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11
曾子:很多人教書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威感「我可以講話,而且學生一定要聽我的」,或者說是一種控制慾。填鴨式教育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老師的控制慾:「你一定要聽我的」,這很可能在傳授知識的時候毀了人心,教學者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就會把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給謀殺掉。
為什麼人的控制慾要在孩子、學生身上發作,卻不發揮在控制老闆、威權體制上呢?因為沒有能力,也沒有毅力想改革比自己有智慧的老闆或威權體制,所以就跟老闆、威權體制為仇,與孩子、學生很好,並且控制小孩的一舉一動。教育要訓練人獨立思考能力,不是要人屈服在一種權威之下,那會破壞人的思考能力,那是對人心最大的殺傷,那是謀殺靈魂,教育者只是一個渡船人、引導者。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墨子:孔子對顏淵他去世得這麼早,說「真是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我沒有看到他停止過。」
曾子:那是什麼意思?
管子:他只有看過顏淵不斷的學習,沒有看到他停止學習。
曾子:真的很了不起哦!珍惜可以學習的機會、珍惜可以做事的機會,不要太抱怨工作環境不好、長官不好。這點只有了解現實威權體制與百姓需求這兩種狀況的人能做到。接下來,孔子又感嘆多數人的學習態度如何呢?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莊子:孔子說:「有的稻子長了苗卻沒有辦法開花,也有開花了卻不結果實的。」
曾子:為什麼芽很好卻沒有辦法開花呢?
有沒有人小時候很聰明,功課不錯,長大卻沒辦法出去做事而整天待在家裡呢?
莊子:我會覺得他小時候只專注於念書這件事情,所以沒辦法開花。
孟子:養份不夠。
曾子:怎麼說養份不夠呢?
孟子:可能只是讀書,缺乏生活上的訓練,沒有辦法出門做事情。
曾子:為什麼有些小孩小學的時候聰明,但是長大以後就沒有辦法擔當大任呢?
管子:因為他沒有不斷的學習啊!
莊子:他只學已經會的部分呢?
曾子:小時候被逼著學習成長,自己始終沒有喜歡學習,長大之後工作表現平平,或者書讀得不錯,讀到大學研究所畢業,可是卻沒有什麼研究成果,這都是一種「苗而不秀」,為什麼會這樣呢?
墨子:沒有把所學的實際運用在生活上,只會讀書,不會工作。
莊子:就是沒有實踐的意思嗎?
曾子:實踐一點點,但沒有太大的結果。人能讀到大學畢業不簡單,沒有結果是因為人只想輕鬆、玩樂嘛!只要再努力學習還是很有希望的啦!因為已經「發苗」了,這代表有基礎了,「不秀」——沒有成果、沒有表現,只是時間的問題。
「秀而不實」指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表現非常出色,但基礎可能不夠穩、博學底子、修養歷練還不夠。
曾子:後生可畏,在後者必在前啊!不論是「苗而不秀」的人或「秀而不實」的人,只要願意奮發向上就會有不可限量的突破進步。學習者的潛力無法預估,雖然現在看起來不怎樣,但持續努力下去,很有可能就變得非常厲害啦!
現在的學生,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學代數了,比我所處的時代進步了兩年,這些孩子長大後會如何呢?他們如果持續學數學下去,會有多厲害呢?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曾子:「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是畏也已」,這是什麼意思呢?
管子:就是說人到四、五十歲如果沒有成就的話那也沒有什麼好敬畏這種人的。
曾子:真的嗎?孟子是這樣子嗎?你已經沒用了嗎?
孟子:對。學習有時間來限制。
莊子:我覺的這是在講精神價值的部分吧!不一定是說有威望、成名,眾人皆曉的部分。
曾子:不管是精神價值或是學問,孔子指出,確實有許多晚輩的表現讓人非常敬畏,對於年輕新秀,孔子不會只注意他們「秀而不實」的問題,他不會說「這些人得意不了太久」,他會很敬畏這些人現在的能力表現與未來發展潛力,因為如果繼續磨練下去,這些年輕新秀當然會比一般人更有實力,不是嗎?
台灣女歌手小天后蔡依林還在學校讀書就走紅了,許多演藝人員應當具備的能力可能還沒學好,有點「秀而不實」,不過,她知道要換新東家重新磨練自己歌喉、舞藝、轉變成性感的造型,到中國大陸開演唱會、在緋聞中學習與媒體互動,繼續累積實力就有可能一直紅下去。
雖然在真實環境,很多早早成名的人看起來好像不怎麼樣,但其中一定有人很努力、愈來愈優秀,對嗎?
莊子:對啊!
曾子:孔子說,不要對青年才俊抱持負面看法,覺得他們沒有實力,他們繼續磨練下去,很可能會有非常好的發展。
另外,孔子也認為,到四、五十歲還沒有名氣,那也不用擔心害怕,只要繼續不斷學習,還是很有可能出人頭地,很多人是大器晚成嘛!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四十歲的時候也不是很有名啊!他八十歲更有名氣的,台灣畫家鄭善禧也差不多八十歲才出名啊!
孟子:一百公尺,四、五十歲還跑不出個名堂來,六十歲就很難了。
曾子:是啊,那你就不要再跑一百公尺啊,換別的項目啊!鍛鍊四十年的跑步,雖然沒有拿下什麼金牌,但運動、臨場過招的「苗」已經長了,換個項目學打撞球,還是可以有前途啊!為什麼孔子覺得四十、五十歲還沒有成名也無所謂呢?
孔子自己早期學很多才藝,一時沒有哪一項特別突出,到了中年看起來還是「苗而不秀」(達巷黨人批評孔子沒有專長),可是五十歲之後,終於打通六藝之間的道理,提出教育、政治、文化理論聞名於世,
人如果沒有辦法少年得志,那就追求大器晚成,對嗎?無論少年是否得志,人總是要不斷地紥根、學習、進步才有可能成為大師。
2005年6月18日《論語》讀書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