力消耗,僅兩年後的1872年在紐倫堡去世。
費爾巴哈:
1.
熱愛科學,就是熱愛真理,因此,誠實是科學家的主要美德。
2.
只有愛,給你解開不死之謎。
3.
科學,只把最高的恩典賜給專心致志地獻身於科學的人。
4.
理論所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實踐將為你解決。
5.
人,是文化、歷史的產物。
喬奇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年),義大利作曲家,他生前創作了39部歌劇以及宗教音樂和室內樂。羅西尼的父母都是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名小號手,母親是一名歌唱家。
羅西尼的父親是位熱烈的民主主義者,1796年,當拿破崙的軍隊進入義大利北部時,他歡迎他們的來到,但當奧地利軍隊重新佔領這裡時,他被關入監獄。後來羅西尼隨母親移居波隆那,以母親的演唱為生。
幼年時,便受到音樂訓練,學會演奏小提琴和古鋼琴。他的演唱聲音也很好,從十歲起他在一個教堂合唱隊中唱獨唱,十三歲時他參加了一個歌劇的演出,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以歌手登台。後來他還跟他父親學會了演奏小號。
1807年15歲時,進入波隆那音樂學院學就讀,他學大提琴,學得非常快。他作曲方面的知識主要不是從學校學來的,而是在演奏古典時期作曲家海頓與莫札特的四重奏中,自己琢磨出來的。
1829年在法國大革命氣氛感染下,根據席勒同名詩劇寫成歌劇《威廉泰爾》,反映義大利人民要求擺脫外族壓迫的願望,同時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了推進作用,這也是他的最後一部歌劇。當時儘管只有37歲,卻從此放棄歌劇創作。
1836年,他回到波隆那,擔任母校波隆納音樂學院的名譽校長。雖然他繼續創作,但主要精力在於宗教音樂和室內樂,1842年把十年前寫作一半的「聖母悼歌」完成。1848年,波隆那的動亂迫使他遷居佛羅倫斯,1855年再次移居花都巴黎。
徐弘毅:
1.
愛默生的《論文集》讚美了人要信賴自我的主張,就是現在美國電影、流行歌曲、體育明星、政治領袖常說的一句話「相信你自己。」
2.
原本基督徒的信仰是「相信上帝、耶穌會拯救我」,如果聖經沒有讀通,很容易會變成一種奴性,自己不努力,只等著上帝降下奇蹟。愛默生要所有人相信,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與潛力,可以超越眼前的障礙,這是人文主義;愛默生的精神使美國在體育、政治、學術、商業各方面都超越各國,成為世界強國。
3.
不過,我認為,愛默生並不是推翻基督教思想,相反地,他是還原《聖經》的原意,在《聖經‧出埃及紀》,摩西聽到上帝的聲音,他問「你是誰?」上帝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4.
亞伯拉罕是脫離家族、故鄉出去開墾奮鬥的人,以「守信用」聞名;他的兒子以撒是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品德著稱的人;以撒的兒子雅各(以色列)是白手起家、獨自奮鬥成功的人,並且他願意無私分享一切給當初要追殺他的哥哥。他們都是,相信自己有無限潛能,可以超越個人人品與能力上的界限,克服現實萬難的人。
5.
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神」,其實這句話英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就是我」。意思是說,上帝是獨立自主的,他有自由意志,他相信自己有無限的可能。
6.
上帝要摩西帶百姓出埃及,但是摩西不相信自己,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打敗法老王,沒有能力帶百姓出埃及;最後,是上帝發脾氣罵他,逼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先努力再說,努力出現困難了,上帝再教你。最後,摩西一直努力到120歲,終於證明自己確實可以超越界線,讓以色列人獨立建國。
7.
李安的「少年π的奇幻漂流」也充滿愛默生的精神,π是數學上的無限小數,所以,少年π是有無限可能的人,他可以獨自飄揚過海求生,他可以跟老虎相處,他也可以獨自開拓新的人生,這也是愛默生的精神。
8.
有許多音樂人認為,音樂就是為了追求優美,這只是少部分音樂的重點,那些放在咖啡廳或書房的音樂,應當優美、讓人放鬆,但是,歷史上偉大的音樂大都是非常嚴肅的,它在傳達作曲家的思想與人生觀。
9.
作曲家所寫的每一個樂句與音符,都有意義,都是在傳達他所認識的真理,了不起的指揮家可以從音符中聽到那個真理,指揮樂團,恰當地將真理詮釋出來,讓平民百姓也可以感受到那股精神力、意志力。
10.
以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來說,一開始大提琴表達出受壓迫者的痛苦與無奈,那是百姓的哭聲;然後,音樂逐漸悠揚、出現一絲希望,在農民當中出現一個領袖,他要捍衛社會正義,他就是威廉泰爾,他隱藏在綠林中,帶領一群人抗暴。
11.
接著,小提琴等弦樂器拉出緊湊的聲音,那是革命分子醞釀作戰,長、短笛、巴松管等管樂器的聲音,在描繪綠林中不時浮現的人影,那是埋伏在叢林中的革命分子。
12.
鼓聲愈來愈大,時機成熟,威廉泰爾所帶領的綠林好漢全部從樹上跳下來,洗劫為富不仁的權貴階級,將財物分給窮人,這一段場景,羅西尼讓整個樂團一起演奏,發出巨大的聲音,由小喇叭帶領戰鬥的行列。
13.
在一場混戰之後,長笛的樂聲,帶領樂團演奏一段溫柔優美的音樂,描寫人民渴望自由、人權的生活,這也是在描寫黎明升起的景像;然後,法國號吹起開戰的號角,所有百姓跟著威廉泰爾駕著馬車前進,戰鼓和法國號一起催促著馬車前進。結尾就是,所有的百姓在威廉泰爾的帶領下,準備與權貴階級一決死戰。
14.
如果一個指揮家沒有辦法分辨清楚每一個樂句與樂器代表什麼意思,他就會演奏得胡裡胡塗,歷史上著名的指揮大師都是對樂譜思考得很清楚細膩的人,不同的大師詮釋會不同,卡拉揚跟托斯卡尼尼心目中的威廉泰爾就不一樣,抗暴的手段激烈程度也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