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中國的易經哲學

Beethoven - Symphony n°9 - New Philharmonia / Szell
徐弘毅2016.2.1.
一、
一元,個體,先從認識單一個體開始,認識個體的性質,也包括認識自己,與環境中任何一個單一的個體,例如:自己、母親、天、水、饅頭、杯子………各種單一物體的性質,例如:木質、陶土、鐵器……,主要是能不能吃
在古代,許多人無法認清單一個體的性質;一個人若能認清楚單一個體的性質,就比較聰明。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的人類,都無法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各種優缺點
嬰兒,一出生,開始學習,第一件事也是從認識單一個體開始。
認識與自己有關的其他個體,接著學習思考有無關係性,例如:父與子,兄與弟,自己與樹木,杯子與茶壺………。一個人若能如此思考,就會比單單認識單一個體更聰明一些。
西方的科學發展,從單一個體的性質研究開始,其成果超過中國文化2000年,從亞里斯多德時代開始中國就已經遠落後。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究也落後美國100年。
一元,就是定義清楚單一事物的性質。如果定義錯誤,事情就會混淆,舉例來說,馬英九競選總統主打清廉,星雲、單國璽都說馬英九代表清廉,這個定義是錯的。
因為,國民黨的不義黨產超過新台幣六千億,全都是A自國家資產的貪汙所得;這個錯誤的定義,被國民黨所控制的新聞媒體傳播出去後,社會大眾做出錯誤的選擇,導致台灣這七年經濟狀況愈來愈不好,人民薪資衰退、貧富差距拉大,政府行政效能低落,司法水準低級,國土無法規劃,空氣污染無法改善,國家主權與地位無法提升。
同樣的問題,國民黨權貴階級定義蔣經國為民主的燈塔、世界的偉人,因此非常崇拜蔣經國,這就是在一元上犯錯;蔣經國沒有實行過憲法,他迫害人權、用白色恐怖虐待百姓,A百姓的資產變成黨產圖利國民黨權貴階級,國庫通黨庫,發展性朝貢文化、紅包文化,蔣經國的十大建設污染環境,迫害蘭嶼人的人權。
馬英九因為相信蔣經國是民主的燈塔、世界的偉人」,所以,他習慣崇拜獨裁者蔣經國,這個習慣導致他習慣崇拜世上所有的獨裁者,因此馬英九一定崇拜習近平、胡錦濤、列寧,對他們自然而然特別感到好感與親切感。
習慣崇拜獨裁者的人,一定自然而然的痛恨民主運動人士。國民黨絕大多數的權貴階級,都痛恨台灣的民主運動人士,也自然而然痛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民主運動人士;連戰家族、吳伯雄家族與朱立倫家族對劉曉波……等人都很感冒。
崇拜獨裁者的人,大多數都甘願當獨裁者的奴才。所以,馬英九面對台灣民主運動人士、抗爭的百姓,他就是獨裁者;馬英九面對中國習近平那個獨裁者,他變成是一個奴才,中國要馬英九唱和一個中國,到南沙太平島宣示主權,他不敢不去,美國的意見都不重要。這就是一個錯誤的定義,導致一連串錯誤的明證。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不是光指過年,四季重新交替,它的原意應該是,人類對一件事情的定義(一元),回歸到它本來應有的面目(復始),所有一切與它相關的事物(萬象),也都會因此而進步、革新(更新)
簡單地說,蔣經國是獨裁者、國民黨的「黨產」是中華民國史上最大貪汙案,如果能夠講得非常清楚,讓台灣所有的人都清醒、明白這個定義,台灣人的智慧就會進步非常多,國家就會產生強大的競爭力,台灣就會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二、
陰陽關係,思考二個個體之間,比較、有無因果關係供給與需求關係,例如:上下、大小、長短、軟硬,這是相對性、抽象思考的進步;接著自己與食物,男性與女性的分別與合作,能進步到這種認識,當然更加聰明。
進一步思考,陰陽關係,例如:男女、強弱、正反、正面背面、白日晚上、冷熱、燥濕、上下、左右、軟硬、輕重、長短、相生、相剋等性質………這是相對性、抽象思考的再進化。
再進一步,思考,男與女相處,會不會互相消滅?各自獨立?互相合作?一方徹底消滅對方?一大一小?一強一弱?互利共生?生一個孩子,變成三人?這是陰陽觀念的各種變化:(1+1=0 1+1=11+1=21+1=3)
西方的科學發展,主要為研究單一個體的性質。單一事物都研究不清楚,要清楚了解其陰陽相生或相剋的問題,當然更是霧裡看花、搞不清楚。例如,男人的各種心理學、生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的特徵如果弄不清楚,如何了解男女如何正確相處、分手?這也關係民主與人權的發展。
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發展,主要為研究單一個體(上帝)的性質、屬性,不太研究人類。文藝復興運動以後,哲學才轉向研究人類。後來的西方哲學,主要在上帝與人的關係性上的研究,或研究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其他事物的二元思考研究;馬克思專研勞工階級與資本階級的對立。
中國和香港、中國和台灣就是二元的問題。中國共黨權貴階級想完全掌控香港的政治經濟資源,因此不給香港人民選特首的權利,不讓香港人有完全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在香港雨傘革命被打壓之後,最近銅鑼灣書店的股東、員工都被莫名其妙失蹤,港人質疑大陸公安跨境執法,破壞一國兩制。
中國和香港現在的關係就是形式統一。香港現狀表面上是一個中國,但是中國的所有施政都不得香港民心。也許再20年之後,香港會變成類似大連的二線城市,但是失去自己的特色,因此失去國際競爭力。最後香港傑出的人才在失去自由之前,幾乎都會移民到澳洲、歐洲、美加,或其它自由地區。
中國共黨權貴階級也想統一台灣。中國想對台灣形式統一嗎?形式統一的手段就是像現在這樣,到處宣稱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在國際上打壓台灣,讓台灣人愈來愈痛恨中國,愈來愈走向台獨;形式統一的過程就是用紅色供應鏈併吞台灣的電子產業,讓台商為了活命逃跑到東南亞。
中國如果想要實質統一台灣,必須先得到台灣民心,先做到幾點,1.解除中國的言論自由控制。2.釋放劉曉波等一大群維權人士,讓他們當法官。3.清除空氣、水與土讓的污染。4.主動讓台灣進入聯合國。5.加強體育交流。6.把台灣所有的經濟犯陳由豪等人關起來毒打、遣送回台。一定要比台灣獨派早走一步,以邊緣化獨派。
這樣習近平就會先得諾貝爾和平獎,再繼續推動新疆、西藏、香港、海南島地方選舉;如此必得台灣民心,將來可到台灣退休、長居久安。得人先得心,得心之後就水乳交融。現在台獨意識愈來愈高漲,就是因為中國對台政策樣樣不得人心。

三、
一陰一陽的相處中,再增加一個變化,例如時間或空間,稱為「三才」。二人(或二村)相處,長時間與短時間,對彼此關係會產生變化;二村相處,上游與下游因為空間環境不同,彼此關係也會變得不同。一個人能進步到這種認識,當然更加聰明,在古代就可以擔任村長、領袖的工作。
中國的古代人認為,天代表父親,地代表母親,天地交合生子,父母子三人,是因為陰陽相生,生出一子,這種情況也可以稱為「三才」。若男女交合,一直生不出子女,則被視為陽氣或陰氣不足;若夫妻不合,經常吵架,或一方早死,則被視為陰陽相剋,一方剋死另一方。陰陽,相生或相剋,有時間長短的問題因素
天時、地利、人才,這三者關係也稱為「三才」。有足夠的時間,有好的地理環境,有優秀的人才,就會創造出許多美好的新事物,可以讓族群變強;如果有一方不夠好,會變成什麼情況? 缺乏二個條件又會變成如何? 可以考慮清楚的人,甚至找方法解決,一定相當有智慧。以數字代表: (1+1+1=31+1+1=21+1+1=11+1+1=0)
如果天地人三個都不好時,要如何安全自處?如何永續發展?可以思考清楚天地人的各種狀況的人,在古代可以當族群的領袖。
三才的內部,1.也會產生陰陽,相生或相剋,2.有時間長短的問題因素,3.也有「拉攏次要敵人,以打擊主要敵人」的關係性的思考。4.這也是三角戀愛的處理思考問題。這些問題都搞清楚,才有辦法繼續搞清楚「四象」的問題。
中時社論改革從打破黨主席鳥籠補選開始建議國民黨必須迅速地在這段時間內,推動並落實重大的黨務改造,重新釐清黨的價值與路線,同時著手解決人才培育、拔擢的課題,最重要的是,國民黨需要立即展現它徹底反省、徹底改革、徹底重建的決心、意志和具體實踐,才能稍稍扭轉國民的印象,才能夠稍稍喚回選民的期待。
國民黨黨主席的選舉辦法,確實違背民主、平等的基本原則。只有曾任中央評議委員或中央委員者能參選黨主席的規定,排除了絕大多數黨員參選黨主席的可能性。至於黨員連署的門檻,其實是「黨權保障」條款,往往是掌握黨權、黨中央暗助,或是有特定黨部支持的候選人才有機會出線。
遴選黨主席制度改革,國民黨的失敗真的只有這一個因素嗎?這是最重要的因素?制度改革,只佔一個組織成功與否的30%。組織要成功,領導人一定需要具備國際頂尖的專業能力,缺乏國際競爭力就一定會輸給蔡英文與習近平。
國民黨如果找不到一個比習近平更優秀的領導人,國民黨就永遠不如共產黨。國共內戰,蔣介石慘敗,主因就是蔣介石個人才智不如毛澤東,跟組織無關。未來國民黨黨主席的才智、社會正義感、國際競爭力,如果不如黃國昌,國民黨未來的權力範圍就會比時代力量還要小。
知識就是力量。馬英九的失敗,就是因為他空有高學歷,實際上卻相當無知幼稚,缺乏真才實學,不具國際競爭力。他的幕僚群知識水準比馬更慘,卻更自大。
易經的三才來看,國民黨要振興起弊:
一、領導人一定需要具備國際頂尖的專業能力。領導人必須比習近平、蔡英文、黃國昌更守信用、更有智慧、更有社會正義感、更有國際競爭力。
二、黨內的幹部必須選用具有國際頂尖專業能力的人
三、組織改造,比民進黨更民主、更開放、更自由,以「保障亞洲所有國家的人權」為黨的奮鬥目標
這樣,國民黨的價值與路線、人才培育與拔擢、兩岸論述都能做好,也必然能重新喚回台灣百姓的支持。

四、
天地人,加上四季的變換(或各種事物的變化),形成四者關係,稱為「四象」(同時思考四個面向)。在農業社會裡,時間,地理環境,人才與「四季變換」,會產生各種問題,誰想得清楚,誰就可以當領袖。
在農業社會,能懂天文學,推算出月亮圓缺與換季時機,關係農業的生產與收穫,關係生命財產的安全,也關係族群的榮枯。
天地人與四季,其中各會有強弱的變化。誰能善加利用時間、地理?誰能培養人才?誰能掌握天文季節變化?都做得到的人,就可以成為英明聖主;這種知識與邏輯思考,開創中國周朝八百年的多元文化與孔孟思想。
再進一步思考,一個強者也有弱點,一個弱者有有優點;二者如果合作,也可能產生互補性、加強性、加弱性,等等各種狀況;二者如果互相對抗,會產生什麼後果?這也都算是四種面象的推演。
有的人很強勢,有的人很陰柔,有的人強中有弱,有的人弱中有強,各有優缺點,這四種類型的人如何互助合作?如何彼此對抗?如何聯合他人來攻擊對手?這也是四種面象的思考。
什麼樣組合的夫妻,可以培養優秀的下一代?什麼樣的才能官員組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訓練優異的軍隊?這是中國各種算命學的起始思想。
山與水的東南西北坐向,會影響氣流的方向、居住環境與身體健康,春夏秋冬的預測,會影響農業經濟。這都需要領袖或有才能的人,思考清楚。這些知識與邏輯思考,也會影響軍事作戰。以數字代表: (1+1+1+1=51+1+1+1=41+1+1+1=31+1+1+1=21+1+1+1=11+1+1+1=0)
羅智強國民黨敗 我先自首一文認為,國民黨現在最重要的3件事,永遠是「行動、行動、再行動」,重新執政的契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靠的是願意擔起責任,有勇氣邁出步伐的行動者。羅智強其實只考慮到一件事情,就是行動,國民黨與政治受難者的關係、國民黨與競爭對手的差異等因素都沒有考慮。
由於國民黨是白色恐怖的加害者,支持民進黨的深綠是一大群白色恐怖受害者家屬與司法不公受害家屬,所以藍綠難以和解,除非有公平公正的審判與轉型正義
國民黨如果真的要改革,要先交出所有的加害者名單,交由司法單位審判,讓國民黨內的無辜者還其清白,不要被連累。誠懇認真認錯,才有前進的動力。同時交出所有「黨產」,包括過去被洗錢洗掉的,全部歸還國家。缺乏這二個動作,國民黨永遠有包袱、原罪,不可能自由、復活。
國民黨是228、白色恐怖的加害者,「三民主統一中國」也是一種詐術,十大建設裡有許多是浪費的民脂民膏、貪污腐化,因此最近30年才加入國民黨的人,不是心理變態,就是缺乏社會正義感,或是知識程度過度低級,不然就是貪圖黨產,這種貨色有可能讓國民黨復活嗎?
國民黨慘敗,主因目前人才都不如民進黨;民進黨如果人才不如時代力量,也會被淘汰;民主時代的階級革命,不是貧富差距,不是政黨輪替,而是「知識差距」間的階級革命
知識,不是學歷光環拼出來的,不是台大教授光環拼出來的;知識,是長期發揮所長、學有專精、具備國際競爭力所累積出來的。台大有太多虛有其表、缺乏實力的教授,導致台大的國際學術地位相當低級。
沒有知識,光有「行動、行動、再行動」,就是標準的「匹夫之勇」、再勇、一直勇,羅智強、馬英九都屬於這類型。沒有知識,最後就會變成「自暴自棄或驕傲自大」,當青蛙在井裡反省一萬年,他也不會變王子。
四象的角度來看,國民黨要敗部復活,必須:一、交出所有的加害者名單,交由司法單位審判,誠懇認錯,實質轉型正義。二、交出所有「黨產」,拋去貪婪的慾念。三、承認「三民主統一中國」是一種詐術,承認十大建設裡有許多是浪費的民脂民膏、貪污腐化,認清客觀真實。四、吸引學有專精、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擔任黨的幹部,不要再用庸才或馬屁精。

五、
一年四季的變換,有規則性,有循環性,萬物的生存跟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古代許多族群因為算錯季節時令的變化,導致整個族群滅亡。此規則,加上一個變素:有一整年都會經常變化的事物 (也有好幾年都不會變化的事物)
例如,人類牲畜,不分季節都要吃東西,每天都必須進食飲水,這是不變的;風、寒、熱、暑、燥、濕,這些外邪一年四季都有,每一季裡也常常變化、捉模不定;這第五個變素加上四象,稱為「五行」。這些知識與邏輯思考,也會影響行軍作戰的戰術運用,也影響中國醫學的觀點
五行,指五種變數一起思考。先從認識單一個體開始,認識個體的性質,例如芭樂樹,加上四季變化,栽培方法要按四季變化而不同,每個時節有不同的注意要點,這就是掌握五行變化。
以數字代表:(1+1+1+1+1=61+1+1+1+1=51+1+1+1+1=41+1+1+1+1=31+1+1+1+1=21+1+1+1+1=11+1+1+1+1=0)
例如,二村相處,一強一弱,上游與下游因為空間環境不同,彼此關係也會變得不同。二村相處,長時間和平,對彼此關係會產生變化。二個村莊,因為人才栽培的方向不同,也會使二村的前途發展不同。這是考慮陰陽二者,與天地人(三才)的關係互動,也是一種五行思考。這是中國周朝戰國時期,因為國際關係複雜,因此產生五行的概念,領導人要能同時思考五個變數產生的複雜情況。
五行的關係變化,最基本就是要先弄清楚科學,每一個單一個體的性質弄清楚,才能正確推估其中的各種變化與趨勢。

六、
六合,有1+5=62+4=63+3=6等基本三組組合與變化。例如,台灣的芭樂農業栽培技術世界第一,已經先具備五行的條件,此時,若再加上國際行銷的專業人才(超越時空限制)主要跟教育體制與學術發展有關係。5+1的組合,可以創新台灣的外銷市場,成為新的農產外銷產業亮點。
例如:權貴階級(陽)們,掌權多久(時間),掌控多大範圍(空間),具備多少知識(人才);跟勞動階級(陰)的時間、空間、人才。這是33二組的相生相剋,二組比較起來誰強誰弱?
階級革命有無勝算?需不需要先沉潛修練一段時間?還是需要擴大勞工團結的範圍?勞工的知識密度與權貴階級之間差距多少?如何做才是創造雙贏?如何做可以全面性壓倒對方?
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孫武等幾個少數的大師,才有辦法掌握到「六合」的變化,絕大多數的中國知識分子是沒辦法的,連最頂尖的宋明理學家最多只能研究到五行的變化;至於大多數的算命師,連基本的陰陽相生相剋都無法掌握。
「六合」的變化可以推算到「八卦」的變化,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型是周文王、姜太公、周武王、周公與孔子所建構出來的。

七、
八卦的理論,極少數的人可以推算到其理論,但是也無法真的實踐其中的道理;因為這需要非常超高的品德才有辦法。實踐,是八卦推算法理的最困難點,也是最關鍵點。同樣的博士學歷的人生,讀一樣的理論,但是人生結果大不同,關鍵就在實踐力,其實也就是品德的高低程度所造成。

柯文哲127日出訪日本,參觀手作基地時收到店家致贈的文創木章,他當場脫口而出:「這就是給那些窮極無聊的人玩的!」隨行採訪的台灣記者說,所幸日本人聽不懂,否則就太失禮了。
聯合報批評,柯文哲的問題在於他目空一切,人文素養貧乏,卻對許多人事物輕蔑以對。更嚴重的是,他把文創看成「窮極無聊」之事,不僅侮辱了消費者,更是對文創產業工作者的蔑視。
柯文哲他一句「窮極無聊」把文創一腳踩扁,又暴露自己西裝革履底下的傲慢與偏見。去年收到英國訪客致送的表說是「破銅爛鐵」,今年又將日本店家奉贈的文創產品形容為「窮極無聊」;是惡意,柯文哲也該上修一下自己脫口秀的水平了。聯合報認為,柯文哲的問題是他個人的人文素養不好的問題,真的只有一個因素嗎?
其實大多數的台大醫生,都跟柯P一樣,缺乏人文素養。台大醫生已經是台灣頂尖的知識份子了,冰山一角,台大多數的學生與教授,實際上都缺乏人文素養。
台大的師生其實也只是冰山一角,台灣大多數的大學教授,理工科缺乏人文素養,人文學科教授缺乏科學知識。教授會缺乏人文素養或科學知識,主因是過去80年台灣的教育部長都不是國際上頂尖的大學者,都是庸才,都沒有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
P缺乏人文素養,還跟父母的「家教」有關係;他的父母過去都是教育人員,冰山一角,過去80年台灣多數的中小學大學的教職人員,大都缺乏人文素養。特別是教育部裡的官員,找不到一個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非常可恥。
過去80年,國民黨黨公職人員,歷屆黨主席與秘書長,誰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一個也沒有,蔣經國就完全看不懂世界人權宣言的內容,也完全看不懂憲法。事實上,蔣經國執政時期,台灣大多數的法學教授也都看不懂憲法。知道一半,但是無法實踐,也等於完全不知道
依據易經的八卦,柯文哲的人文素養是以下八個因素交替影響培育出來:
一、台大醫院醫生缺乏人文素養。
二、台大教授與學生缺乏人文素養。
三、台灣大多數教授與師生缺乏人文素養或科學知識。
四、台灣歷屆教育部長不是國際上頂尖的大學者,都是庸才,都沒有五育均衡並重
五、柯文哲父母的家教不好。
六、台灣多數的中小學大學的教職人員大都缺乏人文素養。
七、國民黨黨公職人員,歷屆黨主席與秘書長都沒有五育均衡並重。
八、國家領導人素質太差,蔣經國就完全看不懂世界人權宣言的內容,也看不懂憲法。

震為雷 大山鳴動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七鬯。
一開始,能震而動,是好的。打雷引起的地震,就像看到壁虎一樣,突然之間被嚇一跳,但是一過去,就覺得好笑。一打雷,會震驚百里,但是正在舉行祭祀的典禮,不應該半途而廢,也不要嚇到把酒給濺掉。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事情有更動,也是好事。雷鳴響亮,雖然令人驚恐,但是對未來可以產生好的影響,嚇到了,笑一笑就過去,生活跟平日沒有兩樣。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雖然雷聲震撼百里,使人害怕未來前途,也害怕最近情況。只要事事謹慎,將來還是有機會可以繼承天命,獲得執政權。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一連串的雷聲,有修養的領導人看到這樣的現象,應該帶著恐懼的心,好好地反省修養自己。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一開始打雷,嚇得半死,這不是很好笑嗎?但是被嚇到,是一件好事,人有警覺心,未來才會往好的方向去改變。對於雷聲,也要習慣。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當雷聲很大的時候,人要拋棄財產,躲避到山上靜修,不要對名利難分難捨,這樣一段日子之後,時機到了,才有辦法重新開始。有一個現象是:雷聲愈恐怖的時候,有些人會愈執著於名利欲望,緊緊抓住不放掉。
六三、震酥酥,震行无眚。象曰:震酥酥,位不當也。
過一段時間,雷聲已經遠了,我們就知道,雖然有震動,但是沒有災害。那個現象是,雷聲愈來愈遠,所以並沒有太大損害,不用太大擔心,並沒有被雷打中。
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大雷打到泥地當中。那個現象就是,雷打到泥地裡,沒有造成什麼太大影響。
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喪也。
當雷鳴再來的時候,雖然聲勢浩大,但卻沒有什麼損失、沒有什麼影響,頂多只有小困擾而已。那個現象就是,當雷電交加的時候,人不要莽撞行事,局勢自然會有變化,人要掌握重點,繼續做該做的事情,不會有什麼大損失的。祭天的儀式要繼續。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兇。震不於其躬,于其鄰,无咎。婚媾有言。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兇无咎,畏鄰戒也。
最後雷鳴幾乎就消失無蹤了,但是人的心裡驚魂未定,這個時候如果急著想要大張旗鼓做事,就不太好。很顯然,雷並沒有打到自己家裡,是打到隔壁村,看見隔壁村有災禍,應該自我警戒,這樣才能沒有遺憾。
親族之間會有糾紛。那個現象是說:雷聲很快就會遠離、消失,我們好險沒被打到,雖然情勢兇險,小心謹慎也就沒有事,但是要警戒隔壁村發生的事情。   【易經51 3.27.2008 評論】
徐弘毅:
1、   雷聲,可以比喻為輿論的批評,或天大的意外震驚。
2、   連續選舉失敗數次,又震驚又難接受,其實,過去了就好,那麼緊張,也很好笑,剛選完,到底那裡沒做好?其實大家都沒搞得很清楚吧!馬上就要推卸責任或是歸咎給誰,都不客觀。笑一笑就過去,生活跟平日其實沒有兩樣。
3、   正在舉行的組織改革與黨主席改選,不應該半途而廢,也不要嚇到把酒杯弄掉。應該為台灣百姓、子孫做的大原則,不應該半途而廢。祭酒,也指最頂尖的人才,應該延攬、請益。
4、   雖然雷聲震撼百里,使人害怕未來前途,也害怕最近情況。只要事事謹慎,將來還是有機會可以繼承天命,獲得執政權。只要能切實深知自己的弱點,加以改善,全體人員應該增加知識、進修,特別是對百姓的民主教育,不該停止。
5、   一連串的雷聲,有修養的領導人看到這樣的現象,應該帶著恐懼的心,好好地反省修養自己。當人的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無法做正確的判斷與分析,領導人一定要藉機好好讀書、閱讀經典。
6、   不要對名利難分難捨,拋棄金錢慾望與地位,這樣一段日子之後,時機到了,才有辦法重新開始。名利心,放不掉,就無法有高明的見解,就無法衝破局勢。
7、   次級房貸的雷,不只打到英國、日本、韓國,中國應該受災最慘,只是不敢說出來;次級房貸會使美國、英國、歐洲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經濟成長停滯,又會再次傷害中國的出口;加上中國習慣性亂印鈔票,造成通貨膨脹。三面夾擊之下,中國高層心慌意亂、情緒失控,胡亂決策。將來如何?
8、   會達成「國與國對等」的二岸共同市場?會撤飛彈?中國國民黨的親戚,中國共產黨,焦頭爛額。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唯物辯證法

Bruckner - Symphony n°3 - Dresden / Szell
徐弘毅2015.12.31.
唯物辯證法  Materialist Dialectics ),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 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徵,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的內涵和外延;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進程由心靈「正、反、合」的「對反、重複、超越」原則支配,這是辯證法。
費爾巴哈則提出「唯物質才是真實」的世界觀,這是唯物主義。馬克思結合黑格爾、費爾巴克的學說而創造出「唯物辯證法」,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存在狀態問題」。
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會變動、變化的),認為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之間的「聯繫」很重要,必須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聯繫,就是指規律、法則與慣性,有共通點、相似點與互補點,或有因果關係
聯繫的客觀性: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客觀真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事物的聯繫,可以分為自在事物人為事物。而自在事物的種種聯繫,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存在,而人為事物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形成之後便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客觀存在。
聯繫的普遍性:聯繫,包括橫向的與周圍事物的聯繫,也包括縱向的與歷史未來的聯繫,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及其內部各要素、部分、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著相對獨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區別,而相對獨立地存在。 
聯繫的多樣性:從大的方面說,聯繫可分為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本質聯繫和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主要聯繫和次要聯繫、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等等。 在實踐中,注重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對立與統一)是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 所謂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係」;矛盾的雙方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過程,過程是由狀態組成的;世界上沒有永恆的事物,有生必有滅;舊事物滅亡的同時,就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
唯物辯證法認為:所謂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實質上也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一個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一個「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進、循環往複式上升的過程,而一個個有限的過程,就組成了無限發展的世界。換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的集合體
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可重複性和普遍性。
 換言之,規律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既不能被人創造,也不能被人消滅,只要條件具備就一定要發生作用,所以必須尊重規律 

辯證法也強調,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於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把握規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時,也要依靠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的目的、因勢利導地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引導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方式。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1.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2.質量互變規律3.否定之否定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正電荷和負電荷,等等)。 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以上的原理,在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裡,講得更細膩清楚百倍,馬克斯思想顯得相對粗糙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量,是指衡量事物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或具體形式;質,是指事物的性質或本質。量變,是事物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的變化,是一種飛躍,往往表現為突變。
質量互變規律,即從量變到質變,是說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即量變)慢慢積累開始,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事物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即質變)。 以上的原理,在「量子力學」的裡,講得更細膩清楚百倍,馬克斯思想顯得相對粗糙
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經過質變,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無限地發展下去 因此說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
一個人聽到新的資訊,他開始有一些改變,這是開始資訊的量變;他不斷地接收同一類型的新資訊,理解與思想新資訊,最後,他推翻原本的想法,產生新觀念,這就是觀念上的質變;獲得新資訊的少數人,將他們的看法表達出去,逐漸地,新資訊傳播擴散開來,愈來愈多人接收到新資訊,變成主流觀念,這就是社會的質變
社會價值觀改變以後,個人社會化,將社會的主流意見變成自己的意見,這就是量變轉為質變。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每一個受教育的人產生質變,也使社會產生量變,因此教育對國家與社會的影響非常大。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顯然回到「正」態。
「正--合」三階段論,也可以用物理學的波動理論來解釋,一個周波包含波峰與波谷,正就是波峰,反就是波谷,合就是進入下一個周波。為什麼波不筆直前進,而要上下波動中前進?因為依據牛頓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的定律,粒子筆直前進的阻力最大。
往前衝的粒子必須與阻力妥協,妥協就是前半周期,往前進的力量與阻礙的力量對抗後變成往上攀升,攀升到最高點,開始往下墜,變成另一種往前的力量與阻礙的力量之間的對抗,下墜到最低點,再往上攀升,回到原本的高度,重新一個周期;這種移動過程最省力,因此是自然界的常態。純哲學思想,經常遠不如科學思想來的細膩與精確。
「正合」也是對立的兩方互相妥協,資本家和勞工是階級對立,經由勞工的抗爭、表達意見,雙方從對立進入妥協,達成雙贏的共識,這就是「正合」。
兩黨政治要達到和諧,也是先從政黨惡鬥、競爭開始,彼此發表各自論述、互相攻擊,然後才能夠從正方意見與反方意見中,找到共通點去執行,這就是合。
教育,也是正反合的過程。交響情人夢的主角千秋是一個保守、謹慎的貴族,一次飛機意外,就嚇得他沒有辦法再坐飛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校長請一位大師來帶領他,大師教他當放牛班學生的指揮,又帶他去銀座酒店喝酒、跟小姐划酒拳,打破千秋原本的生活與思想慣性,讓他個性改變,變得比較活潑。千秋受訓後,出現一種新的平衡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這個新的狀態讓他可以邁向國際指揮之路,這就是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連著一個過程的,過程的更替要通過否定來實現。 在事物發展的長鏈條中,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現為一個週期 因此說,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否定之否定後的狀態,並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更上層樓後的「揚棄」 列寧說:彷彿是舊東西在高級基礎上的回覆,是「內容的前進、形式的復歸」。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卻是迂迴曲折的,之所以說總趨勢是前進的,正是因為「否定」,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礎上再發展,是集中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成果後的更加完善。 
而之所以說發展是曲折的,是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鬥爭推動的。例如,種子到果實再到種子,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唯物辯證法的五對基本範疇是:1.現象和本質、2.內容和形式、3.原因和結果、4.可能性和現實性、5.偶然性和必然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繫(慣性)內在聯繫(慣性)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或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
現象和本質是一對辯證統一: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現象是表面的、具體的、和易逝多變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質則是隱藏在事物的內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對穩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維來把握。 
例如,誰都可能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但要揭示這個現象的本質(萬有引力定律)則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現象離不開本質,任何現象都由本質所決定的,都是本質的某種表現(例如,真相從正面直接地表現著本質,假相則從反面歪曲地表現著本質);同時,本質也不可能離開現象而單獨存在,任何本質都要通過一種或多種現象表現出來。 
因此,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質,這個分析研究的過程常常被概括為「去蕪存菁」的過程。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內在要素,和它們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的一對範疇。內容,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指內在要素的組織和結構。事物總是具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的:內容,不同於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其一,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沒有內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沒有形式的內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或說服務於內容;因為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就促進內容發展,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阻礙內容發展。不講究實際效果的形式被稱為,形式主義  
其三,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也是複雜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納或表現不同的內容,同一內容也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舊形式可以服務於新內容,舊內容可以採用新形式。
現象和本質與形式和內容的區別是:現象,反映本質是一種必然的自發;形式表現內容,則可以人為選擇
流行歌曲是形式,反映的是人們內心真正的想法。閩南語流行歌曲經常有的主題是愛家庭為家庭奮鬥,或者男子漢要堅強打拚,以及面對種種社會現實的痛苦,被社會歧視愛情不順、離鄉背井,安慰自己要想開一點,繼續奮鬥。國語流行歌曲的絕大多數主題是愛情,追求愛情的喜悅或失戀的痛苦,這一群人生物慾望比較強。
中國的戲劇,平劇京劇豫劇,不同的劇本,曲調形式都一樣,只是台詞不同西方的歌劇,每齣戲的曲風都不一樣,而且變化很大。為什麼?因為中國三千年來的社會組織就是科舉制度與農業社會,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死背四書五經與八股文,農業社會則是封閉、進步緩慢的社會,因此,音樂與戲劇的表現比較呆板、僵化。黃榮村擔任教育部長時期,我擔任遠見雜誌教育特刊主文的撰文者,對中國歷史有很多的研究。
歐洲社會則不同,十字軍東征航海貿易,帶來各地的多元文化,中產階級與資本家有閒錢可以投資藝術,作為生活娛樂,因此,各界人才都投入音樂繪畫、戲劇,再加上歐洲境內各領域的衝突,宗教改革宗教與政治的鬥爭、文學與科學的革命,社會的變動衝擊藝術家的思想,使得藝術的形式大舉突破。
到現在中國的音樂都比不上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為什麼?因為中國讀書人的想法是,藝術是玩物喪志,並且傳統中國沒有發展商業,沒有大商人資助藝術發展,而且中國長期處在專制獨裁的狀態。
然而,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富有的商人願意投資藝術,他們發現要與宗教權貴或政治權貴交往,必須有一群藝術家當後援,為他們製作精美的雕塑、繪畫、音樂、文學、戲劇、服裝、建築,作為贈品與社會地位的象徵 ; 另一方面他們也喜歡藝術,自己願意學習藝術,也聘請藝術家擔任子女的教師,因此,藝術就愈來愈普及、通俗、大眾化。
並且,知識分子不斷地用他們的知識對抗權貴階級,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宗教革命、政治改革、科學革命、文學革命、工業革命,無數次的階級鬥爭,深深影響著藝術家,音樂家也跟著不斷地突破革新,從宗教音樂進入到巴洛克音樂,再到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國民樂派……。
形式會影響內容,西方活潑的藝術反過來刺激權貴階級、知識分子、中產階級與社會大眾的行為,使得社會變革速度愈來愈快,於是歐洲與美國的社會文化很快地就超前中國一千年。中國現在還是只能寫後宮甄環傳這種戲劇,但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卻能推出無限類型與主題的戲劇與音樂,由此可以看出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深度與廣度落差,就好像北極星到地球那麼遙遠。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繫(慣性)著的事物,具有先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範疇。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於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現象。有原因必會造成某種結果(或影響),有結果又必來源於某種原因。 
一般來講,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同一個現象,依據不同的條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結果,前一個原因的結果,也可能是後一個結果的原因;同時,一個原因可以引起幾個結果,一個結果也往往由幾個原因所引起
原因和結果是對立的:因果倒置,在邏輯推理或實踐試驗中,都會引起混亂或危害。
原因和結果是統一的:其一,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既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 
其二,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般有兩種情形:第一,同一現象,相對於它所引起的現象而言,是原因,相對於引起它的現象而言,則轉化成了結果。
第二,原因和結果可以相互作用,不僅原因可以作用於結果,而且結果也可以反作用於新的原因(例如電路設計中的反饋系統)。

唯物辯證法認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範疇。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種種可能的發展趨勢。現實性,指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即實際存在的事物和過程。 
由於事物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複雜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幾種可能性。但是只有一種可能性內外條件齊備的情況下,轉化為現實;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鬥爭中,被克服而沒有成為現實。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對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實現的現實,而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統一的:其一,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據存在於現實性之中;現實性是由可能性發展而來的。 
其二,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現實,另一方面,轉化為現實性也意味著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中,儘管客觀事物和客觀條件是基礎,但主觀能動性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趨勢是必然性;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或可能以多種多樣的不同方式出現的趨勢是偶然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的:其一,兩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於決定地位,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 
其二,兩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 
其三,兩者作用不同,必然性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則使事物發展過程變得豐富多樣(或說不好預料)。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統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離開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終歸要以某種偶然性的形式表現出來。 
其二,偶然性也不能離開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約,也總是以某種形式表現著相應的必然性。 
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為必然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偶然;反之亦然。
電影《星際大戰安納金,本來是歐比王、尤達挑選培養來對抗黑暗勢力西斯大帝的絕地武士,結果他卻墮落變成西斯大帝的黑武士,他消滅了所有的絕地武士,這是必然還是偶然的?
首先要看他墮落的原因是什麼,安納金一直有個弱點,就是感情用事,歐比王、尤達提醒他這一點,他一直反抗,他並不在意這個問題,這個弱點導致他因為太愛自己的太太、怕自己的太太死掉,而被西斯大帝煽動,成為黑暗勢力的一份子,毀滅了銀河共和國,害死全部的絕地武士。安納金弱點沒有克服,身心尚未成熟就獲得權力,他必然會闖禍。
日本文學名著《里見八犬》有一個歷史關鍵人物親兵衛,他是半邪半正的人,不確定他是會站在黑暗社會那一邊,還是對抗黑暗社會的姬公主那一邊,結果他站對邊了,他幫助姬公主和其他七犬打敗黑暗的權貴階級,這是必然還是偶然?
親兵衛有一個優點,他知道內心有一個邪惡的聲音在召喚他,不停地對抗那個邪惡的聲音與意念,所以,他視理智為最重要的,將克服慾望視為第一要務,他代表的是「仁」。
「仁」是什麼意思?一般的解釋是慈愛,但是在《里見八犬》中,親兵衛並不慈愛,相反地,他常常為了對抗自己的弱點而痛苦暴怒,所以,《里見八犬》的作者曲亭馬琴定義的「仁」,是指對抗個人與社會的邪惡、不正義,也就是做人的核心重點。親兵衛雖然有缺點,但是他一直在克服自己的弱點,所以,他一定會朝向善的方向走,並且也會使歷史朝向善的方向走,這是必然的。
親兵衛的狀況很像基督教的開創者聖保羅。聖保羅本來幫猶太權貴迫害耶穌的門徒,他後來卻倒過來幫耶穌平反,對抗猶太教權貴階級,這是必然還是偶然?我們要看保羅的人生觀。
聖保羅在聖經書信中說,他喜歡神的律(上帝的道理),但是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生物慾望),他心中的二個律交戰。
保羅生命的重點在追求道理,並且為了實踐道理體會道理,努力地對抗個人的弱點與生物慾望;他個人是猶太教最嚴格的教派,又精通希臘哲學與羅馬的法律學,加上他對真理追求熱情。因此,當他聽到耶穌的登山寶訓,他掙扎之後,就下定決心放棄一切,站在耶穌那一邊,對抗猶太權貴階級。所以,以他的知識與志向,他會轉向耶穌是必然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體(單一個體),而任何一對具有哲學意義的矛盾,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辯證範疇。 除了上述五個基本辯證範疇,比較重要的辯證範疇還有整體和部分,個性和共性,相對和絕對,等等。以上理論,跟中國的太極、陰陽學說,差不多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是一對辯證統一:整體和部分是對立的:整體不同部分,部分組成整體,整體包括部分,部分又從屬於整體。
整體和部分是統一的:其一,整體和部分的互相包含,不僅整體包含部分、部分蘊涵整體,部分也常常是具體而微的整體。 
其二,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轉化,各種分解、分化、分裂、解體中都有部分轉化為整體的過程,而各種融合、兼併、整合、整體化中又都有整體轉化為部分的過程。 
其三,整體是部分的有機結合,不一定等於部分之和——例如,在不同條件下,整體的功能也可能大於、等於或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整體還可​​能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唯物辯證法認為,個性和共性是一對辯證統一:個性和共性是對立的:個性,即指個別的東西的屬性(不僅有它所獨具的屬性,也有它與同類個體所共有的屬性)。 共性,是一類事物共同的屬性,是由部分個性組成的。
個性和共性是統一的:其一,個性和共性互相包含,個性包含共性(當然還包含其特性),共性也包含個性(更確切地說,是包含了部分個性),不能設想有任何兩個事物是絕對不同的或者是絕對相同的。
 其二,個性和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個性相對於更低層次的個體來說,可以成為共性;共性相對於更高層次的共性來說,也可以成為個性;又如,在同一關係中個性的交集,可以成為共性。
人們通過對個別東西的認識,從而歸納概括出共性(普遍性)的認識,而只有共性認識,才能大規模的指導實踐。
相對和絕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辯證範疇,也可以看作是個性和共性這對範疇的延伸。 相對就是有對、有條件、有限,絕對就是無對、無條件、無限。 但相對與絕對的區別本身又是相對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相對和絕對是一對辯證統一:相對和絕對是對立的:相對和絕對概念不同,在特定的條件下互相排斥。
相對和絕對是統一的:兩者不可分割,相對依存於絕對,絕對依存相對;兩者互相包容的,相對性蘊涵絕對性,絕對性蘊涵相對性,相對的東西包含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包含相對的東西;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相對在一定條件下的可以轉化為絕對,絕對失去了條件也會轉化為相對。
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是絕對、普遍存在的真理,但是,後來人們應用的時候,卻發現有許多物理學現象違反牛頓的定律,為什麼?因為,多數人類是無知的,他們只能死背牛頓定律,無法理解、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他們沒有注意到現實世界的時間空間的問題,這一點,愛因斯坦辦到了。
愛因斯坦會依據物質所處的時空,靈活解釋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舉例來說,光子是高速移動的能量粒子,當它在真空、空氣中時,受到外界引力很弱,它可以自由地活動,動能非常強,但是,恰當頻率的光子,撞擊到某些特定的金屬板後,它就會變形成電子,為什麼?
因為金屬的物質世界,引力強大非常多、並且電子海阻礙光的移動速度,導致光子的移動速度變慢非常多了,於是光子的動能下降,並且動能轉為質量,變成質量較大的電子。愛因斯坦考慮到的二個因素:一、金屬世界的原子核引力和電子海,創造出一種與空氣、真空完全不同的狹窄空間,這就是空間改變。二、光子進入金屬世界後,移動速度放慢非常多,這就是時間改變
許多人誤以為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古典物理學,不,愛因斯坦是證明牛頓古典物理學的完美與絕對性,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普遍存在所有物質之中,但是我們必須要理解每一個系統的性質,三大運動定律,隨著所處的空間與時間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表現,愛因斯坦注意到這種相對性,所以他的物理學理論稱為相對論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過程和規律都具有相對與絕對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所謂矛盾,在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哲學方法,是對立統一等基本規律的綜合和延伸

唯物辯證法認為: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相互貫通、或相互滲透的性質和趨勢,表現了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的內在的統一性。 
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離、或互相批評的性質和趨勢;矛盾鬥爭性,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有對抗性鬥爭,也有非對抗性鬥爭。
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 兩者相互依存,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鬥爭性,兩者相互制約:一方面,同一性要受鬥爭性制約,因為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鬥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也要靠鬥爭來實現
另一方面,鬥爭性又要受同一性的製約,因為同一性規定,制約著鬥爭的形式、規模和範圍。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這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本質,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別的根據。 
矛盾(統一性與對立性),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而且存在於事物之間。對於任何事物來說都存在著內部矛盾,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內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外因。 這是事物自我運動的源泉;它承認外部矛盾在事物變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在:每個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運動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於事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同,由於事物所處的外部矛盾、環境、條件的區別,矛盾的發展過程總是呈現出不同的形式。
由於矛盾的性質、地位以及條件的複雜性,矛盾的解決也是又多種多樣的形式,可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或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的關係與共性和個性(或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絕對和相對等範疇中兩個方面的辯證關係是相對應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處理眾多矛盾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處理某個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兩點兼顧,只注重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就是一點論。 
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處理矛盾時,要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在處理某一矛盾時,要重點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齊觀,要「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全面分析,主次分明,否則就會鬍子眉毛一把抓,無重點無主次,犯均衡論的錯誤。
兩點論重點論的辯證統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一個要主要內容。 第一,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點,而不可能只有孤立而絕對的一點。 
第二,兩點的地位和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兩點中重點。 
第三,兩點以及兩點中的重點,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或固定不變的,都是會隨著內部矛盾的變化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的。 
第四,兩點、兩點中的重點、以及其變化發展,都是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有條件的、和有規律的,而不是主觀的、空洞的、任意的、或無條件的。

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都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重點分析具體矛盾的特殊性;其唯物辯證法的哲學依據,就在於共性個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等哲學範疇的辯證關係。
唯物辯證法認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與之內涵相類似的提法還有「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等。 
與之相對立的包括,抽像地空談矛盾,或一刀切、模式化、機械化地處理問題,等等;這些在政治領域往往被稱為「教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