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啟蒙時代 (十一)

Beethoven Symphony n. 7 -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徐弘毅2015.11.26.
詹姆斯··布雷達·瓦特 James von Breda Watt 17361819年),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是蘇格蘭著名的發明家和機械工程師。 他改良了蒸汽機 ,奠定了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是工業革命時的重要人物。 他發展出馬力的概念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功率的國際標準單位 —— 瓦特 
瓦特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而父親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瓦特到倫敦的一家儀表修理廠作了一年的徒工,然後回到蘇格蘭格拉斯哥打算開一家自己的修理店,他的開店申請還是被格拉斯哥的錘業行會(管理所有使用錘子的工匠)拒絕了。1757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提供給瓦特一個機會,讓他在大學裡開設了一間小修理店,其中的一位教授,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Joseph Black)成了瓦特的朋友與導師。
瓦特的小店開業4年後,在朋友羅賓遜教授的引導下,瓦特開始了對蒸汽機的實驗。他開始建造自己的蒸汽機模型,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有關蒸汽機的材料,獨立地發現了潛熱的重要性。1765年,瓦特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建造了一個可以運轉的模型。 
瓦特心思細膩,做事動作遲緩並且非常容易焦慮,但他的想像力豐富,總是能想到新的改進方法,以至於很多時候都來不及一一完成。 瓦特的動手能力很強,並可以完成系統的科學的測定,以量化自己的革新效果,幫助自己的理解。
瓦特是一個紳士,為其他工業革命時期的知名人士所尊重。他是伯明罕工業家與科學家組織的「 月光社 」的重要成員,總是對新的領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被認為是很好的社交夥伴。但他對商業經營卻基本一竅不通。
瓦特在半退休之前也有很多其它發明,比如他發明了一種新的利用望遠鏡測距的方法,一種新的印刷術,對油燈進行了改進,蒸汽碾壓機以及延續至今的機械圖紙著色法
瓦特蒸汽機發明的重要性是難以估量的,它被廣泛地應用在工廠,成為幾乎所有機器的動力,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產方式,極大地推動了技術進步並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它使得工廠的選址不必再依賴​​煤礦,而可以建立在更經濟更有效的地方,也不必依賴於水能從而能常年地運轉,這進一步促進了規模化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也使得商業投資更有效率。 
蒸汽機為一系列精密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藝保證各種機器包括蒸汽機本身的性能提高。 經過不斷的努力,引入更高氣壓的蒸汽,蒸汽火車和蒸汽輪船便很快相繼問世。

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17491823年),英國醫生,生於英國一個牧師家庭,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疫苗之父。並且為後人的研究打開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針對其他疾病尋求治療和免疫的方法。
詹納早年在倫敦學習解剖及外科,後來回到出生地,在鄉村行醫18世紀的歐洲是天花十分盛行的年代。當時的英國使用人痘接種術,辦法是把天花病患者身上的膿,以小刀拭在受種者的皮膚之下,因此多數只會出現輕微的天花症狀。但這種天花接種有嚴重缺點:因為受接種的人是得到了真正的天花病,故此還是有死亡的可能。而且受種者在完全產生抵抗力之前,會把天花傳染給身旁未有抵抗力的家人,所以必須被隔離。
當時的英國鄉間流行一個民間傳說:一個人只要曾經染上牛痘,便不會再染上天花,擠牛奶的女工多數都曾感染牛痘,的確很少患上天花。詹納意會到倘若傳說屬實,牛痘跟天花有關,那麼以牛痘接種代替天花接種將更為理想。1796514日,詹納進行實驗,證明了牛痘能令人對天花產生免疫。
詹納稱他的方法為「預防接種」,之後他在1798年出版關於預防接種辦法的書,使用了病毒(virus)一字。詹納認識到,預防接種可能達到的最終結果。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令天花在地球上絕跡。他的夢想最後在全球的努力合作下取得成功,1970年天花病終於在地球消失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年),德國哲學家。他是自康德的著作發展開來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費希特往往被認為是,連接康德和黑格爾兩人哲學間的過渡人物。和笛卡兒、康德一樣,對於主觀性意識的問題激發了他的許多哲學思考。 費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學,他被一些人認為是德國國家主義之父。
1794年,費希特成為耶拿大學教授。1798年,在他擔任《哲學雜誌》責任編輯。1806年, 第四次反法同盟結成,對法戰爭爆發,費希特擔負起宣揚愛國主義的任務。 1807年,他回到法軍佔領的柏林,發表了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同時倡議建立柏林大學  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費希特擔任第一任校長。 1813年柏林保衛戰爆發,城中擠滿傷員,瘟疫流行,費希特感染斑疹傷寒,於18141月去世。
費希特也把自己的哲學叫做「知識學」。 贊同康德的「知性為自然立法」的觀點,主張研究人的內在意識,認為這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源出的第一原理。 
費希特認為,一個嚴密的哲學體系應該是像笛卡爾那樣,從一個最高的明確無誤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原理出發,按照其內在的必然性,以嚴明的邏輯推理出來的系統,也就是只有唯心主義才是可能的。但他認為我們應該有絕對自我的概念。
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一切知識和經驗實在性的根據,和先驗的源泉。
費希特的絕對自我,是獲取知識與經驗的基礎,那就是好學、好奇心的本能;他的學生叔本華評論他,勇敢地將認識問題歸之於理智直觀,徹底取消了物自體(一個人的生命個體),是一種絕妙的靈感。
當時德國有很多唯物論認為,人就是一個客觀物質的東西,跟一頭牛差不多,但費希特認為人有一些天賦跟一般動物是不一樣的,例如,好學心、好奇心的本能,這是叔本華所說的理智直觀(絕對自我),人類有這種本能因此可以學習、累積經驗、展現天生本能。
費希特提出,自我意識是一種社會現象。任何客體的自我意識,它的必要條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體存在。這些(其它)客體共同影響並召喚起每個單個個體其自身的自我意識。
費希特的自我意識是指,反省的本能,人人都有反省的能力。你認為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自我意識;社會上每個成員都有這個意識,但是如果沒有人給你評論,你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嗎?如果有人給你評論,你對自我的認識準確嗎?如果沒有人評論你,你怎麼評價自己呢?
在文藝復興運動到啟蒙時代許多大師級人物都被外界評論、指控犯罪,但最後卻獲得歷史的肯定,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所以不畏懼批評嗎?
盧梭面對外界的批評,應該有很多的反省不停地思考客觀真實與道理;盧梭對自己與社會的看法,是經過反覆理性思考辯證後產生的,不過,中心人物與社會衝突解決的關鍵,不只是中心人物對自己的自我意識,重點是他們很清楚地指出社會上許多人的問題,讓許多人感覺到照他們的方向去做,才能解決問題。
一般無知大眾並不了解自己與環境的問題在哪裡,他們的自我意識不夠理性、不符合客觀真實,直到那些中心人物點出他們的問題,他們才正確地認識自己與社會環境。
費希特認為,一個國家應該控制國際關係,貨幣價值,並維持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為了達成意識需要,與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費希特認為,在不同的黨派間必須有一種彼此之間的共識(relation of right)。

瑪莉·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年)是一位18世紀的英國作家、哲學家和女權主義者。她短暫的寫作生涯中,她寫就了多篇小說和論文、一本旅行書簡、一本法國大革命史、一本行為手冊 以及一本童書。《 女權辯護 》(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最知名的作品;在這本書裡,她提出:女性並非天生地低賤於男性,只有當她們缺乏足夠的教育時才會顯露出這一點。 她認為,男性和女性都應被視為有理性的生命,並還繼而設想了建立基於理性之上的社會秩序。
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少女時代,是隨著家庭的顛沛流離度過的。最後,他們的財政狀況已發展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此外其父親還染上了酗酒的惡習,酒醉後便會對妻子拳腳相加。沃斯通克拉夫特對妹妹們承擔起了母親的責任,並在她的一生中都精心照顧著兩個妹妹。 
《男權》一書是對法國大革命的批評而寫作的,這本書令她一夜成名。人們開始將她與當時的一些重要人物相提並論;最終形成了沃斯通克拉夫特最知名且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女權辯護 1792年)。
1792年整個法國已經陷入了混亂,她結識了不少如海倫·威廉斯 一樣旅居巴黎的英國人,並加入了他們的小圈子。隨著政治形勢的惡化,英國在不久後便向法國宣戰 ,這讓旅居法國的英國公民陷入了極度的危險中;許多像托馬斯·潘恩這樣的英國人都被當局逮捕,有一部分人甚至被處決。
沃斯通克拉夫特在與無政府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威廉·戈德溫結婚之前,沃斯通克拉夫特還曾與兩個男人有過兩段不幸的愛情。沃斯通克拉夫特與戈德溫有一個女兒,即是《 弗蘭肯斯坦 》的作者瑪莉·雪萊  38歲時,沃斯通克拉夫特死於產後併發症。沃斯通克拉夫特被視作是女權主義哲學家的鼻祖之一,而女權主義者們也經常會提到她的生活與作品。
沃斯通克拉夫特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圍繞於教育主題,她提倡要通過教育來讓兒童擁有新興中產階級的特質:自律、誠實、節儉和知足。
瑪莉·沃斯通克拉夫特:沒有人是為了邪惡而選擇邪惡,而是誤把它當作快樂、所追尋的東西。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年), 英國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他的《 人口學原理 》影響深遠,至今在社會學經濟學領域仍有爭論。
馬爾薩斯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丹尼爾是哲學家與大衛·休謨和盧梭朋友。 馬爾薩斯1784年被劍橋大學耶穌學院錄取,在辯論、拉丁文和希臘文課程中獲獎。他的主修科目是數學1797年他被按立為聖公會的鄉村牧師1805年他成為英國第一位政治經濟學教授,他的學生親切地稱呼他為「人口」馬爾薩斯。
他與另一位經濟學大師李嘉圖在純學術與公共經濟政策上有許多爭論,不過兩人的爭執僅限於君子之爭,事實上兩人在因報章上的論戰熟識對方之後還成為了摯友。
人口學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沒有限制,人口是呈幾何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長,而食物供應呈算術速率(即:12 34567等)增長。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災難(戰爭,瘟疫,及各類饑荒 ),道德限制和罪惡(馬爾薩斯所指包括殺嬰,謀殺,節育和同性戀)能夠限制人口的過度增長。 
馬爾薩斯傾向於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慾)手段來控制人口增長。然而馬爾薩斯建議只對勞動群眾和貧困階級採取這樣的措施。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推動立法手段使英國的窮人生存狀況更為惡化,但也減緩了貧困人口的增長。
馬爾薩斯自己注意到許多人誤用他的理論,他辯解道,「……週期性災難持續存在的原因,自人類有史以來就已經存在,目前仍然存在,並且將來會繼續存在,除非我們的大自然的物理結構發生決定性的變化。」因此,馬爾薩斯認為他的《 人口學原理 》是對人類過去和目前狀況的解釋,以及對我們未來的預測。
此外,馬爾薩斯寫道,「將人類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主要特性是,人的生存能力,和具有大量增加生存手段的能力。」人口壓力刺激生產增長,生產增長反過來也刺激人口增長。
以往高出生率被認為有利於經濟,因為會提供更多的勞力。然而,馬爾薩斯卻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出生率,指出即使高出生率可以增加毛生產量,它更趨於降低人均生產量。
對馬爾薩斯理論的關注,也幫助了英國全國人口普查的實施。達爾文終生都是馬爾薩斯的崇拜者,稱他為「偉大的哲學家」。華萊士稱馬爾薩斯的著作是「……我所閱讀過的最重要的書」,並把他和達爾文通過學習馬爾薩斯理論,各自獨立地發展出進化論,稱做「最有趣的巧合」。馬爾薩斯強化了對「有限增長」條件下「生存掙扎」的觀察。 由於馬爾薩斯理論,達爾文認識到了生存競爭不僅發生在物種之間,而且也在同一物種內部進行。
馬爾薩斯關於食物供應的算術模型被普遍拒絕,因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食物供應超出了他的預期,與人口增長保持了同步。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古典自由主義者反對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他們認為人口增長和科技的進步相匹配的情況下,人口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由於社會和農業技術的進步,使糧食增長超過了人口的增長,經典例子就是二戰之後的「綠色革命」。 1961年印度已經滑到了饑荒邊緣,但是綠色革命讓大米產量提高了10倍,印度脫離了饑荒,而且人口又增長了7億。
馬爾薩斯也沒有預見到貿易全球化對於抑制糧價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經濟優勢的國家低成本產糧,然後運到種糧成本高的地方,從而緩解供求矛盾。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國廢除限制糧食進口的《 穀物法 》,後果就是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英國糧價一跌再跌。
還有一個馬爾薩斯沒有預見到的趨勢,是人類自發的避孕意願——隨著社會的進步,大規模,高科技的工業生產需要勞動者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而讓孩子接受好教育則需要太多金錢和時間。女性解放讓很多女性選擇晚婚晚育,總之社會越發展,人們越來越不願生孩子了。對此最好的說明就是已開發國家生育率都很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