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西元8~15世紀

Bach: Magnificat in D major, BWV 243 | Philippe Herreweghe
徐弘毅2015.10.21.
大約在1182,天主教方濟出生在亞西西城富有的布商家中,富裕的家境,天生的領袖氣質,年少的方濟受同儕擁戴成「亞西西歡愉王子」。父親雖事業有成,但畢竟不是貴族,他渴望晉陞名門的心願,便落到了兒子方濟的肩上;當時要躋身貴族之列,當騎士是最佳捷徑,方濟加入亞西西軍隊。
方濟在參與十字軍南下將近40公里處的Spoleto城,方濟聽到了一個聲音對他說:「方濟,誰能為你做更多的事?主人或是僕人?富人或乞丐?」
他回答:「主人和富人能為我多所作為。」
「那麼,你為什麼離棄了主人而獻身與僕人?為何揀選乞丐,而放棄無窮富有的天主?」
戰事中方濟淪為俘虜,後因病釋放返回亞西西,長期處於患病狀態。他體悟「我們應結出相稱的痛悔果實來。」我們要愛人如己;我們要有愛和謙遜:我們要施捨,因為施捨能洗淨我們靈魂的罪污。事實上,人們留在世上的一切都要喪失;只能帶走他們的愛和施捨的代價,他們將從天主那裡領取這代價的酬報與相稱的獎賞。
我們不該按血肉之見,去做聰敏與明智的人;而要作一個誠樸、謙遜、純潔的人。我們該為了天主的緣故,作眾人的僕役、並隸屬於人;凡是如此行事,而又堅持到底的人,主的聖神將安息在他們身上。
方濟會修士他們致力於祈禱、勞力工作與宣講福音;他們的生活方式則與他們所堅持的貧窮完全一致。最後,方濟在1226年的103日傍晚與世長辭,享年45歲。天主教裡的聖芳濟會,是天主教裡保留最多原始耶穌生活型態的教派,對天主教的現代化有相當大的影響。也是目前少數還在世界各地宣教的天主教次團體。
天主教對台灣的貢獻比利時的馬世光、侯德發及吳偉立神父,民國五十年左右先後來台,在聖心會協助下,對遊民、孤兒和弱勢勞工,展開無私的服務奉獻;一晃眼都已是髮蒼視茫的老人,回首過去,三人露出慈祥地笑容說:「我們愛台灣,這裡已是我們的家了。」
79歲馬世光神父,來台逾52年,仍心繫北市平安居遊民中途之家的服務工作;許多遊民來來去去,他最高興他們能重新振作,「每次看到他們願意回家,或是找到工作,都覺得特別感動。」
馬神父曾輔導、追蹤一個十幾歲就離家的小孩,看著他回家、找工作,最後還邀請馬神父參加婚禮,「現在也已五十幾歲,當阿公了!」五十年無間斷的付出,讓遊民知道還有人不放棄他們
幽默風趣的侯德發神父已74歲,來台47年。他主持全台第一座信奉聖女「嬰小路」的小德蘭教堂;侯神父成立課輔班,費心地照顧無數單親孩童和孤兒
最「年輕」的吳偉立神父,也已71歲,他負責輔導弱勢勞工,替他們爭取更多的資源;吳神父說,不少勞工不幸發生職災,卻礙於教育程度,意外發生後不知如何是好,一家生計也陷入困頓,「適時伸出援手,其實是救了一個家庭」。
來台半世紀的頭城天主堂荷蘭籍神父羅文思,長年在宜蘭頭城、礁溪傳教,並創辦「文聲復健院」,幫助上千名小兒麻痺患者,荷蘭籍神父羅文思,1963年九月來台傳教,當時社會民智未開,排斥小兒麻痺患者,羅文思所屬的天主教遣使會致力小兒麻痺患者治療,他和其他神職人員挨家挨戶訪查頭城、礁溪一帶小兒麻痺患者,與家長溝通,帶患者北上治療。 
1970年,羅文思任礁溪天主堂神父時,成立「文聲復健院」,提供小兒麻痺患者居住、復健等,並親自開車接送患者上下課。五十年來,超過一千名小兒麻痺患者受他幫助走出陰霾,踏入社會。
曾受協助的吳建明紅著眼眶說:「神父就像我的再造父母!帶給我不同的人生。」他說,出生後罹患小兒麻痺,十歲時(1970年)因行動不便,在街頭爬行,正巧被神父遇見。神父帶吳建明至台大醫院手術治療,還給他完整的教育,助他從陰影中走出,有著喜樂人生。
「現在我的雙腳走得很好。」吳建明說復健過程艱辛,當年為了方便,行走會撐拐杖,神父為讓他們學習獨立,把拐杖一一收起,要他們以自己的雙腳大步前行,咬牙噙淚踏出的每一步都辛苦痛楚,現在回想起來卻很值得。 
出生波蘭的平靜修,擁有澳大利亞國籍,她早年投入教會服事,協助修會推動青少年教育關懷工作,也在澳門籌建曉明女中等學校,提供弱勢青少年免費就學。來台灣後在輔仁大學成立青年學生宿舍,後來便到新竹市長住,參與藍天家園米可之家等青少年中途之家的設立,輔導新竹地區的中輟青少年。
聖托馬斯阿奎那﹙生於公元1225﹐死於公元1274﹚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經院哲學家。他在大多數場合是追隨著亞理士多德。在阿奎那以前,人們對於亞理士多德的觀念一直被新柏拉圖主義的附加物所蒙蔽,而他卻主述真正的亞理士多德,並厭惡柏拉圖主義,即便是出現在聖奧古斯丁言論中的也不例外。他說服教會使之相信,作為基督教哲學基礎,亞理士多德的體系比柏拉圖體系更為可取;關於這一點天主教哲學家,和哲學教師們是不許公然宣講的。
聖托馬斯阿奎那表示,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智慧的意義。一個人在某項特定的工作上,例如修建房屋,可能是聰明的;這意味著他通曉達成某種特定目的的方法。但一切特定目的都從屬於宇宙的目的,因而智慧本身是與宇宙的目的相關的。宇宙的目的是知性的善,亦即真理。在這種意義下尋求智慧便是最完善,最崇高,最有益處,和最為愉快的事業。這些都靠引據大哲學家,即亞理士多德的權威得以證實。
阿奎那說,我的目的是要闡明天主教信仰所宣揚的真理。但我必須依據自然的理性,第一步是證明上帝的存在,設若我們知道上帝的本質,這個論斷就會是真實的,但是我們除了極不完備的一點知識外,並不知道上帝的本質。
中世紀的神學家們主要討論辯證的對象是上帝,上帝存在嗎?本質是什麼?等等,阿奎那也不例外;但是上帝看不到,都要靠人來推測、猜想,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沒有太大的意義。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人,忽略社會上的不公平與各種疾苦,忽略自然科學的研究,阿奎那的思想基本上都與聖經的脈絡相違背,也就是這時期的哲學家大都是一種臭酸秀才,愛說大話而不知民間疾苦,但是他們維持住上帝的善、完美與神聖性的形象,因此維持住社會上的基本道德標準。
阿奎那是當時代的大學者,他的流派使當時社會上的生活,只能關注在信仰上帝上,一切的生活都要以榮耀上帝、求得上帝的開心為主,人一生都要想念上帝,卻不容許對上帝有任何的懷疑或思考,其他一切的凡人瑣事都不重要,這是一種獨裁極權統治,一種箝制思想自由與泯滅人性的生活,同時讓教宗享有無上的權威
LISZT~Dante Symphony *ft. Gustave Doré Scenic Storyline* 
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914日),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以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但丁是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但丁於1321年客死他鄉,在義大利東北部去世。
但丁在被放逐時,曾在幾個義大利城市居住,並將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寫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對教皇揶揄嘲笑,他將自己單相思的戀人,一個叫貝雅特麗齊(Beatrice25歲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有文藝復興的搖籃之稱的佛羅倫斯城是神曲的作者但丁的故鄉。
但丁之一生,義大利都處在紛亂和戰爭的局面下。但丁是教皇黨,後來教皇黨分為黑白兩派,但丁屬於白派,當黑派得勢時,但丁便遭放逐,離開故鄉過流浪的生活。在他的神曲中,他把政敵一一送入地獄。
神曲中的一切都是象徵性的。一開始的時候,作者告訴我們他在人生之中途迷失於一座黑暗的森林中,那森林即象徵當時義大利的紛亂。他想跑出森林,跑上那象徵道德的浴在落日的光輝中的山丘,可是獅子、豹子阻止了他的去路,在惶恐中,幸而他的愛人Beatrice派遣詩人威吉爾前來將他救出,且領他去遊地獄、煉獄和天堂。
但丁先走進地獄的邊緣,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充滿呻吟的平原,在那兒有許多平庸、自私、卑怯的人在被蜜蜂和昆蟲刺痛著他們,便是象徵因未曾仗義抵抗黑派而令作者遭放逐的人。然後但丁上了小舟,渡過忘懷河,走入地獄之深處。地獄分七層,那兒有各種罪人遭受著慘不忍睹的刑罰。
煉獄也分為環形的七層,其中住著一些犯小過的人,刑罰也不慘重。煉獄的山頂可稱為地上的天國,淨化了靈魂便從那兒獲得超昇進入天堂。天堂共分九層,其中住著立法者、元首、君子、聖人、學者、英雄以及光明正大的人。第九層天便是上帝之所在,閃耀著令人目眩的光彩。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義大利托斯卡納方言寫作的,對形成現代義大利語言以托斯卡納方言為基礎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當時主流的官方語言是希臘文,所以也是對文藝復興運動起了先行者的作用,也就是反傳統、挑戰權威、宣揚在地文化,這是文藝復興運動很重要的核心價值。
《神曲》成為義大利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石。但丁其他的作品包括《饗宴》(Convivio),是他最長的詩及寓意評論的選集,政論文《帝制論》(Monarchia)是以拉丁文寫作的政治哲學集,在但丁死後被教廷大使Bertrando del Poggetto譴責及銷毀,拉丁文論文《俗語論》(De VulgariEloquentia)是平民文學的研究,《新生》(La Vita Nuova)則是訴說他愛情故事,她也是神曲中最後的拯救。《新生》中包括許多但丁用托斯卡尼語寫的情詩,這是當時的第一個。當時的社會環境只注重人跟上帝之間的感情,人跟人的感情不重要、不足為道,所以但丁寫的情詩也等於是挑戰當時的社會禁忌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他提倡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由追求,抨擊歐洲中世紀教會的腐朽和黑暗,批判限制人自由追求的宗教制度
薄伽丘,是佛羅倫薩商人凱利諾的薄伽丘和一個法國女人的私生子。據說他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契塔爾多,一說生於巴黎。幼年時生母去世,隨父親來到佛羅倫斯。不久,父親再婚,他在嚴父和後母的冷酷中度過了童年。
後來,他被父親送到拿坡里,在父親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願地學習經商,毫無收穫。父親又讓他改學法律和宗教法規,但無論是商業還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興趣。他自幼喜愛文學,便開始自學詩學,閱讀經典作家的作品。這段生活使他親身體驗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後寫成的《十日談》中。
 在拿坡里生活期間,薄伽丘有機會出入安傑奧的羅伯特國王的宮廷。在這裡,他被壓抑的個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許多人文主義詩人、學者、神學家、法學家廣泛交遊,並接觸到貴族騎士的生活。這豐富了他的生活閱歷,擴大了文化藝術視野,進一步煥發了他對古典文化和文學的興趣。
1340年冬,薄伽丘父親的商業活動受到挫折,經濟狀況惡化。薄伽丘無法維持原先悠閒自在的生活,便回到佛羅倫斯。在佛羅倫薩尖銳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他始終堅定地站在共和政府(百姓所組成)一邊,反對封建貴族勢力。他參加了行會,曾擔任管理財務的職務,多次受共和政府的委託,作為特使去義大利其他城邦和教廷執行外交使命。
1350年,薄伽丘和詩人彼特拉克相識。翌年,他受委託去邀請被放逐的彼特拉克回佛羅倫薩主持學術討論。從此,這兩位卓越的人文主義者建立了親密無間的友誼。薄伽丘潛心研究古典文學,成為博學的人文主義者。他翻譯了荷馬的作品,在蒐集、翻譯和註釋古代典籍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晚年,他致力於《神曲》的詮釋和講解,曾主持佛羅倫斯大學《神曲》討論。
13731023日,薄伽丘抱病在佛羅倫薩大學《神曲》討論會上作了最後一次演講。第二年,契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給他精神上很大的打擊。13751221日,逝世。
薄伽丘是位才華橫溢,勤勉多產的作家。他既以短篇小說、傳奇小說蜚聲文壇,又擅長寫作敘事詩、牧歌、十四行詩,在學術著述上也成就卓著。
傳奇小說《菲洛柯洛》是薄伽丘的第一部作品,大約寫于1336年左右。它以西班牙宮廷為背景,從中世紀傳說中汲取素材,敘述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少婦和一個青年異教徒的愛情故事。他們衝破種種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菲洛柯洛》是歐洲較早出現的長篇小說。打破當時社會受基督教神學影響所關注的生活重點的反傳統劇作,這是文藝復興運動很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敘事長詩《菲洛斯特拉托》(1338)和《苔塞伊達》(1340—1341),分別從《特洛伊傳奇》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中擷取題材,它們讚頌純潔的愛情、高尚的友誼,展示人世間生活的美和友情的歡樂,在古典的題材中注入了現代的情感。這兩部作品開了8行體詩的先河,也抵抗了唯有關注上帝這種思維的主流社會,而注意到人間的喜怒哀樂,是人文主義的先河。
牧歌式傳奇《亞美托的女神們》薄伽丘借用神話題材,抒寫亞美托在愛情的陶冶下,由一個粗野的牧羊青年轉變為品格高尚的人,其間穿插了7位女神向亞美托講述自己的愛情經歷。這是多神論,也是愛情取代上帝的重要性的著作。
長詩《愛情的幻影》(1342—1343)用三韻句寫成,敘述自己一次寓意性的旅行,把歌頌德行和讚美純潔的愛情結合起來。
《菲埃索拉的女神》(1343—1354)是又一部8行體長詩,寫女神和牧羊人相愛,得罪了黛安娜女神,遭到懲罰,一對戀人化作兩條河流,但最後雙雙流入阿諾河,又匯集到一起。
《菲洛美塔的哀歌》,是僅次於《十日談》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寫于薄伽丘從那波利返回佛羅倫斯之後的13431344年間。這部傳奇小說描寫被戀人拋棄的女子菲婭美塔的遭遇,細緻地抒寫她的愛和怨、希望和痛苦,翹首盼望戀人歸來的心理,堪稱歐洲最早的心理小說。
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以愛情為主題,借鑒古希臘古羅馬詩歌、神話、傳奇,顯示了中世紀傳統和騎士文學的痕跡,但又擺脫了俗套,充滿對人世生活和對幸福的追求,譴責禁欲主義。薄伽丘作品的特色就是挑戰當時的社會禁忌、挑戰威權、挑戰基督教文化,並傳播異教文化與希臘文化
晚年,薄伽丘一心鑽研古典文化,《異教諸神譜係》(1350—1375)以豐富的史料敘述神和英雄的起源。薄伽丘在他的理論著述中,批判教會對詩歌的詆毀,提出詩歌即神學的觀點;他闡述詩歌應當模倣自然,反映生活,強調文學的啟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詩人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汲取營養,並講求虛構、想像。薄伽丘擺脫中世紀神學的觀念,他的文藝理論為文藝復興時期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日談》在歐洲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發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僅敘述事件,並進而概括現實,塑造人物,刻畫心理,描繪自然。把一百個故事鑲嵌在一起,創造了一些巧妙的諷刺手法;蒐集當時代所有神父、權貴階級的醜聞,是一部史實醜聞新聞紀錄,也是宗教醜聞百科全書,震撼當時代的天主教威權,讓世人逐漸打破對神職人員與教宗的崇拜,是一部權貴的除魅化工程的曠世巨著,也對後世的新聞媒體產生永恆性的影響。
《十日談》出版後,立即被譯成西歐各國文字,對十六、七世紀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發生過很大影響,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此後一直到十六世紀,義大利短篇小說風行一時,短篇小說家都繼承薄伽丘的創作傳統,寫出當時資產階級所喜愛的接近現實而又複雜曲折的新故事
薄伽丘勇敢抨擊宗教的腐敗,把教會黑暗的一面寫的赤裸裸公諸於世,發人省思,但由於當時教會還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反對聲浪接踵而來,他無所懼怕;他也是義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者,無論短篇或是長篇小說,都有著《十日談》的影子,他也是文藝復興時代不可抹滅的一人。


宗教的起源

Wagner: Tannhäuser Overture - Thielemann / 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徐弘毅 10.20.2015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時,就產生了宗教。因為所有的人都有弱點,無法解決所有生活上的問題,加上人類天生就是功利主義的動物,因此,有能力或有智慧的人,只要滿足他人的「實質幫助、心理幫助或威嚇(神祕感)」,軟弱的人就會產生依賴心偶像崇拜的效應,因此產生了宗教。
人類因為天生也有懼怕的心理(一種無助、畏懼威權的心理),對不明白的事物相當恐懼(對生命死亡的畏懼),對神祕感的畏懼,因此人類也會崇拜恐怖的邪靈或威權,也有宗教因此而產生;這種心理也會發生在,屈服於獨裁者或黑道上。科學越昌明,人類對不明白的事務有越多的理解,因此這類型的宗教就式微的越快。
一個人如果信心滿滿,可以獨立自主處理所有的問題,這種人通常不需要宗教;如果他又實質幫助了許多人(利他行為),大都會成為英雄人物或族群領袖,甚至可能成為宗教領袖,被許多人所崇拜。
如果有智慧有能力的領袖,留下許多言論與事蹟,他也很容易變成傳奇英雄、宗教領袖或學派領袖。其實,英雄人物、宗教或學術學派彼此也是互相競合,為了爭取最多的人民支持,以維持組織的生存。
因為不同宗教間也會自由競爭、鬥爭,以爭取多數大眾的支持,宗教競爭總是帶來文化的新刺激與反省;因此人類的族群中,出現的宗教種類越多,它的文化力量也會比較強盛。而理性成分越高的宗教,比較容易讓人獲得智慧或安慰,因此競爭力比較強,可以維持比較久的壽命。
人類的族群中,出現的英雄人物多,它的文化力量就比較強盛,因為百姓可以模仿學習的對象比較多元,社會多元性較強,文化力量當然就較強。文化力量比較強的民族,比較不容易被外族消滅
人類的族群中,出現的學術學派越多,它的文化力量一定越強盛,因為不同的學術的產生,一定是當時代最理性的人所帶領,他們彼此的競爭會使人類朝向更理性的方向發展。兩蔣統治時代,獨裁者要控制所有的教授,使得教授們思想不自由、言論不自由,因此學派之間就無法互相激盪,學生也比較愚蠢,因此整體國家競爭力就比較弱。
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強弱,實際上就是整體百姓理性水準的高低。現在國力最強盛的國家,一定是因為學術發達,反之,國力薄弱的國家,一定是因為學術不發達;二次大戰時期的亞洲國家中,日本的學術力量最強。
學術的領袖,他們同樣可以提供給學生「實質幫助、心理幫助或威嚇(神祕感)」,學生也會因此產生依賴心偶像崇拜的效應;因此現代的大學,其實也算是一種宗教。厲害的政治人物,也有能力掀起宗教性的狂熱,但是能不能持久是個問題,看他這一生實踐多少理性的道理
東羅馬帝國時期希臘地區的基督教,在保羅的帶領下,強調要文化交流、彼此互相學習,是一種類似學習型的組織(也類似柏拉圖學院),當時的聚會會所猶如一所教育的學校,所以稱之為「教會」。現代歐美著名的大學,幾乎都是基督教所辦的學校。
所有的人都有弱點,無法解決所有生活上或心理上的問題,許多人因此產生依賴心,他們需要偶像來崇拜才會有安全感,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人類的天性。自知能力與智慧跟他人相比,越軟弱的人,他越需要偶像來崇拜;人類有各種弱點,因此需要各種不同領域的偶像來崇拜,以達到心理上的安全感與依賴心的滿足。這是宗教多神論產生的原因。
雖然猶太人主張一神論,單獨崇拜上帝,但是實際上猶太人比較崇拜金錢的魅力,崇拜金牛犢是猶太人(以色列人)千年的習慣與真正的信仰。習慣與信仰會改變一個族群的民族性。
其實社會發展上,各類型的偶像越多,社會就會比較穩定,也比較有創新能力;獨裁的國家,偶像只有政治上的獨裁者,也是一種一神論,這種國家文化力量比較弱,社會其實比較不安定,也比較呆,缺乏創新能力。
能力與智慧愈高強的人,他容易被別人所崇拜;能力與智慧愈高強的人,一定具備比一般人更高的理性與獨立思考能力。歷史上,人類重大的文明進步,一定都是當時代最理性的偉人所推動或建立。
中國自漢朝(西元前202-西元220)開始,學術上主張「天人合一」,皇帝就是天子,是上天(無上權威)的代言人,因此是屬於一種「政教合一」的政體,這種超高的權威性,生產出無數的神話(絕大多數是人造謠言)以製造神秘性,使得獨裁者成為地上最大的權威者。為了維繫這種權威,因此政府體制(組織)就形成了封建制度,專門剝削弱勢無知的百姓,以維繫威權體制的龐大利益。
天主教與教宗在歐洲,也是類似的封建組織;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西元274-337)一直到18世紀,歐洲的政治組織都需要與天主教教宗合作,以求道德上的正當性,因此產生「政教合作」型態的封建組織,也同樣是在幹專門剝削弱勢無知百姓的勾當。
任何組織越龐大,他就越需要有才能的人來管理,沒有人才管理,組織就會崩潰,這是鐵律。因此獨裁者也需要徵招有能力的人來共享組織利益,但是有才能的人也容易招獨裁者忌妒,害怕被替代而失去政權,因此能人忠臣往往下場不好。
獨裁者如果才能不如下屬,實際上心理壓力很大,他怕被下面的人嘲笑,他怕被奪權;他因為才能不高,因此必然產生各種行政疏失,他就會產生被社會大眾推翻或咒罵輿論的壓力。在種種壓力下,無知的獨裁者必定缺乏安全感,必然經常情緒失控、理性喪失,暴君於是誕生。
組織越大,領導人所需要的智慧與能力就需要越高,否則組織就會滅亡。流傳很久的宗教或學派,度過許多時代與潮流的考驗,因此其必有相當的傲人之處,教義也一定也具備相當的理性成分。
現代民主社會保障基本人權,因此政府有義務保障人民的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社會大眾可以自由選擇宗教,並且不被宗教團體所強力束縛或迫害;宗教如果沒有信徒,組織就會瓦解,廟如果對信徒的許願不靈,就會沒有香火。各宗教團體為了組織的生存,其實競爭很激烈。
現代台灣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英雄人物,也有各種民間組織、公益團體與政黨組織,加上學術殿堂的競爭,台灣的各種宗教又不斷的誕生新興宗派,彼此競賽爭奪信徒,因此台灣的宗教大都越來越小間,對政治與社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
從君士坦丁大帝以後,歐洲社會進入基督教的一神信仰,不允許崇拜其他的神祈或英雄,加上只有教宗有權力詮釋聖經上的觀點,這種單一又獨裁的宗教社會,使得歐洲進入黑暗時代,也就是文化沙漠的時代長達一千多年。
在西元1813~1883年,德國的音樂家華格納排斥音樂服務基督教的模式,開始尋找德國的民間信仰,發掘日耳曼民族傳統的英雄,因此創作出許許多多偉大的音樂,成為一代大師。反觀台灣的本土劇,經常只演出媽祖、關公或怪力亂神的戲劇,這種既單一又缺乏理性的戲劇,使得台灣的文化某部分呈現出相當地幼稚,台灣的音樂或戲劇家應該從台灣的各原住民部落或其他不同族群的信仰中,發掘更多元的文化素材,台灣的文化力量才會更強盛。

基督教 (二)

The Best of Bach
徐弘毅2015.10.18.
羅馬帝國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創帝國制度(西元前27),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27-200)、中期帝國(200-395)狄奧多西一世去世(395)後帝國實際分為東、西兩部分,但仍延續著先前羅馬帝國的國號。
一國的文化優劣,影響著國家發展的前途。影響文化最深的是宗教與學術,這二部分,會影響大多數百姓的生活習慣、人生觀、獨立自主能力與挑戰困難的能力。如果二國對立,實際上考驗與競爭的是「整體國力」的強弱,主要包括:國防武力、經濟力、文化力與預防天災的能力
在西元410824日,羅馬城被日耳曼民族攻陷,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廢,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直到1453529日才為鄂圖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所滅。這可以顯示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力量,領先西羅馬帝國近一千年。
換言之,西元410年時期西羅馬帝國的整體國力,不如日耳曼民族。西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發生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動搖了帝國的政權,378年日耳曼人大敗羅馬軍隊,410年攻占羅馬城,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德王國,439年在北非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匈奴人452年侵入義大利,在高盧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9月,日耳曼人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 
一開始,基督徒們聚會是分散在各個家庭中進行,甚至當有逼迫時,基督徒聚會也會在地下墳墓中進行,因此聚會地點乃相當分散,漸漸的這些家庭聚會以大城市為中心形成一個個教區的概念,在教區裡面他們就設立主教,主教或教父這個詞在中文裡面也被翻譯為監督或是長老,聖經中多次提到使徒招集各地方長老與祂們說話,這些主教在接受使徒的教導後,便將這些教導帶回各教區,這些長老繼承使徒成為各地方教會的領袖。
330年,羅馬帝國(拜占庭)首都遷到土耳其伊斯坦堡後,羅馬主教就成了西方教會的領袖;相較於東方教會受希臘文化影響,羅馬所代表的西方教會受羅馬法的影響;由於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306-337)以基督教為國教,羅馬帝國逐漸被基督教思想所涵化。
可是70年後,西羅馬帝國就被日耳曼人所擊潰;但是教會卻因為必須救助難民,並提供難民的心靈依靠,加上日耳曼民族也逐漸被基督教思想所說服,所以基督教的傳道工作仍然持續發展、蔓延至整個歐洲。
這也顯示出羅馬帝國雖然一度國力強大,但是精神思想上無法與基督教競爭或辯論,因此羅馬帝國人民的腦袋幾乎都被基督教思想所征服。那既然基督教曾經是國教,為何上帝不保佑羅馬帝國?帝國反被視為異教徒的野蠻民族所侵略?
羅馬的哲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us 354-430)試圖解釋這個問題。19歲那年,奧古斯丁受西塞羅的《Hortensius》影響,引發他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旋即接受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信仰。奧古斯丁20歲完成羅馬帝國規定的三級制教育學業,22歲在突尼西亞教授雄辯術,26歲寫了第一本論文「美與均衡」,29歲與摩尼教祭司作神學思辨,發現這祭司無法解答他的問題。後來受新柏拉圖主義(Plotinus之影響而放棄摩尼教。
奧古斯丁強調,「三一神」身分確實有別,聖子雖是被生、成肉身、受難、復活,但父神仍一起參與,不同之處是只有子被彰顯出來,西方神學家稱此為「各司其職」。祂們本體相同,但因子從父生,所以子稱為子,父稱為父;聖靈又從父子而出。聖父、聖子、聖靈是完全處於平等地位,在三位一體中沒有先後及高低的分別,聖子也完全是上帝,祂不同的特性是永遠為聖父所生。
他相信,人的罪行使人遠離神,而導致惡。人因著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愛的真善,也不能瞭解他生命的意義。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對自己的愛」取代了「對神的愛」
奧古斯丁認為,人類的失敗,大致是過分的慾念、無節制的尋樂及不聖潔的心思意念這幾類型。人類的被造原是不朽的,若是堅定在聖潔中,就能從不能犯罪與不能死的狀態中進到不可能犯罪不可能死的境況中;但是若犯罪了,就進入了不可能不犯罪及不可能不死的境況中。
奧古斯丁認為,亞當起初的受造是絕對的完美,原處於良善、稱義、光照、至福的境界;他擁有不犯罪的自由及能力。神使他的意志傾向德行,肉慾聽從其意志,意志順服神。亞當被神的恩典所包圍,還擁有特別的保守恩賜,也就是保守其意志的正確性
奧古斯丁認為,亞當最後的墮落是自取的,他的本性有可能改變而轉離良善;他是有可能作出錯誤的選擇。而造成這當中潛在的因素是驕傲,就是他想脫離他本來的主人-神。亞當的自作主張來自於他妄想自己取代神
奧古斯丁認為,全人類都是由亞當一人所生下來,因此也都承接墮落的本性。我們都從亞當承接人性,而人性的傳遞是藉由性(其中也有不好的慾念),因此世人都從罪中所生,這也就是奧古斯丁所謂原罪的由來。
奧古斯丁也從這觀點,發展出他嬰兒洗禮的教義,只有藉著洗禮,才能除去人的原罪;但無法除掉「原罪性」。人就是因著「原罪性」,所以無法行完全的善。罪人若要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必須從愛神的動機出發才有可能達成。
奧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復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釋放,人才會渴望與神結合。所謂神「不可抗拒的恩惠」(irresistible),乃是改變人的意志,甘願選擇善,並且去行善。神,確實會操縱人的自由意志
當人願意將生命主權放在神的手中,甘願被神操縱時,人自由選擇的意志就轉變為道德和聖潔。因此,神的恩惠成為人裡面眾善的根源。這恩賜只給神所揀選的人。從這也發展出奧氏的「預定論」。以「羅921」來論證他的撿選論。
奧古斯丁定義重生(內心性情完全恢復)必須完全靠賴神的恩典(聖靈的運行)。神恩的工作,區分為幾個階段:『預先的恩典』、『運行的恩典』和『合作的恩典』。
『預先的恩典』是指聖靈用律法,使人產生罪惡的意識(罪惡感)。『運行的恩典』是指聖靈以福音使人相信基督,並完成贖罪與和好的工作。『合作的恩典』是指聖靈使人願意與神合作,一起完成終生成聖的工作。神恩典的工作,是使人完全恢復神的形象,並在屬靈上成為聖徒
奧古斯丁斷言,人的得救是由於恩典和信心。而信心也是神恩典的工作;人是否願意接受相信,完全在乎神全能的旨意。意思是說:有些人被神有效揀選蒙恩,另有些人則被神放棄
奧古斯丁的思想,至今仍然成為世界各地大多數基督教神學院的教材,但是這些理論其實可以說很多是對聖經的斷章取義,也與絕大多數人類實際生活情況脫節,因此絕大多數信徒也搞不清楚這些理論,大多數的神父或牧師其實也弄不太懂,這種模糊的神祕性,讓教宗與神職人員充滿神聖性。
雖然奧古斯丁的思想其中有勵志向上的成分,但是大多數信徒只是迷信、盲目崇拜。如果人們直接面對耶穌的言論,去實踐,其實不會太難,反而可以直接理解耶穌與保羅的核心教義。
馬太福音
1.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說的話。  人類生命的價值,不同於禽獸,不是只滿足生理欲望,而是要去思考古今聖哲的言語。
2.耶穌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人類生活的重點,不是尋求神蹟奇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人要清楚自己生活的目的?追求道理來生活。
3.耶穌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侍奉祂  人不應該崇拜任何看得見的偶像,最多就是服膺聖賢的道理
4.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人要享受進步、有創造力的人生,首先要面對、認清自己的毛病,要改革它。
5.耶穌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謙虛學習的人生態度,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品質不斷地提升。家中如果辦喪事,人就要清心寡慾,簡樸低調,謙和反省來過生活,其實,人一生都應該用這樣的態度來生活。
6.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溫和待人、體貼人心、不情緒失控的人,才有人喜愛追求社會正義的實現,人的內心才會有踏實、平安的感覺。

【達羅馬人書518~6 4節】如此說來,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
因為一個人的墮落,就讓社會大眾成為了笨蛋;同樣地,因為一個人順從真理,社會大眾也人人都可以成為如同楷模的人,人類文明因此提升。
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那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
法律,本來就是人類制定的,可以顯現出人類行為的缺失,只是人的缺點愈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了解,要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理性、守信用的表率,是多麼不容易、多麼可貴。能夠成為楷模的人,他就成為社會大眾的恩典來源。
如此,社會的罪惡行為如果橫行,就會成為社會當中的強勢力量,成為人類社會中的魔君,叫人類的生命價值因此死亡;同樣,難能可貴的公平的、理性的、守信用的楷模,也可以成為社會正義的君主,叫我們因為學習了耶穌的能力與智慧,得到永恆的生命價值。
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 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難道不知道我們這些成為基督徒的人,就是要以耶穌為標準,在精神、理性、守信用的世界裡,跟他一模一樣。
我們藉著洗禮,成為耶穌的門徒,所以我們過去的罪惡生活習慣都應該死去,跟耶穌的死亡一樣,一起埋葬;讓我們的生活重新開始,有重新出生的樣式,就像耶穌重新被社會大眾肯定一樣,如此來活出上帝的偉大精神。
我個人認為,名嘴與司法官、政客等知名人士,他們的言行展現了什麼?教導社會大眾更理性,還是更不理性?每一個知名人士,都自然而然負有社會責任,就是促進社會大眾追求理性、學習、守信用的責任,這些基本的教化作用如果缺少,那麼人類的罪惡就會到處氾濫。
信任馬英九的人,會不會讓自己的品德超越耶穌?如果沒有提升個人品德的力量,社會的意見領袖就不值得信任。
大學生,一定要用國際級的教科書,來檢驗自己的教授的言行,區別二者之間的差異,如果連這一種區別能力都沒有,那麼自己的品德就很差。區別之後,自己就要產生一個抉擇,要選擇什麼樣的品德標準來生活?
大學教授,如果沒有立志要成為國際級的大師,那麼就是沒有品德,不配為人師表;一個大學教授,如果沒有鼓勵學生超越自己的成就,就是沒有品德,也不配為人師表。
政府官員,如果不確定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全國最頂尖的,又想保住權力,這就是沒有品德,根本沒有資格掌握權力;這樣的人一定會害慘社會大眾,汙染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慣,造成社會瀰漫崇尚「不專業的人掌權」。
任何一個政客,對於自己公開說過的話,沒有辦法守信用,就是沒有品德;如果他的社會支持度愈高,也代表社會的道德愈墮落,他已經使得社會大眾崇拜「不守信用」,這樣的社會一定充滿了衝突。
社會上的任何組織,包括政黨組織,他的領袖一定要具備某一種專業能力,如果他是那一個領域的頂尖專家,那麼,這個組織才有發展的可能性,他也才有社會教化的功能。
法律,它只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絕對不是高尚的品德標準;因此,法律必須要由全國最頂尖的專家不斷地修改,透過這個過程,來引導社會大眾提升生活品質與道德品質。所謂的專家,就是那個專業領域當中最理性、最有正義感,有最高的嚴密思考邏輯能力,因此,他的想法,才有資格成為社會多數人生活的準則。
從客觀上來看,耶穌的言行,違反了當時代猶太社會的道德標準,但是實際上,他立起了人類前所未有的人性光輝標準。要能夠成為這樣的人物,一定是經過長時間的理性思考與生活磨練,確定超越以往的所有標準。耶穌的言論,就是以摩西的《十誡》為基礎,立下更高的理性標準,在行善、扶助弱勢、寬恕、博愛、理性上,都更加地提升,更能發揮人性的價值。
1948年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是以兩千年前耶穌的基本道德來訂定的,已經不算高級的社會生活準則,我們要用《世界人權宣言》的標準,來檢驗每一個政府官員的言行舉止,符合的人不過才61分。公務人員必須要在生活習慣上,超越《世界人權宣言》,不然就應該被譴責。
人類歷史上宗教或學派,只要經過一、二代,常常就會變形,加入很多其他的思想,有變得更完善的,也有變得無法理解,或缺乏理性。簡單的說,奧古斯丁對聖經並沒有讀熟,對其內容也沒有親自實踐與經歷,但是志氣太大企圖解釋太困難的問題,導致相當多的解釋都是在硬拗,或對特殊個案的分析。這使得天主教都在進行愚民教育,也愚弄神學士自己;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教宗(一種獨裁者),卻成為人權敗類
所有的人類都一樣,只要知識程度不足以擔當大位,必然成為恐怖的獨裁者,知識程度越低級,就越恐怖。也因為天主教是一種類似獨裁政權,幹部都必須透過巴結奉承或賄賂來獲得權力,因此一千多年來一直充滿貪腐,情慾失控、爛用權力的情況至今沒有改變。當然,教會可以存活至今,也是因為有不少偉人出現。
西藏的喇嘛教因為活佛也是一種獨裁者,也因此歷史上大多數的西藏活佛與其黨羽,也是人權敗類。當然,中國歷史上的君王都是獨裁者,絕大多數的情況知識程度都遠低於大臣,因此心理壓力龐大,當然就成為人權敗類。加上中國傳統上相當嗜好,說一套做一套、虛偽來虛偽去、表面親熱暗地插刀……這種不務實、逃避真相的生活習慣,導致中國文化水準遜於天主教。
一方面,基督教思想是近代先進國家文學、戲劇、電影……等等藝術文化的靈感來源與道德標準,不了解基督教思想的人很難去真正欣賞各種現代藝術。另一方面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法國大革命……等等現代化與民主化的工程,既是弱勢族群的階級革命,也同時也是在挑戰基督教威權的革命運動。
台灣要推動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一種國民獨立自主的運動,推動者不僅需要挑戰傳統基督教,還要挑戰、打敗佛教、道教、一貫道、儒家思想、政治權貴階級與各學術領域,進行一種文化上的全面性反思,以磨練出新的精神思想,這樣才能逐步讓台灣文化來帶領世界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