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of Bizet
喬治·比才 ( Georges
Bizet ,1838-1875年), 法國作曲家。著名的作品包括歌劇《 卡門 》、戲劇配樂《 阿萊城的姑娘 》等。比才生於巴黎,九歲時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後到羅馬進修三年。 1863年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
比才最著名的作品《 卡門 》創作於1873年;該劇取材於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寫出身農家的騎兵士官唐霍賽,在吉卜賽菸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入情網,成為走私販,最後在情場角逐中手刃卡門的故事。該劇最初的演出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
《卡門》首演失敗,神童著稱的比才,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三個月後逝世。 但巧的是,《卡門》後來重演,從此成為世界歌劇之一,當日就是比才出殯的日子。
比才死時,仍遺下一些未完成作品,當中包括花了11年修改的《 羅馬交響曲 》,這首樂曲雖然早已寫好,各樂章亦曾首演過,但比才一直都對作品不滿意,不斷的修改,直至他去世時亦未正式出版。
徐弘毅:
1.
比才的《卡門》首演失敗,因為當時的人們習慣傳統的歌劇主題與音樂形式,不習慣比才突破傳統的主題與音樂形式。什麼是傳統的歌劇主題與音樂形式呢?例如輕歌劇,通常曲子比較柔和、抒情,主題大都是王公貴族、騎士的愛情,其他常見的歌劇主題還有神劇。
2.
在比才出現之前,也有一些偉大的作曲家突破傳統,例如威爾第、莫札特,但是這些人的主題與曲風,跟比才的差距還是非常大,所以,喜歡威爾第與莫札特的觀眾,突然聽到一個新風格的歌劇《 卡門 》,一時之間還不太習慣。
3.
比才改編自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小說,所創作的歌劇《 卡門 》,主角都是社會底層的人,包括:吉普賽女郎(妓女)、走私販、逃犯、逃兵、鬥牛士。這個題材過去沒有人注意過。
4.
什麼樣的人會花錢買票去看歌劇呢?大多數是貴族、權貴、商人、知識分子,這些人都是上流社會的人。
5.
上流社會的人,大多認為吉普賽女郎(妓女)、走私販、逃犯、逃兵、鬥牛士這種人,屬於社會毒瘤、是很卑賤的人渣,他們當然會想,這些下階層的人的想法與人生觀,有什麼值得看的呢?
6.
這種思想框架,使當時代看到《卡門 》首演的觀眾覺得,這齣戲不好、不入流。比才覺得自己的才華沒有被了解,因此在三個月後逝世。
7.
那為什麼《卡門 》後來又轟動了?因為《卡門 》確實反映了社會真實,打破人類的無知。此外,比才創作的旋律真是好聽,許多聽過《卡門 》首演的觀眾,應該覺得《卡門 》的許多旋律,真是「餘音繞樑3年不止」。
8.
縱使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還是有一種偏見,不用去了解那些犯罪者的想法,不用去了解那些貧窮人的生活,生活貧窮者必有卑賤處,他們活該,他們沒有知識。這樣想是不對的。
9.
如果我們不了解飆車族,如何管理飆車族?發展賽車?過去打電玩都被認為是不會讀書的人在玩的遊戲,現在打電玩已經變成一種非常專業的職業,是目前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10.
任何領域都存在著高深的知識,知識不應該僅限於學術殿堂,研究下層社會的人與生活也是一種知識;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們的人生觀與彼此的衝突,難道不應該理解嗎?應該,如果能夠系統化,就能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社會學就是這樣誕生的。
11.
作曲的風格與作者的思想有關,比才因為能夠突破一般人的眼界,去關注社會上看不起的小人物,因此做出來的曲風非常特殊,在比才《卡門》誕生之前,沒有知名的作曲家想要為吉普賽女郎寫獨唱的歌曲,也沒有人想為走私販、逃兵、鬥牛士寫歌。
12.
比才願意為小人物作曲,顯示他有一個品德:「他不歧視弱勢者,他願意傾聽弱勢者的心聲,為他們代言。」台灣大多數的司法官都沒有這種品德,台灣有些法官會在法庭上公開用髒話辱罵被告,也有很多檢察官會用違法羈押、對媒體公開放話的方式公審嫌疑人,屈打成招。
13.
台灣為什麼會發生江國慶冤案?因為當初負責偵辦的軍官:陳肇敏等人,拒絕聆聽弱勢者江國慶的聲音,就認為他一定是犯罪,拷打他,叫他承認就好了。
14.
為什麼會發生洪仲丘命案?因為542旅的軍官何江忠、徐信正沒有聆聽、關心下階層士兵意見的修養與品德,霸凌弱勢者是他們的生活習慣。這些人的品德都遠遠比不上比才。
15.
一般人只會想比才是一個天才,所以能創作《卡門》,然而,天才也不是不勞而獲的,天才是99%的努力與1%的天賦,比才要在專業素養超越一般人,他必然得比一般人花更多的時間練習與研究音樂。
16.
創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才不可能光靠看一本小說就寫出歌劇,他必然得親自觀察、收集資料、花很多時間思考。
17.
為了創作《卡門》,他必須去認識吉普賽女郎,看他們的舞蹈與音樂,他必須去認識走私犯、逃兵、鬥牛士,跟他們生活在一起,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沒有辦法放下身段跟下層社會的人一起生活。
18.
多數權貴階級是無知的、是歧視弱勢者的,捍衛弱勢者的人往往會受到無情的打擊,被當成人民公敵,這就是為什麼比才《卡門》首演遭受空前的失敗,當時代有很多衛道人士覺得這是不入流的歌劇,訕笑、辱罵與譏諷之聲不斷出現。
19.
比才支撐不住首演失敗與輿論攻擊的打擊,三個月就過世了。但是比才一去世,他的歌劇《卡門》轟動、復活了,為什麼?
20.
因為比才真的非常了解下階層的每一種人,反映客觀真實,他為每一種人量身訂做能夠反映他們那個族群真實的曲子,讓所有觀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了解吉普賽女郎、走私販、逃兵和鬥牛士的性格與人生觀。
21.
比才的歌劇《卡門》,幫助社會各階層了解吉普賽女郎、走私販、逃兵和鬥牛士,這是一部充滿知識性、藝術性、娛樂性、教育性的作品。
22.
許多天才跟比才一樣,在作品問世之後,禁不住外界的打擊,英年早逝。如何讓天才的修養提高,可以面對更大的輿論風浪呢?
23.
要讀各種經典、要運動、要終身多元學習,最好能待在大師身邊,接受大師的帶領。大師,不一定要是同一個領域的人,也可以是不同領域的人,總之,人學習的知識愈多愈廣,心志年齡就會愈強。
24.
比才是音樂神童,但是在其他領域卻一無所知,他在教育方面的知識遠不如當時英國的教育家懷海德,他在經濟學與社會學的知識遠不如當時義大利的維弗雷多·柏拉圖、英國的馬歇爾。
25.
知識就是力量,人愈有知識,就愈有對抗困難的力量,比才如果向懷海德學習教育學,他對輿論的批評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他也會比較知道如何教育無知者,或者變得比較有修養,知道教育是需要漫長的時間。
26.
《卡門》是個悲劇,裡面的小人物雖然一直想翻身,最後互相殘殺結束生命。為什麼他們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
27.
社會弱勢者要翻身,一定要具備專業能力與博學多聞,缺乏這兩項會使弱勢者變得更加愚蠢。縱使有人幫弱勢者主持正義,但是,自己的一生要自己承擔,自立自強,在生活與經濟上獨立自主。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年)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帶領印度邁向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成功的印度獨立運動亦激發起其他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取而代之的是大英國協。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真理堅固」,此鼓舞了其他民主運動人士,例如馬丁·路德·金恩和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真理及非暴力。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爾本德爾,當時是印度的一個土邦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Putliba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
1888年,也就是他19歲時,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離開印度時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儘管他試圖英國化,例如,上舞蹈課程,但是他卻不吃房東太太給他的羊肉和捲心菜,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可以認為是他有意識選擇非暴力的第一步。
他參加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他們致力於研習印度印度教和佛教的經典。回國後,他取得英帝國的律師資格。他試圖在孟買做律師。但是工作沒有起色。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遊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
1903年6月,甘地組織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一場抗議不按照基督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這些年裡,甘地從《薄伽梵歌》和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在1880左右轉變成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甘地與托爾斯泰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為止。
甘地還受到美國作家梭羅作品《論公民的不服從》的啟發。在南非的歲月,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開始形成。他1915年回印度,並成為正在從事獨立運動的國大黨的領袖。通過聯合抵制英貨,甘地促進印度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宣傳非暴力抵抗,來抑制恐怖活動的暴虐,雖然他不能阻止這些恐怖活動。
雖然他經常攻擊英國政府,但是他一直聲明他尊重英國人。因此大多英國人也佩服他,雖然他們並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內因。甘地開始穿一道纏腰布在印度鄉下四處演講,鼓勵使用手紡車來解除印度對蘭開夏紡織廠的依賴。他號召印度人參加英印陸軍積極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他認為這樣表現對英國的忠誠,就會使英國同意印度作為英帝國的一個自治政體,而達到印度自治。但是,戰後英國拒絕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一戰後,甘地參與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他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世界範圍的關注。他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甘地別的成功的獨立運動的戰略還有「排斥英國貨」(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
與此相關的還有他的關於所有印度人應該穿土布的宣傳。反對用英國的織布。甘地宣傳說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來支持獨立運動。那時很多人認為這些獨立運動這些事,不適合婦女參加,甘地的這個策略把婦女加入到獨立運動中來。
1919年英國政府和廓爾喀僱傭兵向和平政治集會的人群開槍,數以百計的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被殺。
除了抵制英國產品外,甘地還極力鼓勵人們抵制英國學校,法律機構,辭退政府工作,拒絕繳稅,拋棄英國給的稱號和榮譽。1920年4月,他當選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月,他又被授予國大黨在同盟內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制定新的章程。新黨章規定他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只要交納一定的象徵性費用就可以入黨。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一個大眾化政黨。
1922年,在北方邦的Chauri
Chaura暴發暴力事件後,甘地第一次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轉向社會活動。在艾哈邁達巴德建立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還有報紙「年輕的印度」(Young
India)。他為歷史上被踐踏的種姓爭取平等的權利,尤其是為被冠「賤民」者(他稱之為「神的孩子」)爭取權利。
1922年3月18日,他被英印當局判刑6年,但是只服了2年刑。1929年,甘地復出,再次開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再次參加獨立運動是在1931年。國大黨當時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他於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領導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為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從德里到艾哈邁達巴德遊行達400公里,被稱之為德里遊行(或稱「鹽隊」)。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在全國性的抗議進行時,甘地與英國駐印總督舉行圓桌會議談判,英印當局同時重手出擊把抗議運動鎮壓下去,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告終。甘地也於1930年第二次被逮捕入獄。
1933年甘地發起第三次「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在雜誌上宣傳反暴力、反法西斯、要求獨立的願景,結果該周刊被英印當局查封,30000人被逮捕。1933年5月8日,甘地開始為期21天的絕食抗議英國政府對印度的壓迫。1933年甘地第三次被逮捕入獄。1934年夏天,他又進行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絕食。
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買絕食抗議印度的獨裁統治。他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獄,在獄中通過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31年赴倫敦參加有關印度將來的一次圓桌會議,但並沒有結果。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雖然甘地對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但是他經與國大黨的同志們深思熟慮後,宣布印度不會支持表面上為自由而戰的戰爭,儘管印度當時也還沒有自由。他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他會與英國並肩戰鬥。
英國政府的反應是完全負面的,他們還試圖在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分裂。1942年,日軍全面侵占英屬緬甸,重挫南亞的英軍,並在仰光成印度獨立臨時政府,甘地相信這時獨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起草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即第四次的(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運動。
1942年8月8日草案剛剛宣布開始,8月9日國大黨領導層和甘地在孟買就全部被英印當局逮捕入獄,一直持續到1944年,這個草案立刻引發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這個運動導致很多人的被捕和史無前例的暴力。這一時期印度各地展開大量暴力反英爭取獨立的罷工和暴動,僅1942年就有250個火車站被破壞,500個郵局受到襲擊,150個警察局被攻擊。
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持戰爭。這時他甚至暗示他曾經想結束他對非暴力的支持。他說,他身邊的這個「有序的混亂狀態比真正的混亂狀態還壞」。
印度獨立
甘地奉行的個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慾,一週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這些信條後來被稱為甘地主義)。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為主的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的概念,其實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
甘地每週守默一天。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和「平靜」。他在沉默時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37歲開始的3年半裡,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的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甘地崇尚各個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沒有宣稱自己有特定的信仰,這種超越宗教的情操,源於他所著眼的並非個別宗教的名聲,而是重新著重以人為中心的向度,而非以宗教為中心的工具化思維;他不歧視、不排斥任何與自己民族不同的信仰。因此,甘地曾宣稱:「我是伊斯蘭,是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猶太人。」。
徐弘毅:
1.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雖然來自印度的宗教,但是為何印度仍然有階級嚴重的種姓制度?因為權貴階級掌控權力、資源,知識分子(或宗教階級)趨炎附勢,賤民階級缺乏知識,因此經過數千年,形成牢不可破的民族性與社會風俗習慣。
2.
這種千年的習慣,不是甘地個人苦行或喊喊口號就可以轉變的。必須從廣泛的教育與民主政治,才有辦法轉變。
3.
弱勢者如果沒有知識,永遠沒有翻身機會,一千個甘地同時在世也沒有用。
4.
甘地信奉真理,但是那是他自己所認為的真理,他個人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他也沒有鼓勵他的家人與弱勢族群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因此直到如今,大多數印度的弱勢者人權仍受權貴階級所迫害,幾乎沒什麼改變。
5.
甘地雖然留學英國,卻沒有注意到,英國的學術界水準遠高於印度數千年;他回印度如果不斷鼓吹在印度設置劍橋大學分校,印度就會進步得快一些。甘地雖然留學英國,但顯然成績不太好,因此大學教育對他而言不是很愉快的經驗,所以他看不起英國的大學教育。
6.
甘地可以說是一種宗教家。甘地與印度,最大的失敗是沒有把「知識就是力量」當成信仰。
7.
印度的婦女被強暴的案件數與比例,世界第一。主因是印度的權貴階級大多數都認為,婦女被男性強暴是應該的。
8.
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是所向無敵的,長期來看,也是所向無敵的。除非,弱勢者擁有知識,才有希望得以翻轉。
甘地:
1.
太多人只注意到技術,而忽略藝術。
2.
首先他們無視於你,而後是嘲笑你,接著是批鬥你,再來就是你的勝利之日。
3.
不要對人性失去信心。人性像海洋,就算當中有數滴污水,也不會弄髒整個海洋。
4.
雖然種姓制度已經廢除,但是影響印度進步的最大阻力就是種姓制度。
5.
我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印度人。
6.
如果我們能發展意志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再需要武裝力量了。
7.
系統地研究亞洲文化像研究西方文科學一樣重要……以過去的傳統為基礎,加上後來各個時代的經驗,建設一種新文化。
8.
我決不有意傷害任何生物,更不要說傷害人,哪怕他們可能對我和我的朋友極壞。
9.
我相信應該崇拜道德本身,而不是崇拜有道德的人。
10. 我們祇有堅決保持自己的文明和道德,也就是不自誇過去的光榮,而是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體現古代的道德光彩,讓我們的生活成為過去的光榮的見證。
11. 傷害一個個人或國家的倫理的經濟學,是不道德的,因此,是罪惡的……真正的經濟學不違背最高的倫理標準,就像所有名副其實的真的真正的倫理同時也是優秀的經濟學。
12. 真正的經濟學代表社會公正;它一視同仁地促進所有的人,包括最弱的人的福利,是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13. 誠實是萬能鑰匙。不管在什麽情況下也不要說謊,不要遮遮蓋蓋,要相信你的老師和長輩,對他們要胸懷坦蕩。
14. 不要對任何人抱有惡意,不要在別人背後說壞話,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欺』,那樣你就不會欺人了。誠實地對待生活中最小的事情是純潔生活的唯一秘密。
15. 以牙還牙,世界只會更盲目。
16. 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
17. 仇恨罪惡,但不仇恨作惡者。……我必須理解有血有肉的凡人所繼承下來的種種過錯。……不合作運動不是鼓吹仇恨的。……真正的不合作是不同流合污,不與罪惡合作,但不是與作惡者隔絕。
18. 如果一個人正在誠懇地賠罪,我們應該為此向他表示感謝和祝賀,而不應該挖他過去的爛瘡疤,君子風度要求我們這做。
19. 貧窮,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20. 暴力,為無法克制自己的野獸所擁有。非暴力才是人類的證據,真正有勇氣的證明。
21. 不使用暴力,是謙遜的極限。
22. 非暴力意味著有意識的受難,這並不意味著對作惡者的意旨逆來順受,相反,這意味著以一個人的整個良知去對抗暴君的意志。遵循人類的這條規律,一個人就可以對抗一個非義的帝國的全部力量。
23. 寧肯在自己身上忍受傷害……是非暴力的要素,我們選擇它來取代對他人的暴力。並不是因為我低估生命的價值……而是因為我知道,這樣做從長遠來看,犧牲的生命是最少的……使這個世界由於他們的獻身而在道德方面更加充實。
24. 人類祇有通過非暴力,才能擺脫暴力。只有仁愛才能克服仇恨。以牙還牙只會擴大和加深仇恨。
25. 真理與非暴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在真理與非暴力面前,原子彈毫無用處。這兩種對抗的力量在性質上截然不同,一個是道德的和精神的,另一個是物理的和物質的。
26. 戰爭除了強權的法則之外,不知道任何法律。
27. 我只是一個真理的追求者,我宣稱發現了探尋真理的道路。我宣稱正在進行不停的努力去發現真理,但是我承認我還沒有得到真理。
28. 我不會為了全世界而犧牲真理與非暴力。真理就是神,除了非暴力的道路之外,沒有其他發現真理的道路。我不打算犧牲真理即神來為印度服務。因為我知道一個拋棄真理的人也能背棄國家,背棄至親好友。
29. 除非通過仁愛,不可能接近真理之神。只有當人把他自己降為零的時候,仁愛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30. 不承認真理,不努力實現真理,就難逃自我毀滅。救贖之道在於每個人都有勇氣講真話,不顧前瞻後。
31. 不可能在一個山洞裏追求真理。
32. 當需要講話的時候,保持沉默毫無意義;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隱居在山洞裏,但是普通人祇有在社會裏才能得到考驗。
33. 生由死而來。麥子為了萌芽,它的種子必須要死了才行。就是因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會對別人的死亡流下眼淚。
34. 活著,如同生命中最後一天般活著。學習,如同你會永遠活著般學習。
35. 弱者永遠都不會寬容,寬容是強者的特質。
36. 懦夫是不會有愛的,愛是勇者的特性。
37. 既然我可以根據我們印度教的信仰,決定我這種合乎你們基督的精神的革命方式,那我又何必改信你們的基督教呢?
38. 脫離宗教的政治,是絕對骯髒的。政治就是治國;國家福利應該成為具有宗教情懷的人,換言之,即神與真理的追求者所關心的東西。對我來說神與真理是同義詞,因此,在政治活動中我們也必須建立人間天堂。
39. 神就是愛,神是真理;真理就是神。最能接近真理的途徑就是愛。
40. 我喜歡你們的這位基督,但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你們的基督教徒是那麼不像你們的這位基督。
41. 如果基督徒真正按照聖經裡找得到的基督的教導生活,所有的印度人今天都會成為基督徒。
42. 學生的任務是研究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在他完成自己的學業幾年後,他行動的時候會來到的。
43. 一個國家道德進步與偉大程度,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衡量。
44. 國家是在痛苦和受難中誕生的。
45. 在這個國家裏,最窮的人也覺得這是他們的國家,在國家的締造中也有他們的發言權。
46. 我堅信如果國家用暴力消滅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就會陷在暴力的羅網裏,永遠不可能發展非暴力。國家代表一種集中的、有組織的暴力。個人是有靈魂的,但是國家作為一部沒有靈魂的機器,決不會拋棄它以生存的暴力。
47. 人實際上是按照習慣生活的,但是我認為讓人按照意志生活更好。
48. 我懷著最大的恐懼看著國家權力的增長,但它摧毀個人的人格,對人類貽害無窮;正是個人的人格才是一切進步的泉源。
49. 一個學生的生活類似隱士,他必須是簡單的生活和豐富的思想的化身,他必須是有規律生活的化身,他的快樂來自學習;當學習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時,學習確實提供真正的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