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史記 貨殖列傳》

司馬遷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Jerusalem Quartet Joseph Haydn String Quartet Op 77  I 
《老子》書上說:「治理天下達到極致的境界,(國與國之間不需要嚴密的邊防),鄰國的居民互相望得見,彼此靠近得連雞鳴狗吠的聲音都可以聽得見,老百姓都認為自己的飲食夠甘美,服裝夠漂亮,習慣於本地自己的風俗,喜歡他們承傳的職業,一生到老死,彼此都不會利益競爭(自己獨立自主生活)。」
如果現在國家發展是以老子的「無為」為首要施政目標,阻止近代的人民追求耳目滿足的天性,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太史公說:神農以前的時代,社會狀況如何,我不清楚。不過,依據《詩經》、《書經》的文史記錄,虞舜、夏朝之後的時代,人們的耳朵追求美好的音樂,眼睛追求美麗的事物,嘴巴想要享受各種牲畜肉類的美味,身體安於舒適享樂,擁有權勢能力的榮耀,內心就感到很驕傲,這種風俗浸染人民已經很久了,即使挨家挨戶地勸導百姓要做到老子的無欲(無為),也是改變不了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尊重市場機制,二、是政府提供資源獎勵扶植產業,三、是政策輔導產業發展,四、是用法令規範限制產業發展;最糟的,是政府用特權壟斷的國營事業去與民爭利
夫山西饒材、竹、谷、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太行山以西,蘊藏豐富的木材、竹子、楮木、也麻、牦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東盛產魚、鹽、漆、絲、音樂、藝品,江南出產楠木、樟木、生薑、桂木、金俇、錫礦、鋁礦、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璣、象牙、皮革;龍門山、碣石山以北盛產馬、牛、羊、毛氈、筋角;
出產銅鐵礦的山脈彼此距離不會超過千里,礦產密佈有如棋子;這是物產分佈的大概情況,這些物產都是中原人民所喜愛的,各地風俗都是以這些物產為原料做成衣服、飲食、養育生命、送葬的民生用品。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所以,農夫耕作供給食物,林務業者採集山林物資運送到市場,工匠製造各種器具,商人流通貨物,這難道有政令教育要求他們生產生品,並將商品運送到市場交易嗎?(沒有)
這是人們主動發揮個人的才能,竭盡一切力氣去生產,然後用自己的產品去交換他們想要的東西
商品產量低,價格就高,商品產量高,價格就低,每個人勤勉地做好他的本業,樂於做好他的工作,就像水日夜不停地往低處流那樣地自然,各種商品不用召喚就會有人把它們送到市場,不用要求就會有人把它們生產出來,這些現象難道不是驗證了一切市場交易的背後有一個道理在運作嗎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周書》上說:「農民不種田,糧食就會缺乏;工匠不生產,器具就會短缺,商人不做買賣,糧食、日常用品、保值商品就不能流通;林務業者不運出山林物資,基礎建設的資源就會不足。」基礎建設的資源不足,就沒有辦法開發荒地。這四類產業是人們衣食的源頭,源頭大就富裕,源頭小就貧乏。
從整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四類產業發展能夠使國家富強,從個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四類產業發展能夠使家庭富裕。
造成貧困與富有的原因,不是因為有外力介入搶奪財富或給予財富,而是智慧資本比較高的產業,利潤較高;技術門檻比較低的產業,利潤就薄。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
周朝姜太公的封地在營丘,土地是鹽鹼地,人口少,因此姜太公鼓勵婦女發展紡織業,提高技術門檻到頂尖的水準,發展魚、鹽國際貿易,因此人才與資金從各地流入齊國,就像車輪輻條聚集於軸心一樣。因此,齊國生產的帽子、袋子、衣服、鞋子賣到世界各地,從渤海到泰山之間各國的領袖,都穿戴整齊到齊國來學習治理。
姜太公去世之後,齊國經濟衰落,管仲主政時期,修復姜太公的遺業,設立九個財經相關的部會,齊桓公因此稱霸國際社會,多次召集各國領袖舉行高峰會,領導國際秩序;
管仲自己也有豪宅,雖然他的地位是比貴族低下的官員,卻比各諸侯國的領袖還要富有。因此,齊國富強的局面一直延續到齊威王、齊宣王的時代。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管仲說:「國庫充實,國民才能節制欲望、遵守《憲法》;衣食充足,國民才在乎光榮與恥辱。」憲政文化生於富有,廢棄於貧窮。因此,權貴階層富有才會喜歡實踐道德,平民階層富有才會把力量用在適當的地方。
潭水深(資源多),魚類就能夠生長繁殖;山林深(資源多),野獸就自然往那裡去,人類生活富裕,才會願意去追求附帶的仁義道德富有的權貴階級堅守仁義,社會地位就會提高;權貴階級違背仁義,就會被排擠得連作客的地方都沒有,因而悶悶不樂。
諺語說:「家有千金的人,不會犯下被處死刑的錯誤。」這並非毫無道理。
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這就是為什麼姜太公說:「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益而來,為利益而往。」有千乘兵車的國王,有萬家封地的諸侯,有百家封邑的大夫,連這些權貴階級都還擔心貧窮,何況編在戶口冊上的普通老百姓呢?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