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啟蒙時代 (八)

The Best of Mozart
徐弘毅2015.11.20.
伊格內修·克拉西茨基IgnacyKrasicki (17351801波蘭 18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作家。曾在華沙天主教神學院進修神學,後被任命為宮廷神父,32歲任主教。
克拉西茨基於1774年發表第一首詩作《熱愛祖國頌》,以後相繼發表了《群鼠》(1775)、《摩納霍瑪其亞,即修士之戰》(1778)等長詩,揭露波蘭統治階級的殘暴凶狠,嘲笑天主教修士的虛偽愚昧。
他還將現代小說引入波蘭,著有《米科拉亞·多希維亞德欽斯基歷險記》描寫了一個虛構的島嶼,島上居民過著一種簡樸的理想生活,宣揚保存私有制度的資產階級理性的王國的思想。此外還寫了大量寓言詩、政論文章,他的寓言屬於各篇佳作之列,語言簡潔、明晰,反應作者對人性的懷疑。並編纂了波蘭第一部百科辭書《日用知識大全》。

約瑟夫·布拉克(Joseph Black17281799年)是英國籍的醫生化學家。他發現二氧化碳、比熱及解說潛熱的概念。他也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醫學教授(同時擔任化學講師)。詹姆斯·瓦特被稱為哲學儀器的製造商,在1775和布拉克在同一所大學,他和布拉克合作了一個實驗,生產氫氧化鈉。
1761年布拉克觀察到水/蒸氣混合物的溫度上升,會使蒸氣量增加,不會使水沸騰。他得出一個結論:熱量藏在冰粒和沸水中,成為潛在的看不到的熱,催生熱力學,他也因此聲名大噪,他還發表,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比熱。水的潛熱大,所以詹姆斯·瓦特成功改善蒸汽機的效率。
布拉克還探討了在各種反應中產生的氣體的性質。他發現,石灰石(碳酸鈣)可進行加熱或用酸,得到他所謂的「固定空氣的氣體。」他認為,「固定的空氣氣體」在空氣之中並沒有辦法使任何火焰燃燒或讓動物生存。布拉克還發現,石灰(氫氧化鈣)加水攪拌成水溶液,就會產生沉澱碳酸鈣。他利用這一現象說明,動物呼吸和微生物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
布拉克也是一個撲克俱樂部的成員,並與大衛·休謨,亞當·斯密,與蘇格蘭的文人啟蒙運動有相關聯。

愛德華·吉朋( Edward Gibbon 1737─1794年), 英國歷史學家,《 羅馬帝國衰亡史 》的作者。吉朋出生於倫敦,父親是國會議員,他是家中獨子,10歲時喪母,由姑母撫養,年少時多病,喜歡讀書。1752年,14歲時被父親送往牛津 ,不到15歲就考取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  
但他父親後來發現他對天主教感興趣,當時在英國一個天主教徒會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擠,他父親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 ,交給一位基督教新教導師。 在洛桑期間,他參加過伏爾泰 的聚會,學會了法語 ,開始用法語寫作其第一部作品《論文學研究》。
1758年回國,作了兩年軍官,同時博覽群書,由於受伏爾泰​​的影響,因而不信仰特定宗教。1763年,他前往歐洲大陸旅遊,在巴黎結識了狄德羅 ,也去了羅馬。1770年吉朋的父親去世,他開始經商,定居倫敦。兩年後,他開始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並出入上流社會的俱樂部。 1774年進入國會。
 1776年《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出版,立即取得成功,但他對早期基督教歷史的如實寫法,受到有些人猛烈的攻擊。吉朋繼續蒐集材料編寫,1781年《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 1782年他定居洛桑,繼續書寫後三卷,1787年寫完最後一章,回到英國,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受到各個方面的讚揚。《羅馬帝國衰亡史》包含許多詳盡的考證,後來許多歷史學家都引用這部書的材料。
他說,每個人都受兩種教育 ,一種來自別人,另一種更重要的是來自自己

湯瑪斯·潘恩( Thomas Paine 17371809年), 英裔美國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激進民主主義者。 曾繼承父業做過裁縫,後來做過教師、稅務官員,後來投身歐美革命運動。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名稱(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出自潘恩,也被廣泛視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
37歲前在英國度過,之後移居英屬北美殖民地,之後參加了美國獨立運動 在此期間他撰寫了鏗鏘有力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常識》1776)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民眾的獨立情緒,並在戰爭期間完成了系列小冊子:美利堅的危機1776—1783)。1776年底,獨立戰爭陷入低潮時寫下小冊子《危機》,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他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 ,寫過《 在美洲的非洲奴隸 》一文,和班傑明·富蘭克林一起廢除了賓州的奴隸制。後來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潘恩撰寫了《人的權利》,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1787年他到英國定居,寫了一些關於人權的作品,遭到英國政府通緝。
儘管不會講法語 ,他依然於1792年被選入法國國民公會。 179312月,潘恩被逮捕並投入監獄,1794年被釋放。 由於主張自然神論,在1793—1794年間他創作了《理性時代》一文,文中反對基督教條,主張理性和自由思考,但此文一出卻為美國人所不齒,強大的反對之聲使得潘恩變得惡名昭著。
拿破崙上台後,潘恩依然沒有離去,但他卻譴責拿破崙的獨裁,稱其為「前所未有的江湖騙子」。 1802年在傑弗遜總統的邀請下,潘恩返回美國。
潘恩是激進的民主主義和自然神論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傳建立「世界共和國」,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資限額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體系中,國王與貴族不存在了,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
湯瑪斯·潘恩:
1.        社會源於我們的慾望,而政府來自我們的邪惡。前者用美好的情感使人們結合起來,積極地增進我們的幸福;後者則通過抑制我們的惡行,來消極地增進我們的幸福。前者鼓勵交流,後者製造差別;前者是庇護人,後者是懲罰者。
2.        一個人如果極力宣揚,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做任何壞事的準備。
3.        想要收穫自由之果的人,必須承受維護自由的勞苦。
4.        縱觀歷史,有的書改變了世界,它們扭轉了我們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們引發爭論,產生異見,挑起戰爭,催化革命;它們發人深省,激發憤懣,鼓動情緒,提供慰藉。它們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摧毀了我們的生活。
5.        名氣,是世上所有男人跟女人對我的評價;品格,是上帝跟天使對我們的認識與了解

切薩雷·貝卡里亞 CesareBeccaria 1738– 1794年)是義大利法學家、哲學家、政治家。 他以作品《 論犯罪與刑罰 》(1764年)而聞名,在此書中他深刻批評刑求、酷刑與死刑,成為現代刑法學的奠基之作。
貝卡里亞:
1.        為了不使刑罰成為某人或某些人對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從本質上說,刑罰應該是公開的,及時的,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對稱的,並由法律規定的(罪刑法定主義)
2.        人們可以憑藉怎樣的權利,來殺死自己的同類呢?
3.        君權和法律,它們僅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總和。然而,有誰願意把自己的生死大權奉送給別人操控呢?要是他可以把這種權利交給他人或者交給整個社會,他豈不本來就應該有這種權利嗎?
4.        對法律的畏懼,是健康的;然而人對人的畏懼則是有害的,是滋生犯罪的。
5.        受奴役的人,比自由人更加縱慾、放蕩和殘忍
6.        自由人所考慮的是,科學和國家的利益,他們注視著大目標,並時時求進步。而那些滿足於眼前時光的奴隸,則企圖在放蕩的喧鬧中,忘卻自身所面臨的滅亡。
7.        對於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
8.        對人類心靈發生較大影響的,不是刑罰的強烈性,而是刑罰的延續性。
9.        只要法律還沒有採取在一個國家現有條件下,盡量完善的措施去防範某一犯罪,那麼,對該犯罪行為的刑罰,就不能說是完全正義的。
10.     處死罪犯的場面儘管可怕,但只是暫時的,如果把罪犯變成勞役犯,讓他用自己的勞苦來補償他所侵犯的社會,那麼,這種喪失自由的鑑戒則是長久的和痛苦的,這乃是製止犯罪的最強有力的手段。這種行之有效的約束經常提醒我們:如果我犯了這樣的罪惡,也將陷入這漫長的苦惱之中。因而,同人們總感到撲朔迷離的死亡觀念相比,它更具有力量。
11.     只要刑罰的惡果,大於犯罪所帶來的好處,刑罰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這種大於好處的惡果中應該包含的,一是刑罰的堅定性,二是犯罪既得利益的喪失。除此以外一切都是多餘的,因而也就是暴虐的。
12.     人們越是尊重法律以外的事物,他們留給法律本身的尊重就越少。
13.     事先的懲罰,就是懲罰人的意志而不是他的行為,就是在對獨立於人類身上最自由的東西(思想)發號施令。
14.     當某種犯罪在人們看來不可能對自己造成損害時,它的影響就不足以激發起對作案者的公共義憤。
15.     刑罰不但應該從強度上與犯罪相對稱,也應從實施刑罰的方式上與犯罪相對稱。
16.     罪犯所面臨的惡果越大,也就越敢於規避刑罰。為了擺脫對一次罪行的刑罰,人們會犯下更多的罪行。刑罰最殘酷的國家和年代,往往就是行為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國家和年代
17.     歷史上任何最新的酷刑,都從未使決心侵犯社會的人們回心轉意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出生於薩爾茲堡,逝世於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成員。其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札特也是作曲家。
共濟會(Freemasonry)出現於18世紀,至今已經遍布全球。共濟會是一種類似宗教的兄弟會,基本宗旨為倡導博愛、自由、慈善,追求提升個人精神內在美德,以促進人類社會完善。會員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而其反對者則認為,共濟會主要是富人和權貴的陰謀組織,其有著不為人知的統治世界的秘密計劃,比如世界新秩序等。
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札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根據當代的考證顯示,在鋼琴和小提琴相關的創作,他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曲、小夜曲、嬉遊曲等等成為後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他同時也是歌劇的專家,成就至今仍不朽。
此外其作曲風格兼具旋律及藝術性,悅耳而活潑開朗,令其作品地位足與巴赫及貝多芬相提並論,亦讓人感受到音樂由巴洛克時期轉向古典主義時期的不同。
由於受到von Svieten 男爵的影響,莫札特開始認識巴赫和韓德爾的作品。莫札特受到巴赫對位法的強烈吸引,進而直接影響後來《c小調大彌撒》(KV.427)以及數首相關作品。同一年,他開始譜曲一系列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
1784年,莫札特加入共濟會,並迅速地晉升為會長(17854月)。他創作許多作品獻給共濟會弟兄,其中有《Maurerische Trauermusik》(共濟會葬禮音樂)。
1786年,莫札特認識了維也納劇場的官方詩人。後者說服了皇帝批准創作一部基於博馬舍的《費加洛婚禮》的歌詞。但後來皇帝認為該劇具顛覆性,禁止其上演。莫札特將《費加洛婚禮》於178651日在維也納展開首演,但該劇的成功,並不能阻止其海報被迅速撤下。
然後莫札特便前往了布拉格,在那兒這個「婚禮」又成功博得滿堂采。為了對這個城市致意,他寫了《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 K. 504》、《布拉格交響曲》獻給這溫暖的小城。
海頓對列奧波爾德·莫札特說道:「在上帝面前、身為一個誠實的人,我告訴你,你的兒子是我所認識或知道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很有品味,也有最好的作曲學問。」
莫札特對海頓的描述:「只有他具備了能使我歡笑,並且深入我心靈的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