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啟蒙運動時代(六)

François-Joseph Gossec: Missa pro defunctis | François-Xavier Roth
徐弘毅2015.11.18.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MikhilVasilievichLomonosov1711 - 1765) 17458月成爲聖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和化學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計劃創建了俄國第一個化學實驗室1755年創辦了莫斯科大學1760年他當選爲瑞典科學院院士,1764年當選爲義大利波倫亞科學院院士。
羅蒙諾索夫積極探索燃燒奧秘。用實驗證明金屬在密閉容器內加熱,質量不會增加,而放在空氣裏加熱,質量就會增加。這爲後來拉瓦錫推翻燃素說、建立氧化學說打下基礎。
羅蒙諾索夫用實驗證明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相等,這一發現比拉瓦錫發現物質不滅定律早18年。他反對當時盛行的熱素說,最早提出熱只是物質微粒運動的結果
羅蒙諾索夫對氣體壓力給以正確解釋,它是空氣質點對器壁撞擊的結果。
在應用化學方面,羅蒙諾索夫曾研究過彩色玻璃製造和植物營養等,很有成效。
在物理學方面,羅蒙諾索夫創立了熱的動力學,指出熱是物質本身內部的運動,從本質上解釋了熱的現象;他提出了氣體分子運動論,認爲空氣微粒對容器器壁的撞擊是空氣産生壓力的結果;1741年,他創立了物質結構的原子一分子學說,認爲微粒(分子)由極小的粒子(原子)所組成,如果物質是由同一種粒子組成的,它便是單質;如果物質是由幾種不同粒子組成的,它們便是化合物,物質的性質並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決於組成物體微粒的性質……。這些理論爲俄國的物理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羅蒙諾索夫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貢獻範圍非常廣泛,涉及化學,天文學,物理學,地質學等。他第一個記錄了水銀的凝結現象。1761526日他在觀測金星淩日時第一個發現了金星上存在著大氣。
羅蒙諾索夫也是一個出色的人文學者,在歷史學、語言學、哲學方面都有研究。他也被譽爲俄羅斯現代語言之父。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
1.        對我來說,不學習,毋寧死
2.        哲學與科學在許多方面是互相促進的。

埃蒂耶納·博諾··孔狄亞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17151780年)是一位法國哲學家。他研究的領域涉及心理學與思維哲學。孔狄亞克出生於法國南方的一個貴族家庭,他曾與狄德羅結識並參與了《百科全書》的撰寫工作,對啟蒙運動產生影響。在當時代被認為是,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成為法國引進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思想的主要先驅者之一。
孔狄亞克對於人類精神的分析,完全建立在感覺的順序,認定我們知覺唯一的來源就是官能。我們的知識應該有兩種來源,感覺和反射。反射的角色是由簡單的官能組合成的想法。
他的下一步作品《系統論》,是當代哲學理論強烈的評論,主要靈感來自於洛克的精神。他闡述,我們的感官帶給我們對於事物的直觀認知。舉個例子,事實上我們的眼睛會自然而然地詮釋事物的外形、尺寸、與我們與事物之的距離以及它所處的位置。有必要分別研究每個感官,授予它們所應當擁有的功能觀察它們的變化發展,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輔相成的。根據孔狄亞克的觀點,結果顯示了我們人類所有的能力和認識,都只是思考後,被轉化過的官能而已。
因此,痛苦和喜悅將成為引導他思想活動的引導原則。這一對於感官的關注導致了記憶的產生,它是一種對於某種氣味所產生的持久印象:「記憶只是一種感覺的方式。」。由記憶會引出比較:比如這座雕像聞到了玫瑰的味道,然後他就會想起石竹的氣味,「因為比較能引起同時對於兩個概念的關注。」。
然而,「比較,產生判斷。」比較與判斷就會成為了常態,根據聯想的萬能原則,這兩者就會繼續發展。從過去和現在帶有喜悅或是痛苦的經歷中,產生了慾望。是「慾望」引導著我們腦力的運用,激發我們的記憶和想像力,並激起我們對事物的感情。而感情本身也只不過是被轉化過的一種感覺。
孔狄亞克分別出來觸感經驗給予人類區分所有不同的物質的能力:碰觸自己的身體、碰觸外界的事物、移動的經驗感或是用手接觸物體表面所發現的事物。他討論有關距離和事物外型,所逐漸給予的深刻的感覺。
論述結論:感官,就是印證事物存在的自然法則,因此人與人之間對於事物的看法才會大相徑庭;人只是一種由感官所獲得經驗的存在,所有天資與天賦的概念,都應當被拋棄與淘汰。
孔狄亞克的理論對多數人來說是正確的,人類從感官的運用可以累積愈多經驗,就愈有知識。絕大部分中國人用眼睛這個感官去讀論語,從中獲得部分的知識,產生一些力量,但是因為沒有去實踐,沒有從行動產生的觸覺、聽覺、視覺與心理壓力以獲得更多經驗與知識,因此無法產生更強大的力量,因此讀論語的中國人變成一群只會做表面功夫、表裡不一與附庸風雅的偽君子。
孔狄亞克認為,人只是一種由感官所獲得經驗的存在體但是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天才與大師打破這個規則,貝多芬耳聾,但是他卻很有智慧,能夠持續做出交響曲。海倫凱勒是盲聾人,她失去聽覺與視覺,但是卻能學習很多知識,非常有智慧。
孔狄亞克跟前人一樣,也在思考語言源頭的問題,語言是純屬人類的創造物,符碼及語言屬於「人造的」,並非從大自然而來。他也跟索緒爾語言學派一樣認為符碼與思想是任意連結的(融會貫通)。語言功能的規則對於孔狄亞克來說是獨立且訴諸個人的。
孔狄亞克著有一部傑出的經濟論文:商業和政府之互動關係,檢視經濟、貿易、資產平衡、經濟動力、政治決策的關係等許多面向。他是政治經濟學先驅,他研究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他維護自由經濟和自由貿易,特別是自由交易,並且警告操控貨幣引起的通貨膨脹是非常危險的。
他認為,1.歉收所導致的價格飛漲,很少發生在自由經濟的國家,然而卻發生於那些在背後債台高築保護主義障礙的國家;2.稅和法規是一大重擔,加倍削弱了經濟;3.壟斷的突然出現,一般是由於法規約束所致,這就是所謂的特權;一旦壟斷打破了,這些壟斷產業很難在自由競爭的良性環境中生存。這些觀點現今來看,都相當正確,他啟發了好幾代經濟學者的產生,尤其是在法國的經濟學者。

保爾-亨利·提利·霍爾巴赫男爵  Paul-Henri Thiry, baron d'Holbach 17231789年), 法國哲學家 ,無神論者。1723年生於德國1735年時移居法國。1744年就讀於荷蘭。1749年回到法國,後繼承伯父的男爵爵位。 狄德羅等人參加了《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是「 百科全書派 」主要成員之一。著作有《 自然的體系 》、《 健全的思想 》、《揭穿了的基督教 》、《 神聖的瘟疫 》、《自然政治》等。 其中,《 自然的體系 》一書有「無神論的聖經」之稱。
霍爾巴赫:
1.        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於恐懼人之所以恐懼,只是由於無知
2.        基督教依靠的是欺騙、無知和輕信。
3.        利益根本不是別的東西,只是我們每一個人視為幸福所必須的東西。
4.        公正,因為公正維繫著人類;要和善,因為慷慨暖人心窩;要寬厚,因為你周圍的人跟你一樣脆弱;要謙遜,因為你的傲慢傷害每一個人的自愛心。
5.        只有在智力薄弱和懶惰無知的人身上,迷信才是根深蒂固的。
6.        財富——是得救的道路上的不可克服的障礙。 
7.        富人通常有一個過於肥大的肚子,進不得天堂的窄門。如果他要向這方面努力,他就應該吃齋,或者把自己交給教士;教士善於取掉他的脂肪,使他瘦削,從而擠進得救的小窗戶。
8.        利益,是人類行動的一切動力。
9.        利益,根本不是別的東西,只是我們每一個人視為幸福所必須的東西。

亞當·弗格森Adam Ferguson1723 -1816年)是蘇格蘭的哲學家和歷史家1767年他的《文明社會史論》(Essay on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Society)出版,引起了廣大的迴響,並被翻譯成歐陸多種語文。《文明社會史論》運用了古典時代作家以及當代的遊歷記述來分析現代商業社會,並且批評這個社會捨棄了市民社會的美德。
他強調替他人設身處地思考之能力。就像他的朋友亞當史密斯大衛休姆和其他蘇格蘭文人,佛格森強調自然而然所形成的秩序,也就是完整且有效的成果,必定是來自許多人之間非規劃好的行動。福格森的貢獻主要在於他把在他之前的哲學思想作了一綜合,他在當時代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尤其是對德國的思想家,如黑格爾和馬克思。
弗格森:
1.        社會的發展,是偶然而自發的,並非出於上帝或人的設計。
2.        群眾的每一步,每一動,即使是在所謂的啟蒙時代,都是出於對未來一樣的盲目;而國家的建構跌跌撞撞,固然是出於人們的行動,但並不是按著任何人的設計而執行的。
3.        社會分工,能創造更大的利益,是社會必然的發展。
4.        社會分工「扯斷了社會的連繫,把藝術的創造力變成了徒俱形式和規則,使人們遠離了工作的常識,而不再有工作時心智的快樂感受。」
5.        人類社會的進展,應該用經驗和觀察的方法,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
6.        人類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社會性的動物由人類組成的社會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 我們應當從群體中去看人類因為他們總是生活在群體中。
7.        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由遠古以來,通過多代人的共同努力才慢慢得來的而這個過程中人類的自然天賦未發生變化只是經驗的積累使一代人比另一代人對天賦的運用更加完善罷了。 
8.        人具有三種天性自我保存的天性、聯盟的天性和爭鬥、分歧的天性,三者相輔相成互為辯證。
9.        無論在何處人類總是劃區而居佔地為營他們或以部落、或以社區、民族、國家為界限以示與他人的區別。 
10.     在聯盟內部人們表現出自己好交朋識友、結黨成群的天性這種天性可以解釋原始部落民對自己集體的忠誠和熱愛也可以解釋近現代社會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等集體主義情緒。這種情感由於來自人類的天性, 往往與物質利益關係不大面臨危難只能使之更加熾烈。 
11.     人類的紛爭,不僅來自現實利益和環境的驅使, 還來自於人類本性中敵意的種子
12.      國家和民族的衝突和紛爭,很多並非源於物質利益的衝突而是源於人們天性中對異己的群體的敵意 這種情感是非理性的與利益衝突無關。 
13.     人類這種好戰和喜對抗的天性,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後果人類一些最值得稱道的品質得以呈現比如胸懷寬廣和自我犧牲精神它為人類提供了發揮自己最大能力的場所
14.     沒和其他人爭鬥過的人對人類一半的情感就一無所知
15.     文明社會和政府本身,就起源於不同群體間的戰爭或競爭如果沒有國家之間的對立和戰爭文明社會本來都找不到成立的形式和目標。
16.     仁人智士在指揮國家軍隊時,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17.     社會衝突,是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也是文明保持蓬勃朝氣、政治自由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18.     自由,正是在不同階層和不同黨派的紛爭中得以保存的。
19.     自由,是由於多數人持續的分歧和對抗而得以維護的而不是靠他們支持公正政府的一致熱情來維護的。
20.     自由國家中最明智的法律,不是依據任何一個階層的人們的利益和精神而定的它們的提出、否決、修訂都由不同的人來進行的最終這些法律成了表達,對立黨派相互強迫對方接受的折中混合的意見。
21.     個別階層有不受限制的權力,會導致暴政君主權力不受制約,會導致專制貴族和神職人員專權會導致貴族專政民眾的權力不受約束會導致無政府主義。因此只有各方面的政治力量互相約束、互相制衡不同的意見和建議調和政治自由才會得以保存。 
22.     即使最高度發達的社會,也有著退回到野蠻的專制主義的危險
23.     好政體不是一個人為的理論構建而是不完美的現實。政體的產生不是來自哲學的思辨而是來自歷史的發展它的保持靠的是公民的警覺心而不是純粹的對法律的依賴。 
24.     一個好的公民必須保持某種程度的內心不安定一個強健的政體也要合適的保持一定程度的騷動。
25.     政治生活過於平靜和公共生活過分穩定,是社會怠惰的標誌也是民族精神衰微的標誌這是文明之病表明了人們精神的柔弱和嬌氣自由將容易喪失。
26.     如果政治改良的目的,僅在於確保它的臣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而不考慮臣民的政治品質那麼這種體制確實是自由的但是他的成員卻可能配不上他們所享有的自由也沒有能力保存自由。
27.     不管是外部的戰爭,還是內部的紛爭,都是活力尚存的表現而沉默和平靜才是政治墮落的徵兆。
28.      一個國家如果用嚴刑酷法來奴役人民、制止自由人民的騷動不安而不是為了製止犯罪、消除腐化墮落不如說他們壓抑了人們積極向上的美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