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

Claudio Abbado & Martha Argerich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1 
徐弘毅10.23.2015.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是畢達哥拉斯的追隨者相關聯的各種學說,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復興。著名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者包括第一世紀的蒂亞納的阿波羅尼烏斯和西班牙的摩德拉圖斯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者強調靈魂和身體之間的區別。神必須通過祈禱良好的意願來在精神上敬拜。靈魂必須通過苦行僧式的生活習慣擺脫其物質的環境身體的樂趣和所有的感性衝動必須拋棄,因為對純潔的靈魂是有害的。上帝是良好的原則,而物質是邪惡的基礎。
所有的頂尖的運動選手都是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習慣,擺脫其物質的環境。台灣唯一的三鐵職業選手李筱瑜9歲時她的父親病逝,母親離家工作,李筱瑜從國中開始,一個人生活。17歲,她遇到車禍癱瘓,沒有正式的醫院復健,她以為,未來的日子只能坐輪椅賣口香糖。她不甘心世界只剩下一張雙人床,靠僅有的右手自己復健,半年後,站了起來。
只有接納自己軟弱的一面,才是真正鋼強的鐵人。去年八月的日本北海道,台灣三鐵選手李筱瑜拿下了世界女子組冠軍,這是台灣選手首次拿到如此優異成績。
鐵人三項是一個充滿痛的運動,先是在海中游3.8公里,再騎單車180公里,再加上42公里的馬拉松,人體被逼到極限邊緣,只剩下純粹的痛:腳底起水泡的痛,小腿肌肉疲勞的痛、胯下、腋下皮膚摩擦處的痛
她在墾丁的訓練情況,早上七點在小灣游泳40分鐘,上岸後,騎單車180公里,這個距離大約從台北到台中,途中她只以簡單的能量營養品補充熱量,騎完單車再到南灣練跑,直到日落方才休息。
能受得了這種訓練,必有驚人的意志力。她說:「這種訓練像是一種修行,看似動得很厲害,但你內心是平靜的,一不靜,你的肌肉就會緊,呼吸就會亂。」就連突然下了冰雹,她也要平靜繼續跑。
溫度太低,她就在衣服裡裹上一層保鮮膜保暖,真的痛到受不了,就哭,哭不夠,停下來,對車子邊踹邊罵,「罵夠了,還是要繼續騎。」
李筱瑜在2005年全國運動會的三鐵比賽,「我跑到頭都暈了,馬路上的直線都開始扭動了,旁邊的裁判說,好了啦,好了啦,不要跑了,可以了,放棄了吧。」這是所有三鐵選手最大的心魔,受苦的時候,想到棄賽時的甜美,「我想到只要一放棄,就可以喝到冰涼的可樂,身體也不會痛了最後我放棄了。」
這場棄賽,成了她的心魔,「因為棄賽過,知道棄賽剎那的快樂,所以當我身體很痛苦的時候,那個快樂的感覺會一直回來呼喚我,像吸毒一樣。」
她對抗棄賽的念頭就是:「不斷想著棄賽後的懊悔,我好不容易可以跑。」她要耗盡最後一絲的體力反復證明,自己值得擁有這些失而復得的能力,沒有浪費
在畢達哥拉斯主義中,完整的數字和諧波(美聲)在音樂中密切相關的這一想法,被伽利略之父、詩琴製造和演奏者文森佐·伽利萊所熟知。遵循畢達哥拉斯的思維模式的原因,他發現了琴弦張力和音調之間的數學關係,因此抽象化出音樂和樂器可以用數學關係精確量化和描述的想法。這致使他兒子得出關於所有的物理現象都可用數學量化(作為物理「定律」)這一具洞察力的見解,從而開始並定義了現代物理學時代。
音樂、繪畫、芭蕾舞、數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是同一類型學科,這個領域某一科別的頂尖人才,通常也多少懂一點其他科別的內容。愛因斯坦是頂尖的物理學家,他本身也會拉小提琴,音樂上有成果的人,往往也懂物理化學,世界三大男高音卡瑞拉斯原本是學化學的,並且他們都對專業領域產生極強的專注力和追根究柢的能力,這是新畢達哥拉斯派的特徵。
2008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二年級學生蘇意涵,今天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第五十九屆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會上,贏得大會最高榮譽「英特爾最佳青年科學家獎」。該獎項過去得獎人雖有多名華裔,但是完全由台灣本土栽培的成果,蘇意涵則是台灣第一人。
蘇意涵以十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均相沉澱法製備CZA觸媒之探討」。研究重點確認了高活性催化劑可以改善甲醇改革的反應,以便更有效率產生氫氣。她的研究也可用來改善混合同質性金屬,及合成其他多組成材料與高同質性。
負責帶隊的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實驗組代理主任馮桂莊指出,在當前石油價格不斷飆漲的情況下,蘇意涵的研究可以藉由有效產生氫氣,進而加強燃料電池的應用。蘇意涵也是班上合唱團、詩歌朗誦指揮
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王韻筑以「橡膠鍵鏈結構與自由能的關係」獲大會物理科三等獎。王韻筑出身單親家庭,又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較不便從事戶外運動,但仍好學不倦
王韻筑從小就喜歡生物、物理化學,國中時下課常會追著老師問問題,「擁有可怕的毅力」,她的專注力還表現在拉小提琴上,身為弦樂社的首席,有時練琴一拉就是十個小時以上,甚至手指破皮也不停止。
20136月媒體報導,1948年出生於台北的柯慶隆,年輕時以土木工程學士加入了台灣的空軍,退伍後擔任數學老師。後來前往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取得了土木工程和機械工程的碩士。
之後,又投入美國科技產業,並在1985年取得奧克拉荷馬大學航太工程博士學位。後為密西根奧克蘭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教授,並以航太飛行項目的研究員身分,前往美國太空總署在克里夫蘭的路威斯研究中心工作。
不過,「科學家」柯慶隆卻對音樂始終懷抱熱情,他在美國生活穩定之後,開始了學習音樂之路。有一天,柯慶隆將他寫的一首給鋼琴、小提琴和豎琴的小品,分享給同校的音樂系教授史丹利霍林沃斯,霍林沃斯印象深刻,除邀請他去自己的班上學習作曲,也推薦給其他音樂系教授,並於一年後開始創作大型作品。
沒想到,1991年的一場車禍意外,柯慶隆的脊椎受到嚴重損傷,經過10年復健,直到2010年,在霍林沃斯鼓勵下,他下定決心開始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並於201112月完成。
在音樂圈沒有背景也沒有資歷,柯慶隆決定帶著作品到維也納投石問路,以一首沒有20世紀12音列的前衛音響的迷人協奏曲,獲得錄音製作公司的雅羅斯拉夫史特拉納夫斯基,和鋼琴家亞當史特拉納夫斯基青睞,展開錄製計畫,2012年由亞當史特拉納夫斯基以及楊納傑克愛樂交響樂團,在捷克完成錄音。後來,柯慶隆和上揚唱片決定發行柯慶隆《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專輯。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強調超越肉體的疼痛,擺脫物質慾望,這樣的信仰與生活習慣是訓練專業能力的基礎;現代基督教教會因為接受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而培育出藝術、科學方面的頂尖人才。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者強調靈魂和身體之間的區別,神必須通過祈禱和良好的意願來在精神上敬拜,靈魂必須通過苦行僧式的生活習慣擺脫其物質的環境。這些觀點被基督教門徒彼得與天主教所接受;但是門徒保羅與希臘正教卻主張,透過努力生活、改善自己來達到與神的契合
彼得(天主教)與保羅(希臘正教)因為基本觀點許多的不同,使得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發展的命運大不相同,歐洲在彼得的帶領下進入了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期。
而現代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革命、啟蒙運動到民主政治,主要發展都與保羅(希臘正教)有密切關係;基本上民主政治與現代化的大學密不可分,這些菁英在道德上遵從基督教,在學術研究、政治制度與工商發展上則遵從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的腳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