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工業革命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Emperor') by Vladimir Ashkenazy
徐弘毅2015.11.30.
詹姆士·麥迪遜  James Madison 17511836年日)美國第四任總統 1809年-1817年)。 他與約翰·傑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共同編寫《 聯邦黨人文集》,亦被一些人視為「 美國憲法之父」。 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詹姆士·麥迪遜是美國「國父群」中的一位,他主張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並且全盤修改邦聯條款,是一位聯邦主義者。
多元主義的理念最早有系統的發展,是麥迪遜在聯邦論中的論述,其論述是促使美國從邦聯走向聯邦的關鍵。麥迪遜相當重視社會利益團體的多樣性,認為民主社會應適能使每個團體均有發言的管道,以求其社會之穩定性和利益均衡,主要的方式有權力分立、兩院制和聯邦體制等
他認為,對於非暴政共和的存在,至少有以下兩種必要條件:一、避免所有權力集中在同些​​人手中,無論是一人、少數人抑或多數人,以及無論是以世襲、自封還是選舉。二、必須對宗教加以控制,以避免他們採取不利之行動而損及公民利益,抑或損害社區的持久和凝聚的利益。
18126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意圖吞併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一般稱之為1812年戰爭 ,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此戰爭最知名的事件就是1814824英軍攻佔華盛頓特區,並焚燒美國首都所在地白宮。這場戰爭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美國首都被外國軍隊攻陷並佔領。
麥迪遜:
1.        所有權利聚集到同一些人手中,即意謂外部制約的消除。
2.        如果不受外部制約限制,少數人將對多數人施加暴政。
3.        如果不受外部制約限制,多數人將對少數人施加暴政。
4.        如果選民在利益上是眾多的、廣泛的和多樣的利益,那麼多數人的宗教的發展就能受限。
5.        未受監督的民主統治,容易受假借人民的名義,而去謀取個人利益。
6.         民主國家最大的危險,就是多數人無法充分尊重少數人的權利,此乃民主的缺陷 

大衛·李嘉圖  David Ricardo 17721823年),英國政治經濟學家,獲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古典經濟學家,也是成功的商人、金融和投機專家,並且積累了大量財產。
1799年的一次鄉村度假裡,他閱讀了亞當·史密斯的《 國富論 》,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經濟學。 37歲的時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經濟學論文,10年後他在這一領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李嘉圖在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使他非常富有,181442歲時便退休了。
李嘉圖支持自由貿易和廢除旨在保護英國國內農業的《 穀物法》。李嘉圖的知名友人包括馬爾薩斯、詹姆斯·穆勒,他們常在協會裡辯論諸如地主的社會角色之類的問題。他也是倫敦知識分子圈子的成員。
李嘉圖最著名的著作是《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闡述了勞動價值論 ,然後論證了價格不反映價值。這本書引入了比較優勢理論,根據李嘉圖的理論,即使一個國家在所有製造業中比其他國家更加高效,它也能夠通過專注於其最擅長領域與其他國家的進行貿易交往而獲取利益。 李嘉圖認為,工資應該自由競爭,同理也不應限制從國外進口農產品
比較優勢的好處,體現在分配增加實際收入,分配體系包括了對外貿易的影響,外貿並不直接影響利潤,因為利潤只隨工資水平變動。它對收入的影響是良性的,因為外貿不改變商品價值,比較優勢學說構成了現代貿易理論的基石。
與亞當·史密斯所見略同,李嘉圖也反對國家經濟中的貿易保護主義 ,特別是對農業。他相信向農產品徵收關稅會降低國內土地的產出,並且使地租升高。 這樣一來,大量的補貼會轉移到封建地主手裡,而遠離工業資本。因為地主傾向於將財富浪費在奢侈品上,而不是進行投資,李嘉圖相信農業保護政策會導致英國經濟停滯。 
另外李嘉圖認為,在某種情況下一個政府應該如何支付其開銷(即稅收、發行債券或財政赤字 )的選擇,對於經濟沒有影響。
李嘉圖認為,從長期來看,價格反映了生產成本,可稱之為「自然價格」 自然價格中的人力成本,是勞動者維生所需的花費。 如果工資反映人力成本的話,那麼工資必須保持在可以維生的水平。 然而,由於經濟的發展,工資水平會高於勉強維生的水平。
李嘉圖認為,一國的產品要以地租、利潤、和工資的名義分配給三個主要社會階級。 產品在三個階級間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社會階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確判斷地租率、利潤率和工資率,不能根據某一階段所獲得的絕對數量,而應根據所得的相對數量,也就是根據這種產品所必須的勞動量。
李嘉圖認為,實際工資的增加會導致實際利潤的降低,因為貨物銷售的毛利可分為工資淨利兩個部分。「利潤,取決於工資的高低,工資取決於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取決於食品的價格。」

查爾斯·傅立葉  François Marie Charles Fourier 1772 - 1837 )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 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出身於商人家庭。 他批評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醜惡現象,希望建立一種社會主義社會,在這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一致的 他提出婦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徹底解放的衡量。但是他的學說在當時無人理會。
傅立葉具有正義感和同情心,往往為窮人和弱者抱不平。中學畢業後曾當過會計、出納、發行員、文牘員、推銷員和交易所的經紀人。他酷愛讀書,閱讀了大量報刊、雜誌、書籍,是一位自學成才者。 
傅立葉力圖證明,社會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辯證發展過程,生產發展水準和婦女解放的程度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標誌。傅立葉認識到法國革命是一場嚴重的階級鬥爭,是窮人反對富人的戰爭 他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商業的種種罪行。 但傅立葉並不主張廢除私有制,在實現社會主義的途徑上,反對階級鬥爭,反對暴力革命
傅立葉的基本理論是著名的情慾論 其要點是,人的性格、嗜好、本能、財產、野心以及教育等等本來就是有差異的。這種不平等和差異,不僅不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障礙,而且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1819世紀英國開始對農業、製造業、礦業、運輸業產生大革新,其變化也影響到歐洲乃至全世界。英國早先人力、畜力為主的經濟開始轉為機器製造,自紡織業機械化、冶鐵技術發展與精質煤廣泛使用;運河開鑿、交通系統(公路、鐵路)的改良也使得貿易交流快速擴張。蒸汽動力的引入使生產力快速提高。
英國可以率先開始工業革命,原因是英王伊莉莎白與文藝復興運動,使英國在文化上與政治上有突破性的發展,導致人民的思想束縛解放,因此人才輩出;加上啟蒙運動推展百科學,與英國經過清教徒革命與光榮革命後,政治發展較為穩定,因此英國在科技上有爆發性的突破。
技術創新是工業革命可以成功的主因,最關鍵的技術是蒸汽機的發明,使英國在工業上領先世界各國20年,同時也支撐了英國有能力可以在全球建立起無數的殖民地。
1769年,瓦特(17361819)發明蒸汽機,取得劃時代的技術成就,引起一場工業革命。1785年棉紡廠開始使用蒸汽機作動力。1789年蒸汽機開始應用於棉織業。工業革命後,蒸汽機逐步擴展到化工、冶金、采礦、機器制造、運輸等部門;化工工業得到迅速的發展,硫酸、漂白劑、鹽酸、蘇打的發明適用於紡織、玻璃、肥皂等行業的需要。18世紀20年代J.馬斯普拉特等在利物浦建立生產蘇打的工廠。
C.唐森德子爵(16741738)把三葉草和蕪菁引入大田,改三輪制為四輪制,開始農業革命。農業家R.貝克韋爾(17251795)培養出新萊斯特羊,開改良牲畜之風。1767J.哈格裡夫斯(?1778)發明珍妮紡紗機,1770年取得專利。1769年,R.阿克賴特(17321792)發明水力紡紗機,1771年在克隆福特創辦第一個棉紡廠。S.克朗普頓(17531827)1779年發明騾機。
M.法拉第(17911867)發明制造氯化碳的新法,奠定了蘭開夏和柴郡化工工業的基礎。對法戰爭以後的年代是英國化工工業的黃金時代。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採煤業迅速發展。在礦井中,普遍使用蒸汽抽水機。1790年煤產量達760萬噸。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產煤國。
1828J.B.尼爾森(17921865)發明用鼓風爐把熱空氣吹進熔鐵爐的新法,完成冶鐵技術的改革。在機器制造上,20年代發明卡尺和車床;1838J.內史密斯發明汽錘。到40年代,已能用機器制造工作母機,主要部件已標準化。機器工業已代替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
G.斯蒂芬森的火箭號汽機車,也就是火車,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這是工業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基本上,工業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才算完成。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工業革命過程中,英國從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基礎。
法國工業革命,法國在18世紀末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後,通過統一度量衡和關稅來統一國內市場。革命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本已在巴黎周圍開始的近代集約化家庭農場得到發展,農業生產得到提高。拿破侖統治時期,毛織業因軍事需要得到發展,化工工業用N.呂布蘭法」,製造大批的蘇打。
18301860年間,法國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英國,僅管絕對數字不及英國。它的工業集中在幾個地區,人口流動沒有英國明顯,而農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一直相當大。到19世紀60年代後期,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德國工業革命在對法戰爭後,易北河以東的容克地主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用科學的輪耕制,使用化學肥料,產量大增;1871年後釀酒業有大發展。德國工業革命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大為發展。棉紡織業中心在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諸邦,1847年始用蒸汽機作動力,50年代出現股份公司的大工廠。
19世紀5060年代德國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英、法,18501869年年增長率為10.2%,同時期法國為6.7%,而英國在18491870年間僅為5.2%。德意志統一後很重視利用最新科學成就,突出的是電器工業和化工工業,40年代電氣工程師與實業家E.W.
俄國工業革命19世紀30年代,俄國工場手工業達到相當規模,大商人、富農和手工業的地主貴族積累大量的資本,具備從事機器生產的條件。俄國工業革命中,鐵路在各個階段都起帶動作用。1851年連結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鐵路通車,到1861年有鐵路2388公裡。
此外,中歐如波蘭、波希米亞(捷克),南歐如米蘭、加泰羅尼亞,到19世紀末都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