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米勒1814

Beethoven - Symphony n°6 - Cleveland / Szell
德拉克拉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年)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家,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谷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1830年的著名畫作《自由女神領導法國人民》影響了浪漫主義作家雨果30年後寫成著名的文學作品《悲慘世界》,該文學作品是對德拉克拉瓦畫作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
據說印象派畫家從他的作品《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運用上得益不少。
他初期的作品《希阿島的屠殺》曾被古典主義畫家安托萬-·格羅驚呼為是:「藝術的屠殺!」他曾經為波蘭音樂家蕭邦畫了著名的畫像。
他訪問過阿爾及利亞和非洲,創作了大量異國風情的作品,甚至潛入伊斯蘭教徒的後室畫出《阿爾及利亞女人》
德拉克拉瓦是法國人民的驕傲,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羅浮宮,羅浮宮專為保存他的作品闢出好幾間展室。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  1877 )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庫爾貝出生於法國東部,父親是一位農場主1839年他到巴黎學習法律,常到羅浮宮觀摩大師們的繪畫,在父親的支持下改學繪畫,先在斯特本和海森畫室學習,但不久離開,自行以臨摹大師們的作品學習。
1849年,他回到家鄉,創作了《碎石工》(二戰期間被毀)、《奧南的葬禮》等如實反映生活的作品,成為現實主義藝術的領導人,他堅決反對舊的傳統觀念和習俗,成為背叛傳統畫派的新一代藝術家的領袖。他還創作了許多著名的風景畫,並寫作了散文和政論文,呼籲民主和自由 1856年,他訪問德國 ,受到熱烈的歡迎。
他的名畫《畫室》畫出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物,還包括自己和模特。他拒絕了拿破崙三世授予的榮譽軍團十字獎章,使他的人氣大增;1871年成立巴黎公社後,他被選為公社委員、藝術家協會主席,負責博物館工作,他堅決主張推倒象徵帝國主義戰爭的旺多姆圓柱。這個銅柱是拿破崙為了炫耀侵略戰績,用繳獲的1200門大砲熔鑄成的,上面刻著拿破崙歷次戰績。
公社通過法令說它是:「野蠻行為的紀念物」,是「對軍國主義的讚揚」,於1871516日予以拆毀。巴黎公社失敗後,他被捕入獄,判決他入獄6個月,並賠償重新立起旺多姆圓柱所需的資金30萬法郎,為躲避這筆債款,出獄後他只好逃亡國外,於1873年流亡瑞士 。在瑞士死於飲酒過量造成的肝硬化。

現實主義Realism ),又稱寫實主義 ,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 一般定義為關注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在藝術上,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
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在視覺藝術和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紀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興起於19世紀的歐洲,又稱為現實主義畫派,或現實畫派。
無論是面對真實存在的物體,還是想像出來的對象,繪畫者總是在描述一個真實存在的物質而不是抽象的符號,這樣的創作往往被統稱為寫實,遵循這樣的創作原則和方法,就叫現實主義。 與現實主義相對的概念是抽象主義 
人們藉由感官知能接收訊息,加以分析組織,以自然為題材(例如自然風景或時事議題)用任何技法將其具體表現出來,但也因生長環境及認知不同,產生不一樣的經驗,這種組織過後的觀點差別,讓同個題材的作品有不同的呈現。
我們接觸的絕大部分繪畫作品,都是現實主義的,儘管有很多造型很誇張或者變形,甚至無法分辨所表達的對象,比如畢卡索的《 亞維農的少女 》,但是,這仍舊被稱作寫實主義的作品。真正抽象的作品並不多見,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是現代抽象主義的代表。
一開始有巴比松畫派中的「巴比松七星」,即七位隱居在法國楓丹白露宮附近巴比松村的畫家,他們熱衷於描畫自然風景和農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盧梭專門描畫風景,米勒的農民畫樸實感人,「晚禱」、「拾穗的人」反映真實的農村生活。 
蘇聯十月革命後,不承認現代油畫是藝術,推崇現實主義,所有蘇聯的畫家都自認為是寫實主義的。蘇聯專家曾貶低中國畫的水墨山水,認為是抽象的,但參觀一次黃山後,才承認水墨山水是現實主義的。

巴比松派École de Barbizon )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該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後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科學風景畫法的泰奧多爾·盧梭、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讓-弗朗索瓦·米勒和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 :其中盧梭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
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中的優雅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人心思慕隱居生活,所以巴比松派成功地為風景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印象派自1860年起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巴比松七星是與巴比松派最常聯繫在一起的名詞,意指(不僅七位)重要的畫家:米勒、柯洛、盧梭、雅克、迪亞、特魯瓦永、迪普雷、多比尼

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年)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他以寫實徹底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
羅曼·羅蘭在所著的《米勒傳》指出:「米勒,這位將全部精神灌注於永恆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從來就沒有一位畫家像他這般,將萬物所歸的大地給予如此雄壯又偉大的感覺與表現」
1814104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格魯什村(Gruchy),耕農家庭之子;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因父母忙於田裏工作,祖母是他從小最親近的人。
1831年-17歲,創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1832年-18歲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兩位當地畫家學習繪畫。
1837年-23歲,獲得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向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從米開朗基羅、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1840年-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1847年-米勒開始將他的興趣專注在鄉村題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龍」展出古典主義風格的《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和鄉村風俗畫《篩穀的人》。
1849年-《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夏天時,由於巴黎動亂,米勒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西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結為好友。這是他最貧苦潦倒的時期,一邊在畫室創作,一邊又必須為了生計在田裡耕作。
1850年-米勒畫出了《播種者》。此畫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禱》(米勒死後,法國富商索夏爾以80多萬法郎購回此畫並於1909年捐贈給羅浮宮)。
1862年-48歲,畫《持鍬的男人》。
1867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與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
1868年-54歲獲頒榮譽勳章。
1875年-61歲時咯血病(肺結核)逝於巴比松。

泰奧多爾·盧梭  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 18121867年)法國巴比松派的風景畫家。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 
19世紀初,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勛章。 並成為將巴比松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

奧迪隆·雷東 Odilon Redon 18401916年)是法國象徵主義畫家、版畫家、製圖員以及粉蠟筆畫家。奧迪隆·雷東生於法國波爾多的一個富裕家庭。雷東從小就開始畫畫,並在十歲的時候獲得了學校的繪畫獎。他從15歲起開始正式學習作畫,但在父親的堅持下他改行學習建築。他從事建築的計劃因為沒有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而終止,但是他的弟弟加斯東·雷東後來成為了知名的建築師。
回到家鄉波爾多之後,他開始從事雕刻1870年雷東入伍參加普法戰爭,他的藝術生涯也因此被打斷。戰爭結束後,他搬至巴黎居住並繼續從事創作,這段時間他幾乎專精於炭筆劃與版畫。他把他的那些從黑色陰影中孕育而生的幻覺創作稱作黑色創作。直到1878年他的作品「水的守護之靈」才開始使他得到認可;1879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組版畫集,叫做「在夢裡」。1884年出版一本名為《 逆向 》(逆天)的小說。
19世紀90年代,雷東主要從事創作粉蠟筆畫與油畫20世紀起他便不再進行黑色創作。雷東熱衷於印度教與佛教的宗教文化,佛祖的形像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於他的作品中,日本主義的影響融入了他的創作。
1899年羅伯特·多梅西男爵(1867–1946)委託雷東為城堡的餐廳創作17個裝飾畫版。雷東為私人住宅創作過許多裝飾畫,但為多梅西城堡創作的作品是他當時最激進的作品,也標誌著他從裝飾畫到抽像畫的轉變。畫中山水的細節並沒有展現某一個地點或空間,只能看到無邊的視角內呈現著樹木的細節、樹葉的末梢、和花朵的萌芽。其中主要使用的色彩是黃、灰、棕、和淺藍。從他選擇的顏色以及高達2.5米的的畫板中都可以看出日本屏風繪畫對他的影響。這組作品中的15幅從1988年至今被保存在奧賽博物館。
多梅西也委託了雷東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珍妮畫肖像,其中的兩幅如今保存在奧賽博物館和加利福尼亞的蓋蒂中心。直到20世紀60年代,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仍然被多梅西家族收藏著。
1913年安德烈·梅里奧出版的蝕刻與石印名錄使得雷東名聲大震;同一年他在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舉辦了自己最大的一次個展。
2005年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名為表象之下的展覽,超過100件雷東的繪畫、素描、印刷品、與書籍全面的概括了雷東一生的作品。此展覽從20051030日持續至2006123日。

象徵主義  Symbolism ),是約18851910年間歐洲文學和視覺藝術領域一場很有影響的運動。象徵主義摒棄客觀性,偏愛主觀性,背棄對現實的直接再現,偏愛現實的多方面的綜合,旨在通過多意義的、但卻是強有力的象徵暗示各種思想 
象徵主義把宗教、神秘主義反正常色情的興趣結合起來,把對所謂「原始性」的興趣與複雜微妙的頹廢崇拜結合起來。與這場運動有關的藝術家是法國的奧迪隆·雷東、居斯塔夫·莫羅和皮耶·皮維斯··夏凡納,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林姆,比利時的費爾南·諾普夫,荷蘭的揚·托羅普等。象徵主義者認為,藝術應用間接的方式來表現更絕對的真理,因此他們用極其隱喻化和暗示性的手法寫作,賦予一些畫面或物體象徵意義。 
莫雷亞斯 (Jean Moras)的象徵主義宣言發表於1886年。 Moras宣告象徵主義反對「平鋪直敘,雄辯,矯情和就事論事」,它的目的於「思想觀念用可察覺的形式裝飾起來」、「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在這樣的藝術中,自然景觀,人文活動,和所有其他世界萬象自身並無任何意義,它們只是與原始觀念之間的奧秘聯結」。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社會科學流派,側重對結構的認識,不甚講求對本質的了解,大前提是科與科學之間或多或少互通有無,提倡一種整體的科學,要透過表面的現象,尋求底層的關係,以期獲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結構。結構主義是二十世紀下半分析研究語言、文化與社會的流行方法。
結構主義主張,任何科學研究都應超越事物象本身,直接探索在現象背後操縱全局的系統與規則。社會與文化現象不僅是物件和事物的總和,其實物件和事物背後都另有涵義。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
一個結構主義者研究對象的差異會大到如食物的準備與上餐禮儀、宗教儀式、遊戲、文學與非文學類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娛樂,來找出一個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被製造與再製造的深層結構。比如說,人類學與民族誌學家李維史陀這位早期著名的結構主義實踐者,就分析了包括神話學、宗族以及食物準備這些文化現象。
結構主義的出現,幫助人們從生活中混亂的表象中,揭露隱藏其中的完整結構,但亦因此一簡約化的結果,造成結構主義把「文本」作了過多的解讀,而讓學者創造出許多並不存在的意義與結構。
例如,獨裁者蔣經國為何懼怕實行民主政治?主要的思想根源是:1.對權力與私利的過度貪婪,以及2.缺乏運動家的精神,深知自己萬一選舉選輸,一定會輸不起,一定無法接受敗選的事實;加上3.擁有權力可以滿足性慾望。以這三個原因為主,建構起整個黨國思想與施政措施,影響司法、立法、行政權與媒體操控的走向。
結構主義最好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就如同任何一種文化運動一樣,結構主義的影響與發展是很複雜的。「結構主義」並不是一個被清楚界定的「流派」。
結構主義導源於1915年-1930年俄國學者的形式主義,其後以法國為根據地加以發展。雅各生提出要探討文學的特質,建立藝術的科學方法。文學研究不應局限於文學作品本身的詮釋,而應延及文學的內在體系1940年代,李維史陀曾在紐約與雅各生同事,受他影響,把語言學某些模式應用於人類學,提出體大思精的神話邏輯。

徐弘毅:有許多人說,藝術就是,但實際上,藝術史上的大師的作品,絕大多數外表上、客觀上都不太美;許多現實主義的畫作,將人的肌膚斑點、皺紋、表情、放浪的姿態畫得太寫實,甚至讓人感覺到醜陋;德拉克拉瓦《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希阿島的屠殺》充滿戰爭的殘暴,哪裡有美?所以,藝術就是美」說得太簡單,那藝術的目的是什麼?
藝術的首要任務是追求真實,揭穿虛偽,教育社會大眾認清真實,變得更理性。因此,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庫爾貝說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
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拉瓦畫《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基督教國家了解,天主教以上帝之名,殘暴地屠殺君士坦丁堡的無辜人民,那些女人半身裸露,十字軍準備強暴那裡的女人,這不是聖戰,那是一群野獸在掠奪資源。這種對客觀真實的表述與描繪,就是一種真正的美。
《自由女神領導法國人民》探討:自由是怎麼獲得的?自由是踩著人民的鮮血與屍體換得的,這真實地呈獻權貴階級的罪惡。只要能呈現客觀真實、震撼人心,就有絕對的美感。
歷史上的權貴階級一向有歧視弱勢者的生活習慣,他們看不起窮人,他們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歐洲有很長一段時間,貴族都會雇用畫家幫自己畫肖像畫,要大家崇拜他們,這能反映多少整個社會的真實狀態?
米勒要扭轉這種觀點,他要權貴階級與社會大眾注意到弱勢者的美好,米勒的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將鄉下農民的生活描繪得清楚,權貴階級看了會有什麼感覺?應該有很多自戀的權貴,覺得不舒服,但那真不真實呢?真實。
這世界上的各種物品都有意義,花朵、門、天使、山、裸體、眼睛、枯樹……,各種顏色也有其特定的意義,將幾種不同物品放在一起,說明真實的世界或思想,這就是象徵主義畫家做的事情。
象徵主義畫家的做法,就像我們說話,用很多詞彙來表達我們感覺到的真實,例如,她穿得花枝招展;花枝招展」就是有很多花綻放的意思,意思是那個穿著漂亮的女人,讓人想到許多花朵在枝頭綻放的畫面。如果由象徵主義畫家來畫這個女人,就會將她的身體畫成一堆美麗的花朵,這樣是不是比畫衣服,還要真實呢?
同樣地,要畫一個一貧如洗的男人,最簡潔的方法,就是畫他在赤裸地站在木門之前、陷入一團憂鬱藍色之中。象徵主義者認為,藝術應用間接的方式來表現更絕對的真理,因此他們用極其隱喻化和暗示性的手法寫作,賦予一些畫面或物體象徵意義。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社會科學流派,側重對結構的認識,提倡一種整體的科學,要透過表面的現象,尋求底層的關係。結構主義主張,任何科學研究都應超越事物象本身,直接探索在現象背後操縱全局的系統與規則。社會與文化現象不僅是物件和事物的總和,其實物件和事物背後都另有涵義。
下圖為雷內馬格利特的哥爾禮達,圖中數個穿黑風衣、戴黑禮帽的男人,沒有生氣、沒有表情、沒有活力,他們是被機械世界操控的木偶,他們沒有思想根基,就像懸浮在空中的幽靈,他們就像壁紙上的一個斑點。
台灣在獨裁者蔣經國統治的時代,沒有人權、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新聞自由、沒有學術自由,人民的一舉一動只能服從國民黨權貴階級的意志生活,就像哥爾禮達」中的僵化的人,只是社會空間中的一個斑點
人類是活在家庭結構、組織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中,絕大部分人的思想、言行,經常只是遵循結構;因此,呈現出家庭、組織、社會的結構,就能夠真實地呈現人的狀態。
下圖為雷內馬格利特的人子」,他的臉為什麼被一顆綠色的蘋果遮住?因為他的臉部表情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吃禁果。人子的意思是,上帝的兒子,《聖經》裡的人子就是耶穌。
雷內馬格利特這幅畫的意思是說,耶穌吃了禁果,他就像舊約伊甸園裡的亞當,做了觸犯猶太教社會風俗的事,因此被猶太人掛上十字架處死。耶穌吃了什麼禁果呢?他重新詮釋摩西十誡
在猶太人心目中,摩西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是上帝派來的人,摩西頒布的十誡,只有猶太教的教士可以詮釋,百姓只能服從猶太教教士的解釋,耶穌是木匠的兒子,身分地位這麼低,怎麼可以詮釋十誡呢?這不是自比為摩西嗎?耶穌的身邊都是稅吏、癱子、罪犯、寡婦、妓女這種不入流的人,這種人配稱神的兒子嗎?
猶太權貴階級有非常嚴重的階級歧視,他們不允許弱勢者有言論自由,無法忍受下等人跟他們辯論十誡,因此,在耶路撒冷處死耶穌,這個動作是違反十誡》的,因為依據摩西五經,他們不能在耶路撒冷處死任何人。
耶路撒冷是「逃城」;「逃城」就是庇護犯罪者的地方,罪人進入逃城以後,只要不出來,就不再追究他的罪;耶穌進了逃城耶路撒冷,猶太人還處死他,這是違反摩西教誨的,這個戒律一破壞,從此以後,以色列就沒有逃城了,以色列就成為一個無法保障弱勢者人權的野蠻國家。
猶太權貴階級看耶穌不順眼的地方是,他們不了解耶穌的身邊,為什麼都是稅吏、癱子、罪犯、寡婦、妓女這種不入流的人?因為耶穌在扮演逃城的角色。
耶穌認為,當猶太人在埃及當奴隸的時候,摩西是他們的逃城,庇護他們,帶他們脫離埃及法老的虐待。因此,他也效法摩西,庇護以色列的弱勢者。這一點,就是保羅認定,耶穌是猶太人等待的救世主的原因;保羅認為,救世主是社會弱勢者的逃城,猶太人殺了耶穌,就是殺掉他們的救世主、攻破逃城,毀滅自己最核心的文化「保障弱勢者的人權」,因此耶穌死後,以色列就滅國了。
不論任何民族,全世界的人類都一樣,絕大部分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盲點,不了解自己無知、有偏見,是井底之蛙,他們需要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帶領他們走出象牙塔;社會大眾透過欣賞藝術品,更了解客觀真實以後,可以了解自己,產生同理心,了解社會與他人;接著,文化風氣、社會型態、政治、法律、經濟、教育也跟著改變,這就達到藝術促成社會公平正義與文明發展的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